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思想巨变—戊戌变法后政治立场的诸多徘徊

合集下载

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反思

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反思

7 5
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具体原因, 梁启超归之为 两条 : 一是光绪皇帝无权; 二是守旧官僚反对。 梁启超在《 戊戌政变记》 中至少在十几处谈到光 绪帝无权 , 变法无法推行 。他还讲谭嗣同人主章京 时, 不信光绪无权, 当实地考察之后, 才告知梁启超 皇帝无权是事实。在梁看来 , 如果光绪皇帝有权 , 他 们的变法肯定会成功。 因而他逃亡 日 本后, 竭尽全力 歌颂光绪帝的圣德, 幻想有一天光绪帝重新掌权 , 他 们好再变法维新 。公平地讲 , 光绪帝如果真有权 , 维 新变法会有很大的进展, 但也绝不可能成功。 充其量 是王安石变法的重演 , 宋神宗一死, 一切照旧。 而且, 19 年的中国, 88 较王安石变法时的社会状况更为复 杂。善于理性思考的梁启超在这一点上是少了一点
布新而不除旧, 结果新 旧相 间, 矛盾百 出, 最后必然
改律例、 重体禄、 遣游历、 派游学、 设警察、 乡 练 兵、 设参谋部、 选将帅、 大练海军、 经营西藏新僵 等事, 齐力并举 , 能枝枝 节节 而为之。 皆主 不 ……无如下有老戈守旧之 大臣, 屡经严责而不 恤, 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 一切请命而不行。故 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 百分未得其一焉! 使 不然者, 则此三月之 中, 旧弊 当已尽革, 新政 当
出:
从 19 年 9 2 亡命 日 88 月 6日 本起, 他的许多论著都
对变法进行了这样那样的评论, 个别论点真是人木 三分。到达 日本不久 , 他就写了《 戊戌政变记》就 自 ,
己的经历 和思考 , 全面论述 了这场变法 的经过和成
败得失 , 成为今天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的第一参考书。 但从总体上来讲 , 梁启超反思最多的是戊戌变法为 什么会失败。 他不同意当时国内外流行的一些观点 , 对变法的夭折有 自己系统地看法。

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论梁启超文学革命的尴尬

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论梁启超文学革命的尴尬

摘要梁启超倡导的近代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连接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桥梁。

这场运动从激发条件看,是中西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撞击的产物;从背景上说,是民族危机和政治高压的结果,是反传统下政治革新和文学革新的化合。

面对西学,近代学人并不是心甘情愿成为它的俘虏;在追寻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面对中与西、新与旧、个人与社会、艺术与功利诸方面的问题,他们必须作出艰难而痛苦的选择。

尴尬是梁启超倡导的文学革命的重要特征,只有清楚这一特征,才能清楚这场运动和政治革新的关系,清楚一个时代进步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尴尬的生存状态。

梁启超文学革命的尴尬包括三层含义:文学革命的推进与梁启超系列政治行动受挫的关系;革新实施中存在的理论矛盾和实践困境;梁启超对政治和文学发展局面的无奈。

这三层含义主要通过三个阶段表现出来:一、戊戌变法前他对文学革新的尝试已露出一些矛盾的端倪。

二、戊戌变法失败后政治环境恶化,梁启超将文学革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他的过分注重文学的政治功利性的文学革命的两难表现在功利与艺术、传统与革新、情感与理性等方面。

自立军起义失败后,营救光绪帝并通过他继续维新已遥遥无期,文学革命被再次强化,革新中觉世与传世、破坏与建设的矛盾也进一步加深。

特别是小说,在推为文学极品的同时也成为了政治的祭品。

这一阶段的尴尬,还表现在理论自身矛盾对梁氏创作实践的限制。

三、依靠文学仍然无法实现政治理念,文学大潮也不依梁启超的预想而行,对此,梁氏愤恨而又无奈。

尽管归国后梁启超已从文学革新中撤出,但这种无奈是其文学革命处境尴尬的印证。

一次政治行动的挫败,往往是梁启超新一波文学革命的开始。

他在文学革命中的尴尬,是社会转型时期一代进步知识分子复杂心理的反映。

他在文学、文化建设中的得与失,对如何引导当今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梁启超文学革命尴尬2AbstractModern literary innovation introduced by Liang Qichao was a great milestone of history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t was the crucial bridge connecting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modern one. Researched from the stimulating conditions of the movement, it wa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shock between western political system and cultural system; researched from the background, it was the effect of national crisis and political pressure, also was the combination of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literary innov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anti-tradition.Confronting with the western science, modern intellects weren’t willing to be the captives of it; in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the ways to save the nation and the civilian, they confronted with the problem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foreign, the new and the old,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the art and the profit, they had to make a hard and sorrow selection. Dilemma was a evident character of literary innovation introduced by Liang Qichao. Only knowing this, can w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al essence of the political and literary innovation in this movement, and grasp the intellects’ awkward living state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of that era.The dilemma of literary innovation included three aspect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motion of literary innovation and the blunting of series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 theoretical contravention and practicing hardship in the course of practicing the innovation; Liang Qichao’s helplessness facing the condition in political and literary development. These aspects mainly acted in three periods:1. Liang Qichao’s attempt in literary innovation had exposed the contraventions before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2.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ggravated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31898, and Liang Qichao promoted literary innovation into a new period. The dilemma in literary innovation that paid extravagant attention to political material gain acted in these: profit and art,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sensibility and ration. After the failure of rebellion of the Independent Army, literary innovation was strengthened again, and the contravention between enlightening the public and inducing the public, destroying and establishing in innovation. Especially for novel, it had become the political sacrifice when it was honored as the highest grade of literature. The dilemma of this period also acted in Liang Qichao’s creative practice, the theoretical contravention had limited the perfection of his works. 3. He still couldn’t realize his political ideal by depending on literature, the literary summit didn’t develop as Liang Qichao had anticipated, and he was so angry at the reality. Though Liang Qichao had withdrew from literary innovation after he had gone home from abroad. This kind of helplessness was the proof of dilemma in literary innovation.One failure of political action was always the beginning of another literary innovation for Liang Qichao. The dilemma in literary innovation was the reflection of complicated psychology of advanced intellect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Liang Qichao’s gain and los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reference meaning on how to guide contemporary cultural healthy development.Key words: Liang Qichao; literary innovation; dilemma4引言一鸦片战争使古老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上开始被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的范围。

读梁启超之变法通议

读梁启超之变法通议

读梁启超之《变法通议》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以来,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

西方列强肆意侵略,清王朝腐败无能,人民生活困苦艰难。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洋务运动所宣扬的自强求富的幻梦又告以破灭。

这让中国人再次思考,中国究竟路在何方?与此同时,萌芽发展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宣传自己的救国主张。

于是,梁启超追随恩师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时务报》任主笔,发表《变法通议》希望改革维新以救中国。

《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使得《时务报》成为当时影响颇大的维新派刊物,梁启超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舆论之骄子,天纵之天豪”的美誉。

今日再读这惊世之文章,仍然受其震动、为之感慨颇深,仍会有一腔热血因之而沸腾,有一股希望因之而升起,有一腔抱负因之而爆发!《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撰写的一系列政论文章,共有十四篇,包括《自序》、《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以及《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等十一篇分论文章。

对于谢《变法通议》的目的,梁启超本人曾说:自著《变法通议》,批评秕政,而救弊之法,归于废科举兴学校,亦时发民权论。

所以,《变法通议》主要是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

只有维新变法,改革官制,新办新式学校,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才能真正救中国。

《变法通议》开篇自序中就论证“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

梁启超先举自然的例子,后又列举了中国古代变法的例子,说明了“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为也。

”然后又引用古人言,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

”,说明治旧国,必须用新法。

治理国家如果“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就会日益疲敝衰亡;如果“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就会日渐兴旺。

这种重视改革图新的思想至今具有重要意义,一个裹足不前的民族是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

今日的中国,正是因为不断改革,不断追赶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才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对梁启超的评价

对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人物,但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过去很多人批判他是保皇派和反革命直到近几十年才对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予正确的评价。

我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并归纳了他对近现代中国的十四大贡献。

一、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最早将西方的民权,民主自由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促使了国人的觉醒,使国人产生了近代化意识。

以戊戌变法为界,中国思想此前是封建正统思想,此后是启蒙思想兴起。

他将民权思想引进实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开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他的启蒙思想还影响到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具有国际意义。

二、梁启超先生坚决不妥协地反封建专制,倡导民主宪政,开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思想自由化和法律制度化的新时代。

三、梁启超是中国杰出的宣传家梁启超先生把报刊作为宣传思想的阵地,先后创办了《中外纪闻》、《实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闻报》、《大中华》、《申报》等有重大影响的报刊。

他的文章反映了当时最科学的思想,广受知识分子的欢迎,影响广泛。

他将西方的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和法学等当时先进的学科和学说介绍到中国。

四、梁启超是世界史上罕见的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政治家梁启超先生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主将,君主立宪的倡导推动者,革命共和的大力鼓吹者和立宪派领袖。

辛亥革命后任进步党党魁,熊希龄主阁时任司法总长兼财政总长。

袁世凯称帝,他愤然拒绝重金收买,发表著名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讨袁,与蔡锷等组织护国运动。

一战后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极力主张力争国权。

他事先探听到日本欲接管山东这一帝国主义图谋,及时将消息传回国内并在报纸上发表,引发了标志中国民主革命转入新阶段的五四运动。

五、梁启超是坚决反帝的旗手梁启超组织领导了公车上书反对签定《马关条约》。

发表文章《瓜分危言》揭露帝国主义欲瓜分中国的野心。

坚决地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思想思想前后戊戌变

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思想思想前后戊戌变

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思想法政学院 09思政3班梁海生 2009644329【摘要】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潮是伴随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而出现的,为了国家的救亡图存,以梁启超为首的近代启蒙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碰撞进行着中国式的独特解读。

因其流质易变的个性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随着时代的变化,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对其变,褒之者誉其紧随时代潮流,贬之者责其看风使舵,罪莫大焉。

”因而,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梁启超以“善变”而知名。

但是梁启超的政治思想虽然纷繁多变,却有着其自身的逻辑性。

他许多政治主张,都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然而,学界对梁启超一生的多次变化仍缺乏深刻的认识,不能做出公正的评价。

本文拟透过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后(1894——1911)18年短暂瞬间的回眸,力图诠释这一时期梁启超“善变”的政治思想,以求于“窥一斑而现其全貌”。

【关键词】兴民权破坏主义君主专制民主宪政渐进改良一、概述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状况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的启蒙学者,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变法救亡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权思想,虽然他的思想受到时代的局限,但其中的合理因素依然闪烁智慧之光。

梁启超的学问是无时不为他的政治目的的实现服务的。

就像他自己所说:“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

……然与国中政治关系,殆未尝一日断。

”从1898年的戊戌维新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再到民国初年,梁启超任公终其一生总是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用自己的笔针砭时弊,讨伐民贼,以一介书生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上奋力拼搏,结果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了;辛亥革命后,他寄希望于袁世凯来建立政党政治,结果却迎来了一个大独裁者;他联合蔡锷等将袁世凯推翻后,又梦想段祺瑞来再造共和,并自愿出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结果段和袁几乎如出一辙,不但共和变成了泡影,而且军阀混战,政治失序,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梁启超一生三变的启示_裴毅然

梁启超一生三变的启示_裴毅然

出生于广东新会农家的梁启超(1873~1929),十岁应童子试即获神童之名,17岁中举,23岁与老师康有为耸掀公车上书,1898年的百日维新更使他名满天下。

不过,据学者统计,他一生政治形象前后凡“十变”,重大政治转变计三次。

这在一向尊崇“从一而终”的中国,自然讥多赞少,落下“流质易变”之诟。

梁漱溟在《纪念梁启超先生》一文中说:“任公为人富于热情,亦就不免多欲。

有些时天真烂漫,不失其赤子之心。

其可爱在此,其伟大亦在此。

然而缺乏定力,不够沉着,一生遂多失败。

”(《梁漱溟自述》,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403页)甲午至戊戌时期(1894~1898),梁启超在湖南主讲时务学堂,以老师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张本,托古改制,摇撼旧法,倡平等、主民权,求立宪,发展公车上书,成为维新派赫赫有名的思想领袖。

梁启超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发生于戊戌政变后的第二年,即戊戌至癸卯(1898~1903)亡命东瀛时期。

1899年3月,康有为离开日本前往加拿大,组织保皇会(又名中国维新会),留徒梁启超、韩文举(1864~1944)、欧榘甲(1870~1911)等人于日本,在横滨发行旬刊《清议报》。

是年春夏间,日本进步党领袖犬养毅(1855~1932)于早稻田私邸设宴邀请孙中山(1866~1925)、陈少白(1869~1934)、梁启超等人,特为孙梁二人介绍,欲使孙康二派联合,共任国是。

梁启超一见孙中山,便倾倒于孙的言论,大有相见恨晚之慨。

此后,梁启超、欧榘甲等人与孙中山、陈少白、杨衢云(1861~1901)等人时相往还,顿形密切。

“一时孙康合作之声,轰传于东京横滨之间。

”(冯自由:“康门十三太保与革命党”,参见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华书局,1981年第1版,第2集,第29页)梁启超在日本与孙中山往还密切,渐有赞成革命之意,认为到“思想不自由,民智更无进步之望矣”(《致康有为书》1902年5月),并计划放弃保皇路线,撮合孙、康两党合作。

护国运动时期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之原因略析

护国运动时期梁启超政治思想转变之原因略析

护 国运 动 时 期 梁 启 超 政 治 思 想 转 变之 原 因略 析
华业庆 邱 光 洪
昭通 6 70 5 00) (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 ,云南
摘 要 :风 云变幻的近代 中国历 史 ,充满 着进 步与保 守、民主 与专制、前进与倒退的剧烈斗 争 ,作 为活跃于近代 中国历 史前 沿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的重要代 表 梁启超 ,对时代的急剧 变化反映特别 强烈 , 他作 为改 良派 的主要代 表人物在 护 国运动 时期 ,由改 良思想转 变为主张暴力革命 ,并在这一运动 中担任 重要 角 色,其政 治思想的转 变值得研 究。笔者就 时局 的变化 、梁启超 自身思想的演 变、知识分子 的救世

Hale Waihona Puke 护国战争前的 中国时局 2 0世纪初 是 中国发生剧烈 变革且社会从传统 向现代转 型的时代 , 旧的伦理观念被先 进之士怀疑 抛弃 ,政 治变革成为人们关 注的 “ 公共事务 ” ,无 论是温 和的改 良派还是激进 的革命派 , 都不 约而同
第一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而为 梁启 超在政 治思 想上经历 了由戊戌 变 法时 的
讨。

发起组织 “ 筹安会 ” 帝制 的丑剧从后 台推向前 台 , , 公开为皇帝登 台鸣锣开道 。 梁启超起草 《 异哉所谓 国体问题者 ) 斥袁世 凯称帝 , 煸 对袁世凯彻底绝望 ,
开始拉开护 国运动 的序幕 , 梁启超 的政治思想又开
始倾 向革命 。 二 、梁启超政治 思想转 变原 因
先 由袁世凯 的政治顾 问美 国人古德诺在 《 亚细亚 日 报 》发表 《 共和与君 主论 》 称 中国人 民民智未开 , , 不能实行共和制 ,只宜实行 君主制。 1 日,杨度 4 纠合 孙毓筠 、严复 、李燮和 、胡瑛 、刘师培等六人

戊戌变法前后的梁启超

戊戌变法前后的梁启超

戊戌变法前后的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位叱诧风云的人物,一提到他,人们首先想到戊戌变法。

但梁启超是如何走上变法道路的?变法失败后,他又经历了哪些事情,发生过什么转变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些简单的介绍。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能子茶坑村,南面是陆秀夫背南宋幼帝坠崖殉国的厓山,幼时经常听祖父“言古豪杰哲人佳言懿行,而尤喜举亡宋亡明国难之事”,1这是他最初接受的民族主义教育。

其祖父是郡生员,父亲累试不第,授教于乡里,四、五岁时,梁启超即在祖父及母亲的教导下学习《四子书》、《五经》,“六岁后,就父读,受中国史略,五经卒业,八岁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十二岁应试学院”,2考取秀才,被称为神童,十七岁即考中举人。

可见梁启超于儒家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基础。

这对他今后的发展影响很大。

1890年梁启超入京参加会试,归途中路过上海,“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3从此梁启超逐渐跳出了传统的中国中心观,对世界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中国的现状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同年,梁启超结识陈千秋,并一起拜正以上书变法名声雀起的康有为为师,学习“中国数千年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以比例推断之”。

4这段学习使梁启超的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再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范围,把眼光转向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为其日后思想的进一步开放迈出了第一步。

甲午战败,山河破碎,清政府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宣布失败。

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举国上下群情激奋。

康梁师徒借此机会在北京组织十八省千余举人,联名“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自强变法的主张,但清廷谎称条约已签,拒绝了这次上书。

5“公车上书”运动成为维新变法思想从兴起到走向高涨的里程碑。

面对民族危机的加剧,康梁等维新派仍然将希望寄托在清政府。

他们在“公车上书”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创办强学会,发行《中外纪闻》、《时务报》等刊物,积极开展维新变法的宣传活动。

这时期,梁启超任《中外纪闻》编辑,强学会书记员,后又受黄遵宪、汪康年之邀,赴上海任《时务报》主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思想巨变—戊戌变法后政治立场的诸多徘徊
作者:李泽鹏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5期
摘要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变法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其对我国的思想解放有着促进作用,推动了我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戊戌变法梁启超思想政治立场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1对梁启超思想的研究现状
先前,我国对梁启超思想的研究并不是特别完善,尤其是在建国后,各学者、政治家、思想家大都否定了梁启超思想,认为其在思想史上的贡献,创设不如康有为,坏破不如谭嗣同,而其思想多来自康、谭二氏,故其思想不深刻。

直至20年代,人们才正视梁启超思想对历史及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一,以梁启超为首的近代启蒙思想家,由于他们处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特殊历史时期,所以他们的思想也是多变的。

该时期的思想家,一方面领悟到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的促进作用,并将其引入国内,不断传承与发扬;另一方面其作为思想文化的先行者与领路人,势必会承担来自中国封建传统阶级阻挠的压力。

第二,由于时代的发展与变革,梁启超一生当中的诸多思想并没能都传承给后人,研究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思潮变换,能够对当时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及教育思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长期以来,整个学界对梁启超及其思想内容的评价不够客观、公正,在这一情况之下,对梁启超自身的思想变化的研究有必要重新梳理,对梁启超一生当中所经历的政治活动及其思想文化意识进行整理。

梁启超政治主张的提出,为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环境注入了一股新的能量,促使同一个时代里的专家、学者,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的思想都有所改观,很多人的思想格局扩大化发展,不局限于传统的狭隘思想意识当中。

2戊戌变法后梁启超的思想及政治立场的改变
在分析梁启超政治立场时,我们需要结合其在戊戌变法后的思想变化进行阐述。

2.1流亡日本,走向偏激
戊戌变法的核心是通过改变来维持清政府的政权。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比较偏激,但尽管如此,他很快便从日本的“政术”内容中得到了启发,立下了振兴中国的决心,且梁启超的思想主张不仅局限在其政治主张范围内,甚至蔓延至他的教育理念之中。

激进时期梁启超思想主要集中在鼓吹自由权利、提倡国民政治、主张建立立宪政体、鼓吹以破坏(革命)求进步等方面。

2.2深入了解日本,为振兴中国做积淀
梁启超在流亡过程中,其对西方学术内容及近代民族主义的学习,对其的思想的形成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中国国内的商品经济模式还未统一,而梁启超自身思想体系中的民族主义意识已经觉醒,其试图将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氛围中的商品经济发展模式引入国内,并且树立起中国的国民意识,强调以国家疆域为界限的“大民族主义”。

2.3美国之行,回归保守
第一,西方哲学论断对梁启超思想的影响深远。

美国之行后,梁启超思想与理论发生了巨大转变。

过去,梁启超作为一个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其思想是将人本身的需求放在首位,当接触到“进化理论”时,使他的思想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将哲学论断与社会政治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便有了后期一系列的有关教育的活动内容。

第二,融合西方先进思想,积极推进中国教育及赋税制度改革。

梁启超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在国内积极发展教育事业,而且,他主张的开明专制深得人心,这都是基于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另外,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作为一种变形的赋税而存在的,尽管“公债”与税赋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但二者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都不容小觑,事实上,国家“公债”的发放对于惠泽后代十分有利。

2.4民国从政期间梁启超思想的转变
同盟会的成立,促使清政府拉开预备立宪序幕,梁启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期望。

撰写《责任内阁释义》介绍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供中国借鉴。

但是最后“皇族内阁”的产生,让其黄梁梦碎。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顺时势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提出了“虚君共和”,君主立宪被重新包装。

革命派主张共和,对梁的说法不置可否,而此时袁世凯又态度暖昧不明,梁算是孤军奋战。

在形势逼迫下,他最终放弃了这一主张,重又拾起曾一度否定的民主共和制,完成了最后一次戏剧性的思想转变。

至此,梁的纠结和转变基本走到了终点。

3梁启超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思潮的影响
第一,梁启超的思想主张是一种将社会经济发展置于首位的治国理念,其主张国家赋税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基本原则来执行,要坚持实行轻税、平税政策,同时其坚决反对传统封建社会所提出的与民争利的观点。

该思想主张的提出,对于当时国内社会发展工商业有着极大的促动作用。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环境中,为了激励人们奋起抵挡“内忧外患”,鼓励人们了解西方先进
文化,避免思想上的狭隘,并极力助推中国教育的发展。

梁启超认为,改革势在必行,且必须由维新派进行“激进”式的改革运动才能起到效果。

第二,虽然梁启超维新时期的思想根基与他所接受的儒家经典教育息息相关,康有为思想体系对他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梁启超与康有为触及到的西方思想文化内容,为当时社会的群体性质变革活动提供了可能。

总的来说,梁启超凭借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来试图挽救中国社会,从思想意识的层面来唤起当时中国爱国人士的爱国情绪,从而拖出了已经一脚踏入“内忧外患”的不利境地中的中国。

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便在这种动荡的社会格局中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莫先武.梁启超政治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