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尿液生成及排出

合集下载

生理学--尿液的生成与排出ppt课件

生理学--尿液的生成与排出ppt课件

正确
错误
2021/6/23
生理学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18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原尿在肾小球囊内形成,在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被重
吸收送回血液。
重吸收特点:1、重吸收的选择性
肾小管对滤液的吸收可分三类:
第一类,如葡萄糖、氨基酸能全部被重吸收;
第二类,如水、电解质〔钠、氯、钙、镁、钾离子〕大部分
正确
错误
2、肾小球滤过是形成尿液的第一步,没有滤过
就不可能有尿。
正确
错误
3、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当血浆晶 体渗透压下降时,有效滤过压升高。
正确
错误
4、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胶体渗透压从入球端到 出球端是逐渐上升的。
正确
错误
5、血压从13.3kpa (100mmHg) 增至21.3kpa (160mmHg) 时,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增加
重吸收水〔10~20%)(受体内缺水与否的影 响;抗利尿激素可调节)、主动转运钠离子,分泌 钾离子、氢离子、 氨。对尿素的通透性高。
2021/6/23
生理学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24
*肾小管对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原理: 1、Na+ 和Cl-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
Na+:泵-漏模式 Cl- :氯离子顺电位差通过细胞旁路而被动重吸收
5
近髓肾单位: 特点:分布于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
肾小球体积大、 髓袢长 出入球小动脉口径一致 出球小动脉的毛细血管分布
在二个部位 近球细胞不含肾素 功能: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2021/6/23
生理学 尿液的生成与排泄
6
(二〕集合管 接远曲小管,开口于乳头 作用:浓缩尿液
2021/6/23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除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除

●远曲小管、集合管对ADH不敏感→ 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尿液 浓缩↓→肾性尿崩症。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尿的生成由: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 的重吸收与分泌三个环节构成。机体对尿生成的调 节是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实现的。
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所形成的渗透压,• 对抗肾小 是 管对水重吸收的力量(排出1g溶质,约需溶解于15ml 水)。
成人女性为300mg(1.67mmol)/min/1.73m2。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概 述
血浆渗透压为300mOsm/(Kg.H2O)
▲终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称高渗尿(尿浓缩) 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缺水 ▲终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称低渗尿(尿稀释) 如:大量输液、饮水→多水 ▲终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称等渗尿 如病人不论饮水多少,均排出等渗尿则为肾衰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滤过系数(Kf)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⑴通透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⑵面积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二)效滤过压(动力)
毛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三)肾血浆流量
结论: RPF快→COP↑速慢→滤过平衡位臵近 出球A端→GFR↑;反之则GFR↓。
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和nacl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激活蛋白激酶a水孔蛋白从胞浆水重吸收内髓集合管尿素通透性袢升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内髓高渗梯度尿浓缩外界刺激下丘脑释二血管升压素vp抗利尿激素adh体液晶体渗透压12血容量510恶心疼痛低血糖应激刺激吗啡尼古丁ang中枢渗透压感受器心房容量感受器下丘脑中枢渗透压感受器体液晶体渗透压12血容量510心房容量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bp心房钠尿肽乙醇垂体后叶动脉压力感受器bp大量饮清水与饮生理盐水尿量为何不同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尿的生成和排出(一)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尿的生成和排出(一)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尿的生成和排出(一)我们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总结生理学重点知识,今天我们先学习生理学之尿的生成和排出问答(一),具体内容如下:1.简述尿的生成过程。

解答:尿生成有三个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它们的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可以滤入肾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滤过液。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成为小管液。

小管液经过小管细胞选择性的重吸收:水、Na+、K+、HCO3-、Cl-等绝大部分被重吸收,尿素等小部分被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全部被重吸收;对机体无用的多余物质不被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由小管细胞分泌的物质有H+、K+和NH3等;排泄的物质有肌酐、对氨基马尿酸以及进入机体的物质(比如青霉素、酚红)等。

由肾小球滤过的超滤液,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使超滤液的质和量都发生了变化,最后形成终尿排出体外。

2.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和生理意义如何?解答:肾脏的血液循环的特点有:(1)肾血流量大,占心输出量的20%-25%,为各种排泄物及时经肾排出提供了重要条件;(2)肾血流的分布不均,皮质血供占94%;髓质占6%,为皮质的滤过功能提供了充分的条件;(3)两个串联的毛细血管网,且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高,有利于滤过;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较低,有利于吸收;直小血管的双向流动有利于肾髓质高渗透压的维持;(4)肾血流量主要由于自身的调节作用,基本维持稳定,这对肾小球的滤过率的恒定是非常重要的。

3.肾脏的泌尿功能在维持体内环境稳定中有何生理意义?解答:肾脏泌尿功能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可以:(1)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中产物,如尿酸、尿素、肌酐等含氮物质。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
入球小动脉端 出球小动脉端
ΡGC:45mmHg, 降落很小 ΡT:10mmHg,变化很小
ΔΡ大约35mmHg,变化不大
ΠT:可忽略不计
ΠGC:20mmHg增加到35mmHg
ΔΠ逐渐增高,直至与ΔΡ相等
ΔΡ- ΔΠ = 0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微穿刺术:
在肾小球处 发生的过滤是超 滤ultrafiltration而 不是分泌
滤过膜
超滤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 滤过系数Kf×有效滤过压PUF
• 单个肾单位肾小球滤过率(SNGFR) •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 GFR/RPF
管周毛细血管网压力较低——有利 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指不依赖于肾神经和体液等因素影响而
调节肾血流量的过程(肾血流量在动脉血 压在一定的变动范围内能保持相对恒定)
当肾动脉灌注压在 80-180mmHg之间 发生变化时, 肾血流量RBF能保 持相对恒定; 肾小球滤过率GFR 也能保持相对恒定。
反之,动脉压↑(→GFR↑)→入球小动脉壁的张 力↑→血管平滑肌受牵张↑→平滑肌收缩→RA↑→ RBF ↓ →GFR ↓ (GFR恢复正常)
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TGF
TGF的感受部位是致密斑 致密斑处感受的信 + + 息主要是Na 、K 、Cl 等离子的转运速率
反馈调节同一肾单 位的SNGFR,使其保 持相对恒定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尿的生成与排出一、引言在人体生理学中,尿的生成和排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尿的生成涉及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作用,以及膀胱逼尿肌的收缩。

而尿的排出则涉及到尿道括约肌的协调作用。

本文将详细阐述尿的生成和排出的生理学原理及其在人体生理中的重要性。

二、尿的生成尿的生成主要发生在肾脏中。

肾脏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将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形成尿液,再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作用,最终形成尿液。

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球是肾脏中的一个重要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由于压力差的作用,血液中的部分成分会被过滤出来,形成原尿。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肾小球的半透膜性质。

2、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作用原尿经过肾小管时,会发生重吸收和排泄作用。

肾小管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将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等物质重新吸收进入血液,而将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排入尿液。

在这个过程中,肾小管还能根据身体需要,调节水分的排泄量。

三、尿的排出尿液在膀胱中积聚,当达到一定量时,会刺激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引发排尿反射。

排尿反射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尿道括约肌的舒缩,将尿液排出体外。

1、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是排尿反射中的主要肌肉。

当膀胱内尿液达到一定量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会带动膀胱壁的排尿感受器兴奋,进而引发排尿反射。

2、尿道括约肌的协调作用尿道括约肌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尿液的排出。

在排尿反射过程中,尿道括约肌舒张,允许尿液排出体外。

随后,尿道括约肌逐渐收缩,防止尿液回流。

这个过程需要协调膀胱逼尿肌的收缩,确保尿液顺畅排出。

四、总结尿的生成和排出是人体生理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肾脏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再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排泄作用形成尿液。

尿液在膀胱中积聚,当达到一定量时,通过排尿反射将尿液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需要肾小管、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等结构的协同作用。

生理学ppt: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ppt:尿的生成和排出
2、内分泌作用:能生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比如 erythropoietin, renin, 1,25-二羟D3,prostaglandins, kinins 3、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肾脏还是糖异生的场所之一。
尿生成的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生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的分泌和排泄
生成终尿
H2O
通过渗透被动转运
近端小管: 65% 等渗重吸收 跨细胞途径: AQP1( aquaporina ,水孔蛋白 ) 细胞旁途径 髓袢(降支细段):20% 跨细胞途径: AQP1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 12% 跨细胞途径: AQP2
存在于集合管管腔膜 由抗利尿激素( antidiuretic hormone , ADH )调节
ClHCO3-
K+ Cl
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特点
① 等比等渗重吸收 65~70% 与机体是否需要Na+无关 ② 2/3 跨细胞 1/3 细胞旁路 主动形式 被动形式
③ 伴随H+的分泌以及营养物质重吸收
2、髓袢升支粗段NaCl和水的重 吸收机制
降支细段:对NaCl的通 透性低,对水通透性高 ——小管液NaCl浓度 高 升支细段:对NaCl的通 透性高,对水通透性低 ——小管液NaCl浓度 低 升支粗段:同向转运体 Na+: 2Cl: K+
第一节
肾的功能结构和肾血流量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二)球旁器 (三)滤过膜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小体 肾单位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小囊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近曲小管直段 髓袢细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生成的调节●●清除率尿的排放概述1、尿的生成与排出由肾脏完成,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三过程。

肾脏通过泌尿过程排泄大量代谢终产物。

2、排泄:是指机体通过某些器官把体内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无机物和进入机体的异物等排出的生理过程。

3、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器官之一,因为,通过泌尿,肾脏可以:①排出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②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③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排出氢,维持酸碱平衡。

除了肾脏外,呼吸器官、皮肤以及消化道亦有排泄功能。

肾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及羟化VitD3 等,可参与血压调节、红细胞生成和骨骼发育等过程。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一、肾的功能解剖(一) 肾单位和集合管(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三)球旁器(四) 肾的神经调节肾交感神经(胸12-腰2脊髓节段) 腹腔神经节NE肾动脉(尤其是入、出球小动脉的平滑肌) 肾小管和球旁细胞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

肾的各种感受器肾神经脊髓中枢调节血压和水盐平衡。

●肾至今未发现副交感神经支配。

(五)肾的血液供应腹主动脉小叶间动脉网静脉叶间静脉肾动脉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小肾入球动脉弓形静脉肾小球毛细血管叶间静脉出球小动脉肾周毛细血管网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

肾周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可促进肾小管的重吸收。

二、肾血流量及其调节肾的血供非常丰富,其中94%供应肾皮质,故肾血流量常指肾皮质血流量。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表现为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仍保持相对恒定。

自身调节的机制:肌源学说● ** 管-球反馈:指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与肾脏局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以及局部产生 的腺苷,NO和前列腺素也可能参与调节
18
二 肾血流量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兴奋→ 肾血管收缩→肾血流↓
②体液因素: NE、E、VP、AⅡ分泌↑→肾血管收缩→RBF↓, 肾组织生成的PG、NO、缓激肽引起肾血管舒张 意义: 运动或异常 如高温、出血缺氧时 :通过神经、体液 调节使血流量减少,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
屏障
肾小囊足细胞层:裂孔4-11nm
27
三层滤过膜: Cap内皮细胞层: 唾液酸蛋白 基膜层: 硫酸肝素/蛋白聚糖 肾小囊足细胞层: nephrin
电屏障
两种屏障使滤过膜对血浆中物质通过具有高度选择性, 对原尿的质量起着决定作用,
28
决定物质通过滤过膜的因素: 1.物质分子有效半径大小: 中性物质有效半径小于2nm自由滤过;2-4.2nm 随半径增加,滤过降低;大于4.2nm不能滤过 2.物质所带电荷: 在有效半径相同的条件下,正电荷易通过,负电荷 不易通过,主要限制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通过, 而其他带负电荷的微小物质如Cl- HCO3- HPO42SO42-也可顺利通过,
细胞侧面和基地部称基底侧膜
45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 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①近端小管重吸收: 65% Na+ Cl-、H2O,85% HCO3-以及全部磷酸盐、葡萄 糖、氨基酸及滤过的少量蛋白, ②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也 有重吸收功能, 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还有分泌 功能,
46
一 Na+、Cl-、H2O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吸收65-70% 定比吸收,等渗
②<80mmHg,平滑肌舒张达极 限
>180mmHg,平滑肌收缩达极 限
∴ 肾血流量随血压的波动而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小球肾炎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的改变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试试看:
1、肾单位由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构成。
正确
错误
2、肾小球滤过是形成尿液的第一步,没有滤过 就不可能有尿。
正确
错误
3、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当血浆晶 体渗透压下降时,有效滤过压升高。
被重吸收 第三类,如尿素、尿酸、SO42-、PO43+等代谢终产物,仅 小
部分被重吸收,肌酐完全不被重吸收。 2、肾小管各段重吸收功能不同 3、重吸收的有限性
(一)肾小管重吸收的方式
1、被动重吸收:肾小管液中的水和溶质,依靠物 理和化学的机制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到小管外组 织间液的过程。
其动力来自于浓度差引起的扩散、渗透压力和电位差 造成的静电引力
是带负电的酸性糖蛋白
(二)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小动脉处有效率过压为 15mmHg,可生成超滤液 出球小动脉处为 0,不生成 超滤液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液量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流量的比值
滤过率和滤过分数: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3、髓袢升支细段重吸收:对钠、氯离子通透性很高;对尿素、 水通透性很小
4、髓袢升支粗段重吸收:氯化钠被主动重吸收;对水的通透 性很低
5、远曲小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水(10%),将钾、氢离子和氨转运进管内, 而将钠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转运出肾单位 6、集合管的重吸收:
(二)肾小管对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肾小管各段的重吸收功能: 1、 近曲小管的重吸收: 约67%的钠离子被主动重吸收(耗能),同时伴有 水(65~70%)和氯离子的吸收; 近2/3的钾离子被主动重吸收; 近80~85% HCO3-被动重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全部被吸收
2、髓袢降支的重吸收:重吸收水(10%)
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不依赖肾外神经支配而使肾血流量
在一定血压变化范围内能保持不 变的现象 BP:10.7~24.0kPa时,肾血流量相对恒定
2、神经体液调节:体位改变或运动、紧急情况 下,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调节肾血流量,使之 减少,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
三、肾功能概述: 1、尿量:1000ml-2000ml/24h;
第八章、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排泄:机体将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异物和过剩的物质排出 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呼吸——CO2 、H2O 消化——胆色素、无机盐 皮肤——H2O、少量无机盐、尿素 肾(最重要)——大量、多种代谢终产物物
排泄的作用: 1、维持钠、钾、氯、钙、氢等离子的适当浓度 2、维持适当的水含量 3、维持一定的渗透浓度 4、清除代谢终末产物 5、清除异物和(或)他们的代谢产物
吸收速率:取决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2、主动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 把小管内的某些物质逆着电化学梯度转运到小管外组织间 液的过程。
动力:来自于肾小管细胞代谢过程所释放的能量 方式:为依靠细胞膜上的离子泵或载体的转运,或通过胞 饮。如葡萄糖的吸收、钠离子的重吸收和蛋白质的重吸收。
正确
错误
4、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胶体渗透压从入球端到 出球端是逐渐上升的。
正确
错误
5、血压从13.3kpa (100mmHg) 增至21.3kpa (160mmHg) 时,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增加
正确
错误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原尿在肾小球囊内形成,在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99%被重 吸收送回血液。 重吸收特点:1、重吸收的选择性 肾小管对滤液的吸收可分三类: 第一类,如葡萄糖、氨基酸能全部被重吸收; 第二类,如水、电解质(钠、氯、钙、镁、钾离子)大部分
第一节、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特征 一、 肾的结构特点: (一)肾单位(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鲍曼氏囊)(内层、囊腔、外层)
肾小管 近球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细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球小管 远曲小管
皮质肾单位:占85~90% 特点:主要分布在中外皮质层
肾小球体积小、髓袢短 入球小动脉口径大 出球小动脉的毛细血管全部
包绕在肾小管周围 近球细胞所含肾素少 功能:滤过
近髓肾单位: 特点:分布于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
肾小球体积大、 髓袢长 出入球小动脉口径一致 出球小动脉的毛细血管分布
在二个部位 近球细胞不含肾素 功能: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二)集合管 接远曲小管,开口于乳头 作用:浓缩尿液
(一) 滤过的结构基础 结构特点:1、血管网分支多,过滤表面积大 2、出球小动脉直径小于入球小动脉,使血流阻力
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较高 3、滤过膜: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有大小不等的微小细孔 2) 基膜——有致密的细纤维网 3)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有许多大小足状突起
*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 *大分子物质(分子质量70000以上)不能通过; *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少量通过。 电学屏障作用: 滤过膜上含有的唾液酸糖蛋白
(三)近球小体(肾小球旁器) 主要位于皮质肾单位 近球细胞(颗粒细胞):分泌肾素 系膜细胞:吞噬功能
致密斑:感受远曲小管液中氯化钠 含量的变化,将信息传递给
颗粒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血流量大:肾皮质血流量大,约占全肾血流量
94% (与滤出有关),髓质仅占6%,其中内髓 血流量不到1%,对浓缩尿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2、由肾动脉来的血液要流经两段小动脉和两段毛细 血管网。 3、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有利于血浆成分的滤出 4、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低,有利于肾小管的 重吸收。
﹥2500ml——多尿(失水) ﹤150ml——少尿(代谢终产物积聚) ﹤ 100ml——无尿(尿毒症) 2、尿的理化特性: 3、肾的内分泌功能: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超滤过作用: 滤液的成分与血浆相似 原尿(肾小球滤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