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题学生.doc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学生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学生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课外阅读(2020·山东聊城市·七年级期末)自相矛①盾②楚人有鬻③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④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注释)①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②盾:古代作战时防身的武器。

③鬻(yù):卖。

④夫(f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2020·四川成都市·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荻画地(用)B.教以书.字(写)C.使学为.诗(作为)D.及.其稍长(等到)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无资。

(2)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5.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2020·吉林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生料秦王曾国藩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果然。

或问之曰:“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①,吾登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天下之物,见形可以测微,智者决之,拙者疑焉。

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练习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题班别:学号:姓名:(一)被裘公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

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①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②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③之下仪貌之庄④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

薪者曰:“子皮相之士⑤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注释】①薪:砍柴。

裘:羊皮袄。

②瞋目:眯着眼。

③视:眼光。

④仪貌之庄:外貌高雅。

⑤皮相之士:中看重外表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当.夏五月遂去不顾.2、给下句加上标点符号。

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3、季子对薪者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4、能表现季子对薪者敬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薪者不捡“遗金”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6、像季子这样“以貌取人”的人,社会上还大有人在,请你说几句话来劝劝他们(二)辨盗钟陈述古密直,尝知建州浦城县。

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②盗者。

述古绐③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

”使人迎置后阁④祠之。

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

”述古自率同职⑤祷钟甚肃,祭施以帷⑥围之。

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

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

讯之即服。

【注释】 ①选自《梦溪笔谈》。

②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③绐(d ai ):哄骗。

④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

⑤同职:同事。

旧社会指同在一部门作官的人。

⑥帷(w6i ):围幕。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尝.知建州浦县日( ) ②惟.有一囚无墨( ) ③乃阴.使人以墨涂钟( ) ④遂.承为盗( ) 2、辨别“之”的不同意义①讯之.,遂承为盗( ) ②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 )3、陈述古采用攻心战术,准确地把握了犯罪者的心理进行查证审讯。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一周兴与丘神积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①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②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兴曰:“此甚易耳 取大瓮③,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④推兄请兄入此瓮 周兴惶恐,叩头伏罪.〔注释〕:①鞫j ū :审讯犯人.②推事:研究事情.③瓮wèng:大坛子.④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1、给下列句子加标点:俊 臣 乃 索 大 瓮 火 围 如 兴 法 因 起 谓 兴 曰 有 内 状 推 兄 请 兄入 此 瓮2、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谓.兴曰:囚多不承 3此甚易.耳 4因.起谓兴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4、我们可以从本文提炼出一个成语:二秦西巴纵麑孟孙猎而得麑①,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②.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注释 ①麑ni :小鹿.②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② 纵.而予之 ③居.一年,取以为子傅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秦 西 巴 对 曰 其 母 随 而 啼 臣 诚 弗 忍 窃 纵 而 予 之.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4、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三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魏于是乎始强.注释 ①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 罢:通“疲”.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吾 与 虞 人 期 猎 虽 乐 岂 可 不 一 会 期 哉2、解释加点的词: 1文侯与虞人期.猎 2虽.乐 3岂.可不一会期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天又雨,公将焉之”翻译:4、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四人有负盐负薪者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注释① 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 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④ 群下:部下,属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2顾.州纲纪 3咸.无答者 4得其实.矣2、翻译下面的句子.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译文: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断句.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请简要说一说. 2分五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①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注释干将:古代的名剑1、 解释下面的字词: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可事.主奉事/为……服务 ②足及.千里达到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3用现代文翻译“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译文:2、请简要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受到的启发.答:六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七程门立雪宋史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答:八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2.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 .何以战D .必以分人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九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乃射求反.译文: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十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君遣.之 反.以报君 而捐.五百金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马今至.矣 ③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④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所求者.生马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之”字在文中出现五次,从用法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作代词,一类作助词,相当于“的”字.B.文中“请求”两字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可译为:“请允许我去找.”C.涓人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只买回一匹死了的千里马.D.君人不理解涓人“千金买骨”的做法.4.这位侍臣用五百金买下马骨,其目的是为了求得千里马;如果不用五百金去买下马骨,你认为还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吗 谈谈你的看法.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后有译文一周兴与丘神积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①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②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兴曰:“此甚易耳 取大瓮③,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④推兄请兄入此瓮 周兴惶恐,叩头伏罪.〔注释〕:①鞫j ū :审讯犯人.②推事:研究事情.③瓮wèng:大坛子.④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1、给下列句子加标点: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2、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正在,正当 2谓.兴曰:囚多不承 对……说 3此甚易.耳 容易 4因.起谓兴曰 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4、我们可以从本文提炼出一个成语: 请君入瓮 译文 一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一起阴谋造反,太后武则天便命来俊臣审理这个案子.来俊臣与周兴一边讨论案子,一边相对吃饭.来俊臣对周兴说:“囚犯很多不肯认罪,应该用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 拿一个大瓮,四周堆起木炭来烧,让囚犯到里面去,什么事敢不认罪”来俊臣就叫人找来一个大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火在周围烧着,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控告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大瓮里去吧 ”周兴非常惊慌,当即叩头认罪.二秦西巴纵麑孟孙猎而得麑①,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②.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注释 ①麑ni :小鹿.②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命令、派遣② 纵而予之 放③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过了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更何况人呢4、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要知人善用;仁慈最终会获得别人的认可二孟孙君打猎打到了一只小鹿,便让秦西巴先带回去,准备杀了吃掉.结果秦西巴走在回去的路上,一只母鹿一直跟随着他,并且啼叫.秦西巴不忍心,于是把小鹿放了,还给了它的母亲. 孟孙君回来后,找那只打来的小鹿.秦西巴说:“路上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了,让它跟母鹿走了.” 孟孙君很生气,把秦西巴逐出了鲁国.到了第2年,又把他请了回来,并且做自己儿子的老师.周围的人问孟孙君:“秦西巴曾获罪于您,现在您却让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孟孙君说:“秦西巴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何况是伤害我的儿子呢”三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魏于是乎始强.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2、解释加点的词:1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相约2虽乐虽然3岂可不一会期哉难道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天又雨,公将焉之”翻译:天又下起了雨,你又何必去呢4、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做人应该守信用,一诺千金,无论对什么人什么事,绝不可言而无信.三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会呢"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酒宴.四人有负盐负薪者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④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纲纪:随从人员.州纲纪指州府的主簿.④群下:部下,属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用 2顾州纲纪回头看3咸无答者都4得其实矣事实,真相2、翻译下面的句子.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译文:有背着盐和背着柴草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重的担子在树下休息的.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断句.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2分1遇到事情要善于动脑筋.2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四有一个背盐的人和一个背柴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李惠让争执羊皮的两个人出去,回头看着州府主簿说:“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得到此案的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的人才低头承认了罪过.五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①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注释干将:古代的名剑1、解释下面的字词: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可事主奉事/为……服务②足及千里达到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3用现代文翻译“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译文:干将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木匠用它来砍削木头,还不如普通的斧头.2、请简要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受到的启发.答:1看问题要辨证. 2事物各有长短,应把它们发挥在合适的位置上.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0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 D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3.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二九1.派遣返回浪费买 2.② 3.C 4.略五译文.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船户说:〃河水那么浅,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还能到君王那里去游说吗”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不战而胜;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野猫;干将可以算是锋利的宝剑了,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做活,还不如一把斧头.而现在用浆划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说那些国君,你就不如我了.六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 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七程门立雪宋史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答: 一01.离开 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八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2.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 .何以战D .必以分人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 D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九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乃射求反.译文: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 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3.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十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君遣.之 反.以报君 而捐.五百金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马今至.矣 ③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④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所求者.生马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之”字在文中出现五次,从用法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作代词,一类作助词,相当于“的”字.B.文中“请求”两字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可译为:“请允许我去找.”C.涓人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只买回一匹死了的千里马.D.君人不理解涓人“千金买骨”的做法.4.这位侍臣用五百金买下马骨,其目的是为了求得千里马;如果不用五百金去买下马骨,你认为还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吗 谈谈你的看法.二九1.派遣返回 浪费 买 2.② 3.C 4.略译文一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一起阴谋造反,太后武则天便命来俊臣审理这个案子.来俊臣与周兴一边讨论案子,一边相对吃饭.来俊臣对周兴说:“囚犯很多不肯认罪,应该用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 拿一个大瓮,四周堆起木炭来烧,让囚犯到里面去,什么事敢不认罪”来俊臣就叫人找来一个大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火在周围烧着,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控告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大瓮里去吧 ”周兴非常惊慌,当即叩头认罪.二孟孙君打猎打到了一只小鹿,便让秦西巴先带回去,准备杀了吃掉.结果秦西巴走在回去的路上,一只母鹿一直跟随着他,并且啼叫.秦西巴不忍心,于是把小鹿放了,还给了它的母亲. 孟孙君回来后,找那只打来的小鹿.秦西巴说:“路上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就私自把小鹿放了,让它跟母鹿走了.” 孟孙君很生气,把秦西巴逐出了鲁国.到了第2年,又把他请了回来,并且做自己儿子的老师.周围的人问孟孙君:“秦西巴曾获罪于您,现在您却让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孟孙君说:“秦西巴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何况是伤害我的儿子呢”三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会呢"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酒宴.四有一个背盐的人和一个背柴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要走的时候,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坐卧和披背用的东西.李惠让争执羊皮的两个人出去,回头看着州府主簿说:“敲打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得到此案的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的人才低头承认了罪过.五译文.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船户说:〃河水那么浅,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还能到君王那里去游说吗”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不战而胜;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野猫;干将可以算是锋利的宝剑了,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做活,还不如一把斧头.而现在用浆划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说那些国君,你就不如我了.。

七年级下学期暑假作业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

七年级下学期暑假作业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课外文言文阅读[A、按要求完成以下练习]〔一〕元子家有乳母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及见之,趋焚之。

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

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

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

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

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

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

③圆:圆滑。

④卿: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元结的堂弟。

⑥预:参与。

8.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闻有戏儿之器闻:听说B.及见之及:等到C.趋焚之趋:追逐D.长必好之好:喜欢“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例句:以悦婴儿10.以下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11.把第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一小题3分〕〔1〕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2)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二〕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那么平,鉴小那么凸。

凡鉴凹那么照人而大,凸那么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那么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七年级上册人教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前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此抄写。

抄写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日夜忘寝食,唯念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一、选出下列加点字说明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二、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全然缘故是:A、欧阳修伶俐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前人篇章。

(2)唯念书是务。

二、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4-7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加点字注音并说明。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五、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六、《郑人买履》告知咱们什么道理?7、探讨:文中“之”字共显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许诺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至9题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管鲍之交(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己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史记·管晏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游戏B.及小白立及:等到C.管仲既用既:既然D.齐桓公以霸霸:霸主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和鲍叔牙是很好的朋友,彼此十分了解。

B.鲍叔牙虽然对管仲很欣赏,但是对他的一些小毛病却也很苛责。

C.管仲原本辅佐公子纠,后来能受到齐桓公重用,是因为鲍叔牙的推荐。

D.管仲为齐桓公的霸业立下汗马功劳,由此可见鲍叔牙识人的眼光很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4.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共有两处)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二、阅读下面一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郑和,云南人。

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

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

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帝大悦,爵赏有差。

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

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注] ①侪(chái):同辈。

②赍:携带。

③占城:仿越南南部。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1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2(一)齐人偷金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①被衣冠,往鬻②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③而夺之。

吏搏④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⑤不见人,徒⑥见金耳。

” ——《吕氏春秋》[补充] ①清旦——清早。

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练习1

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练习1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题班别:学号:姓名: (一)被裘公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

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①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②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③之下仪貌之庄④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

薪者曰:“子皮相之士⑤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何子34、能表现季子对薪者敬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薪者不捡“遗金”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6、像季子这样“以貌取人”的人,社会上还大有人在,请你说几句话来劝劝他们?(二)辨盗钟陈述古密直,尝知建州浦城县。

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②盗者。

述古绐③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

”使人迎置后阁④祠之。

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

”述古自率同职⑤祷钟甚肃,祭施以帷⑥围之。

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尝.知建州浦县日()②惟.有一囚无墨() ③乃阴.使人以墨涂钟()④遂.承为盗() 2、辨别“之”的不同意义 ①讯之.,遂承为盗()②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 3、陈述古采用攻心战术,准确地把握了犯罪者的心理进行查证审讯。

陈述古抓犯罪者怎样的心理特征?用四个字回答。

你从原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找出来并翻译。

①心理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不责碎玉吏韩魏公在大名①,有人献玉盏两只,表里无瑕,世之绝宝也。

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酌酒对客。

俄为一吏触倒玉盏俱碎坐客愕然吏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亦自有数,吏误之,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叹服。

”【注释】①大名,地名,北宋时大名府又称北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恐已暮矣()(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3)臣闻之()(4)善哉()
•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H出之光
C.下车引之
D.学而时>』之
3.翻译文屮画线的句子。

译文: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五处)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二)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
參番
(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
參•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译文:
(2)子以我为不信
译文:
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5.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三处)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三)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1 )女还()(2)妻适市来()
♦攀
(3)特于婴儿戏耳()(4)婴儿非与戏也()
♦•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答:
5.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三处)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四)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橾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1)“何不试之以足?”
(2)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罝之其也通(2)反归取之_通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早何不试之以早
B.宁停度无自停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 • • •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
(3)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咨略的内容。

(1)译文:
(2)译文: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答:
6.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三处)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五)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 “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

②守而勿失: 记住他,不要忘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请于关尹子()(2)又以报关尹子()
番番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3.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4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三处)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六)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1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屮加点的词。

(1)兔走触株()(2)因释其耒而守株()
• •
(3)冀复得兔()(4)而身为宋国笑()
• •
2 . T列句子屮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4.宋人为什么不会再得到兔子?
答:
5.用“/”给I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三处}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七)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屮的意思。

(1)未穷青之技()(2)秦青弗止。

()
♦•
(3)响遏行云。

()(4)薛谭乃射求反()
2.翻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3.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三处)
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八)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即唤夜叉拔之。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浮白主人《笑林》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方拔一根()(2)既欲做人()
參參
(3)拔之()(4)不胜痛叫()
參••
2.翻译句子。

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译文:
3.文中有一成语是,它的意思是:
4.用“/”给T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一
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