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清社会为例,谈谈地主封建制必然灭亡的原因
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

05021203 2012301224 宋嘉琦汉族地主阶级崛起与清朝灭亡在百度上搜索清朝灭亡的原因能得到以下结果:1、政体落后,封建社会必然退出历史舞台2、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经济军事落后,不接受先进技术和文化;3、西方列强的入侵;4、政治腐败,国力衰弱;5、国内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以上五条基本上是史学界的主流意见,而我个人认为:汉族地主阶级崛起对清朝灭亡的作用并不亚于以上五条,讲这个话题,就要先从满汉民族矛盾讲起。
从1644年清军入关,直到1683 年,收复台湾。
在这几十年中,满汉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
首先,清军攻城略地时,进行了很多残酷的屠城,除了“扬州十日”,清军还曾经在广州、四川、赣州、江阴、湘潭、大同、南雄、潮州、常熟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
随后,清廷下令汉人改变传统的风俗,剃发易服,并镇压反抗民众,制造了“嘉定三屠”等惨案。
此外,在清朝的整个统治时期,大设文字狱,控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思想。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民族主义排在第一位,尖锐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迥然不同于资产阶级改革派心中的“驱逐洋夷,振兴中华”。
提出三民主义作为同盟会的政治口号,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唤起民众的支持,因此,对满族仇视的绝不只是孙文一人,应该说是从清军入关开始的民族仇恨,延续二百余年没有断绝。
从清朝建立开始,为了更有效地统治中国,清政府在不断增加汉族官员的比例。
这种举动看似是与汉族地主阶级分享政权,本意是扩大统治阶级的力量,巩固统治基础。
这种分享是在维护汉族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的基础上,建立一层新的,满族贵族对汉族地主的统治,加之国家财政要负担旗人的粮饷,其结果,必定是更加加重农民阶级的负担。
因此,除了康乾盛世之外,清朝再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农民的拥护,著名的天地会运动延续两百余年直到清末还未断绝便是很好的证明。
而且,清政府虽然用武力逼迫汉人剃发易服,但却无法淡化汉族的民族意识,以至于洪秀全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在起义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蓄发易服。
明清时期社会矛盾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明清时期社会矛盾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多样,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将通过相关例题来深入分析明清时期的社会矛盾,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地兼并与农民负担加重例题:明朝时期,某地地主拥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却无地可耕,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承受高额的地租。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矛盾?知识点:土地兼并是明清时期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地主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
农民不仅要向地主缴纳沉重的地租,还要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生活困苦不堪。
这加剧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赋役繁重与财政危机例题:清朝康熙年间,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断加征赋税,导致民不聊生。
请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知识点:明清时期,政府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为了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军队和宫廷开支,以及应对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不得不加重赋役。
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导致农民负担过重,生产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逃税、抗税等情况。
同时,官员的贪污腐败也使得赋役征收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进一步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长期的赋役繁重不仅引发了社会矛盾,还导致国家财政陷入危机。
三、商品经济发展与传统经济结构的冲突例题: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但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请阐述这种政策带来的后果。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然而,封建政府为了维护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者进行严格的限制和打压。
这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使得新兴的工商业者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产生了矛盾。
四、政治腐败与社会不公例题:明朝末年,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买官卖官盛行,社会风气败坏。
这种情况对明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危害?知识点:明清时期,政治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论中国的封建社会因何走向衰落_

论中国的封建社会因何走向衰落_中国的封建社会是由皇帝以及“一六四”的封建的三层社会组织而成的,这三个层级分别为皇室家族、贵族家族和庶民家庭。
就在它出现几千年以前,封建社会在我国历史上地位显赫、影响深远,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国家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社会的作用也日益被人们所忽视,而且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形式的变迁,封建社会也在不断衰落。
这逐渐衰落的原因有多方面可以从考虑:首先,封建社会使得社会结构复杂,而传统的官僚制度也显得过于繁琐,使得改革和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也有人认为,当时社会不能合理利用资源,很多政策延误实施,也有滥用职权、纰漏敛财、贪污挥霍、受贿滥用财物等等不祥的现象,当时的社会秩序和营商环境日趋萎缩,甚至形势恶化,使国家落入困境。
其次,宗法制度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弊病,宗法制更加强调世袭的权力,不但加剧了封建阶级的垄断地位,还使官民之间的关系更为恶劣,使民间体制对政府体制逐渐失去影响力和地位,因此,宗法制度也给封建体制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此外,封建社会中的贫富差距也在逐渐加大,既有众多穷人流失家国,又有有权有利之人占据地位,权势封建地主随意专横,土地、人口、财产均服从它的支配,普通阶级陷入更为艰苦的境地,贫苦百姓怨声四起,很能够反映出这社会的矛盾和动荡状态。
最后,当时的西方殖民扩张也是给封建社会带来了沉重打击,殖民者用武力霸占资源,被迫放弃自己的文化,西方强权不仅直接继承了封建模式,而且在一些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对封建社会中的分配机制以及内部的决策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上就是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
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社会的衰落并不可避免,但封建社会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无可替代。
论中国封建制度衰落的根源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
在这条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链环——封建社会中,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封建雏形到秦汉统一,再到宋元明清,中国的封建帝制始终相对稳固,古老的帝制曾让中国有过辉煌的过去,而近代的中国却备受西方列强的欺辱,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以致灭亡。
在近代长达八十年的新旧社会制度较量中,我们古老的国度历尽沧桑,中国人民受尽磨难,而顽固的封建帝制终于走向灭亡,永久的沉入历史的深渊,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那么这些,从何谈起呢?从内因方面来看,它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内部的衰微和破败,自己将自己推进了历史的深渊。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灭亡符合客观规律。
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如果社会制度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就必然失去其稳定性,当制度动摇了,社会便不再稳固。
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废除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实现共产社会[1]。
这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扭转和违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亦是如此。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它始终不曾改变起封建压迫剥削的本性,然而人民不可能始终臣服与奴役和屈辱之下,于是人民奋起反抗,最终,推翻之。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2]。
因此社会制度的更迭往往是由人民的意愿决定的,反之,一种制度想要长时间地生存下去,就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否则就只能进入历史的博物馆。
第二,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束缚。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以“天子”的称号自居,采取愚民政策宣扬“君权神授”思想,以维护“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中国明清时期帝国的辉煌与封建社会的衰落

中国明清时期帝国的辉煌与封建社会的衰落中国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特点是中国封建帝国的辉煌与衰落的交替。
明朝的兴盛与清朝的崛起,分别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与走向衰落的不可逆转。
本文将分别从明朝与清朝两个阶段来论述明清时期帝国的辉煌与封建社会的衰落。
一、明朝:帝国辉煌的象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帝国,其辉煌可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明朝时期经济的繁荣是其帝国辉煌的象征。
明代实行的海禁政策打破了以往的封闭局面,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此外,明初开发了修筑灌溉工程,改良农业生产技术,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由于对外交通的畅通,商业贸易相对较为兴盛,使得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这些因素使得明朝的经济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明朝时期文化的繁荣也是其帝国辉煌的象征。
明朝着力发展文化事业,修筑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建筑,如明代的紫禁城、天坛等,这些建筑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同时,明朝的文化底蕴也体现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等领域。
明代文学家如杨慎、杨基和杨慎之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作品使得明朝的文学达到了巅峰。
此外,明朝时期的艺术也在绘画、雕塑和戏剧等方面迅速发展,成就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
这些文化的繁荣使得明朝成为了一个文化极为繁荣的帝国。
最后,明朝的政治也是其帝国辉煌的象征。
明朝实行的政治制度相对比较稳定,地方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得到很好的执行。
明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
此外,明朝还积极加大对蒙古和匈奴的攻击力度,保卫了北方边疆的安定。
这些因素使得明朝政治的稳定度较高,使得帝国的辉煌得以延续。
二、清朝:封建社会的衰落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其帝国的辉煌因素逐渐衰落,封建社会走向终结。
首先,清朝时期的帝国辉煌开始衰落,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停滞和政治的腐败。
由于清朝实行了封闭的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逐渐使得中国经济无法跟上世界的发展潮流。
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七年级下册

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七年级下册
从中国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1、从政治上讲: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皇权对人民的束缚已达到最大。
阶级矛盾尖锐。
2、从经济上讲: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不再起积极作用,反而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占主导地位。
地主大肆进行土地兼并,繁杂的苛捐赋税造成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3、从文化上讲:明朝实行八股取试,清朝大行文字狱,极大的摧残了知识分子,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4、从外交上讲:明朝自郑和以来鲜有主动的对外交往,清朝则走向闭关锁国的道路,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发展。
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政治灭亡原因

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政治灭亡原因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封建社会是一个持续时间相当漫长而又发展变迁很丰富的社会形态。
自西周时期开始,至清朝满清王朝被推翻,这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为几个朝代的政治灭亡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原因。
一、政治腐败造成社会不稳定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通常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社会的稳定是农业生产的平稳进行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两个方面共同促成的。
然而,在各朝代的封建社会里,政治腐败经常导致国家的财政恶化、官员唯利是图、民众生活困苦等问题出现,这都会干扰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平稳发展,也会引起对封建社会统治合法性的质疑,从而促成了某些朝代的政治灭亡。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经常出现官民矛盾、官吏腐败、民不聊生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最终促成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在唐朝时期,唐朝王朝的后期腐败也是导致唐朝短暂的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政治腐败等原因导致的社会不稳定,一些叛乱和革命也同时诞生,此类革命的代表如黄巢起义、安禄山割据等。
二、异族侵略导致统治瓦解中国封建社会多属于大一统政治体系,统治阶级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封建社会中通过继承、战争、统一等方式来维持对社会的统治。
因此,封建社会中存在较强的政治纪律,一旦瓦解,那么也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等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最终导致封建王朝的政治灭亡。
在历史上,由异族统治的朝代往往面临比汉族王朝更多的封建社会问题。
如隋朝和元朝等就是异族维持较短时间的王朝,这些王朝的政治体系、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对重要官员的选拔标准、民族文化的传统、制度结构的底层规定等方面,往往与传统封建社会存在差异。
而当异族王朝的统治不能得到稳妥维持时,封建社会往往由此面临的改变,有可能最终导致异族王朝的政治灭亡,也可能导致与传统封建社会不同的新政权的产生。
三、民族觉醒造成政权瓦解民族觉醒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种大发展,中国历史上也存在这种现象。
在一些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中,民族觉醒往往是直接催生了这些王朝的政治灭亡。
清代封建帝国的维系机制与瓦解原因

清代封建帝国的维系机制与瓦解原因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时期,最后一个封建帝国的统治者,也是一个相对长时间的统治者。
在这段时间里,清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手段,维系其封建帝国的统治,但最终却面临着瓦解的命运。
本文将从封建社会的运行机制、队伍制度、经济状况、外部压力等方面探讨清代封建帝国的维系机制以及瓦解原因。
首先,在封建社会的运行机制方面,清代封建帝国维系的关键在于封建的等级制度。
清朝承袭了明代的科举制度,使得社会阶层形成清晰的等级划分。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选拔出合适的才干人才,以及分配官职,保持社会的稳定。
此外,清朝还以满族为统治阶层,通过满洲后裔的控制,确保了政治的稳定。
这种等级制度的运行,使得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分工和地位,从而使整个社会得以有序运转。
其次,在队伍制度方面,清朝实行了八旗制度。
这是一种军事、政治和行政相结合的机制,使得统治者能够快速地调动兵力,并且保持一个相对统一的指挥体系。
八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清朝内部的稳定,并且有效地扩大了清朝的势力范围。
它还赋予了八旗军队特殊的待遇和特权,使得八旗军队成为封建社会的基石。
然而,清代封建帝国的瓦解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内外因素作用。
在经济状况方面,清朝起初实行了一个相对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内部贪腐和外部贸易的不平衡,经济开始出现问题。
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农民无法获得活动的自由,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低下。
同时,由于对外贸易的控制,使得外国的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优势,造成经济的落后。
外部压力也是清代封建帝国瓦解的原因之一。
在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席卷全球,而清朝对外政策的封闭导致了中国与世界的隔离。
列强通过武力和条约等手段,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打破了清朝的统治体系。
这种外部压力不断增加,最终使得清朝无法维持自身的统治。
综上所述,清代封建帝国的维系机制与瓦解原因是相互关联的。
封建社会的运行机制和队伍制度保持了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确保了一定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明清社会为例,谈谈地主封建制必然灭亡的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国家.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产生、确立、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明清时期就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怎样理解“衰落”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经济方面.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空前发展,促使了商品经济出现高度繁荣.在此基础上,若干手工业部门尤其是江南较为发达的丝织业部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一些富有的商人购买织机开设“机房”,成为“机户”,他们雇佣“机工”为其劳作.“机户”开设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它与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有着本质的区别.封建手工作坊主一般不脱离劳动,帮工、学徒“衣食于主人”,与作坊主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机户”
开设的手工工场是利用手中的资本雇佣“机工”劳动,靠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为生.这种占有生产资料的“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而那些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计日受值”的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与“机工”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本质的特征——雇佣关系.明朝中后期,在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到清代,这种萌芽有了缓慢发展,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手工工场有了增加,其规模也比明朝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于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关系,更不同于奴隶制度下的人身占有关系.尽管它在产生时是脆弱稚嫩的,并从一开始就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但由于它是新型的生产关系,表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正在走向衰落.预示历史发展的趋势,正日益瓦解着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正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反映. 二、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是封建社会政治上的
主要特点之一.到明清时期,这一特点更为突出.一方面,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君权相权合而为一.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竭力压制新兴的民主思想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斥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如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及闭关锁国政策.不难看出,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已丧失自我调节推动社会发展的机能,为挽救这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以高压政策加以维护,从而成为历史发展的巨大障碍.这正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反映.
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城市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增加,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古代适应市民阶层的章回体小说趋于完善,出现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具有反
封建民主思想的四大名著.该书通过具体剖析贾府这个贵族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危机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则出现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杰出的民主思想家.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后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有这些变化,正是封建社会衰落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客观反映.
综上所述,无论从经济基础,还是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都不难看出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即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了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正逐步瓦解着封建的经济基础.封建专制制度已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旧有制度,要求改变现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应运而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