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说课稿

合集下载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华容县实验初中罗娟一、教材简析(一)地位和作用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能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⑶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⑷明白排尿的意义。

能力目标:⑴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⑵通过对血浆、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养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与功(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教法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以问题贯穿其中,用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学法引领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愿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有关的。

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去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出远门坐车时要少喝水?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检验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变化,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排尿有什么意义?(二)合作探究1、废物排出的方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予以鼓励。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选自河北少儿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

主要讲述了肾单位、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途径、尿液排出的意义等内容,着重描述尿液在人体内的形成过程。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的呼吸以及血液循环,为本章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健康成长”做了铺垫。

所以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说学情从知识基础上来说,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人体的营养、呼吸、血液循环系统。

各系统均会产生废物,本节内容是以上部分的自然承接,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太大困难。

从经验角度上分析,排尿是每个人的生理活动,学生对于该生理现象的发生原理和过程却不清楚,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描述人体尿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通过观察尿形成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3.通过了解肾的功能与保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讲授、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面人手,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课伊始,我先提问学生:在课间总喜欢往一个地方跑,这个地儿是哪里?追问学生:尿来源于什么?是在哪里形成的?进而引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内容的学习。

采用生活情境进行导入,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顺利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肾脏的组成单位首先,我将展示尿液中各成分表,提问学生每天排出一定量的尿液具有怎样的意义?学生通过对比不难得出通过排尿把体内的一些废物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我会出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指出肾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叫做肾单位。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人活着,就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能准确区分排泄和排遗;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⑶、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⑷、明白排尿的意义。

2、水平目标:⑴、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水平;⑵、通过对血浆、原尿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养成根据实验数据科学推测的水平;⑶、结合生活实际实行分析学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合的科学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教法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可淡化相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根据对血浆、原尿、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增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协助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个教学难点。

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合的基本观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以问题贯穿其中,用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学法指导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产生学习兴趣与愿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相关的。

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先学后教,分组讨论,合作探讨,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去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出远门坐车时要少喝水?为什么医生能够通过检验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变化,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排尿有什么意义?(二)、合作探究1、废物排出的方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予以鼓励。

尿液

尿液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威海市古寨中学张志威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威海市古寨中学的张志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尿的形成和排出》,接下来,我将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简析(一)教材地位《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血液循环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从而保证健康的生活。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编者按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尿的排出三个部分进行编写,还安排了两个活动。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的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废物的排泄途径。

(2)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及肾单位组成,提高观察、思维及科学推测的能力。

(2)通过对血浆、原尿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提高解读表格数据能力。

(3)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学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4)通过动手制作模型,提高知识应用及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认同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相关知识的学习,认识到肾脏对人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保健意识,认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解读新课标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确立了如下的重难点:1.描述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单位——肾单位。

2.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为了顺利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的教法设计如下:二、教法设计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在教学中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尿检化验单为线索,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深入学习肾单位的组成,再根据推测及液体成分数据表格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理解肾小球、肾小囊壁、肾小管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最后采用图文结合梳理和制作模型等方法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说课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4、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定位《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一级主题“人与生物圈”中二级主题“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的内容。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之后安排的,起到一个延伸和完善的作用。

第五章内容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果缺乏泌尿系统等排泄相关结构,调节只能是一纸空文。

因此这一章节也为后面内容做铺垫,才能使教学具有整体性。

本节课包括“肾”、“尿液的形成”和“尿液的排出”三部分内容,并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一个观察思考和一个分析讨论。

希望通过学习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的图片,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2、通过观察肾及相关的示意图,说出肾的结构特点;3、通过观看视频,分析图表数据,区分血浆、原尿及尿液,并能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肾结构和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肾结构的精妙性,认同其形态结构特点与其形成尿液是相适应的;2、让学生养成好的卫生习惯,确立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排泄的概念;肾脏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

3、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1、心理和生理特征: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2、知识现状: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

学生学习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呼吸及物质的运输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知识障碍:肾小体结构和尿液形成之间的关系及尿液形成过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说课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说课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肾单位的滤过、重吸收
优势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与实际生活 关系密切的问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 肾单位结构、滤过、重吸收
困难
“自主合作 探究法”课 堂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 引导,学 生主动探 究,深度 思考 从学生已有 经验入手, 让学生获得 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学生在自学、 探索的过程 中将感性认 识—理性认 识
肾 静 脉
肾盂
思考:为什么肾的皮质部分比髓质部分颜色深?
讲授新课
合作探究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肾 单 位
毛细血管
肾静脉
问题1和2的目的是为了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 1、肾脏中形成尿液的结构单位是什 问题3-6的目的是让学 么? 生更深入的了解肾单位 2、每一个肾单位主要是由哪些部分 的内部特点以及肾单位 组成的? 中血液流经路线,为学 小组讨论: 习尿的形成和排出做好 铺垫。 3、肾小球的实质是什么“球”?两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对 边连接的是什么血管?他们的管径 “导学案”的问题进行 有什么不同?流经的血液的量可能 交流讨论,组内不能解 有什么不同? 决的问题再进行组间交 流,然后小组组员之一 4、在肾单位中,尿液的通道与血管 展示讨论结果。培养学 有几次紧密接触?接触部位分别是 生合作精神、集体观念, 什么?有何共同点?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 5、血液在肾单位里经过了几次小动 力。同时通过组内成员 脉?几套毛细血管? 的互助,让每个学生都 得到发展。 6、肾单位中的气体交换是在肾小球
我根据本节的内容特 点精心编拟了难度适 宜,题量适中的基础 知识练习,让学生及 时巩固所学内容。 D.葡萄糖和无机盐
4拓展提升 快乐远航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长海县第一中学孙婵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社出版七年级生物下、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作用本节处在第四单元生物圈中人的第五章、人体废物的排出的第一节。

是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是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本节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第六章内容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果缺乏泌尿系统等排泄相关结构,调节只能是一纸空文。

因此我们这一章节也需要为后面内容做铺垫,才能使教学具有整体性,所以本节又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的培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结合书中泌尿系统的图片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

2、观察肾结构图片说出肾脏的结构和特点。

3、分析数据概述尿的形成的大致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结构图片及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依据《新课标》、教材的编排体系,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为:重点:概述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二、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营养、呼吸、物质运输;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知识,具有初步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对于导出人体废物的排出,肾单位的过滤、重吸收和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的形成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

他们同时具备一定的优势,与学生实际生活关系密切,但是也需要解决困难,肾单位的结构、过滤、重吸收功能的知识较抽象,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法学法教法: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说课稿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说课稿
平湖中学王自明
说教材
(一).教材地地位和作用
《尿地形成和排出》是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五单元《人体内废物地排出》地内容.本单元主要讲述人体内地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地水分等废物排出体外地过程,以及泌尿系统在人体内地废物地排出过程中所起地作用.而人体内废物地排除与人体健康有紧密地地联系.所以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地基础,也是重点,因此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不可忽视地重要作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阅读资料,提取信息泌尿系统组成
、问题讨论,深入理解
通过对上面图片地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根据观察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地颜色,让学生思考肾脏里血管是怎样分布地?
()、血液是怎么流过肾脏地?
()、尿液地形成与血液地循环有没有关系?
通过本环节地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尿液地形成和排出与肾脏有紧密地联系
、`本节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用丰富地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地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地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产生深刻地体验,提高了教学质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本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方面、学生地阅读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学生卫生习惯地养成,关注自身地健康和发展,关爱别人地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地培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课件展示,巩固新知
()展示肾内部地结构示意图
完成对尿液形成过程地初步分析——形成过滤和重吸收概念
()展示尿地形成过程示意图
完成对尿液形成过程地再次分析——得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结论
展示尿液形成地具体过程
完成对尿液形成过程地总体分析——完成尿液形成地流程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尿的形成与排出》。

共分六个部分来说明,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堂练习和检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设计中体现的课改新理念》。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节课内容包括“肾”、“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部分内容,还安排了两个活动。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说明了尿液形成过程的物质变化
3、说出肾脏的血液变化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视频等课件,观察、归纳、发现问题。

(2)分析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数据,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
2、13岁,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方法
1、自学导思法: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2、直观教学法:主要利用立体的,直观的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将学生将感性的认识引导到了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学习方式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生物学观点。

4、学会用表格、图解表来对比总结。

三、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流程是:
(一)、情境导入,激发热情
创设情景:以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1、泌尿系统的组成(复习):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并讨论:重点强调指出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尿的形成
(1)形成尿液的器官——肾
首先学生活动:对照课本插图和课件展示,仔细辨认肾的内部结构。

学生展示、归纳,教师强调: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尿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顺利学习,我设计了如下的方案:第一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投影出示尿液化验单。

第二步活动: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目标。

第三步活动:展示尿的形成和排出挂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第四步活动:解读数据:教师设问,学生提出有关新发现,挖掘教材内涵内容。

第五步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自学解难有关内容,最后归纳出结论。

第6步活动:学生归纳出结论。

巩固练习
第7步活动:生活连接:出示教材中的化验单。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3.尿液的排出
教师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三)、课堂小结:1、尿的形成2、尿的排出和意义
(四)、拓展探索:介绍血液透析、血尿、蛋白尿,肾脏的血液变化。

四、说课堂练习和检测:
我精心编拟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在练习的内容上,主要分为基础知识题,分析思考题,综合应用题。

层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

当堂检测起到了查漏补缺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
通过简单扼要的板书,总结出本节的重点难点。

便于学生掌握理解和记忆。

尿液的形成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尿液的排出:肾单位产生尿液肾盂输尿管
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每天饮适量的水
泌尿系统的卫生及时排尿
女性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卫生
六、教学设计中体现的课改新理念:
1、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

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3、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也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