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比较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比较化学物质是指能够经历化学变化的物质,其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了颜色、凝固点、熔点、密度等,而化学性质则包括了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在进行化学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比较十分重要,下面将逐一分析。
一、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的性质。
这包括了物质的密度、熔点、凝固点、颜色、形状等,主要是由于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其物理性质不会发生变化。
例如,金、银、钴等金属的密度和颜色因化学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化学性质则涉及物质本质上的变化,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体现出的性质,反映了物质内部的分子结构的变化。
例如,物质受到酸、碱等物质的影响而被分解,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这就是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的体现。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比较1.熔点与沸点熔点与沸点是物质最基本的物理性质之一,它们都是物质在温度变化下的状态变化。
若在一个常压环境中对许多物质进行加热,从而使它们的温度升高,直到到达一定温度再变为液体状态,这时的温度就是该物质的熔点。
同样的,在温度不断升高的作用下,物质在达到一定温度后猛烈地汽化成气体状态,这时的温度就是该物质的沸点。
熔点和沸点是物质表征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这些性质是物质成分稳定性的体现。
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物质的分子弱化而不断失去稳定性,从而变得不稳定,最终分解。
相比之下,化学物质的化学性质也会影响其熔点和沸点,靠其自身或化学反应转化为其它物质、终产物、热能等导致其熔点和沸点的变化,这是物理性质不具备的特点。
2.酸碱性化学物质的酸碱性是其最为基本的化学性质之一,它是溶液中正、负离子离解的程度和性质对酸碱反应方向影响的体现。
因此,酸碱性的不同将对化学物质的很多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
例如,对于同一种物质而言,酸性的物质更亲水,而碱性的物质更喜欢阳离子;另外,酸性物质更具有还原性,而碱性物质则偏向氧化性能,这些都是酸碱性的影响。
第六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任务单学校班级姓名学生活动1:判断下述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⑴冰块消融;⑵铁块拉成铁丝;⑶钢铁生锈;⑷水变成水蒸气;⑸苹果腐烂;⑹木材做成课桌;物理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化学变化的共同特征是。
学生活动2:师生共同讨论。
⑴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不变,那么它变了什么呢?⑵判断化学变化的关键是什么?如何知道物质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呢?⑶物理变化发生时是否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发生时是否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3:判断下列变化分别表现了物质的什么性质?⑴玻璃破碎;a. ⑵食盐溶解在水中变成盐水;b.⑶煤的燃烧;c. ⑷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了;d.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学生活动4:师生共同探究“石灰水”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反馈练习】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A.颜色变化B.发光发热C.新物质生成D.固态变成气态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潮湿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B.铜锭抽成铜丝C.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D.煤的燃烧3.判断下列各句话的正误:A.凡是有气体产生的变化就一定是化学变化。
………………………………()B.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一定是化学反应。
………………………………………()C.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质。
………………………………………()4.下列叙述,哪些是铁的物理性质?哪些是铁的化学性质?A.铁具有银白色光泽。
B.铁能导电。
C.铁跟潮湿空气接触,会变成铁锈。
D.铁在点燃的条件下会跟氧气反应,能生成四氧化三铁。
5.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并指出具体的性质和变化类型:A.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B.镁条在点燃条件下能燃烧。
C.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D.矿石粉碎。
6.2000年5月8日,余杭区公安分局交巡警大队民警杨春平舍生忘死下窨井抢救两名中毒民工时,自己也不幸中毒。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有些性质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等,都可以利用人们的耳、鼻、舌、身等感官感知,还有些性质如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仪器测知。
还有些性质,通过实验室获得数据,计算得知,如溶解性、密度等。
在实验前后物质都没有发生改变。
这些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反应时,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
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
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二.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牵涉到物质分子(或晶体)化学组成的改变。
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助燃性、还原性、络合性、毒性、热稳定性、腐蚀性、金属性、非金属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呈现的现象等。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例如"蜡烛能燃烧”,在化学性质的描述中,常常伴随着“能、可以、会、易、具有”等的字眼。
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是任何物质所固有的特性,如氧气这一物质,具有可燃性为其化学性质;同时氧气能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水,为其化学性质。
任何物质就是通过其千差万别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才区别与其它物质;化学性质是物质的相对静止性,化学变化是物质的相对运动性。
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志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发生时没有新物质生成。
如矿石粉碎,只是物质形状变化。
矿石炼成铁则为化学变化,因为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炼成的铁是单质,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例如,蜡烛燃烧前一定先熔化,接着变成石蜡蒸汽。
这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才是化学变化。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

物理性质:1. 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3. 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三、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1、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区别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性质的具体体现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3、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四、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1. 物理性质:(1)熔点: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
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七年级科学上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浙教版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一.教材与学情分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节的内容,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着手,将事物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再延伸出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此之前,学生已在前面的几节中学习了物质的物理变化,如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等,并且对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变化也比较熟悉,这些都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事物宏观现象的观察能力较强,所以对于区分物理和化学变化这一内容难度不大,但由于对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特别是酸碱性这一知识点是第一次接触,并且酸碱性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学习强弱酸,强弱碱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将物质的酸碱性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结合实例说明2.能解释什么是化学性质,什么是物理性质,并能说出某一事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3.能从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和洗涤剂判断酸性和碱性物质,并能说出哪些为强酸,哪些为弱酸,哪些为强碱,哪些为弱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举例日常生活中变化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能结合该特点区分物理和化学变化2.通过形容木炭的特点能说出哪些特点为物理性质,哪些为化学性质,从而能区分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能认同科学在生活中的说法,培养科学兴趣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五.教学设计:六.板书设计:4.6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物理变化:未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燃烧性,酸碱性)酸:强酸弱酸强碱碱:弱碱《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全章的最后一节,也是对前面学习过的物质各种性质的初步概括。
1、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材给出了四个现象。
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既有物理性质,也有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密度、硬度、颜色、热容、膨胀系数等。
而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燃烧、氧化、还原、酸碱反应等。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物质的物理性质1. 密度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
密度高的物质一般比较紧密,重量也比较大。
密度与物质的组成、温度、压力等有关。
例如,铁的密度比铝大,因此铁铸造件的质量比同等尺寸的铝铸造件大。
2. 热容热容是物质吸收或释放热量时所需要的能量。
热容值与物质的组成、温度和压力有关。
例如,水的热容比空气大,所以用水作为散热介质更加有效。
3. 膨胀系数膨胀系数是物质温度变化时体积的变化率,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膨胀系数与物质的类型、温度和压力有关。
例如,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冬夏季温度变化时会因为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形变,导致结构和性能上的变化。
4. 硬度硬度是指物质抵抗硬物压入的能力,一般用硬度计来测定。
硬度与物质的组成、晶体结构等有关。
例如,金属材料一般比塑料硬,这也是为什么金属工具比塑料工具更适合在硬物上使用的原因。
二、物质的化学性质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氧化剂会把物质中的电子转移到其他化合物中,从而形成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例如,铁在空气中会缓慢地氧化,形成铁锈。
2. 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指物质与酸或碱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酸会释放出氢离子,碱则会释放出氢氧根离子。
酸碱反应的产物包括盐和水。
例如,醋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时会生成钠醋和水。
3. 水解反应水解反应是指物质与水分子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水解反应可以产生酸、碱或其他化合物。
例如,二氧化硫与水发生水解反应时可以生成亚硫酸和硫酸。
4. 燃烧反应燃烧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物质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单位。
它们不仅存在于化学实验室中,还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对于理解它们的行为和用途至关重要。
化学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种性质都是理解和研究化学物质的基础。
一、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化学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它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测量来确定。
1. 密度:密度是物理性质中最重要的一种。
它是表示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占据的空间的大小。
例如,在相同的体积下,铁的密度远高于木材。
密度对于材料的鉴定和分离过程非常有用。
2. 熔点和沸点:物质的熔点是指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变的温度,而沸点则是指物质从液态到气态转变的温度。
这些温度可以用来鉴别和纯化化学物质。
3.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给定温度和压力下物质溶解于溶剂的能力。
它对于研究物质的溶解过程和纯化过程至关重要。
4. 导电性:导电性指的是物质在电场下导电的能力。
一些物质,如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其他物质则是绝缘体。
导电性是研究电解质和电导现象的基础。
5. 其他物理性质:还有一些其他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弹性等,这些性质对于鉴别和分类物质也非常重要。
物理性质的研究可以通过实验室测量以及理论计算来获得。
它们通常涉及到物质的外部特征,而不涉及化学变化。
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种性质涉及到化学变化,也就是物质的组成发生了改变。
1. 反应性:反应性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例如,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气体,并伴随着气泡的释放和温度的增加。
反应性是研究物质之间互相作用和化学反应的关键。
2. 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性是物质在与氧化剂或还原剂反应时释放或吸收氧化物或电子的能力。
这种性质广泛应用于能量转化和化学反应中。
3. 酸碱性:酸碱性是物质在水溶液中释放或接受氢离子的能力。
酸会释放氢离子,而碱则会接受氢离子。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变化: 描述的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 例如:撕碎纸张、镁条燃烧;
性质: 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例如:纸张能撕碎、镁条可以燃烧; 铁丝在潮湿空气中会生锈
性质决定着变化,变化又体现了性 质.
1、定义: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大气压强:大气层受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离 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越稀薄,那 里的大气压强也越小
标准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不是固定不变的, 我们把101.325KPa的压强规定 为标准大气压强
密度: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课堂练习:
1、判定下面变化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A、铁的生锈 B、食物变质 C、空气液化 D、矿石粉碎 E、海水晒盐 F、纸张燃烧 G、铁矿石炼成钢铁 H、灯泡通电发热发光 I、人工降雨 J、酒精挥发 K、燃放烟花 L、氢气球被针扎爆 M、炸弹爆炸 C、D、E、H、I、J、L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A、 B、F、G、 K、M 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2、判定下面变化过程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A、镁带能燃烧 B、镁带是银白色金属 C、纸张能撕碎 D、铁丝会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E、铝丝很软 F、碱式碳酸铜受热会分解 A、D、F 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 B、C、E
2、特性:
铁丝、铝丝--------硬度 盐水、糖水--------味道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 点、密度等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3、相关物理概念: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熔点: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力叫压强 单位:帕斯卡 ,符号:P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钠的物理性质
(15分钟)
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边做试验边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得出结论。
1.钠存放于煤油中,并且沉在容器底部。
学生们观察到:钠的非常规存放,及在煤油中的状态。
推测出钠的化学性质活泼,钠的密度比煤油大。
2.用小刀把钠块儿切开,观察新切开的钠的颜色,及断面的颜色变化。
学生们观察到:用小刀很容易就能把钠切开,并看到断面的光亮的银白色。但表面颜色逐渐变暗。
结论
(5分钟)
通过实验,同学们归纳出钠的物理性质:钠的质地较软,有银白色金属光泽,钠的密度较小,大于煤油的密度但小于水的密度,钠的熔点较低,有较好的导电导热性。
二、钠的化学性质
导学
(5分钟)
常见的金属都有哪些化学反应?它们与氧气、水、酸发生反应吗?
学生们回答铁能与氧气、氯气、盐酸、硫酸铜溶液反应。
与初中所学内容相联系,方便同学们记忆。
2Na+O2=Na2O2
钠燃烧后的产物是过氧化钠,钠的化合价为-1价
3.将钠放在在石棉网上加热,当钠开始熔化后,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上面,观察现象。
学生们观察到:钠在氯气中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
钠很容易和氯气反应
2Na+Cl2=2NaCl
实验探究(三)
钠与水的反应
(15分钟)
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边做试验边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得出结论。
钠的质地较软,钠的银白色金属光泽。推测出钠与氧气反应。
3.将切下的钠放到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们观察到:钠迅速熔化并燃烧。查阅资料钠的熔点是97.81。
钠的熔点较低,且容易氧化。
4.把一小块儿钠投放到一个盛有水的小烧杯里,观察现象
学生们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且剧烈反应。
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课题
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课时
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
重点
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
(5分钟)
(1)、碱金属包括哪些金属元素?它们在原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把它们叫碱金属?
学生根据上次课掌握情况回答。
一、钠的物理性质
(二)钠的用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分钟)
查阅教材和教辅资料
同学们查到钠可以用来
1.制取过氧化钠。
2.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3.强还原剂,还原贵重金属。
4.高压钠灯,透雾能力强。
钠的用途很广。
强氧化剂,将钛、锆、铌等金属从它们卤化物中还原出来。
制造钠和钾合金,是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制造高压氧灯,发出的黄光透雾能力强,亮度比高压汞灯高。
导学
(5分钟)
自然界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块儿(如铁、铜等)
1.可以用小刀很容易地切割吗?
2.把它们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能熔化吗?你能观察到什么?
3.把它们放入水中能溶解吗?能漂浮与水面之上吗?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和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给予回答。
因为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增加讲课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们的学
实验究
结论
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是个活泼金属。
三、钠的存在和用途
(一)钠的存在
(5分钟)
根据以上所讲的内容,推测钠能常规存放吗?在自然界中有单质状态的钠吗?查阅教材和教辅资料。
同学们想到钠既容易与氧气反应又容易与水反应,所以不能常规存放,在自然界中没有单质状态的钠。
少量钠应存放与煤油中,在自然界中,钠只以化合态存在。以NaCl、Na2SO4、Na2CO3、NaNO3等化合态形式存在。
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1.钠浮在水面上
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钠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
钠的熔点低、反应放热。
3.小球四处游动
气体推动小球迅速移动。
4.发出“嘶嘶嘶”的响声
反应剧烈、有气体生成。
5.加入酚酞,溶液变红
产物无色,并且呈碱性。
2Na+2H2O==2NaOH+H2↑
实验探究(二)
钠与非金属的反应
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边做试验边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得出结论。
1.将处理过的钠放置于空气中观察现象。
学生们观察到:钠表面很快变暗
4Na+O2=2Na2O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氧化钠
2.将一小块钠放于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们观察到: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并生成淡黄色固体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