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_吴琦
略论晚明社会风尚的变迁

略论晚明社会风尚的变迁
邵金凯;郝宏桂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21)002
【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晚明社会出现了重利趋商、浮靡奢侈、违礼逾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风尚.尽管它没有像文艺复兴那样把社会导入人文主义的轨道,但它对于打破明代社会沉闷风气及推动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总页数】5页(P58-62)
【作者】邵金凯;郝宏桂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淮安,223001;盐城师范学院,政史系,江苏,盐城,22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晚明社会的变迁标志中国近代的开启——《晚明社会变迁研究》简介 [J], 木子
2.晚明至清的社会风尚与民俗心理机制 [J], 吴琦
3.论晚明社会风尚 [J], 刘和惠
4.公与私:晚明社会秩序的变动与观念变迁 [J], 李双利
5.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专题讨论)——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J], 张显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化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社会变化在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城市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变革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与社会变化方面的重要特点和影响。
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首先,在明代早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使得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其他一些重要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等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到了清代,随着清朝的建立,北京继续保持其地位,清朝还新建了许多其他的重要城市,包括沈阳、南京等。
其次,城市的数量也得到了大幅增加。
明代和清代,中国的城市数量从数十个增加到数百个。
这种增长主要归因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人口的流动。
城市成为了商品流通、商业交易、手工业生产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二、商业繁荣和市场经济的兴起在明清时期,商业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兴起。
一方面,因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外国商品的引入和国内商品的输出,使得中国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促使了内部贸易与城市商业的迅猛发展。
商业繁荣的结果是城市商业区的兴起。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商业街、市场和货栈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商业街上的店铺琳琅满目,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市场上的交易活动频繁,商品的供求关系在市场中得到了有效调节。
三、手工业和手工业者的兴起与商业一样,手工业在明清时期也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许多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形成了各个行业的行会。
这些行会以提供劳动力、技术培训和生产监管为主要职责,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铁器制造业、陶瓷业、漆器业等。
这些手工业者通过商业渠道将产品销售到城市和乡村,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手工业者之间还进行了技术交流和合作,提高了手工业的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吉林省下学期七年级历史

3.19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1.(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
”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2.(2022春·吉林通化·七年级统考期末)吴琦教授在《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中提到“明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材料显示商帮的出现()A.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B.取代了小农经济C.促使明朝取消了重农抑商政策D.不利于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3.(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明清时期,形成了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团体,除徽商以外,还有()A.浙商B.晋商C.鲁商D.粤商4.(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据记载,某城市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该城市是A.盛泽镇B.汉口镇C.苏州D.扬州5.(2022春·吉林白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A.水稻、向日葵B.马铃薯、粟C.玉米、甘薯D.花生、水稻6.(2022春·吉林白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乾隆时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的是()A.吉商B.粤商C.晋商D.徽商7.(2022春·吉林延边·七年级统考期末)清朝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不包括()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B.开荒垦田破坏植被C.商品贸易十分兴盛D.庞大的人口造成社会压力8.(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清朝初期,面对明朝末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统治者们认为“国之大计”是()A.恢复发展农业生产B.发展工业C.鼓励商业发展D.促进人口增长9.(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清朝时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

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各种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为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政治变革1. 中央集权的确立明代初期,朱元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他废除了宰相职位,建立了六部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清代则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设立了多个中央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
2. 九边制度的建立为了解决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明代实行了九边制度,将边疆分为九个边区,分别由指定的将领负责。
这一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维护了边疆的安全稳定。
清代也延续了这一制度,进一步巩固了边疆的防御体系。
二、经济变革1. 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代,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明代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流。
清代则推行了更为积极的经济政策,加强了对商业的扶持和管理,商业繁荣起来。
2. 农业生产的改进明清时代,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
明代推行了水利工程和改良农业制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清代则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改进,提倡新的农业技术和种植作物,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三、社会结构变革1. 士人阶层的变化明清时代,士人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明代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实行了科举制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士人阶层的规模扩大。
清代则进一步加强了科举制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晋升为官员。
2. 商人阶层的崛起明清时代,商人阶层逐渐崛起。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他们成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明代实行了一系列的商业政策,推动了商人的崛起。
清代则进一步鼓励商业活动,商人阶层更加繁荣。
四、文化变革1. 文学艺术的繁荣明清时代,文学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明代以戏曲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繁荣起来,文人雅士的作品也层出不穷。
《高中历史课件: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

这些信仰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宗教生态,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多种元素。
文化和宗教的交流
文化和宗教的交流是公司地区和文化群体之间发生的重要现象,展示了开放和包容的精神。
妇女在明清时期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 角色
地位差异 家庭角色 妇女的解放
家族地位提高以后,女性的地位也相应提高。 但是在家庭和社会中仍然面临很多不公平和限 制。
文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逐渐 凸显,文化产业也逐渐得到 了发展和重视。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和社会体制,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富有变化、发展 和挑战的时期之一。
明清政治与经济的演变
货币体系的变革
从明代的官营铸币到清代的机 制银元,货币体系反映了政治 和经济的变化。
艺术和文化的转变
绘画、书法、诗词等文化形式 从明向清发展,出现了许多著 名的文化巨匠。
纺织业和手工业的兴起
农村的纺织业和手工业得到了 大力发展,成为当地人建立家 庭经济的主要手段。
丝织品和茶叶的生产
明清时期丝绸工艺水平极高, 而茶叶则成为了一种全国性的 商品经济。
“土司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影响和作用
1
政府控制下的自治
明清时期,政府推出了土司制度,给予土司们一定的自治权力,反映了政治和经 济的变化。
2
地域差异和文化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土司是根据当地文化特色而设立的,反映了区域差异和多元文化的存 在。
3
中央集权和地方特殊性
土司制度在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扮演了一定的调和作用,也给土地的带来了政治、 经济和文化上的影响。
民间信仰和宗教的变迁和发展
儒家思想和社会意义
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最主流的思想体系之一,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意识。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21年3月,沉睡三千年的三星堆文明遗址有了重大发现。
考古学家在6座“祭祀坑”里共发现青铜神树、象牙、青铜面具等500余件文物。
“祭祀区”考古发掘专家王巍说:“古蜀文明是中国商代青铜文明当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这就像一个花园中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共同构成了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
”王巍的话意在说明A.中华文明的多样性B.中华文明的开放性C.中华文明的连续性D.中华文明的外延性2.阅读下面“周朝分封制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等级制度森严B.周王室衰微C.封建制度形成D.生产力提高3.2021年流行祝福语:2020“实鼠不易”,2021“牛转乾坤”。
牛自古以来是勤劳的象征,《吕氏春秋·重已》记有:“使五尺竖子引其棬(牛鼻环),而牛姿所以之顺也。
”下图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牺尊,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A.牛的主要用途是祭祀B.牛是最尊贵的动物 C.牛形青铜器都是酒器D.牛已经被驯服4.图中儒学在a点发展到高峰的直接原因是A.统一文字B.尊孔复古C.文字狱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图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B.统治阶层与市井民众的共处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结合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6.比较“唐宋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A.民族交融利于文化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宋代文化发展优于唐代D.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7.《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明史研究】吴琦、袁阳春:晚明复社的社会活动与社会思想

论文数篇, 出版专著 1 部; 解放后, 此方面的研究渐趋冷 落, 论文和著作十分有限②。 总体说来, 迄今为止的研究 大致体现了如下特点: 首先, 已有成果多数皆侧重于 “ 考” , 仅从其论题就能一目 了然, 余者从写作路数看也多 不例外。其次, 0 世纪前半期对明清之际文人结社的研 2 究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的, 往往与国家和民 族的命运密切相关, 谢国祯先生的 《 明 清之际党社运动 考》 是在“ 九一八” 事变后写成, 该书自 序清楚地阐明了这 项研究的宗旨 是“ 以 竞争和结社为背景, 来叙述明清之际 的历史, 以唤起民族之精神” 。 其三, 晚明社团与明清之际 社会变动的关系, 学术界一直多有关注。 但总体而言, 深 层研究仍显不足, 尤其是对于社团的社会活动、 社会思想 和学术体系的价值取向等重大问题, 几无研究。 本文以社
复社是晚明最大的文人社团, 虽然其前期、 后期的组 织特性存在差别, 或者说有一个变化转换的过程, 但总体 而言, 社会性是其主要的取向与特色。 无论是复社的社会 活动, 还是复社的思想学术, 无不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 , 、 社集活动 通过考察, 自 崇祯二年至南明初, 复社举行的规模较 大的社集达到 1 3 次之多。按照复社自 身的发展, 大致可 以 分为四 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六年六 月, 复社处于上升时期, 社集共有以下四次, 即崇祯二年 的尹山大会、崇祯三年的金陵大会、崇祯六年的虎丘大
A 加t r a d : he T s c h o l re a s bl a t s h i n g h t e s a s ci o io t a n i n 1 a t e M i n g , h t e s c 己 e fF o u s h e w st a h e ea r g es t t . t超论 I c t e d P r o o f u n d l y nd a c a r r i e d h t o r u hs g o c i la a ct i v i i t e s m o s t 俪q u e t n . he T uS F h e s o c i la a c t i v i t i e s h dt a h e o b i v o u s t i m e c h c t r a e i r s i t c nd a h t e ol p i i t 一 c lo a i r e n t io t a n . C e s r o P o n d i n g w i ht t h e uS F h e s c o i la a c i t v i yw t st a h e s c o i lt a h o u ht g ndt a h e s ae t c r 吐a c de a m i c . he T s c o i l a h t o u ht g s u c h ss a ae t c r 砍a nd i a d i n g h t e P e Pl O e , h t e a f l l l e nd a i n e t 幼t ym o li a r ya t n d j u s i t c e , lm a ni a es f e t d h t e i n e t n s e s o c i lh a i s 一 t o ys r i n迅 g c nc a e . A n d t h e C o l 1 I f i c i ni a s ma nd h i s t o yi r n h t e c a a d e 而c y s s e t ma l l h dP a r o o f u n d l y s ae t c r tc f a o n n ai t o n. o he T s ci o l a h t ug o ht nd a h t e a c de a m i c o i r e n io a t n fF O uS h e i nM i n g 一 Q i n g t r a n s i t i o n , h dt a h e c o n t i n u iv t a e i n d i s P e n s bl a e h i s o t i r c ls a i n访 g -
2020-2021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陈朝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抵抗,就这样很快地被灭掉了。
”灭掉陈朝,实现统一的政权是()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2.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大运河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
这位作家的观点主要想说明大运河()A.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B. 提高了隋朝造船技术C. 便利了隋炀帝巡游玩乐D. 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3.“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是诗人王维回忆开元年间辉煌局面所写下的名句。
开创出这一辉煌局面的统治者是()A. 唐肃宗B. 唐高宗C. 唐太宗D. 唐玄宗4.如图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是1300多年前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而建。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唐朝统治者是武则天②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强了唐朝对吐蕃的管辖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④文成公主入吐蕃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A. ①②③B. 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5.2021年3月17日,西安出土了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丹的《杨承和碑》。
除柳公权外,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有()A. 吴道子颜真卿B. 阎立本欧阳询C. 吴道子阎立本D. 颜真卿欧阳询6.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说:“皇帝的禁卫军已经腐化,……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唐王朝的猛将精兵,都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
”这一局面不断A. 黄巢B. 安史之乱C. 重武轻文D. 唐朝灭亡7.宋太祖接受了宰相赵普的建议,将剥夺藩镇的财权当作制衡藩镇的一种有效手段。
北宋时,负责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的是()A. 知州B. 通判C. 节度使D. 转运使8.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不包括()A. 募役法B. 保甲法C. 方田均税法D. 农田水利法9.如图是依照辽、宋、西夏时期的史实绘制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 民族政权的并立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 封建王朝的衰亡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0.如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图片,他最有可能研究的主题是()A. 商业贸易发展B. 宋元时期的科技C. 经济重心南移D. 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11.宋朝赵汝适曾记载:“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0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Vol.50 No.2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ar. 2011 收稿日期 2010-02-18基金项目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群体与社会变迁———多学科视域下的前近代社会群体研究”(CCNU09C02004)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吴 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在史学研究中,社会群体是考察社会变化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科学中对于社会群体的一般界定有所区别,存在着学科自身的学术设定与研究路径。
在前近代的历史背景下,明清社会群体积极而广泛地介入社会,在诸多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深究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学术视点。
与此同时,明清社会群体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动向,包括:众多职业群体的出现,社会精英群体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精英群体注重社会角色的扮演,群体内部的分化与重组不断加剧,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繁而剧烈,群体力量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等。
这些新动向与社会变动密切关联,然而,学术界对此多有忽略。
关键词 明清社会群体;新趋向;近代性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类的生活以及其他各种活动多是以群体方式开展和进行的,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群体都是社会结构的核心构成要素,并成为社会运行、社会变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因此,社会群体对于史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应该成为我们审视社会发展与变化的有效视角,尤其是对于方兴未艾的社会史研究,当为不可或缺的学术视点与研究路径。
在当前的相关研究中,学人们对于社会群体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以及如何发掘与追寻社会群体的视点与路径,去考察历史变迁、解决重大历史问题,似乎皆有不足。
同时,对于明清社会群体发展的新趋向及其所蕴含的近代性,则几近忽略。
一、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及其研究意义 社会群体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学,广泛地运用于其他诸多学科。
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各个学科对于社会群体的认识略存差异,或各具学科特性,但基本援用社会学的界定。
根据社会学对于社会群体的一般界定,大体认为,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它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群体具有如下特征:经常性的社会互动;相对稳定的成员关系;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具有共同一致的群体意识。
可见社会学对于社会群体的界定在时空关系以及行为方式方面非常明确,尤其是群体意识方面,要求成员在群体活动中保持一致,并以此与群体以外成员区分开来,独特的群体活动特征使成员能够明确区分群体内成员和群体外成员,并把本群体视为一个整体,形成一致的群体意识———一种群体归属感。
群体意识一旦建立起来,群体成员与群体外的人便有了明显的区别感,对群体有了相应的期望和归属意识。
由此可见,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有一个基本的考察标准,就是在一定时空下形成直接关系。
然而,以此界定来衡量历史学研究中的社会群体,便出现了问题:史学研究中的社会群体有许多并不符合“在一定时空下形成直接关系”的考察标准与基本特征。
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的诸如明清州县官群体、明清阁臣群体、明清言官群体、明清士人群体等等,都是将研究的群体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考察,而这些群体中的诸多成员,因为时空的不同,67并未形成直接的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似乎都没有意识到,也从未进行任何的辨析。
当然,类似于上述各群体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学术意义,对于研究对象的设定也是客观而科学的。
此中想说明的是,史学研究中的社会群体,在概念与内涵上,与社会学的理解有所差别。
或者说,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既是基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解,又具有史学的学科特性。
学科之间对于社会群体的理解必然存在差异,也应该存在差异。
一是人类社会持续着一个漫长的发展、演进历程,其中的组织形态也在不断地发展着、演进着;二是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有着自身的研究路径和学术设定,以解决问题为要旨,形成学科自身的理解十分必要。
历史学领域中的社会群体,应该是在更大的时空范围中,具备相同的身份特征和身份一致感,尤其是更多地拥有外在的身份认同的人群。
群体中的成员,并非一定发生直接的交往联系,甚至并不一定有着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但一定生存在一个大的历史场景之下,并具有相同的身份特征。
比如,明代州县官群体,是以整个明代作为大的社会场景,其中,前后各地的州县官并不相识相交,未曾发生直接的交往联系,不同性质的州县官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也差异极大,但都具有一致的身份特征和外在的身份认同。
循此思路,作为史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群体可以按照广义和狭义的二分法进行划分,所谓狭义的社会群体,即是直接而持续交往的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并有着强烈身份认同的人群,比如张居正改革群体、东林党人群体、博学鸿儒群体,还有许多因事件而集结的人群,等等,皆属于狭义社会群体的范畴。
而广义的社会群体,则主要指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场景中,具备一致的身份特征与身份认同感,全体成员具有或不具有共同利益和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一类人群。
广义的社会群体基本为研究者的主观设定,如明清时期社会历史背景下的皇帝群体、阁臣群体、言官群体、州县官群体、士人群体,商人群体,等等,如此而言,广义的社会群体称之为社会类群①应该更为确切。
学术界不少群体研究成果,其实皆属于对于社会类群的研究。
当然,社会类群泛称社会群体,基本是无误的。
在二分法的框架下,对于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的确立与考察,还可以通过关注其时空性因素来进行类型划分。
从历时性审视群体的生成、结合与演变,既包括长时段的稳定群体,如官僚群体、州县官群体,也包括因突发事件而集结的群体,如民变、朝代更替中形成的群体,还有因地域等因素而形成的群体。
空间因素主要侧重于地域差别,但地域因素与时间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确立与考察群体的重要依据。
总体而言,身份特征与研究者的主观设定成为历史学研究中社会群体确立最关键的两个因素。
这一特点决定了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广义层面的社会群体,多数并非一定是直接相关联的人群。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纵深发展,社会群体的研究日益呈现新意,社会群体越来越为史学研究所重视。
学术的视线转向了传统史学鲜有关注的社会下层,使得长期以来史学发展的路径得到了极大的修正和补足。
因此,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长期无人问津的下层群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史学研究领域得到了持续的拓展,史学研究变得更加丰满、生动、有血有肉,当然也更深入,许多社会深层的问题都得到了讨论和揭示。
但这些成就取得的同时,有一个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社会史的研究,对于下层群体和弱势群体重视的同时,是否一定要对上层群体持以忽略的态度,才能够体现社会史的学术宗旨?无疑,这是对成熟的社会史的误读,这一倾向的发展,必将把社会史引向歧途。
社会史在对于历史问题的把握时,首先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任何视点的考察,都是为了说明和论证这个整体。
而社会群体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与社会都构成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因而都应是我们考察社会时不能离弃的研究对象。
明清时期,上层群体或精英群体无一不与社会的变动紧密关联,皇帝、朝廷百官、各级地方官员、高层士人等等,都是根植于社会的土壤之中,围绕他们所形成的现象、事件、问题,无不透露大量的社会信息,无不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当然,我们对上述问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理解和阐述。
社会史的兴起,对于传统的政治史、制度史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从中心走向边缘的传统政治史和制度史研究如何重新站立?如何获得新的立意、确立新的学术意义?吸取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念,从社会史的视角考察传统政治史和制度史的内容,或者直接将政治史等与社会史打通,应该是可以尝试和探索的有效途径。
明清两代,由于社会交往扩大与和交流的频繁,群体辈出,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群体之77间产生了更为广泛的互动关系,群体与社会紧密关联。
因此,明清时期任何一个群体都是我们考察社会变动与发展、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的有力视点。
近年来,明清社会群体的研究日渐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不少引人瞩目的成果和成绩。
不过,现有的研究尚存不足,尤其是群体研究的范围和视野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拓展。
具体而言,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忽视职业(或专业)群体和新兴群体,对于下层群体、边缘群体以及其他特殊群体虽有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仍有许多没有被学人关注和研究;其二,对于前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学术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然而学人们较少以社会群体为切入点,通过探讨群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的变动,尤其缺乏对于明清社会群体近代性的分析;其三,大多数注重对单个群体的考察,而疏于揭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及其意义;其四,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引入不足,如心理学理论的缺失使群体研究缺乏心理与心态的分析,进而无法全面认识群体的不同心理心态造成的一系列社会行为后果;地理学、生态学理论的缺失使得人们鲜有关注群体生存的自然和人文土壤;人类学理论的不足,局限了群体研究的资料范围,并导致体验式研究的缺乏。
这些不足使得明清社会群体研究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
群体研究的最终目标不在于对群体本身的梳理,而在于通过群体的研究,考察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因而,社会群体应该成为考察社会变迁的视点与路径,在研究中实现群体与社会的双向关照。
在明清社会的剧烈变动中,社会群体从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群体的分化与组合,无不透露出大量的社会信息,折射出社会的变动。
以下三个方面或可成为我们考察明清社会的重要视点与路径。
其一,明清社会群体的社会资源网络。
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普遍重视社会资源的拥有,个体的发展或诸多人生目标的实现,不得不依赖广泛的社会资源。
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尤甚。
师生、同年、部属、亲缘、同乡、朋友等等社会关系,皆可构成个人生存、发展以及达成种种目标的重要社会资源,各种群体也往往是在这些社会资源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与形成。
人们在自觉不自觉、主动被动地不断地编织这张社会资源网,每个人既是网络的编织者,又是网络中的一个结点。
因而,一个人物关联着群体,一个事件牵连着众多的社会关系,一个社会问题连带着或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而社会的变动则会深刻地反映在每一个社会群体及其关联的个体之中。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大刀阔斧地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围绕这一改革运动,形成了“党附”张居正的改革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