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戊戌变法共23页
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反思

7 5
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具体原因, 梁启超归之为 两条 : 一是光绪皇帝无权; 二是守旧官僚反对。 梁启超在《 戊戌政变记》 中至少在十几处谈到光 绪帝无权 , 变法无法推行 。他还讲谭嗣同人主章京 时, 不信光绪无权, 当实地考察之后, 才告知梁启超 皇帝无权是事实。在梁看来 , 如果光绪皇帝有权 , 他 们的变法肯定会成功。 因而他逃亡 日 本后, 竭尽全力 歌颂光绪帝的圣德, 幻想有一天光绪帝重新掌权 , 他 们好再变法维新 。公平地讲 , 光绪帝如果真有权 , 维 新变法会有很大的进展, 但也绝不可能成功。 充其量 是王安石变法的重演 , 宋神宗一死, 一切照旧。 而且, 19 年的中国, 88 较王安石变法时的社会状况更为复 杂。善于理性思考的梁启超在这一点上是少了一点
布新而不除旧, 结果新 旧相 间, 矛盾百 出, 最后必然
改律例、 重体禄、 遣游历、 派游学、 设警察、 乡 练 兵、 设参谋部、 选将帅、 大练海军、 经营西藏新僵 等事, 齐力并举 , 能枝枝 节节 而为之。 皆主 不 ……无如下有老戈守旧之 大臣, 屡经严责而不 恤, 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 一切请命而不行。故 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 百分未得其一焉! 使 不然者, 则此三月之 中, 旧弊 当已尽革, 新政 当
出:
从 19 年 9 2 亡命 日 88 月 6日 本起, 他的许多论著都
对变法进行了这样那样的评论, 个别论点真是人木 三分。到达 日本不久 , 他就写了《 戊戌政变记》就 自 ,
己的经历 和思考 , 全面论述 了这场变法 的经过和成
败得失 , 成为今天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的第一参考书。 但从总体上来讲 , 梁启超反思最多的是戊戌变法为 什么会失败。 他不同意当时国内外流行的一些观点 , 对变法的夭折有 自己系统地看法。
《戊戌变法》课件

《戊戌变法》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历史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戊戌变法》。
本课主要内容有: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戊戌变法的过程,戊戌变法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改革,戊戌变法的失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戊戌变法的发动过程、主要内容及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了解戊戌变法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改革措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进步的思想品质,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改革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历史教材、练习册、查阅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戊戌变法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发动过程、主要内容及影响。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重点阐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在变法中的积极作用。
讲解戊戌变法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改革措施,如废科举、兴学校、办报纸、提倡新学等。
4. 互动环节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变法废科举、兴学校、办报纸、提倡新学等改革措施变法失败,维新派人士英勇就义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戊戌变法的发动过程。
2. 戊戌变法在社会生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3.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 废科举、兴学校、办报纸、提倡新学等。
3.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是变法派势力过于弱小,二是保守派势力强大,三是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失误。
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思想思想前后戊戌变

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思想法政学院 09思政3班梁海生 2009644329【摘要】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潮是伴随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而出现的,为了国家的救亡图存,以梁启超为首的近代启蒙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碰撞进行着中国式的独特解读。
因其流质易变的个性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随着时代的变化,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对其变,褒之者誉其紧随时代潮流,贬之者责其看风使舵,罪莫大焉。
”因而,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梁启超以“善变”而知名。
但是梁启超的政治思想虽然纷繁多变,却有着其自身的逻辑性。
他许多政治主张,都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然而,学界对梁启超一生的多次变化仍缺乏深刻的认识,不能做出公正的评价。
本文拟透过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后(1894——1911)18年短暂瞬间的回眸,力图诠释这一时期梁启超“善变”的政治思想,以求于“窥一斑而现其全貌”。
【关键词】兴民权破坏主义君主专制民主宪政渐进改良一、概述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状况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的启蒙学者,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变法救亡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权思想,虽然他的思想受到时代的局限,但其中的合理因素依然闪烁智慧之光。
梁启超的学问是无时不为他的政治目的的实现服务的。
就像他自己所说:“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
……然与国中政治关系,殆未尝一日断。
”从1898年的戊戌维新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再到民国初年,梁启超任公终其一生总是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用自己的笔针砭时弊,讨伐民贼,以一介书生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上奋力拼搏,结果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了;辛亥革命后,他寄希望于袁世凯来建立政党政治,结果却迎来了一个大独裁者;他联合蔡锷等将袁世凯推翻后,又梦想段祺瑞来再造共和,并自愿出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结果段和袁几乎如出一辙,不但共和变成了泡影,而且军阀混战,政治失序,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戊戌变法前后的梁启超

戊戌变法前后的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位叱诧风云的人物,一提到他,人们首先想到戊戌变法。
但梁启超是如何走上变法道路的?变法失败后,他又经历了哪些事情,发生过什么转变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些简单的介绍。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能子茶坑村,南面是陆秀夫背南宋幼帝坠崖殉国的厓山,幼时经常听祖父“言古豪杰哲人佳言懿行,而尤喜举亡宋亡明国难之事”,1这是他最初接受的民族主义教育。
其祖父是郡生员,父亲累试不第,授教于乡里,四、五岁时,梁启超即在祖父及母亲的教导下学习《四子书》、《五经》,“六岁后,就父读,受中国史略,五经卒业,八岁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十二岁应试学院”,2考取秀才,被称为神童,十七岁即考中举人。
可见梁启超于儒家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基础。
这对他今后的发展影响很大。
1890年梁启超入京参加会试,归途中路过上海,“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3从此梁启超逐渐跳出了传统的中国中心观,对世界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中国的现状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同年,梁启超结识陈千秋,并一起拜正以上书变法名声雀起的康有为为师,学习“中国数千年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以比例推断之”。
4这段学习使梁启超的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再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范围,把眼光转向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为其日后思想的进一步开放迈出了第一步。
甲午战败,山河破碎,清政府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宣布失败。
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举国上下群情激奋。
康梁师徒借此机会在北京组织十八省千余举人,联名“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自强变法的主张,但清廷谎称条约已签,拒绝了这次上书。
5“公车上书”运动成为维新变法思想从兴起到走向高涨的里程碑。
面对民族危机的加剧,康梁等维新派仍然将希望寄托在清政府。
他们在“公车上书”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创办强学会,发行《中外纪闻》、《时务报》等刊物,积极开展维新变法的宣传活动。
这时期,梁启超任《中外纪闻》编辑,强学会书记员,后又受黄遵宪、汪康年之邀,赴上海任《时务报》主笔。
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对_西方_的态度_龚郭清

2000年第5期第25卷(总第108期)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 RN A L OF ZHEJIA NG N OR M A L U NI VER SIT Y(So cial Sciences)N o.5,2000Genera l N o.108V ol.25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对“西方”的态度龚郭清(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 要:如何对待西方,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
戊戌变法时期的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必须以建设性姿态适应近代世界的一体化进程,一方面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学习西方先进事物,另一方面又必须认清近代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不平等性和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本性,对西国与西人保持高度警惕。
关键词:戊戌变法;梁启超;西方中图分类号:K2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00)05-0019-05 近代以来,中国一切重大的社会变革运动,除了必须处理好历史创新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外,还面临着一个同样棘手甚至更觉复杂的问题,即作为弱者、落后者暨受侵略者的中国将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作为强者、先进者兼侵略者的西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运动或近代化运动的基本走向乃至最终命运,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一问题的正确处理。
戊戌变法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梁启超,也曾认真思考过这一“中西”问题。
他的有关思想观点,仍值得一个世纪之后的我们认真探讨和借鉴。
一、近代西方冲击的意义传统中国,是在近代西方人(通常形象是“海盗兼商人”)不断向外扩张过程中,突然受到近代西方的强烈冲击的。
这种东西方的相遇,具有东方人缺少必要心理准备、不期而遇的突然性(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一再向我们指出这种突然性),并具有源于西方侵略而形成的对抗性和由于一般生活方式巨大差异而出现的文化隔阂。
但是,近代西方冲击的降临,对近代中国人来说,毕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降临,一国独立之世过渡到万国并立、并争之世,一统闭关之世让位于世界一体、中外一家的“大通之世”。
从《戊戌政变记》看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

从《戊戌政变记》看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柳青【摘要】戊戌变法是梁启超政治生涯中经历的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它的失败不仅给梁启超一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使他陷入深深的思考。
在其所著的《戊戌政变记》中对变法的整个过程都进行了详细叙述并且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反思。
通过《戊戌政变记》,不仅可以看出梁启超对于戊戌变法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可以更加客观、更为冷静地审视这场伟大而又悲壮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1页(P67-67)【关键词】《戊戌政变记》;梁启超;戊戌变法;戊戌政变【作者】柳青【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6.5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到日本,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为了给政变寻找合理理由,大肆制造维新派误国误民言论。
为了进行辩论,争取舆论上的支持,梁启超写下《戊戌政变记》,详细叙述了戊戌变法的来龙去脉。
全书采取纪事本末体,共五大篇和附录组成。
五大篇分别为《改革实情》、《废立始末记》、《政变前纪》、《政变正纪》、《殉难六烈士传》;附录分为《改革起原》、《湖南广东情形》、《光绪圣德记》,梁启超详细阐述了戊戌变法发生的时代背景、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积怨矛盾、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戊戌六君子等,并对戊戌变法失败以及中国的改革之路都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反思。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①中国败给蕞尔小国日本唤起了广大爱国人士的觉醒,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把戊戌变法自然地推向历史舞台。
梁启超认为在列强瓜分狂潮愈演愈烈的国情下,尤其是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等接连被占,变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变法实行的是自强之策,“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②对于变法的目的、手段梁启超都有着详细地阐述,尽管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仍坚持认为变法是挽救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提出只有尊皇变法,即实行君主立宪制才是唯一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演变.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演变作者:吴春梅/方之光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更新时间:2007年12月01日戊戌变法失败后,从1898年梁启超亡命日本到1903年初,梁启超先后在其创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上鼓吹“破坏主义”和“今日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号召人们用武力推翻清廷的统治。
但1903年以后,梁启超的言论日趋温和,并于1906年提出开明专制主张。
对于梁启超政治思想的这种演变,史学界分歧很大。
论者或全盘否定,或完全肯定,或认为转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界的影响。
笔者认为,戊戌变法后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演变,有其思想上和理论上的一致性。
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泡影。
因愤于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对维新运动的残酷镇压,流亡日本后,梁启超的言论日趋激烈,对以西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大肆攻击,并与唐才常等人密谋发动武装起义,试图以武力推翻那拉氏的统治。
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梁启超对自上而下的改革感到绝望,又痛惜好友唐才常等人惨遭杀害,于是梁启超的言论更加激烈,明确提出破坏主义:“今日之中国,又积数百年之沉疴,合四百兆之痼疾,盘距膏肓,命在旦夕者也。
非去其病,则一切调摄滋补荣卫之术,皆无所用,故破坏之药,遂成为今日第一要件,遂成为今日第一美德”,并以我国每年死于水旱、瘟疫、盗贼动辄数十万人为例指出,与其让这种“无意识”破坏进行下去,不如施以“有意识”破坏,以便“随破坏,随建设”。
他解释说:“吾非不惧破坏,顾吾尤惧夫今日不破坏,而他日破坏终将不可免,且愈惧愈烈也。
故与其听彼自然之破坏而终不可免,无以加以人为之破坏而尚可为”。
(转引自邓明炎《梁启超的生平及其政治思想》第119—120页,台湾天山出版社。
)梁启超认为,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只有进行一场猛烈的社会震荡,才能拔除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梁启超除了倡言破坏外,还在他主持的《清议报》上拒绝发表保皇会的文字,又于1901年将“任厂”改为“任公”,自号“饮冰子”,大力宣传革命。
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舆论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舆论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作者:张薇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0期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报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闻传播领域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舆论界天之骄子”。
由于社会环境、政局变动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他的舆论思想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探究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后舆论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键词:梁启超;戊戌变法;舆论一、戊戌变法前的舆论思想1895年,年仅22岁的梁启超尚无系统的舆论思想,但对近代报刊的舆论功能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1]1895年科举考试结束后,他渐渐地意识到清朝式微,只有改革才能改变国情。
除了政治改革,还必须开启民智,鼓动民心。
接触了一定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梁启超对报纸寄予了厚望,“度欲开会,非有报馆不可”[2]。
这一时期,梁启超的舆论思想主要停留在办报方面,核心是将报纸作为沟通的工具。
他认为想要改变清朝当时上下内外沟通不顺畅的状况,就需要办报,所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3]在此基础上,梁启超还提出了报纸具有“耳目喉舌”的功能,即报纸就如耳目喉舌一般,成为一国之主与普通臣民上下之间的沟通渠道。
梁启超在此阶段就已经认识到了舆论的力量。
这体现出新兴资产阶级对新事物敏锐的嗅觉,同时也暗含了期望参与国家政治、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
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认为国民参与政治、监督政府,可以减少当权者的专制性和随意性;政府政策的实施也必须由民众的舆论所发,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
舆论应当处于国家的基础性地位,而一般民众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应当处于决定性地位。
二、戊戌变法后的舆论思想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康有为、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
在经历了生死浩劫之后,梁启超的文风愈发变得奔放,主张也开始变得激烈。
随着办报实践的深入,以及在日本所见的舆论的兴盛,使得梁启超的舆论思想逐渐清晰成熟起来。
20世纪10年代,梁启超已形成了系统的舆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