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清社会启蒙思想的内涵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蒙

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蒙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蒙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和进步。
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逐渐开始与外国的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植根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礼制、忠诚、诚信等等高尚的品德。
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形态,从而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崛起和发展。
同时,中国在这个时期也进行了不少文艺创作和科技成就,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而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
这些文化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和欧洲。
这些文化与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交流和融合,甚至让中国的文化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首先,日本和韩国的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自东汉时期起,日本和韩国的文化就传到了中国。
在唐朝时期,日本和韩国的文化在中国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了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来源。
在宋朝时期,中国和日本、韩国的文化交流更加广泛,素有“东亚文化古典时期”之称。
在明清时期,日本和韩国的文化继续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哲学领域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欧洲的文化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朝时期,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开始传播基督教、天文学、医学、地质学等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传教士同时也将欧洲的文化和思想带到了中国,推动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同时中国也开始对欧洲的文化感兴趣,并进行了研究和学习。
这些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的文化更新和发展,使中国走向了现代化和国际化。
总之,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交流和思想启蒙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发展。
这些都使中国的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东方的文化瑰宝。
这也为今后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社会思想家黄宗羲启蒙观念解析

兰台世界2012·7月下旬一、明清时期社会启蒙思想的产生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承接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文化的特色,同时又开始出现现代文明思潮的萌芽。
在经历过盛唐以后,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个国家开始形成天朝上国的梦想,同时在明清时期的开放,特别是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对外传播活动的出现,使得中国不再是整个世界上的偏安一隅,它开始意识到盛唐以外的世界,开始意识到有国家与世界的意识区分。
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时间纵列上的承前启后,以及历史节点上的冲突与爆发。
任何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都必然深深的根植于这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一种客观必然。
在明清时期,有盛唐时期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天朝上国思想的趋势下,当时的明清社会虽然依旧沉睡在封建王朝的美梦里,但是与西方国家建立一种优势的伙伴关系已经成为明清时期政府普遍采取的对外交往政策。
在这种对外交往的环境下,当时的社会经济开始有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开始成为社会主流的经济形态。
经济水平的进步,带来了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开放,这种开放不仅仅体现指西方文化的进入,还包括对秦国一同天下以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各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一种反思、探索与困惑。
道德观念的趋向、阶级矛盾的激化、皇权政治的进一步加强,明朝的贪污腐败,农民起义的不断盛行,满族的清朝统治,这是当时明清时期社会面临最重要的问题[1]。
清军入关,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以后,实际上是当时社会格局的一次重大调整,这中间不仅涉及王朝替换,更是民族力量格局的一次大的调整。
在这一时期,清朝的统治者虽然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有了可以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康乾盛世,但是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不断的向前演进,经济的进步决定了封建社会的神龛必然会被掩埋,这其中变动的因素就是当时已经接受了先进文明教育的知识分子。
他们开始对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人民的权力利益有了更多的思考,他们开始对当时的社会提出了理性的批判,针砭时弊成为当时社会启蒙思想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和启蒙思想得以扩展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明清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明清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明清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教
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思想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为后来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强调“格物致知”,提倡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
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王阳明,他主张“致良知”,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体验来认识世界,从而达到“致良知”的境界。
这种启蒙教育思想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对后来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一时期,
程朱理学盛行,强调“格物致知”,提倡“格物致知”、“致知行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这种启蒙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此外,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这一时期,儒
家思想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这种启蒙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
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品质,对后来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总结其经验,借鉴其精髓,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明清时代启蒙教育

明清时代启蒙教育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启蒙教育在这个时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明清时代的启蒙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特色,它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明清时代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儒学教育、经世致用教育和民间教育。
儒学教育是明清时代启蒙教育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解释。
通过儒学教育,学生们能够学习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和理性思维能力。
经世致用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知识,使他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有所作为。
此外,民间教育也是明清时代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家庭、社区等途径传授知识和技能,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明清时代启蒙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全面性。
在明清时代,启蒙教育不仅注重传授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用技能。
学生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儒家经典,还要学习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礼仪习俗等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
这种全面性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有利于他们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再次,明清时代启蒙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
明清时代的启蒙教育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教育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明清时代的启蒙教育也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明清时代启蒙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内容丰富多样,特点鲜明,影响深远。
通过对明清时代启蒙教育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明清时代启蒙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全面性。
在明清时代,启蒙教育不仅注重传授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用技能。
学生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儒家经典,还要学习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礼仪习俗等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内容及意义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内容及意义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新的思想和观念。
启蒙思潮就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一股思想潮流,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思潮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人文主义和社会改革。
首先,科学成为了启蒙思潮的核心内容之一。
欧洲的科学革命对中国的启蒙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些进步的学者开始研究西方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推广新的科学观念,例如地理学、天文学和医学等。
这些知识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学术研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人文主义也是启蒙思潮的重要内容。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倡导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
在明清之际,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传统的封建制度,主张平等和自由的观念。
他们提倡人人平等,反对身份和地位的歧视,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主。
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改革是启蒙思潮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官僚主义的腐败等。
启蒙思潮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方案,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中包括土地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提出,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启蒙思潮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
它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
启蒙思潮的兴起,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它为中国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为中国的社会改革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人文主义和社会改革。
这些思想观念的传播和推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启蒙思潮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它为中国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清启蒙教育思想

明清启蒙教育思想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启蒙教育思想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对于孩子们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官办学校教育三种形式,这些教育形式都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在明清时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时期,家庭教育被视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步,父母是孩子们最早的老师。
父母会教导孩子们基本的礼仪、道德和生活常识,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人格。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们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孝道、忠诚、诚实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私塾教育也是明清时期启蒙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私塾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
在私塾中,孩子们学习经典文化、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接受一定的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
私塾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后,官办学校教育在明清时期也逐渐兴起。
在这个时期,官办学校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官办学校中,学生们接受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教育,学习内容包括经义、史书、文学、政治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官办学校教育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形式,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在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和官办学校教育三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些教育形式都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教育形式,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格修养,为他们的未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明清启蒙教育思潮

明清启蒙教育思潮明清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时期。
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启蒙教育思潮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并影响深远。
首先,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潮是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逐渐兴起的。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潮和观念,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发展和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它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反思和革新,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潮对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革新。
在这一时期,一些教育家提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重要性,主张注重启蒙教育,强调启蒙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和体验的教育方式等,丰富了教育内容和方法,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再次,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使得中国教育逐渐摆脱了封建教育的束缚,开始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也促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使得中国教育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启蒙教育思潮的影响也超越了明清时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为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之,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潮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蒙教育思潮的兴起,推动了中国教育的革新和发展,为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同时,启蒙教育思潮的影响也超越了明清时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为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旦提到“启蒙思想”这四个字,大部分人会首先想到所提的可 古代那些圣明的帝王一般都心存天下,因此他们才会立法,这就是他 能是欧洲国家的思想启蒙运动,但是在中国明清时期,在那个中国封 们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但是后来的君主则是以法私来治理天
建社会末期的大动荡时期,一场空前绝后的令封建王朝明令的法律 下,其中所谓的法者,就是君主自己制定的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
“一夫一妻”制。早在 1851 年,太平军占领永安之后,洪秀全就设置 了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不可能摆脱封建思想意识的束缚。所以,他
“后宫”正式选添妃嫔。以后又在“武昌选四十人,到江宁选百八人,陆 们并没有也绝不可能实现男女在婚姻上的自由平等。要真正地实
续增添,大约不满二百人”[13]。其他诸王同样也有选纳妻妾的特权“,各 现男女在婚姻上完全平等,“只有在资本主义与由它所造成的财
实际上并不能达到提高妇女地位的目的,相反地,它剥夺了男女行使 而对太平军中,并未作过这样的规定。正如恩格斯所说过的“多妻制
婚姻自主的权利。严禁寡妇再婚是太平天国婚姻不自由的又一重要 是富人和显贵人物的特权”,而“人民大众都是过着一夫一妻制的生
标志。洪秀权就一再提倡“妇女以贞节为贵者也”。当他重病在身时, 活”[17]。太平天国的婚姻就是一个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例证。
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
势是圣人所不能违背的。王夫之主要认为法律是由私而转变为公,这
一、天下之法,立法为公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且这也预言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必然会
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多数倡导应当立天下之法,而反对当时 出现灭亡,他宣告了正统法律思想与封建法制的没落和衰败。
社会上的一家之法,强烈要求社会立法为公,并切实地保护人们的根
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由黄宗羲撰写的《明夷待访录》一文,就 和亡天下的区别是“: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
被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印刷了数万多本,秘密地散发着,这对于晚 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在民与君的关系上,接受“为民而立之
清当时思想的变化,起到了很有利的作用。
君”的观点,把君同卿、大夫等放到“庶人为官”的地位,他们理应为民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为主,君
本利益,在他们所描述的“法治”观当中是带有特殊的民主主义色彩 为客”是君和天下人关系的正常状态。君所经营的一切都是为天下而
的。这对反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斗争以及促进民主主义思想的诞 非为一人。后来的专制君主颠倒了这种主客关系[2]。顾炎武认为亡国
对其妻赖氏说“:尔为朕妻,尔不可嫁”[12]。长期以来,许多同志认为太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在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由于帝国主
平天国实行了“一夫一妻”制。其根据是韦昌辉石达开诰谕中的“一夫 义的入侵,这时中国的经济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转化,但封建
一妇,理所宜然”[1]。可是,许多史料证明太平天国并没有严格地执行 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种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
……………………………………………………………………………………………………………………………………………………… 记》云“:太平天国和满清政府相反,婚姻一旦缔结之后就永远不能解 “一夫一妇,理所宜然”的前句“男有男行,女有女行,男习士农工商,
除”[11]。诚然,禁止离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丈夫随意抛弃妻子,但 女习针指中馈”[1]来看。这里的“一夫一妻”显然是对一般群众而言的,
产关系消灭,把那在今日对选择配偶尚有巨大影响的一切经济旨
趣除以后,才能达到的。”[18]
参考文献
[1]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文书汇编[M]. [2]王维舟.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M]. [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四册[M]. [4]天朝田亩制度[M]/ / 太平天国印书》(上册)[M]. [5]罗尔纲.太平天国资料汇编序言[M]. [6]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六册[M].[7]太平天国史料专辑[M]. [8]董蔡时.从“合挥”看太平天国的婚姻制度[N].人民日报,1982- 12- 20. [9]平定粤寇纪略[M]/ / 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一册. [10]简又文.太平天国典制通考中册[M]. [11]吟唎.太平天国亲历记上册[M].[12]太平天日[M]/ / 太平天国印书上册. [13]贼情汇纂[M]/ / 太平天国第三册.[14]金陵杂记丛刊[M]/ / 太平天国第四册. [15]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一册[M]. [16]吟唎.太平天国亲历记上册[M].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1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 ★作者姚国平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仪征中学副校长。
思想走到末路的思想运动应运而诞生,并形成了属于中国自己的著 下之法”,他是说:三代以上需要有法,三代以下却无法[1]。王夫之同样
名启蒙思想,而且还涌现了一大批值得人们尊敬的思想学家。仔细想 的观点,他认为设定法律的主要目的为了公意,但是能够体现公意的
想,明清时期所发动的启蒙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是有所启示的,并且有 法律是“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一人私天下”,这样的道理、这样的气
伪王姬妾称副王娘,每王约三四十人”[13]。诸王往往利用女馆等妇女集 中的场所来选择嫔妃。《金陵杂记》对此载道“:在女馆中搜求童女,初 名选美女,继称选王娘。”[1《4] 贼情汇纂》也说“:每选女色,则传令全城 妇女听讲,此时蜂目闪烁,于百花丛内择美丽处女为一籍,以供伪宾 妃选”[13]。1855 年以后,凡有职者都可享受纳妾的权利,不过娶纳多少 要按职务高低而论。如《平定粤寇纪略》云“:咸丰五年后,分配之令 下,伪职高者娶妇至十人,卑亦不减三四人”[15]315。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还有不少,特别是《燐血丛钞》中尤为详尽,这里不再列举。史实说明, 太平天国的大小官员并不受“一夫一妻”所制约。然而,太平天国的下 层人民,却一人只许娶一个妻子[16]。再来看一下《韦石诰谕》。我们从
黄宗羲是一位刚迈入新的时代门槛令人崇敬的启蒙思想家,他 服务,其定制立法当然也应符合民的要求。
经常对封建时期的法律进行批判,并且他主张政府制定能够反映当
二、批判当时君主专制,并积极限制君权
下市民各阶层利益的“天下之法”,而且能够实行法治。黄宗羲认为,
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在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一直存在
档 案 解 读 DANG'ANJIEDU
试论我国明清社会启蒙思想的内涵
□ 毕节学院人文学院 石春艳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明清时期启蒙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论述,来研究和学习这一时期的思想。与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对 比,从而发现其对现代我们在治理国家中的启示,并且从中吸取可用的经验,加深我们对明清启蒙思想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