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集锦

合集下载

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物质是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包括了我们所处的自然和人造物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是对物质性质的两种描述方式,它们的描述角度不同,但却密切相关。

一、物质的化学性质所谓物质的化学性质,指的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和特点。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的性质会发生改变,生成了新的物质。

1. 燃烧性燃烧是化学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特点是通常伴随着热量和光线的释放。

许多物质都存在燃烧性,如煤、木材、纸张和燃料等。

2. 酸碱性酸碱性是指物质的酸性或碱性程度,通常用PH值来表示。

其中7为中性,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

3. 腐蚀性许多物质对于金属材料或其他物质有腐蚀作用。

如硫酸对于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4. 分解性许多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分解成更为简单的物质,如过氧化氢在加热时分解为氧气和水。

因此,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关于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和特点。

二、物质的物理性质所谓物质的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不参加化学反应时表现的性质和特点。

物理性质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

1. 密度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它通常由物质的粘度、温度、压力、分子大小、弹性和形状等决定,是物质的一个物理特征。

2. 磁性磁性是物质特有的属性,只有与磁场相互作用时才能表现出来。

钢铁、镍、钴和铁石等物质都是磁性物质。

3. 电性电性指物质导电的能力。

金属和碳素是常用的导电材料,而塑料和橡胶则不导电。

4. 光学性质光学性质是物质相对于光学现象的响应性能,包括折射、反射、吸收和散射等。

光学性质是许多物质赖以实现其功能的重要特征。

因此,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关于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和特点,不涉及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测量、观察和实验获得。

三、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联系和区别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是密切相关的。

物质的物理性质在许多情况下决定了其化学性质。

例如,物质的密度直接影响了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效率,而物质的磁性和电性则影响了其在电磁场和电化学反应等化学反应中的角色。

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

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

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
以氧气为例,我们学习时通常会讲到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助燃性。

这句话中实质包含了两个特性,一个是物理性质,一个是化学性质。

那么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我们应该判断某种特性是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的定义】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通常用观察法和测量法来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还有些性质如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物理性质的常见应用】
液氮用作冷冻剂、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化学性质的定义】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活泼性、稳定性(物质分解)、腐蚀性、脱水性、毒性、金属活动性
【化学性质的常见应用】
氧气用于气焊、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盐酸用于除铁锈
注意:
1. 变化与性质的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可以”、“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2. 性质与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属性,是变化的内因,性质决定变化;而变化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在变化中才能显出性质来。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的区别】
1. 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而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需
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
2. 物理性质是物体表面的性质,而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即有新物质生成)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3.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本质区别是以是否发生分子结构的改变,产生新物质来界定.。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许多科学研究研究中经常提及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区别。

首先,它们都是描述物质性质的术语,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特征,一般可以用数量和定量来衡量,如质量、体积、熔点、沸点、密度等;而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的化学反应,其特点是易受复杂因素的影响,不能用定量的数量来表示,如pH值、溶解度、比重、水溶性等。

另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差异。

物理性质可用于分类、鉴别和识别物质,如对煤炭、石灰石、铁矿石的鉴别,通过它们的密度、硬度、熔点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可用于研究物质间相互作用、实现化学反应等,如用点火器点燃煤粉就体现了化学反应的特征。

由此可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两个概念,它们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理性质提供了一些定量信息,有助于对物质性质的快速判断;化学性质提供了关于物质相互作用、可能存在的化学反应等相关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性质。

此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为更精确的判断物质性质提供指导,如判断某个化合物的结构、分析物质的表征等。

实际工作中,科学工作者可以综合运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以更加精确准确的方式来分析某种物质的性质。

综上所述,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重要的、广泛应用的科学概念,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分析、识别物质,研究物质间相互作用、实现化学反应等,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综合利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可以更加精细、准确地解析物质的性质,拓展科学的应用,促进科学的发展。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3篇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3篇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

化学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除了常见的燃烧、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还有许多其他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也各不相同。

1.氧化性:氧化性是指化合物或元素引起其他物质失去电子的性质。

在氧化反应中,氧化剂接受被氧化物质所失去的电子,而被氧化的物质则失去电子。

氧化性很强的物质会使其他物质发生燃烧或爆炸,氧化性大的元素包括氧、氟、氯、溴等。

2.还原性:还原性是指化合物或元素接受其他物质的电子的性质。

在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电子,被还原的物质则加入电子。

还原剂通常都是能够提供电子的物质,例如金属、亚硝酸等。

3.酸性和碱性:酸性和碱性是描述物质在水中的化学性质的概念。

酸性物质可以产生氢离子(H+),碱性物质可以产生氢氧离子(OH-)。

可以通过PH值来判断物质的酸碱性,PH 值越小表示物质越酸,反之越碱。

4.结晶性:结晶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晶体的能力。

物质的结晶性与其分子构造有关,成键方式相同的分子通常具有相似的结晶性。

5.腐蚀性:腐蚀性是指物质对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腐蚀性很强的物质通常会对金属及其他材料造成破坏,例如酸、碱等。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

物理性质通常包括物质的状态(固体、液体、气体)、密度、电导率、热导率、磁导率、折射率等。

1.状态:物质的状态通常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也有薄膜、胶体等复杂状态的物质。

固体物质的分子排布整齐,仅能在界面上移动,液体物质的分子排布不规则,可以流动,气体分子排布随机,具有高度的自由度。

2.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密度越大表示物质越重,反之越轻。

密度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物质的种类。

3.电导率:电导率是指物质导电的能力,通常与物质的化学成分、溶剂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有些性质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等,都可以利用人们的耳、鼻、舌、身等感官感知,还有些性质如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仪器测知。

还有些性质,通过实验室获得数据,计算得知,如溶解性、密度等。

在实验前后物质都没有发生改变。

这些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反应时,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

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

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二.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牵涉到物质分子(或晶体)化学组成的改变。

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助燃性、还原性、络合性、毒性、热稳定性、腐蚀性、金属性、非金属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呈现的现象等。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例如"蜡烛能燃烧”,在化学性质的描述中,常常伴随着“能、可以、会、易、具有”等的字眼。

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是任何物质所固有的特性,如氧气这一物质,具有可燃性为其化学性质;同时氧气能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水,为其化学性质。

任何物质就是通过其千差万别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才区别与其它物质;化学性质是物质的相对静止性,化学变化是物质的相对运动性。

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志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发生时没有新物质生成。

如矿石粉碎,只是物质形状变化。

矿石炼成铁则为化学变化,因为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炼成的铁是单质,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例如,蜡烛燃烧前一定先熔化,接着变成石蜡蒸汽。

这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才是化学变化。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

2020年中考化学知识点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020年中考化学知识点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020年中考化学知识点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基本概念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
性、热稳定性等。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是研究物质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性质。

本文将介绍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含义、区别以及常见的例子。

一、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反应会改变原有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性质是通过观察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得出的。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性质。

1. 活性活性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的倾向。

有些物质非常活性,容易参与化学反应,例如氧气、氯气、氢气等。

而有些物质不活性,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反应,例如惰性气体氦、氖等。

2. 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性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能够失去电子或者获取电子的能力。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是指物质获取电子。

例如金属在酸中能够释放出电子,变成正离子,被氧化;而还原则是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最重要的一种反应。

3. 酸碱性酸碱性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酸碱的性质。

在水中溶解度较高的物质通常是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酸性物质会释放出氢离子,碱性物质则会释放出氢氧根离子。

4. 可燃性可燃性是指物质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和氧气发生反应,并且产生火焰或爆炸。

许多有机物质具有很高的可燃性,例如汽油、甲醇、乙醇等。

二、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不涉及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是通过观察物质在受到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而得出的。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物理性质。

1. 密度密度是指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比值,通常以克每立方厘米为单位。

密度高的物质通常比密度低的物质更重。

例如黄金的密度非常高,所以重量较小的黄金块可以有较大的价值。

2. 熔点和沸点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化为液态的温度,沸点则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温度。

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都不相同,因此可以通过这些性质来区分不同的物质。

3. 电导率电导率是指物质对电流的传导能力。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逐字稿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逐字稿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逐字稿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描述物质本质特征和性质的两种方式。

物理性质一般指物质自身的属性,如密度、电导率、热膨胀系数等;而化学性质则关注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作用和变化,如化学反应的速率、产物的种类以及反应热等。

接下来我们会逐一介绍这两种性质。

一、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体自身的特性,具体包括颜色、硬度、密度、电阻率、导电率等等。

比如,如果我们把金属球放在地上,那么这个金属球就有一个力量将它压在地上。

这个力量通常称为物体的重量,可以通过称重获得。

另外,物理性质还包括热量和温度的性质,比如定义气体的温度和压力,理解物质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等。

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发生反应产生新物质的特性,它反映物质本质上的化学变化。

除了颜色之外,化学反应通常也会导致物质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的变化。

例如,一件黄的T恤经过洗涤和晾晒会变得干净明亮,这是物理性质;但如果你将它加入含有漂白剂的水中,那么T恤将改变原本的颜色,这是化学性质。

三、区别根据对物质性质的描述和解释可以发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最大区别是它们关注的物质特征和体验的不同。

物理性质描述的是物质自身的特征和本质特征,而化学性质则关注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的作用和变化。

因此,通过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研究其本质特征和特点,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

四、应用举例在实验中,通过物质的颜色、形状、质量、热力学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特性。

同时,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有助于学者们发现新材料、开发新技术等等。

比如,实验中对材料在高温和低温下的反应特征和性质进行分析,可以找出最佳使用温度和条件,这会对研发新材料和制造工具产生重要影响。

五、总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描述物质的两种方式,在分析物质的特点和性质时彼此互补。

通过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本质上的属性和特性,从而推进材料科学、化学等学科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和应用集锦
物理性质:
1. 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 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
1. 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

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
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
1. 物理性质:
(1)熔点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
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p。

(5)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
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

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
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8)导电性
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9)导热性
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导热性。

一般导电性好的材料,其导热性也好。

(10)延展性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的性质叫展性。

二者合称为延展性,延展性一般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之一。

2. 化学性质:
(1)助燃性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进行燃烧的性质。

如硫具有可燃性。

(2)助燃性物质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

如氧气具有助燃性
(3)氧化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提供氧元素的性质
(4)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夺取含氧化合物中氧元素的性质,初中化学常见的还原性物质(即还原剂)有H2、CO、C。

(5)酸碱性酸碱性是指物质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性质: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

(6)稳定性物质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自身不易发生分解反应的性质,如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7)风化结晶水合物(如Na2CO3·10H2O)在干燥的环境中失去结晶水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