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的根本原因

合集下载

清朝由极盛走向衰败,这其中的三大原因,你知道几个?

清朝由极盛走向衰败,这其中的三大原因,你知道几个?

清朝由极盛走向衰败,这其中的三大原因,你知道几个?在清朝历史上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定是乾隆皇帝。

乾隆当上皇帝的前几十年,让大清王朝成为了此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虽然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爷爷康熙和爸爸雍正,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清朝在乾隆的手上达到巅峰。

从经济角度看,顶尖时期清朝的经济总量达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国土面积达到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面积仅仅略低于元朝。

乾隆继位后,免除了粮食税收,这一举措使得清朝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全国总人口也足足翻了一倍,由此可见乾隆治理国家的能力。

可是这样的皇帝却犯了致命错误,使得清朝在他的手里由极盛转衰。

乾隆的爷爷康熙为清朝打下了大片国土稳固政权,乾隆的父亲为清朝的国库积攒下了大量钱币,正是有了这些基础支持乾隆将清朝带向极盛。

乾隆在位期间发起了多次战争,稳固了国家政权稳定,解决了新疆等地区的问题。

拥有了超越爸爸和爷爷的功绩,将国家带入极盛,乾隆的心境有些膨胀了,开始放纵自己,贪图权利带来的便利,追求生活上的奢侈与安逸。

一、重用贪官乾隆在位期间好喜大功,为此需要大量钱币,而和珅正是满足了这样的要求。

乾隆重用和珅,这使得清朝官场的作风出现了贪污受贿的风气。

但是乾隆自己却对和珅的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和珅受到其他正直官员的弹劾,乾隆全都视而不见。

二、文字狱虽然乾隆刚刚继位的时候,为多起之前的文字狱平反,但是后来一次伪稿一案,使得乾隆大怒,再次兴起了文字狱。

使得有识之士遭受冤枉,大量书籍被摧毁,严重打击了中国创新思想。

三、国库告急由于乾隆后期各项不得人心的举措,造成各地反抗的呼声愈演愈烈,镇压的过程花费了大量国库。

再加上贪污受贿之风的兴起,恶化了财政危机。

到了嘉庆时,已经无力回天。

清朝的兴衰与灭亡

清朝的兴衰与灭亡

清朝的兴衰与灭亡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经历了近300年的兴衰。

清朝的兴盛与灭亡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清朝的建立、治理能力、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外来因素等几个方面探讨清朝的兴衰与灭亡。

清朝的建立起源于建州女真族的努尔哈赤。

他在明朝末年,乘虚而入,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于1636年建立了大清国,号称满洲正统。

清朝建立初期,得益于努尔哈赤的英明统治和崇尚文化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汉人、蒙古人和其他民族加入到清朝统治之下。

清朝初期,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治理能力的不足逐渐显现。

清朝统治者一方面继承了明朝的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又封建制度创造了大量的特权和不公平。

贵族和地主阶级享有特权,百姓则处于弱势地位。

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清朝政治制度也是其兴衰的原因之一。

清朝的政治制度基于封建王朝的传统,实行“皇帝统治”和“世袭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限制了清朝统治者的能力和决策,加剧了权力集中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另外,清朝在对待汉族的政策上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削弱汉族地位、禁止汉人参政等,导致了不少民众的反抗和起义。

经济发展也是清朝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清朝建立初期,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都比较繁荣。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经济的固化和开放政策的限制,导致清朝的经济发展受阻。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帝国主义的扩张也加剧了清朝经济的困境。

西方列强带来的商品和技术冲击了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在中国建立了不平等条约,导致了经济的倒退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外来因素也对清朝的兴衰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初,西方列强以武力和政治手段逐渐介入中国事务,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

清朝的军事实力不敌西方列强,不得不签署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和赔付巨额赔款。

清朝的衰败与社会动荡

清朝的衰败与社会动荡

清朝的衰败与社会动荡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衰败和社会动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探讨清朝衰败和社会动荡的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一、政治原因1.1 外患与国土失地在清朝后期,中国遭受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如英国的鸦片战争、法国的侵占广州等。

清朝政府缺乏坚定果断的对策,导致大量领土的丧失。

这不仅削弱了清朝的国力,也削弱了统治者在人民中的威信。

1.2 政治腐败与权力失衡清朝政府内部腐败盛行,官员贪污受贿、奢华豪华。

一些官员贪婪权力,导致权力失衡。

而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权力失衡,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地应对国内外的挑战,从而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二、经济原因2.1 内外贸易不平衡清朝时期,国内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贸,尤其是对西方列强的贸易。

不对外贸易进行合理调控,导致中国的贸易逆差严重,境外市场的控制也丧失在外人手中。

这进一步损害了清朝政府的财政状况。

2.2 封建经济体制的束缚清朝历来实行封建经济体制,坚持官僚地主阶级的封建专制统治。

这导致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农民生活极为贫困,无力支付过高的赋税和缴纳苛捐杂税。

这种经济体制的束缚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三、社会原因3.1 民族矛盾激化清朝统治的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但满族统治阶级对于其他民族持有歧视态度,并对其进行强行同化。

这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引发了一系列的民族抵抗与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白莲教起义等。

3.2 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化清朝社会阶级划分明确,康乾盛世后官僚地主阶级日益壮大,与农民形成鲜明的对立。

土地兼并、苛捐杂税使得农民生活更加困苦,农民起义也接连不断。

此外,商业资本阶级的兴起,引发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矛盾。

这些社会矛盾无疑加剧了清朝社会动荡的程度。

结语清朝的衰败与社会动荡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种种弊端以及各种矛盾的积累。

不仅与外患有关,也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

清朝的衰落为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与革命运动的兴起,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政治原因:首先,清朝政治腐败和统治失败是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清朝政权的建立是以满洲人为主体的,这个民族与汉族存在较大的民族差异,在政权建立后,一些满洲贵族逐渐与汉族地主联姻,导致满洲贵族衰落并丧失对政权的重要影响力。

而满洲贵族中的一些腐败分子则怠慢政务,虚度光阴,不思进取,导致国家形势日益衰落。

其次,清朝留给汉族农民的生活空间逐渐被压缩,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动摇了统治基础。

清朝初期,一些政策逐渐削弱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并加重了赋税负担,使得农民生活困苦。

同时,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这使得农民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不断积聚,促使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

第三,清朝政府对外政策的失败导致了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清朝首先受到英国的鸦片战争侵略,随后又被列强联军侵占北京。

政府对外的软弱态度以及对外政策的失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进程。

二、经济原因:清朝晚期的经济顽疾也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清朝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工商业相对落后。

同时,清朝实行了封建专制经济体制,对外贸易积极抑制,导致了国家经济的闭塞和滞后。

在地方经济方面,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使得商人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

此外,在清朝的政治制度下,商人被看作是低下层级的人,缺乏社会地位,这导致商人阶层没有足够的激励去发展企业和商业。

另外,清朝晚期出现了频繁的自然灾害,如洪涝、旱灾和蝗灾等,这些自然灾害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削弱了清朝统治者的合法性。

三、社会原因:社会问题也是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清朝实行了封建等级制度,贵族和平民之间存在明显的阶级差异,导致社会不稳定。

同时,封建礼教的压迫开始受到各层社会的质疑,封建制度逐渐失去了人们的认同感。

此外,清朝的蒙汉鸿胪制度使得满洲贵族获得了更多的特权,而汉族士人受到歧视和排斥,由此引发了汉族士人的不满情绪,也为外族统治埋下了祸根。

国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七答案

国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七答案

国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七答案
一、清朝灭亡
1、清朝灭亡的原因:
清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内部的政治腐败,清朝的政治体制日趋腐朽,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二是外部的压力,清朝面临着外国侵略,英法等国家经常发动入侵,清朝的军事力量无法抵抗;三是内部的社会动荡,清朝的统治者没有解决好农民起义、军阀割据等社会动荡,使清朝的统治日趋脆弱。

2、清朝灭亡的结果:
清朝灭亡的结果是中国进入了近代以来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进入了走向现代化的新时代。

二、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变革,清朝灭亡,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矛盾,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抗也日益强烈。

2、辛亥革命的结果:
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

三、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变革,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矛盾,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反抗也日益强烈,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外国侵略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2、五四运动的结果:
五四运动的结果是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中国的民主运动也得到了发展,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推动。

清朝的灭亡历史趋势

清朝的灭亡历史趋势

清朝的灭亡历史趋势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灭亡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清朝灭亡的历史趋势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清朝政治上的衰落是导致其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清朝建立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逐渐形成,特别是康乾盛世时期,皇权达到顶峰。

然而,后期清朝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政治体制开始出现困扰无数的问题。

官僚制度腐败、官员贪污等问题逐渐加剧,造成了社会的不满和民众的反抗。

清朝政权逐渐丧失了对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政治动荡不断加深了清朝灭亡的危机。

其次,经济方面的问题也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清朝在建立初期实行了主要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制度,这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世界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欧洲列强掌握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生产能力,与之相比,清朝的经济实力十分薄弱。

长期以来,清朝的财政困难和对外贸易的不平衡导致了国家的逐渐衰弱。

同时,清朝在内地的种植封建经济也未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使得土地集中化、民众负担加重,进一步破坏了经济基础。

军事方面的崩溃是清朝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清朝的军队虽然在建立初期曾经取得过一定的战争胜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军队的衰败日益显现。

首先,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军队内部的团派纷争导致了军队的组织混乱和指挥失灵。

其次,由于清朝政权的削弱以及农民起义的不断发展,使得清朝的军队经常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以后,迫于列强的侵略和民族独立运动的推进,清朝军队在战争中频频溃败。

这加速了清朝军事力量的崩溃,最终导致其无法承担起保卫国家的责任。

最后,文化的变革也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在建立初期依靠满洲族群的特殊身份来维持统治,对其他民族实行了歧视政策。

这引发了在中国各地的民族矛盾和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并形成了各种反清运动。

同时,自19世纪以来,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这进一步加剧了清朝政权的危机。

许多知识分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看到了问题的根源,并试图通过改革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清朝的内忧外患

清朝的内忧外患

清朝的内忧外患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存在时间跨越了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期间经历了众多的内患和外患。

这些内外患不仅重创了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加速了它的衰亡和灭亡。

一、内忧1. 内外阻力清朝建立之初,大部分的汉族人对满族人的统治存在强烈的不满情绪,这导致了很多民变和抗清活动的发生。

例如,康熙朝期间的三藩之乱,就是由汉族贵族反抗清朝皇权、争夺权利的社会动荡。

此外,在清朝的晚期,由于满族人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越来越落后于汉族人,满汉矛盾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2. 内部腐败清朝的内部腐败是导致其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清朝官员制度中存在着“科举选官”的制度,但由于考试的内容偏向文学和诗词等方面,导致官员多半缺乏管理和财经方面的知识,容易导致腐败。

同时,清朝的人口不断增长,官员数量也随之增加,加上选官标准低下,导致了官员的素质整体下降,更加加剧了清朝的内部腐败。

二、外患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中至关重要,标志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的开始。

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清朝贸易政策的失败,导致了外国商人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英国以鸦片贸易为借口,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并在南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了割地赔款和通商口岸的开放。

2. 八国联军侵华清朝晚期,由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军事、经济领域的侵略和压迫,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清政府未能有效镇压义和团,结果引发了中外混战,英、法、美、俄、德、日、意等七国联合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即八国联军侵华。

清朝虽然举国抵抗,但由于军力不足,加上内部腐败问题,战局不利,最终导致各地的城市被烧毁,人民家园被摧毁。

总的来说,清朝的内忧外患导致了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的停滞,最终导致满洲族的统治崩溃。

时至今日,我们对清朝的历史应当深刻反思,汲取教训,避免陷入类似的问题。

【历史知识点】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知识点】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知识点】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清朝无法跳出中国历代王朝初创——兴盛——衰落——灭亡的历史规律。

清朝到了后
期各种矛盾不断积累,走向灭亡是必然的。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
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

清朝灭亡的原因
1.在经济方面,清朝还是非常落后的小农经济,长期的重农抑商导致了经济严重落后
于世界,在西方大肆推行工业革命,以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时,中国还是男子土里刨食,
女子纺布为衣,这种落后的经济让中西差距形成了一条鸿沟。

洋人用洋货和暴力打开中国
市场,大量的白银流出,这让清末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困境。

2.在科技上,由于长期地坚持封建主义经济发展不动摇,到清末时,中国科技比东洋
西洋列强落后很多。

比如新军的先进武器只能靠买,仿制品质量低劣,更别说推陈出新了。

3.在政策上,在清政府没有衡量自己地位和能力的同时,轻易地发动了战争,并且在
作战的时候并不坚定,这都让那些侵略者有了很多的机会打败清政府,而早期又因为他们
没有民心,也没有太高级的武器,这都已经成了他们的弱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清灭亡的根本原因满清灭亡,不在于人口、财力、制度、兵器的落后,而在于统治阶层对中国国家认同感上认知有误,导致人民离心离德,诚所谓有天时地利而无人和。

解决好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问题,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满清王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方式充满了耻辱,至今人们都不愿意再提起那段屈辱的历史。

提到满清灭亡的原因,史学界普遍认为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慈禧等统治者个人品质问题。

化学家为此专门比较了同时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科技水平、人员素质、财政状况等国力构成要素,研究的结果是,化学家不敢苟同史学家的结论,在此,化学家斗胆提出一种个人新看法,请各位评阅,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欢迎交流。

但是本人对人身攻击、乱扣帽子以及胡搅蛮缠一律不做回应。

武器装备:化学家认为,满清末年(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满清灭亡),满清的国力并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弱,首先看看武器装备:鸦片战争时期的确落后,后来随着洋务运动兴起,清兵的武器装备并不比西方列强(包括日本)差多少,至少在亚洲,不比日本差多少。

话再说回来,装备落后就一定意味挨打吗?想想八路军、志愿军吧,比起敌人来,装备何其低劣,但是斗争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所以,武器装备的落后并非是满清衰亡的真正原因。

经济状况与国家财力:现在另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清朝财政困难,无力发展先进的兵工业,无法实现富国强兵。

事实并非如此。

我比较了一下清和日本的情况——在西方列强中,以日本伤害中国最为严重,割地赔款最多,今日的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就是日本。

再说中国、日本同处亚洲,文化上又有相似性,故而比较。

先看日本:明治政府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

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日圆,再从官员的薪水里取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日本能够用于军事的财力最多也就是年4500万日元。

再看满清:年收入白银7000万两,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

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

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

可是战争的结果是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朝鲜独立。

(二)中国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三)中国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

此外,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

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年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注明:他所说的,没有包括战利品和辽东半岛的补偿款),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

这说明什么?有钱买棺材,没有钱吃药!封建制度:侵华的西方列强中,实行封建专制的不少,如沙皇俄国、日本、德国、奥地利等。

可见,封建制度并非是中国挨打的主要原因。

同样是封建制度,为什么康熙时代就不会挨打?!化学家在此提出一种新看观点:满清灭亡,不在于人口、财力、制度,而在于统治阶层的国家认同感缺乏,导致人民离心离德,诚所谓有天时地利而无人和。

下面逐一分析:何谓国家认同感?尽管学者有各种说法,但是化学家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生于斯,长于斯,效忠于斯。

也就是生活在某一相对区域的人出于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而形成的共识,具体表现为统治者对子民的责任和子民对国家政权的效忠。

下面来分析满清统治者的国家认同问题。

第一阶段:由敌视到逐渐认同。

满清本来是明朝的臣民(如有异议请看历史——不想为此辩论),后来另立门户,并且在打败前来征讨的明朝的军队后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在入关前和当时的明朝是敌对的关系,自然谈不上对明朝的子民的责任问题,明的子民自然也不会把后金当成真命天子。

1644年,随着李自成的失败满清入关,在征服中国本部后就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国家认同问题。

是继续把大清和中国区分还是和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一样用大清代表中国?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应该选择后者,但是很不幸,当时大清的高层,主要是以皇太极、多尔衮为主的实力派,出于对本族人口、政治、文化方面的不自信,选择了后者,制定了影响整个清朝的国策:对于关内中国本部,能守则守之,不能守则退回东北,一句话,他们没有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出于这样的目的,清朝实行满汉大防(满汉不准通婚,分开居住)、民族隔离(不准汉人随意迁移,特别是严厉控制汉人移民东北,由此而造成后来大量领土丢失)、民族歧视(旗人生来不事劳作,由国家供养,犯法由单独部门管辖)的国策就找到原因了。

中国人民不是傻瓜,所以清初的国策,特别是剃发易服激起了人民激烈的抵抗,尽管清统治者使用屠城的办法暂时镇压下去,但是汉族精英阶层在这个时期选择的是抵抗、不合作的态度,这样是没有办法达到长治久安的。

康熙皇帝是个聪明人,部分接受了儒家思想,开始以全中国利益守护人面目出现,即所谓朕即国家,满汉一体。

所以在他当政时,在不改变根本国策的大前提下,从实际行动上开始维护中国的国家权益,如平三番、收台湾、讨伐回疆、抵抗沙俄,同时对内实行仁政,如重视科举、盛世添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所有这些都极大促进了中国的国力发展,改变了汉族精英对清政权的看法,由敌视到妥协到效忠(建议看看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对子弟、学生等人入清为官态度的转变),标志者汉族人民对这个外来政权逐渐认同。

这是整个清王朝时期最为开明的时期,国家蒸蒸日上。

从这个立场上说,康熙皇帝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聪明的政治家。

第二阶段:在大清和中国之间摇摆不定。

康熙皇帝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满清的国策,也不能代表所有的满蒙上层。

所以,对于对中国的国家认同,满清的统治者始终徘徊在大清与中国之间,这个过程从康熙时代一直持续到太平天国运动。

雍正皇帝是康熙的儿子,他对国家的认同显然就和康熙不一样,不知怎么回事,历史上关于他不好听说法在他还在位时就开始了。

为此,他大兴文字狱,同时又亲自写了一部说明书,叫做大义觉迷录,说什么朕非中国人,讲什么华夷之辨,还要全体臣民深刻理解——连他的儿子都看不下去,乾隆上台后立刻列为禁书。

想想不可笑吗?一个在中国出生、长大、读儒家学说、做中国皇帝的人,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是中国人?!其实在满清上层中有这样想法的人很多,这位皇帝只是公开说主来而已,但是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入关80年、繁衍3代后,他们仍然把这里当成客栈,而不是自己的家!此后,尽管满清统治者一方面公开宣传满汉俱为一体,天下臣民俱为一家,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进行思想控制,高度集权统治,这种集权程度和文字狱实施程度之大、时间之长在历代封建王朝中绝无仅有。

但是这个时期的清的统治者,虽然在面对满汉矛盾时把大清与中国区分,但在对外关系上还是自觉的站在中国的利益上,如乾隆皇帝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对付分裂分子就敢于斗争,曾经发动十次战争:大小金川战役,两次对准葛尔的战争;平定回部,平定台湾天地会;征缅甸、征安南;廓尔格战役,其实惟有平定西北的战役是他亲自指挥,但也显示了他的武略。

更显示了他作为中国的皇帝,尽到了对子民的、对国家、对历史的义务。

乾隆以后,随着承平日久,作为立国之本的八旗子弟日益懒惰、腐朽,逐渐丧失了作战能力,对外不能抵抗西方列强侵略,对内不能镇压人民反抗,但是每年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政,已经逐渐退化为国家的寄生虫。

长期缺乏对国家义务感,自然就缺少对国家认同感,而且出于维护这种特权地位的本能,在面临内外危机时,面对国家利益与大清利益——实际是满蒙特权利益,大清被他们绑架了——自然站在大清的立场上,在国家认同上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第三阶段:保大清,出卖中国。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清的角度讲,有三条路:保大清同时保中国;舍大清保中国;舍中国保大清。

清的统治者到底选择那一条呢?战争从道光皇帝那里开始,割地赔款的结果让他很没有面子,这时他还是自觉的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看问题的,但是一旦当有人提醒他林则徐在广州招募水勇不得不防,大清的国策又开始起作用了,所谓防民(防汉民)甚于防寇(洋人),所以对外可以妥协,对内坚决防范。

客观说,与西方列强的斗争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直到2次鸦片战争时候,清的统治者面对外来侵略还是敢于斗争的,还是愿意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维护国家利益的,他们希望能够保大清同时保中国。

事情到了太平天国后起了根本变化,太平天国运动直接以打倒满清为目标,而且声势浩大,依靠所谓八旗、绿营根本就不能镇压下去,清的当权者不得不一方面依靠汉族地主组织军队进行镇压,另一方面与西方列强相勾结(当然要以出卖中国权益作为交换),这是清与外来势力勾结的开始。

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以后,清的统治者应该认识到,消耗国家巨额白银维持的八旗、绿营已经不能作为国家的常备军了,他们已经成为寄生阶级,是舍弃特权阶层还是改编湘军、淮军?是舍弃国策进行改良还是继续祖宗律法继续维护满蒙特权?说到底是舍大清保中国还是舍中国保大清?清的统治者从内外战争的结果,为了维护满蒙特权,得出一个结论:舍中国保大清。

清的统治者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经历了从一开始的斗争,到逐渐勾结,到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的代理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伴随着清统治者在国家认同上从大清等同中国、到大清优先于中国、再到出卖中国以保大清的认知转变。

清的统治者很清楚,凭借中国人民的抵抗(如天平天国、义和团等),西方列强灭亡不了大清,但是汉族人民的觉醒和反抗却能推翻清的统治。

所以他们把自己的立场站在了大清的身上,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并非所有的清的高层都是如此想法,把大清等同中国的人也有,前者以慈禧太后为代表,后者以光绪皇帝为代表。

与此同时,汉族精英们的国家认同转换却没有同步完成。

在他们眼里,大清即是中国,中国既是大清,所以维护大清就是维护中国。

出于几千年的文化,出于对国家的热爱,所以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挽救大清,挽救中国。

洋务运动和变法运动、就是在国家认同观念上持大清等同中国的汉族知识精英在他们主子如光绪皇帝的带领下,进行的一场挽救中国的远动。

化学家认为,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绝不是要不要封建制度的问题,在维护封建制度这方面,他们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他们的矛盾是国家认同观念的矛盾,是保大清还是保中国的问题。

在维新派眼里,两者是可以协调的,维新派甚至从来没有过要废除满蒙特权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