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合集下载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有些性质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等,都可以利用人们的耳、鼻、舌、身等感官感知,还有些性质如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仪器测知。

还有些性质,通过实验室获得数据,计算得知,如溶解性、密度等。

在实验前后物质都没有发生改变。

这些性质都属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反应时,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

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

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二.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牵涉到物质分子(或晶体)化学组成的改变。

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助燃性、还原性、络合性、毒性、热稳定性、腐蚀性、金属性、非金属性跟某些物质起反应呈现的现象等。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例如"蜡烛能燃烧”,在化学性质的描述中,常常伴随着“能、可以、会、易、具有”等的字眼。

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是任何物质所固有的特性,如氧气这一物质,具有可燃性为其化学性质;同时氧气能与氢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水,为其化学性质。

任何物质就是通过其千差万别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才区别与其它物质;化学性质是物质的相对静止性,化学变化是物质的相对运动性。

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志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发生时没有新物质生成。

如矿石粉碎,只是物质形状变化。

矿石炼成铁则为化学变化,因为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炼成的铁是单质,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例如,蜡烛燃烧前一定先熔化,接着变成石蜡蒸汽。

这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才是化学变化。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相互作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相互作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相互作用化学物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无论是在家庭、工作还是学习中,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

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对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它们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相互作用,希望能为读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一、物理性质的定义与表现形式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不改变物质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测定等手段来获得。

物理性质在化学物质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1.1 密度密度是物质在单位体积内所具有的质量,可以用公式ρ=m/V表示,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它可以通过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来获得。

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别很大,如铁的密度约为7.9克/立方厘米,而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

1.2 熔点与沸点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所需的温度,沸点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时所需的温度。

熔点和沸点是物质性质的重要参数,它们可以用来判断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例如,水的熔点为0℃,沸点为100℃,在正常大气压下,水会在这两个温度下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的定义与表现形式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与物质的物理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常常相互影响。

2.1 反应性反应性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倾向和程度,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核心属性。

不同物质的反应性各不相同,有些物质很容易发生反应,而有些物质则较为稳定,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2 腐蚀性腐蚀性是物质对其他物质的侵蚀能力。

有些物质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够对其他物质产生明显的破坏作用,而有些物质则较为温和,对其他物质的影响有限。

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相互作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互作用。

3.1 物理性质对化学性质的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对于它的化学性质有一定的影响。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淀等
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发生
项目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学变化就表现出来 表现出来的性质 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 钢铁会生锈
熔点、沸点、硬度 食物会腐烂
溶解性
木炭能燃烧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1)下列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
10 玻璃制成杯子
属于物理变化的________1_5__9_________________
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_3__4___8___________
体现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2__7___________
学性质? A.铁具有银白色光泽 物理性质
B.铁能导电
物理性质
C.铁跟潮湿空气接触,会变成铁锈 化学性质
D.铁在点燃的条件下会跟氧气反应,能生成四氧化
三铁
化学性质
5.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C )
A.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B.镁条在点燃条
件下能燃烧
C.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D.矿石
粉碎
是(C)
A.玻璃破裂 B. 车胎漏气
C. 煤气燃烧 D. 空气液化
(2)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B )
A.煤的燃烧 B.冰的融化成水
C.蜡烛燃烧 D.食物变质
(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
定有 (D )
A.颜色变化 B.气体、沉淀或水生成 C.放热、发光 D.新物质生成
随堂练习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C) A.颜色变化 B.发光发热 C.新物质生成 D.固态变成气态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是研究物质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性质。

本文将介绍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含义、区别以及常见的例子。

一、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指的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反应会改变原有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性质是通过观察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得出的。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性质。

1. 活性活性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的倾向。

有些物质非常活性,容易参与化学反应,例如氧气、氯气、氢气等。

而有些物质不活性,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反应,例如惰性气体氦、氖等。

2. 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性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能够失去电子或者获取电子的能力。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是指物质获取电子。

例如金属在酸中能够释放出电子,变成正离子,被氧化;而还原则是将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最重要的一种反应。

3. 酸碱性酸碱性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酸碱的性质。

在水中溶解度较高的物质通常是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

在化学反应中,酸性物质会释放出氢离子,碱性物质则会释放出氢氧根离子。

4. 可燃性可燃性是指物质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和氧气发生反应,并且产生火焰或爆炸。

许多有机物质具有很高的可燃性,例如汽油、甲醇、乙醇等。

二、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不涉及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是通过观察物质在受到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而得出的。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物理性质。

1. 密度密度是指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比值,通常以克每立方厘米为单位。

密度高的物质通常比密度低的物质更重。

例如黄金的密度非常高,所以重量较小的黄金块可以有较大的价值。

2. 熔点和沸点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化为液态的温度,沸点则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温度。

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都不相同,因此可以通过这些性质来区分不同的物质。

3. 电导率电导率是指物质对电流的传导能力。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能力力提提升升
挑战自我
10.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 及化学变化的是( A )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能力力提提升升
挑战自我
11.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并产生二氧化碳,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
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
物质不同的物质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挑战自我
5.互联网上搜索“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时
,可搜索到下列被曝光的事件,其中一定涉及到
化学变化的是( C )
A.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假奶粉”
B.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挑战自我
1.我们身边的物质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
各样的变化,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的是( C )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挑战自我
2.下列各项中,前者属于物理性质,后者属 于化学性质的是( C ) A.蔗糖的溶解性,金属的延展性 B.氢气的可燃性,氧气的助燃性 C.氧化铜是黑色粉末,木炭会燃烧 D.硫酸具有酸性,水能结冰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挑战自我
3.下列物质的用途,属于利用其化学性质的
是( A )
核心笔记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挑战自我
4.科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1)液氮用作冷冻剂(液氮做医疗手术),是利用了液氮蒸发吸热的物理性质。

2)氮气可以用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3)氮气作为灯泡的填充气,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属于化学性质。

4)氧气通过低温加压变成了淡蓝色液体,只是氧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气体变为液体,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5)分离洁净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是指将空气加压降温成为液态,再蒸发将液态氮除掉,剩余的主要是氧气了,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

6)火箭起飞用液氧作为助燃剂,是利用了氧气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7)氧气用于切割金属,是利用了氧气的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

8)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了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9)氧气用于急救病人是利用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10)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的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

11)潜水员潜水时携带氧气瓶,是利用氧气供给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利用了化学性质。

12)氢气用于填充气球,是利用其密度比空气小,是物理性质。

13)氢气用作清洁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体现的是化学性质。

14)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发生爆炸,发生了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5)二氧化碳可以水反应生成碳酸,在这里体现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6)二氧化碳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且二氧化碳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

17)通常在加压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制成饮料,利用压强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大,属于物理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学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关联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关联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关联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在化学中,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和沸点等;而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和酸碱中和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首先,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的基础。

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其化学性质的表现形式。

例如,物质的颜色会影响它的化学反应,不同颜色的物质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影响其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

此外,物质的密度也会影响其化学性质,密度大的物质通常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因为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紧密。

其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受到其化学性质的影响,而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可以受到其物理性质的影响。

例如,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可以受到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又与物质的化学结构有关。

另外,物质的物理状态(固体、液体或气体)也会影响其化学性质。

固体物质由于分子间距离较近,反应速率较慢;而气体物质由于分子间距离较远,反应速率较快。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关联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方法来研究。

例如,通过测定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可以确定其纯度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强弱。

通过测定物质的导电性和溶解度,可以了解其化学反应的机制和速率。

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和比热容,可以推断其分子量和摩尔质量。

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帮助化学家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联。

最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关联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通过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关联,可以设计和制备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

例如,通过调控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可以改变其导电性、热传导性和力学性能。

在药物研发和环境保护方面,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关联可以帮助科学家设计更安全、高效的药物和环境治理方法。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物质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单位。

它们不仅存在于化学实验室中,还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对于理解它们的行为和用途至关重要。

化学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种性质都是理解和研究化学物质的基础。

一、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化学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它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和测量来确定。

1. 密度:密度是物理性质中最重要的一种。

它是表示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占据的空间的大小。

例如,在相同的体积下,铁的密度远高于木材。

密度对于材料的鉴定和分离过程非常有用。

2. 熔点和沸点:物质的熔点是指在固态和液态之间转变的温度,而沸点则是指物质从液态到气态转变的温度。

这些温度可以用来鉴别和纯化化学物质。

3.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给定温度和压力下物质溶解于溶剂的能力。

它对于研究物质的溶解过程和纯化过程至关重要。

4. 导电性:导电性指的是物质在电场下导电的能力。

一些物质,如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其他物质则是绝缘体。

导电性是研究电解质和电导现象的基础。

5. 其他物理性质:还有一些其他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弹性等,这些性质对于鉴别和分类物质也非常重要。

物理性质的研究可以通过实验室测量以及理论计算来获得。

它们通常涉及到物质的外部特征,而不涉及化学变化。

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种性质涉及到化学变化,也就是物质的组成发生了改变。

1. 反应性:反应性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

例如,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气体,并伴随着气泡的释放和温度的增加。

反应性是研究物质之间互相作用和化学反应的关键。

2. 氧化还原性:氧化还原性是物质在与氧化剂或还原剂反应时释放或吸收氧化物或电子的能力。

这种性质广泛应用于能量转化和化学反应中。

3. 酸碱性:酸碱性是物质在水溶液中释放或接受氢离子的能力。

酸会释放氢离子,而碱则会接受氢离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知识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物质从一种状体变成另一种状态,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如:水结冰(液态水变成固态水)铁块拉成铁丝(形状发生改变)矿石粉碎,典升华等。

2,化学变化:物质从一种状体变成另一种状态,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分子、原子发生了变化)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原来的木炭变成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钢铁生锈,食物腐烂等,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5,注意事项: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等现象,但发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如灯泡发光发热就是物理变化。

知识点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磁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3.,物理(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区别: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而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属性。

4,例题:下列叙述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的描述(),哪些属于化学性质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的描述(),哪些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描述()。

①木炭燃烧②木炭能燃烧③木炭是黑色的④块状木炭碾成碳粉
5,注意事项:酸味是物理性质,不是化学性质。

知识点3: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1,酸性物质:醋酸、盐酸、硫酸、硝酸等都是酸。

食醋是一种酸溶液,具有酸性。

平时吃的果汁含有某些酸,具有酸性。

某些地方的雨中含有某些酸,也具有酸性。

不同的酸性物质的酸性强度是不同的。

2,碱性物质:烧碱(氢氧化钠)、熟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氨水等都是碱。

另外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的水溶液都具有碱性。

碱性物质的碱性也有强弱。

某些碱性物质(洗涤剂)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3,例题: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碱与酸大部分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使用时不要直接接触。

B 洗涤剂有较强的去污能力,它属于强碱。

C 紫色石蕊试液能使酸溶液变红
D 酸雨对植物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
②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强酸的是( )
A 浓盐酸
B 浓醋酸
C 硫酸 B 硝酸
知识点4:溶液酸碱性的测定
我们怎样来判断哪些物质呈酸性,哪些物质呈碱性呢?
1,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石蕊试液,
2, ⎪⎩⎪⎨⎧−→−−→−蓝色遇碱红色遇酸紫色石蕊试液变变⎪⎩⎪⎨⎧−→−−→−红色遇碱变色遇酸无色酚酞试液变不
3, 酸碱指示剂只能对溶液的酸碱性作出一个定性的判断。

4, 酸或碱溶液使指示剂变色,而不是指示剂使酸或碱溶液变色。

知识点5:溶液的酸碱度的测定
1,酸碱度: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2,测定酸碱度的方法:测定酸碱度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 试纸。

测定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将试纸显
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得出被测液体的pH 值。

3, pH 值的数值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

pH 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酸性溶液的p H <7, pH 越小,酸性越强;
碱性溶液的p H >7,pH 越大,碱性越强:
中性溶液的p H =7,
4, 注意事项:
①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常用石蕊试液;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 试纸,用pH
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②测定溶液的pH 时,不能把pH 试纸浸泡在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

不能把pH 试纸先用水湿润在滴待测液,以免使待测液变稀,造成误差。

③p H 试纸测试方法比较粗略而且测出的是整数值,精确的测试可使用一种
称为酸碱计的仪器。

5, 例题:
①在氢氧化钠溶液里加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逐渐滴入稀盐酸。

直到反
应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为( )
A 红色→无色→红色
B 红色→无色→无色
C 无色→红色→无色
D 无色→蓝色→无色
②小明用紫色石蕊试液测定某饮料的酸碱性,结果发现石蕊试液变红色,则该饮
料为( ) A 碱性B 中性 C 酸性 D 无法判定
③我国土壤的分布情况大体是“南酸北碱”,南方农民引淡水冲洗以降低其酸性,在下图中
符合冲洗过程酸碱性变化的曲线是
( )
A B C D
知识点6;
溶液的酸碱性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