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贵族如何活
清室退位优待条件

清室退位优待条件
清室退位优待是指皇帝或其家族成员主动放弃皇位或降为庶人,而得到特殊照顾和待遇。
在中国历史上,清朝实行过这种制度,其优待条件如下:
1. 终身免死:清室退位优待的首要条件就是终身免除死罪,即使是犯了重罪也不能处死。
2. 赐封和赏赐:清室退位者可获赐封为王或公爵,赏赐金银珠宝等所需物品。
3. 给予官职:清室退位者有资格担任清朝官职,但职务级别不高。
4. 豁免差役、赋税和徭役:清室退位者豁免差役、赋税和徭役。
5. 保护隐私:退位者在退位后可以享受与皇帝相同的对待,避免受到过多关注和困扰。
6. 家属待遇:退位者家属也可以获得各种特殊照顾和待遇,包括封号、赏赐、官职和豁免税收等。
总的来说,清室退位优待制度为皇族成员提供了一种妥善安置的方式,但也体现了封建帝制下的特权制度,存在着不平等和不公正的问题。
清朝的社会阶级与身份制度

清朝的社会阶级与身份制度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社会阶级与身份制度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在清朝统治期间,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每个阶级都有其特定的权力和责任。
同时,清朝实行的身份制度也对当时社会中个人的地位和权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社会阶级制度1. 贵族阶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他和皇族成员属于贵族阶级。
清朝皇族众多,可以追溯到满洲部落时期。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的身份地位高于其他任何人。
2. 士人阶级:士人阶级是清朝的政府官员和文化精英,他们的地位次于贵族阶级。
士人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
科举考试是一项非常严格的选拔制度,确保只有最有才华的人才能担任官职。
士人通常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并在地方上承担行政和司法责任。
3. 农民阶级:农民是社会中最底层的阶级,他们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人口。
在这个阶级中,农民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他们被剥削且缺乏权力。
大部分农民以务农为生,他们必须缴纳重税,同时还受到地主和官员的压迫和剥削。
4. 商人阶级:在清朝,商人阶级的地位并不像农民那样低下,但与贵族和士人相比也显得较为低微。
清朝禁止商人从事外贸活动,他们只能从事国内贸易。
然而,随着清朝的发展,商人阶级逐渐壮大,他们在社会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二、身份制度1. 四民身份:清朝将中国人口分为四种身份,分别是贵族、士人、农民和工匠。
这种身份制度是根据个人的出生和地位来确定的,并且往往与一个人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相关。
2. 亲贵身份:亲贵身份是指与皇族有着亲属关系的人的特殊身份。
这些人享有特权和豁免权,可以免除部分税收和服务于朝廷。
他们通常被授予高级官职,并享有贵族待遇。
3. 汉军和满洲身份:作为清朝的统治者,满洲的身份在社会中具有特殊地位。
与此相对,汉族人丧失了部分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
满洲身份的人通常被任命为重要的军事和政治职位,以确保统治的稳定。
大清亡了,皇亲贵族都去哪里了?

大清亡了,皇亲贵族都去哪里了?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从此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清朝灭亡后,还有14万多人的皇亲国戚都去了哪里呢?
一、移居海外
很多皇室成员选择移居海外,这样他们的财产就不会被没收,当溥仪被日本人扶持后,很多移居海外的贵族靠着溥仪的关系转移到了日本,南洋和日本成了移民的首选之地,更有钱的还会选择美国和欧洲,很多宝贵的文物财产也被他们带走了。
二、改名换姓
满族人的故乡在东北,清朝灭亡后,大约有7万多皇室成员回到故乡东北,爱新觉罗及相关姓氏非但不再是身份的象征,更有掉脑袋的危险,所以很多人改名换姓。
比如“叶赫那拉”改成了今天的“那”姓,“爱新觉罗”改成了“金”姓,直到今天,很多满清后裔也是混的风生水起,有的为祖国建设做了很大贡献,比如书法家爱新觉罗启功,有的则成了娱乐圈的楷模,比如慈禧家族后裔那英。
三、执迷不悟
这类人不愿意接受清朝灭亡的事实,为了继续拥有财富和权利,甚至不惜成为日本人的走狗,还有些更搞笑的是仍然有人做着贵族梦,大连有一位男子得知自己是慈禧的后人,留长辫子穿贝勒服,自称“八阿哥”,还把自己炒作上各种电视节目、报纸等,相亲者把电话都打爆了,可见当今眼力看中权贵的人不在少数。
大清灭亡之后 清朝的格格们去了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清灭亡之后清朝的格格们去了哪里?导语: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帝制正式结束。
也意味着故宫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帝制正式结束。
也意味着故宫里这一干人马不能安享荣华富贵了,需要另谋出路但是这一帮生活在温床里的男男女女们能干什么呢?他别是这一些身份尊贵的格格们,该何去何从?要说格格们的出路,首先要清楚“格格”都是哪些人。
受到《还珠格格》等作品的影响,大家对于“格格”一词虽定义模糊,却也把它等同于“公主”之意,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
《清史稿》记载:“太祖初起,诸女但号“格格”,公主、郡主,亦史臣缘饰云尔。
”清太宗开始按照汉人习惯,确定君主之女封号为公主,分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两类,并要求有特定的册封仪式。
皇帝以外的贵族之女成为“郡主”、“县主”等。
而没有册封的贵族之女才被成为“格格”。
这点《清稗类钞》有明确记载:“亲王之女称郡主,郡王及贝子、贝勒、辅国公之女称县主。
然除公主外,虽有郡主、县主资格,如未奉有正式封号者,皆统称格格。
大抵称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处子为多。
若其长女,未得正式之封号者亦罕。
”总的来说,格格也就是皇家贵族之女的一种称呼,跟大家理解的也相差无几。
但是身为格格到底是什么感觉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贵族之女约束最大。
不仅仅是平时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就连婚后的夜生活也要受到专门的老宫女的束缚。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的社会阶级与民生状况

清朝的社会阶级与民生状况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社会阶级结构和民生状况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阶级的划分以及各阶级的生活状况两个方面来探讨清朝社会的特点和民生情况。
一、社会阶级的划分清朝的社会阶级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分为封建贵族、文官士大夫、地主富农、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几个主要阶层。
1. 封建贵族:清朝的皇帝及皇族属于这个阶级,他们享有特权和特定的社会地位。
封建贵族通过家族世袭维持统治,拥有丰厚的土地、财富和特权。
2. 文官士大夫:清朝政权实行科举制度,文官士大夫是通过考试取得官职的知识分子。
他们在政府、地方官员和军队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特权。
3. 地主富农:地主是以土地为基础的阶级,他们通过土地出租等手段控制并剥削农民的劳动力。
地主富农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是社会的富裕阶层。
4. 商人:清朝封建社会的商人地位相对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商业的兴起,商人的地位逐渐提高。
商人通过商业活动积累财富,但在政治地位上仍然受到限制。
5. 手工业者:手工业者主要从事手工艺和手工劳动,比如木匠、铁匠、纺织工等。
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收入和生活条件普遍较为困苦。
6. 农民:农民是清朝的绝大多数,他们以务农为生,维持着社会的基本生产。
农民多数是佃农,将土地租给地主,只能靠微薄的租金过活。
他们生活贫困,受到苛捐杂税的压迫。
二、社会阶级的生活状况1. 封建贵族:封建贵族享有荣华富贵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府邸和园林,拥有大量的仆人和佣人供役使。
他们参与宫廷政治,并享受着丰盛的食物、奢侈的服饰、豪华的生活。
2. 文官士大夫:文官士大夫享有较高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他们可以担任官职,参与政治决策。
他们的收入相对较好,有机会赏赐地方田产和金银财物。
3. 地主富农:地主富农拥有富有的土地和财产,他们收取佃租并剥削农民的劳动力。
地主富农生活富裕,住宅豪华,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4. 商人:尽管商人在政治地位上受到限制,但他们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后宫秘史 清朝灭亡后宫女如何度过余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后宫秘史清朝灭亡后宫女如何度过余生?
导语:清朝统治中国二百余年,到了清晚期政府腐败无能,日渐式微,直至最后清政府垮台。
那么,当清政府垮台之时清宫里的那些妃嫔、宫女都去了哪里
清朝统治中国二百余年,到了清晚期政府腐败无能,日渐式微,直至最后清政府垮台。
那么,当清政府垮台之时清宫里的那些妃嫔、宫女都去了哪里?是如何度过自己的余生的呢?
清朝灭亡后,虽然这个朝代没有了,但是还有很多的贵族,于是他们和民国政府签订了一个协议,部分人可以留在皇宫里继续居住,而大部分人就被驱逐,只能自己找到归宿。
没有权势的宫女离开了皇宫,多半过得特别凄惨,有的吃不饱饭,有的也自杀了。
有这几种方式可以存活。
一.嫁人,嫁人还是挺好的,比较也是在宫里待过,也算是讲过世面的人了,而且有一些妃子本身就很漂亮,就很抢手。
过得好不好就要看嫁给谁了,长得漂亮的可以当有钱人的小妾,虽然地位不高,但也能过得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是很多人没有这种好运气,大多数的宫女只能选择回老家,找个人嫁了,大多都是农民,还是得靠着两亩三分地活着。
二.当娼妓,这也是无奈的办法,过习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要她们去干农活很难做到,所以当时出现了很多的宫女去当娼妓,当然,由于宫女的神秘,一般人也不能见到,所以,生意还是很好的,但其实过得也不是很好,能满足温饱而已。
三.当仆人。
宫女们在宫里本身就是服侍皇帝,本身这就是她们的专业,很是熟练,很多宫女就去大官人家里当仆人,端茶倒水,日子肯定也不好过,也有的宫女在当仆人时被哪家官人看中了当别人的小妾,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满清灭亡后的满人 旗人竟已经惨到了这地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满清灭亡后的满人旗人竟已经惨到了这地步导语:满清统治二百多年时间里,旗人都有特权,但同时,他们不事生产,也被禁止从事工商、贸易。
生活贫困的问题,到后为也就越发明显。
清末朝廷也满清统治二百多年时间里,旗人都有特权,但同时,他们不事生产,也被禁止从事工商、贸易。
生活贫困的问题,到后为也就越发明显。
清末朝廷也曾有所改变,让他们或者务农、或者经商,以能解决个人生计为目标。
但是辛亥革命的爆发提前把他们拉进了新时代。
在老舍的话剧《茶馆》里很生动地展示出旗人生活的状况。
已经演变到了群体的潦倒了。
1920年5月23日,上海《民国日报》登了《今日之旗人生活状况》一文,将当日的旗族生计状况略分为四类:贵官派指那些享受《优待条例》的亲贵宗室,这批人虽有积产,但入不抵出,亦因少不经事,“众家丁分肥”,预计“将来不至穷死不止”;谋生派是那些勤求有强,能经营和自立者,“此派为旗族中之尚佳者”,逐渐可与其他各族同化;劳动派以汉军旗人居多数,普通以人力车为谋饭之计,困顿但尚能自存;待死派则是那些注定“老死牖下”的赤贫者。
据考察,北京内城的旗人居民,“殆已由积弱而渐流于乞丐一类。
以数十万众老幼男女,皆成叫化,于治安、于国光、于观瞻,皆有可注目之价值。
”占人数最多的“劳动派”,虽仍可勉强糊口,但由于经济状况下降、生活费用提高等原因,“可恃之收入,少于前四五年前一倍”,生活愈见窘迫。
其实,即便“贵官派”,也未见得都养尊处优。
民初报纸上,时常可以看到“世子王孙倒毙城门洞,郡主命妇坠入烟花院”的时闻。
入民国后,满洲王公的贫困化实则很迅速。
庄士敦说,当他在1919年认识他们时,其中一些早已不再是富人,许多都“已陷入可悲的境地”。
出于“脸面”考虑,他们不可能公开卖古玩,卖也只能得到“低得可笑的生活常识分享。
清末贵族之生活

清末贵族之生活本文所谈,为民国前清代贵族之生活状况。
兹就所记忆及访问者记录下来,作为资料,以备参考。
凡分上、下两篇:上篇专说衣、食、住、行;下篇专说祭礼、丧礼、嫁娶及家庭相见礼节、娱乐习尚。
至于当时国家典制,则载于《大清会典》,衣冠制度,各有图说;即《清史稿》亦有舆服志可供参考。
既无待于照本誊录,亦无须在此做考据工夫。
但叙述一切,期于切合实际,即不免嫌其琐碎。
如今朝代改易将五十年,从前家家通晓,习为故常者,及今不谈,则后生晚辈,恐更无人知晓矣。
一居住房屋谈到贵族所居住之房屋,自应先从府第说起。
清初以功封爵诸王,本早赏有府第,准其世世居住。
皇帝生有皇子,在宫内上书房读书,十八岁出学,即令迁居于所赏之府,名日“分府”。
其门庭殿屋,问数多少,尺寸高卑,屋瓦颜色,各有一定之制度,一定之名称,不许稍有僭越。
但府第“居住权”是随爵的,其人已故无嗣,则过继之人不论支派远近,一经承袭,即得进府居住。
若因事革爵,则本人及其子孙皆不能享有“居住权”,其府第亦归另行承袭之人;并庄园收人,皆为袭爵者所有矣。
兹先述亲王府第,(皆坐北朝南)由东西阿司门行走。
对面皆有影壁。
阿司门外有斜行(读霞杭)木(古日行马)、上马石木拴马桩。
门内俗称狮子院,因院内正中即宫门,宫门外有石头狮子也。
其阿司门内靠南群房,为护卫等办事轮值休憩之所,及管事处、回事处、庄园处皆排列于是。
正面为宫门,门罩(上有起脊屋顶而下无门窗者日罩)凡五问(郡王三问)。
东西相对有两铺炕。
沿北墙有枪架,上竖阿胡卢枪(满语),分左右各若干枝,枪头罩以蓝布(古曰啓戟)。
并有管项牌,长方形,胪列各项差缺,每项一条,黑色油木边框,用红纸写宋体字,上罩桐油,每年岁暮更换一次,常年悬挂。
宫门外有石狮子一对,分东西对峙。
宫门左右两旁门日抱厦门。
门扇于新年悬挂门神像,门楣挂红纸挂钱(挂钱为长方形,凿有花纹及满洲字,与门神像皆有木屉,布底,蓝布边)。
凡门皆有门联,用白色纸写,与宫内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灭亡贵族如何活?有王爷拉板车蹬三轮谋生
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晚清史研究学者、作家贾英华主讲的《末代皇族的新生》下半部正在《百家讲坛》播出,创下同期收视新高。
由他所著的一部近二十万字配以一百多幅珍贵历史照片的同名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与“皇亲国戚”做邻居
[ 转自铁血社区/post_8457145_1.html/ ]
贾英华自幼居住在东四九条一带,曾是旧京旗人聚居之地,深宅大院居住着不少“皇亲国戚”。
在“文革”中他偶然读到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并被深深吸引。
继而,他与溥仪遗孀李淑贤为邻、阅遍其家藏书并整理溥仪遗物和日记文稿,1980年又应李淑贤和溥杰的委托,蘸着白漆用隶书在溥仪梨木雕花骨灰盒上捉刀题写下墓志铭。
这些注定他与末代皇族结下了不解缘分。
几十年来,贾英华采访了三百多位历史亲历人,累积数百小时珍贵录音录像资料,挖掘到不少第一手珍罕档案,收藏数千张珍贵历史照片。
如今,很多史料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孤本”。
贾英华说,“我写的是历史,历史必须是真实的,因为它不仅仅属于我”。
1981年,他利用婚假到山东蓬莱,寻访溥仪特赦回京后同住一室的刘宝安,一谈就是几天几夜,老人把“文革”期间藏进炕洞珍存下来的溥仪的全部信件都送给了贾英华。
贾英华下的是笨功夫。
因此,他才拥有“独家”史料,他的原则是,对于凡有争议的史实,均要找到第一手史料佐证,否则绝不轻易动笔。
譬如,溥仪一生有许多未解之谜,贾英华一直力求深入挖掘溥仪那些人所不知或人所罕知的历史细节。
溥仪受到毛泽东接见的确切时间和内容始终众说不一,他引用收藏的溥仪亲笔书信,填补了这一空白。
皇族艰辛的谋生路
《末代皇族的新生》从1912年,6岁的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宣告了大清王朝的终结开始讲起。
按照清室优待条件,溥仪逊位后,仍然保留宣统帝号,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国民政府每年给皇室拨付费用四百万两白银。
直到1924年,18岁的溥仪突然被赶出故宫,宣统皇帝称号也随即废止。
至此,大清皇族彻底失去了政治地位,失去了无上的荣耀,也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
在此后动荡的历史中,末代皇族里,有人变卖家产、吸毒偷生、悲凉死去;有人放下身段,街头拉车、自谋生路;有人认贼作父、投靠日本、做了汉奸;也有人保持气节、艰难度日,迎来新生。
特别是末代皇帝溥仪,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从皇帝变成公民,成为了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这种变化举世罕见。
那么,末代皇族的新生之路究竟有多么艰难?晚清宫廷里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而皇族中脱胎换骨、自食其力的代表人物还有哪些呢?书中回望那段跌宕的历史。
[ 转自铁血社区/ ]
“北京人叫什么人都叫爷,连拉三轮的都叫板儿爷,这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跟两位著名的‘车王爷’有关”,“这两位王爷,一个蹬三轮,一个拉板车,拉板车这位还光着脊梁背。
现在北京人叫的板儿爷就是指光脊梁拉平板车的人”,可以说这两位王爷是皇族中自谋生路的典型代表。
在伪满洲国垮台后,溥仪的二妹韫龢跟难民一样历经颠沛流离,沿路乞讨回到北京;曾是皇族掌门人之一的皇叔载涛则每天凌晨天不亮,就跟妻子一起去鬼市卖破烂,“一开始载涛骑自行车带妻子去,后来连自行车都卖了,冬天下雪两人倒退着背风走到市场”,日子过
得非常艰辛……在贾英华的讲述中,一个个末代皇族成员的背影变得越来越清晰,他们从“金枝玉叶”变成普通劳动者的曲折历程也依稀可见。
收藏大量晚清史料
这些年来,贾英华将这些末代皇族的故事已写成了“末代皇族系列”十余部专著,历史学者阎崇年评价贾英华:“积数十年之心血与智慧,以口述、档案、谱乘、踏访资料为所长,凝聚成‘末代皇帝系列’九书,成为清史、民国史、民族史、北京史和满学、故宫学、历史学、谱牒学史苑中的新葩。
”小说家二月河评价:“历史有时比小说更精彩。
晚清史亦如此。
贾英华基于寻访晚清以来三百多人物,珍藏数百小时录音录像写就的末代皇族纪实,颇具历史价值。
主人公皆身边熟识之人,实乃奇缘。
实述皇族演革内幕,堪映辛亥百年风云。
”
但在贾英华看来,这些书并不重要,“他们(指末代皇族)留下的那些录音史料,比这些书的价值要高得多。
江山代有才人出,以后有很多的才子会根据这些珍贵的史料,写出比我更好的著作。
我有幸的是,留下了第一手的原始史料。
”
多年来,贾英华陆续收集了溥仪等晚清人物的一批珍贵档案史料,包括数十小时录像、数百小时录音、数百位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还收藏了数百卷100年前外国人记述中国晚清宫廷生活的各种外文原版书。
他告诉记者:“史料太多,多得我这辈子都写不完。
”但他还会继续坚持“存史求真”的原则,将已经湮没的历史细节诉诸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