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名词解释)

1.肾单位(nephron) 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过程。
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
2.致密斑(macula densa)是髓袢升支粗段远端部的一小块由特殊分化的高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
它可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分泌。
3.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 ) 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
4.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球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
5.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6.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正常约为19%。
7.肾小球有效滤过压(glomerular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肾小囊内压之和。
8.重吸收(reabsorption) 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去的过程。
9.肾小管的分泌(tubuler secretion)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
10.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 将开始出现尿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一般为160~180mg/100ml)。
11.低渗尿( hypotonic urine) 终尿的渗透浓度如低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低渗尿。
表示尿被稀释。
12.高渗尿(hypertonic urine) 如果机体缺水,终尿的渗透浓度将高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高渗尿,表示尿被浓缩。
生理学:第八章_尿的生成和排出

⽣理学:第⼋章_尿的⽣成和排出第⼋章尿的⽣成和排出⼈体通过呼吸和消化系统,摄⼊代谢和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氧和能源物质被不断地消耗,为各种⽣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同时产⽣对⼈体⽆⽤甚⾄有害的终产物。
排泄(excretion)……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体内的异物及过剩不需要的物质经⾎液循环,通过某些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所以,排泄是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的最后⼀个环节,是多系统功能互相协调才得以完成的⼀种重要⽣命活动。
⼈体主要的排泄途径:⽪肤:⽔、盐类、少量尿素、乳酸等。
肺:CO2、H2O、挥发性药物等。
消化道:排泄物混合在粪便中。
Ca、Mg、Fe、P 等电解质、胆⾊素、毒物等。
胆⾊素-肝脏排泄在肠中起变化的胆⾊素(尿胆素、粪胆素)。
⽆机盐-经⼤肠粘膜排出的,如钙、镁、铁等。
唾液腺:碘、铅等。
肾脏:最重要,以尿的形式由肾排出。
所含排泄物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并随机体的不同状态⽽改变尿量和尿中物质的含量。
有:⽔、尿素、尿酸、肌酐、盐类、药物、毒物等。
肾的功能:1) 排泄功能:排出机体的⼤部分代谢终产物及进⼊体内的异物。
2) 调节功能:调节⽔、电解质、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维持稳态。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液渗透压。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Na+、K+、Cl-等。
排出过剩 H+维持酸碱平衡。
3) 内分泌功能:产⽣肾素、促红细胞⽣成素等。
尿的⽣成包括肾⼩球的滤过、肾⼩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本章主要讨论尿的⽣成过程及其调节机制、肾脏排泄功能的⽣理意义及输尿管和膀胱的排尿活动。
第⼀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流量⼀、肾的功能解剖:(⼀)肾单位和集合管:1.肾单位(nephron)是肾的基本单位,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两侧肾有170~240万个肾单位。
2.集合管(collecting duct)在胚胎发⽣中起源于尿道嵴,故不属于肾单位,但功能上与远端⼩管密切相关;在尿浓缩过程中起作⽤;每条集合管可收集多条远曲⼩管运来的液体;许多集合管汇⼊乳头管,最后形成尿液经肾盏、肾盂、输尿管⽽进⼊膀胱。
生理学--尿液的生成与排出精品文档

7
(三)近球小体(肾小球旁器) 主要位于皮质肾单位 近球细胞(颗粒细胞):分泌肾素 系膜细胞:吞噬功能
致密斑:感受远曲小管液中氯化钠 含量的变化,将信息传递给
颗粒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2019/10/16
生理学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8
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血流量大:肾皮质血流量大,约占全肾血流量
生理学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34
2019/10/16
生理学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35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分泌:肾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所产生的物质分泌
到小管液中去的过程
排泄:小管上皮细胞将体液中的某些物质直接转运到
小管液中去的过程
维持血浆中碳酸氢根的浓度,保证血浆缓冲对的 正常功能。
(一) H+的分泌与H+_Na+交换:
肾糖阈:将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浆葡萄糖 浓度称为肾糖阈(180mg/100ml)
糖尿: 葡萄糖的吸收还与钠离子的吸收量有关
葡萄糖重吸收的极限量:人两肾全部肾小管每分钟所 能重吸收的葡萄糖的最大量
2019/10/16
生理学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30
葡萄糖重吸收原理:
葡 萄 糖 的 协 同 转 运
重吸收水(10~20%)(受体内缺水与否的影 响;抗利尿激素可调节)、主动转运钠离子,分泌 钾离子、氢离子、 氨。对尿素的通透性高。
2019/10/16
生理学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24
*肾小管对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原理: 1、Na+ 和Cl-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
Na+:泵-漏模式 Cl- :氯离子顺电位差通过细胞旁路而被动重吸收
2019/10/16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滤过膜通透性 (1) 与被滤过物质分子大小有关:
分子有效半径>4.2 nm 不能滤过,如球蛋白和 纤维蛋白原。 分子有效半径<2.0 nm可自由滤过,如葡萄糖、 水、尿素、 Na+等。 (2) 与被滤过物质所带电荷有关 白蛋白分子有效半径为3.6 nm,因带负电荷, 滤液中浓度极低。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滤过特点 1.毛细血管血压较高 2.对蛋白质的通透性较低 3.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 4.肾小囊的静水压较高
第二节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有效滤过压 肾血浆流量 滤过系数: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一)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有效滤过压 尿量
动脉血压:80-180 mmHg,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维持稳定,肾小 球滤过率保持不变(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80 mmHg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率 。 动脉血压<50 mmHg 肾小球滤过率降到零无尿。 高血压病晚期:入球小动脉硬化缩小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 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少尿。
第二十六章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转运
第一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
小管液中成分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具选择性: 原尿:180 L/Day 终尿: 1.5 L/Day
水 99 %重吸收1%排出体外 葡萄糖和Na+、HCO3-等全部或大部分重吸收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严重缺氧、中毒性休克:交感神经兴奋↑ →肾血流量和 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三、滤过系数: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滤过膜面积:1.5 m2
肾病综合征:滤过膜的屏障作用被破坏,如孔径变大或负电荷减 少等→滤过膜通透性↑→白蛋白滤过量↑→蛋白尿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有效滤过面 积 ↓ → 肾 小 球 滤 过 率 ↓ → 出 现 少 尿 (<500ml/ 天 ) 甚 至 无 尿 (<100ml/天) 。
第九版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泄

近端小管的物质转运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2. 髓袢
(1)髓袢降支细段 对水通透:被动重吸收水,AQP1参与 对溶质通透性差:NaCl浓度逐渐升高 (2)髓袢升支细段 对水不通透,被动重吸收Na+、 Cl-
髓袢降支细段对水和尿素的重吸收机制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后,功能性肾单位每10年大约减少10%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内层、囊腔、外层)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近端小管 髓袢 远端小管
肾单位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2. 集合管
远曲小管与集合管相连接。集合管不在肾单位内。8~10个皮质集合管→髓质集合管→ 大的集合管→经肾乳头→肾盂
生理学(第9版)
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 灌注压20~70mmHg时,肾血流量随肾动脉压升高而升高 ➢ 灌注压70~180mmHg时,肾血流量相对稳定在一个水平不变 ➢ 灌注压>180mmHg时,肾血流量又随肾动脉压升高而升高 关于肾血流量自身调节的机制,两个学说: (1)肌源学说:肾脏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的特性决定 (2)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的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3)髓袢升支粗段 对水不通透,主动重吸收Na+ 、 Cl- 、K+ (25%),Ⅱ型Na+-K+-
2Cl-同向转运体(NKCC2)抑制剂为呋塞米和依他尼酸(强利尿) ① 上皮细胞基侧膜上的泵是维持细胞内低 Na+浓度的动力,有助于 Na+的重吸收 ② 升支粗段中Na+通过上皮细胞的顶端膜上同向转运体NKCC2,同向 转运1个Na+ 、1个K+和2个Cl③ 进入细胞内的Na+ 通过基底侧膜中的钠泵泵至组织间液,Cl-由浓度 梯度经管周膜中的氯通道进入组织间液,而K+则顺浓度梯度经顶端膜 返回小管液中,并使小管液呈正电位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除

●远曲小管、集合管对ADH不敏感→ 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尿液 浓缩↓→肾性尿崩症。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尿的生成由: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 的重吸收与分泌三个环节构成。机体对尿生成的调 节是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实现的。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所形成的渗透压,• 对抗肾小 是 管对水重吸收的力量(排出1g溶质,约需溶解于15ml 水)。
成人女性为300mg(1.67mmol)/min/1.73m2。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概 述
血浆渗透压为300mOsm/(Kg.H2O)
▲终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称高渗尿(尿浓缩) 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缺水 ▲终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称低渗尿(尿稀释) 如:大量输液、饮水→多水 ▲终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称等渗尿 如病人不论饮水多少,均排出等渗尿则为肾衰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滤过系数(Kf)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⑴通透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⑵面积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二)效滤过压(动力)
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三)肾血浆流量
结论: RPF快→COP↑速慢→滤过平衡位臵近 出球A端→GFR↑;反之则GFR↓。
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和nacl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激活蛋白激酶a水孔蛋白从胞浆水重吸收内髓集合管尿素通透性袢升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内髓高渗梯度尿浓缩外界刺激下丘脑释二血管升压素vp抗利尿激素adh体液晶体渗透压12血容量510恶心疼痛低血糖应激刺激吗啡尼古丁ang中枢渗透压感受器心房容量感受器下丘脑中枢渗透压感受器体液晶体渗透压12血容量510心房容量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bp心房钠尿肽乙醇垂体后叶动脉压力感受器bp大量饮清水与饮生理盐水尿量为何不同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尿的生成和排出(一)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尿的生成和排出(一)我们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总结生理学重点知识,今天我们先学习生理学之尿的生成和排出问答(一),具体内容如下:1.简述尿的生成过程。
解答:尿生成有三个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它们的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可以滤入肾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滤过液。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成为小管液。
小管液经过小管细胞选择性的重吸收:水、Na+、K+、HCO3-、Cl-等绝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等小部分被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全部被重吸收;对机体无用的多余物质不被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由小管细胞分泌的物质有H+、K+和NH3等;排泄的物质有肌酐、对氨基马尿酸以及进入机体的物质(比如青霉素、酚红)等。
由肾小球滤过的超滤液,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使超滤液的质和量都发生了变化,最后形成终尿排出体外。
2.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和生理意义如何?解答:肾脏的血液循环的特点有:(1)肾血流量大,占心输出量的20%-25%,为各种排泄物及时经肾排出提供了重要条件;(2)肾血流的分布不均,皮质血供占94%;髓质占6%,为皮质的滤过功能提供了充分的条件;(3)两个串联的毛细血管网,且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高,有利于滤过;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较低,有利于吸收;直小血管的双向流动有利于肾髓质高渗透压的维持;(4)肾血流量主要由于自身的调节作用,基本维持稳定,这对肾小球的滤过率的恒定是非常重要的。
3.肾脏的泌尿功能在维持体内环境稳定中有何生理意义?解答:肾脏泌尿功能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可以:(1)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中产物,如尿酸、尿素、肌酐等含氮物质。
生理学本科尿生成与排出课件

12
34
✓ 机制:通过刺激肾小管上
✓ 影响因素:心房钠尿肽的
皮细胞上的钠钾泵,促进
分泌受血压、血容量、肾
钠离子和水的再吸收
血流量等因素的影响
尿生成的异常情况
尿量异常
01
尿量过多:可能由肾功能亢 进、糖尿病、尿崩症等疾病 引起
03
尿液颜色异常:可能由尿液 中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 等成分异常引起
05
细胞等含量异常
尿液颜色和性质异常
01
尿液颜色异常: 如红色、棕色、 绿色等,可能 与尿液中的血 红蛋白、胆红 素、胆绿素等 有关
02
尿液性质异常: 如尿液浑浊、 泡沫多、有异 味等,可能与 尿液中的蛋白 质、糖分、细 菌等有关
03
尿液量异常: 如尿量过多或 过少,可能与 肾脏功能、尿 道阻塞等有关
04
肾小球滤过作用是尿生成的第一步, 也是尿生成的主要动力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01
肾小管是尿生 成的重要器官,
负责重吸收水 分和电解质
03
肾小管重吸收 的主要方式是 主动运输和被
动扩散
02
肾小管重吸收 的主要功能是 维持体内水和 电解质的平衡
04
肾小管重吸收的 主要物质包括水 分、钠离子、钾 离子、氯离子等
A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受血 浆渗透压的影响
C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受血 压的影响
E
B
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 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
D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受血 容量的影响
F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受肾 功能的影响
心房钠尿肽的调节作用
✓ 心房钠尿肽是一种由心 房肌细胞分泌的激素
✓ 作用:调节尿液生成和 排出,维持体内水和电 解质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端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35+10) = 0(mmHg) ≤0无滤液生成
有效滤过压
=45 –(25+10)
=10(mmHg)
>0有滤液生成
33
●由图可见:沿着毛 细血管全长,随着水 和溶质的滤出,胶体 渗透压渐↑→有效滤 过压渐↓(=0时称滤 过平衡)→滤过平衡 的位臵决定着毛细血 管滤过的长度。
25
一、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P214
滤过膜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结构。
三层构成: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2、基膜层 3、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
血管内皮 内皮下基膜 足细胞足突
26
三层滤过膜: Cap内皮细胞层: 窗孔70-90nm 基膜层: 网孔2-8nm 肾小囊足细胞层:裂孔4-11nm
40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物质转运功能:指其重吸收和分泌作用。
●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 新摄回血液的过程。 ●分 泌: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或血 液中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的过程。
41
血浆 、肾小球滤液和尿液成分的比较
成分 血浆(g/L) 水 900 蛋白质 70-90 葡萄糖 1.00 Na+ 3.30 K+ 0.2 Cl3.70 H2PO4HPO42- 0.04 尿素 0.30 尿酸 0.04 肌酐 0.01 氨 0.001 滤液 (g/L) 980 0.3 1.00 3.30 0.2 3.70
血浆(g/L)
900 70-90 1.00 3.30 0.2 3.70 0.04 0.30 0.04 0.01 0.001
滤液 (g/L)
980 0.3 1.00 3.30 0.2 3.70 0.04 0.30 0.04 0.01 0.001
23
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度量指标
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GFR=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ml/min =125ml/min = 180L/d
短,只达外髓层
A入> A出 2:1
形成的毛细血管网 几乎全部缠绕皮质 部的肾小管周围
尿液的生成
长,深入内髓层
差异甚小1:1
形成肾周围cap网和 U形的直小血管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9
(二)球旁器:三种细胞组成,皮质肾单位
1.球旁细胞(颗粒
细胞或近球细胞):
入球小A中特殊分化 的平滑肌细胞,内 含分泌颗粒,合成 储存和分泌肾素。
18
(二)肾血流量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兴奋→ 肾血管收缩→肾血流↓
②体液因素: NE、E、VP、AⅡ分泌↑→肾血管收缩→RBF↓。 肾组织生成的PG、NO、缓激肽引起肾血管舒张 意义:
运动或异常(如高温、出血缺氧时):通过神经、 体液调节使血流量减少,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
19
37
(五)滤过系数:(filtration coefficient, Kf) 是指在单位有效滤过压的驱动下,单位时间内 经过滤过膜的滤液量。 Kf=滤过膜的有效通透系数×滤过膜面积
38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⑴通透性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 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4
肾尿生成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filtration)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reabsorption) 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secretion)
5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一、肾的功能解剖
6
(一)肾单位(nephron)构成
1.肾单位的结构
肾 小 体 肾 单 位 肾小球 肾小囊
近曲小管 近端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肾 髓袢细段 降支细段 小 升支细段 管 髓袢升支粗段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⑵面积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39
肾尿生成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reabsorption) 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secretion)
2.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GFF)
概念:GFR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GFF= GFR÷肾血浆流量×100% = 125÷660 × 100% = 19%
24
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两个因素:
滤过系数Kf(滤过膜面积和膜通透性) 有效滤过压(PUF)
肾小球滤过率=Kf×PUF
0.04 0.30 0.04 0.01 0.001
尿(g/L) 960 微量 极微量 3.35 1.5 6.00
1.50 18.00 0.50 1.00 0.40
尿中浓缩倍数 1.1 - - 1.10 7.5 1.60
37.5 60.00 12.5 100 400
42
●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
①比较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蛋白质、葡萄糖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 肌酐、氨原尿中微量→终尿中大量(分泌)。 ②比较原尿与终尿量: 原尿量=125ml/min×60×24=180L/d 终尿量:1-2L/d(99%水被重吸收)
2
概
述
肾脏是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之一。 排泄:机体将代谢的终产物、过剩的物质和进入 体内的异物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 过程。
3
肾脏的生理功能: 1.排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①水、电解质平衡 ②酸碱平衡 ③血浆渗透压 2.肾脏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 合成分泌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 1,25-二羟维生素D3,前列腺素等。
29
30
外层 中层 内层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31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二、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和阻碍超滤的阻力的差值
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压+囊内液体胶 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 透压+囊内压)
43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转运的方式
被动: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渗透 溶剂拖曳 主动: 原发主动-泵 继发主动
入胞:
44
重吸收途径:二条 1、跨细胞转运途径: 小管液溶质-小管上皮细胞-组织间隙液 2、细胞旁途径: 小管液H2O、Cl-、Na+--小管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 接--组织间隙
肾小管上皮细胞顶端部分称顶端膜(管腔膜) 细胞侧面和基地部称基底侧膜
35
(二) 肾小球囊内压 一般较稳定, 各种原因引起的输尿管阻塞时可 增高,有效率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如肾盂和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输尿管狭窄等
36
(三) 血浆胶体渗透压 全身白蛋白浓度明显时,血浆胶体渗透压, 有 效滤过压。 静脉快速输液, 血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 (四) 肾血浆流量 对GFR影响较大, 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臵。 肾血浆流量, 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减慢, 滤过 平衡点靠近出球端。
15
※ 肾血流的调节
(一)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定义: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 的情况下,肾动脉血压在一 定范围内(80-180mmHg)变动 时,肾血流保持相对恒定的 现象。 意义:正常安静条件下,通 过自身调节使RBF, GFR相 对稳定,泌尿活动正常进行。
16
1.肌源性学说:
机械 屏障
27
三层滤过膜: Cap内皮细胞层: 唾液酸蛋白 基膜层: 硫酸肝素/蛋白聚糖 肾小囊足细胞层: nephrin
电屏障
两种屏障使滤过膜对血浆中物质通过具有高度选择性, 对原尿的质量起着决定作用。
28
决定物质通过滤过膜的因素: 1.物质分子有效半径大小: 中性物质有效半径小于2nm自由滤过;2-4.2nm 随半径增加,滤过降低;大于4.2nm不能滤过 2.物质所带电荷: 在有效半径相同的条件下,正电荷易通过,负电荷 不易通过。主要限制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通过, 而其他带负电荷的微小物质如Cl- HCO3- HPO42SO42-也可顺利通过。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urine formation and excretion)
1
[目的要求]
(一)掌握:
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 管重吸收与分泌)及影响因素, 尿生成的调节, 排尿反射。
(二)熟悉: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三)了解: 肾脏在机体排泄中的地位,在维持内环境相对 稳定中的意义。
溶质及少量小分子蛋白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 形成原尿的过程。
21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抽取 液体分析发现,除蛋白 质含量甚少外,所含 的其他成分及其浓度 与血浆基本一致,而且 渗透压和 pH 值也与血 浆近似。
原尿=血浆的超滤液
22
血浆、肾小球滤液成分的比较
成分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Na+ K+ ClH2PO4HPO42尿素 尿酸 肌酐 氨
肾素释放等 副交感神经 至今未发现有支配
13
(四) 肾的血管分布
来源:腹主A-肾A-叶间A弓状A-小叶间A - 入球小A 特点: 经过两次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出球小A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14
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概念:安静状态下,每分钟两肾的血流量 ※ 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⑴血流量大,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流量≈心输出量1/4~1/5;1200ml/min 是体内血循环最丰富的器官。 ⑵血液分布不匀: 皮质94%;外髓5%;内髓1% ⑶两套毛细血管网,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压力低→利于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