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和重要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江苏省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挑战。
当前,江苏省的产业结构仍然过度依赖于传统制造业,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江苏省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具体而言,一方面,江苏省可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如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江苏省可以加强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培育和发展一批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文化创意、旅游等,提升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
江苏省的资源相对匮乏,环境压力较大,特别是能源和水资源的供给短缺日益突出,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江苏省可以通过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加大对节能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江苏省还可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力度,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管,保护好生态环境资源,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人才短缺的挑战。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推进,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江苏省的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缺口较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江苏省可以加大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江苏省还可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留住力度,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待遇,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人才的创造潜能。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当前,江苏省的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南北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
案例分析 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案例分析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标题:案例分析: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一、引言江苏省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大省,其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以来备受。
对江苏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准确的评估,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各市的经济现状,也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经济发展策略。
本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并对其结果进行深入剖析。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1、数据来源我们选取了江苏省各市的GDP、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作为数据来源。
这些数据均来自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年度报告,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
2、方法选择考虑到数据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我们选择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的相似性将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在聚类分析中,我们使用了K-means算法,这是一种常见的聚类算法,能够根据设定的类别数,将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三、结果与分析1、数据预处理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缺失值填充、异常值处理以及标准化处理等。
经过预处理后的数据,能够更好地反映江苏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2、聚类分析结果我们设定类别数为3,对江苏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
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最终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聚类结果。
该结果将江苏省各市划分为三个类别:高发展水平市、中发展水平市和低发展水平市。
3、结果分析(1)高发展水平市:这一类别的城市主要包括南京、苏州和无锡等城市。
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各项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些城市的经济结构较为合理,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较高,显示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2)中发展水平市:这一类别的城市主要包括常州、南通、徐州等城市。
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上,但相较于高发展水平市还存在一定差距。
江苏市场分析

江苏市场分析一、市场概况江苏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江苏市场规模庞大,消费能力强劲,是各类企业瞩目的重要市场之一。
本文将从人口分布、消费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对江苏市场进行全面分析。
二、人口分布江苏是人口大省,人口密度较高。
据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总人口约为8000万,其中城镇人口占比超过60%。
这意味着江苏市场潜力巨大,消费市场庞大,各类产品和服务在江苏都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三、消费结构江苏居民消费水平较高,消费结构较为多元化。
在城市消费中,教育、医疗、旅游、汽车等高消费品位产品及服务需求旺盛;而在农村地区,农资、家居用品等基础生活消费仍是主打。
因此,针对江苏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应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规划。
四、产业布局江苏的产业结构多元化,特色产业发达。
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都在江苏得到蓬勃发展。
这也为江苏市场提供了更多元的消费选择空间,带动了消费市场的繁荣。
五、市场竞争江苏市场竞争激烈,各行各业竞争对手众多。
因此,在进入江苏市场前,企业需深入研究市场动态,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根据市场规律精准制定营销策略,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六、市场前景随着江苏省不断加大对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未来江苏市场将持续向好,消费市场将不断扩大,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因此,各类企业可以抓住机遇,加大对江苏市场的投入,抢占市场先机。
结语江苏市场作为我国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只有深入了解市场概况,把握市场规律,才能在江苏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企业能够根据本文的市场分析,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市场策略,实现在江苏市场的长足发展。
以上内容为江苏市场分析文档。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推荐下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最为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
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
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
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
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
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
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最为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
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
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
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
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
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
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展最为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
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
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
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
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
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
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
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江苏省各地级市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名表

江苏省各地级市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名表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之一。
全省共辖13个地级市,分别是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和宿迁。
这些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各有特点,本文将根据最新的数据,对这13个地级市的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排名。
根据2022年的数据显示,江苏省的GDP排名前五位的地级市分别是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和常州。
其中,苏州以GDP总量3万亿元位居第一,无锡以GDP总量2万亿元位居第二,南京以GDP总量1万亿元位居第三。
在财政收入方面,排名前五位的地级市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和常州。
其中,苏州的财政收入最高,达到了2000亿元以上,南京和无锡的财政收入也都在1500亿元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排名前五位的地级市分别是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和南通。
其中,苏州的固定资产投资最高,达到了3000亿元以上,无锡和常州的固定资产投资也在2000亿元以上。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而苏北地区(淮安、宿迁)的经济实力则相对较弱。
因此,为了促进江苏省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对于苏北地区的投资力度,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各地区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产业,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在中国的广东省,各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各有千秋。
本文将对这些城市的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详细的排名和分析,以揭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全貌。
GDP作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是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关键数据。
以下为广东省各地级市的GDP排名:财政收入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以下为广东省各地级市的财政收入排名:固定资产投资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以下为广东省各地级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排名:总结:通过对广东省各地级市的GDP、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排名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深圳市、广州市和佛山市在经济实力和投资能力上居于前列。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泰尔指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此问题。
改革开放至今,江苏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等诸多因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与苏南的发展差距日趋扩大。
本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力求找出制约苏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GDP 泰尔指数贡献率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选择适当的测度指标。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很多,有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之分。
常用的绝对差异测算方法有标准差、极差、平均差等;常用的相对差异测算方法有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泰尔(Theil)指数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泰尔系数,它是运用信息理论推出的一个可以按加法分解的不平等指数。
泰尔指数的算法有多种,因采用的权数不同,加权计算产生不同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yi为i区域研究指标所占的比重;pi为权数。
泰尔系数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就表示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可以细分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可以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进行分解,将组内与组间的差距或不平等综合成总体的差距。
把江苏的总体差异进行分解,泰尔指数分解如下:T=T1+T2即总体差异T=区域间差异T1+区域内差异T2。
以江苏省为例,具体计算如下:T1=NS•In(ns/GDPs)+nm•In(nm/GDPm)+nn•In(nn/GDPn)T2=ns•Ts+nm•Tm+nn•TnT=T1+T2=T1+ns•Ts+nm•Tm+nn•Tn方程两边同除以T,得:式中:TS、TM、T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GDPi 表示某市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GDPs、GDPm、GDP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GDP占江苏省GDP的比重;ni表示某市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ns、nm、nn分别表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口占江苏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地区间、苏南、苏中、苏北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摘要: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
多年来,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
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尤其是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更大。
本文从经济总量、均量、外向程度、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方面, 首先定量分析了1995年以来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 进而阐释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最后立足于欠发达的苏北, 提出了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战略对策。
Jiangsu is an economic province. For years, many economic index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in the whole country,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but is extremely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s big, Especially with the gap between the northern south bigger. 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nomic output, finally, extroverted degre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eople life and so on, Firs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ince 1995,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middle thre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volvement track;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difference formation; Finally based in less developed northern jiangshu province, Put forward the narrowing jiangsu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ifference.关键词:江苏;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苏南;苏北前言: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由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诸因素叠加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梯特征。
目前,苏南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已经形成了从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
苏中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也基本形成了沿江工业化集聚带。
但苏北仍处于工业化初期。
正文:一(1)差异体现经济总量 19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苏南的综合经济实力都在迅速增强。
至 2005 年末,苏北与苏南的 GDP 分别达到 3220.08 亿元、9591.77 亿元,占全省份额依次为 20.7%,61.8%。
从 GDP 增长率看,1995 年至 2005 年,苏北与苏南 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9%,14.2%。
苏南增速明显快于苏北。
就总体看,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与苏南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经济均量 199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分别为3859元、13657元,比值为1:3.54。
到200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 分别为9971元、42710元,比值变为1:4.28。
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明显扩大。
从增长速度看,苏北与苏南人均GDP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1.1%、13.5%。
苏北比苏南慢 2.4 个百分点。
(2)差异成因1.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投资环境差,是造成长期以来苏北地区落后于苏南地区的一个主要客观因素。
2地理位置苏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界,与江苏经济核心区相距甚远,受其辐射较弱。
加上与之相邻的地区也多为各省边远且贫困地区,广大区域范围内缺乏实力雄厚的增长极,而且实际上各自长期处于分散发展状态,唯一的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也发展滞后,缺乏对腹地的带动能力。
苏中地处江苏中部,依靠便捷的长江通道,实现了与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及苏南发达城市的广泛联系,获得了经济核心区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辐射带动力。
苏南地处长三角这一全国主要的经济核心区和城市密集带,紧邻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基本上属于上海 1 小时辐射圈内,故发展极为迅速。
3人文环境在现代经济中,基于文化底蕴的人文环境越来越成为主导城市与区域形象的窗口和标志。
深厚的文化积淀往往是城市与区域的魅力所在,成为吸纳投资的磁力源。
一定程度上,三大区域人文环境的差异亦是经济差异形成并得以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吴文化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吸引外来资本的重要源泉。
吴文化内涵中的商业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等与现代市场经济融为一体,锤炼成开放、开拓、自立、拼搏等为精神内核的苏南文化,加速了苏南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了区域发展的机遇意识。
4 外来投资从世界范围看, 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也不例外, 高投入、高消耗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点。
对于沿海省开份江苏来说, 尤为突出。
与此同时, 特别是苏南凭借政策和区位优势, 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 全社会固定与资产投资密度远高于苏中、苏北,投资的巨大落差直接导致了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的巨大差距。
二差异缩小近年来,江苏省苏北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些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甚至超过了苏南地区,使两大区域的差距出现了缩小的迹象。
这是由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加大了苏北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重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也给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为进一步缩小苏南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应继续加强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沿海开发的机遇,发挥苏北地区的区位优势,政府要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加大苏北地区引用外资的力度。
(2)原因分析:1,基础设施的完善近几年来,苏北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逐步完善了交通网络,改善了投资环境。
2008 年 6月,江苏省目前跨度最大的跨铁路大桥—徐州和平大桥正式通车;淮安民用机场,总投资 4.46 亿元,已于 2010年建成通航;江苏最大的陆海通道—洋口港的正式通航使江苏告别了连云港以南上千公里海岸线无深水大港的历史;现如今,苏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1539 公里,占全省总长度的 41.1%,苏北成为全国高速公路网密度最高地区之一……公路、铁路、港口、航道、机场批重大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实施和不断完善,给苏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带动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
2. 政府的政策扶持为了缩小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差距,推进两大区为了缩小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差距,推进两大区域共同发展,政府部门根据实际制定一些政策来扶持苏北地区,一定程度上给苏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支持。
“南北挂钩,结对互助”政策确立了南京与淮安、无锡与徐州、苏州与宿迁、常州与盐城、镇江与连云港五对“城市联盟”,出台了向苏北地区进行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政策等措施,“江宁淮阴”、“无锡新区—新沂”、“常熟—泗洪”、“宿豫—张家港”等首批 10 个南北共建工业园区在苏北地区成立。
3.重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给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沿海开发战略是继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产业带之后,江苏省又一次最重要的生产力战略布局。
三未来协调发展(一)继续加强苏北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政府已经加大了对苏北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还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继续努力使苏北的交通网络更加完善。
(二)发挥苏北地区的区位优势,抓住沿海开发的机遇苏北属于全国沿海、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临日本和韩国,有利于苏北地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接受国际资金、技术、信息等的辐射和转移。
沿海的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区位条件优越,要抓住此次沿海开发的机遇,使沿海地区形成产业带,从而成为苏北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政府必须要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加大苏北地区引用外资的力度目前,由于苏北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很多大型的投资项目都落户苏北,苏北地区必须要利用好这些资金、技术和经验,提高利用效率,切实地为本地区的发展发挥作用。
原有的支持苏北的政策不仅要坚决执行,还得加大力度继续贯彻实施,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
(四)营造良好软环境, 发展苏南苏北市场拓展型企业联系由于在区内政策、思想观念、经营理念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苏北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在继续利用现有政策和资源的基础上, 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首先, 要加速苏北市场化改革进程, 完善市场机制, 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逐步消除市场壁垒, 放宽苏南企业的市场准入, 扩大对苏南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接纳。
其次, 要大力发展教育。
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是苏北引进苏南投资的传统优势, 但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这种优势不复存在。
因此, 多渠道提高苏北劳动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 是苏北劳动力资源赢得真正和长远优势的关键所在。
(五)实行产业互补, 发展苏南苏北成本节约型企业联系苏北有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非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等, 劳动力资源充沛且价格低廉, 不仅能支撑苏南资源型产业的发展, 而且也能为苏南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外迁提供广阔的空间。
苏南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高, 资金及融资实力强, 技术及管理水平高, 信息灵通。
通过建立企业联系, 各自所长为对方所短, 这为苏南苏北经营资源优化配置, 实施产业互补, 发展成本节约型企业联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 苏北企业应根据苏南近期吸引外资、民资的状况和重大制造业项目的投资状况, 主动联系, 建立发展该类型的企业联系。
(六)主动接受苏南转移产业, 发展苏南苏北产业转移型企业联系由于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 苏南必须淘汰一部分旧产业。
苏北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 主动接受苏南转移来的产业, 通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发展苏北企业, 壮大苏北经济。
同时, 由于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和服装、食品和饮料、塑料和皮革、部分家电等技术含量低、高耗能的产业, 给苏北经济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因此, 苏北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各项配套工作。
结论: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扎实行动。
苏北乃至全省各地各级领导需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苏北在整个江苏的地位、苏北经济发展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真正认识到“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的份量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