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并戊戌变法
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反思

7 5
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具体原因, 梁启超归之为 两条 : 一是光绪皇帝无权; 二是守旧官僚反对。 梁启超在《 戊戌政变记》 中至少在十几处谈到光 绪帝无权 , 变法无法推行 。他还讲谭嗣同人主章京 时, 不信光绪无权, 当实地考察之后, 才告知梁启超 皇帝无权是事实。在梁看来 , 如果光绪皇帝有权 , 他 们的变法肯定会成功。 因而他逃亡 日 本后, 竭尽全力 歌颂光绪帝的圣德, 幻想有一天光绪帝重新掌权 , 他 们好再变法维新 。公平地讲 , 光绪帝如果真有权 , 维 新变法会有很大的进展, 但也绝不可能成功。 充其量 是王安石变法的重演 , 宋神宗一死, 一切照旧。 而且, 19 年的中国, 88 较王安石变法时的社会状况更为复 杂。善于理性思考的梁启超在这一点上是少了一点
布新而不除旧, 结果新 旧相 间, 矛盾百 出, 最后必然
改律例、 重体禄、 遣游历、 派游学、 设警察、 乡 练 兵、 设参谋部、 选将帅、 大练海军、 经营西藏新僵 等事, 齐力并举 , 能枝枝 节节 而为之。 皆主 不 ……无如下有老戈守旧之 大臣, 屡经严责而不 恤, 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 一切请命而不行。故 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 百分未得其一焉! 使 不然者, 则此三月之 中, 旧弊 当已尽革, 新政 当
出:
从 19 年 9 2 亡命 日 88 月 6日 本起, 他的许多论著都
对变法进行了这样那样的评论, 个别论点真是人木 三分。到达 日本不久 , 他就写了《 戊戌政变记》就 自 ,
己的经历 和思考 , 全面论述 了这场变法 的经过和成
败得失 , 成为今天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的第一参考书。 但从总体上来讲 , 梁启超反思最多的是戊戌变法为 什么会失败。 他不同意当时国内外流行的一些观点 , 对变法的夭折有 自己系统地看法。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启超 (83 99 17—12)是影响近代 国救亡 、 变法维新 的新风气 。 事实上 , 之善为教者 , 教小学急于教大学 , 教愚 时务报 的创办及其登载 的震撼人心 民急于教士夫 。 意思 是说成人 和士大 ”
/l 中国历史命运 的关键人物之一 。 他不仅是著名的政 治家、 思想家 , 而且 的文章 ,的确收到了开一代社会风气 夫都是由少年和愚昧状态进化而来的, 是著名的宣传家和学者 。作 为著名的 的功效 。 如他 写的 《 变法通议 》 《 、 古议 教幼童 、 教愚 民尤为迫切 。 这种人性平 报人 ,他从 19 年 《 85 中外纪闻》的创 院考 论 中国积弱 由于防弊 等文 等和后天 教育学 习对人起决定作用 的 、 在 辛亥革命 思想 , 是唯物的、 正确的 。 梁启超说 他 办到 l 9 8年戊戌变 法失败逃亡海 外 , 章 , 当时有 洛阳纸贵之誉 。 8 在 3年多的时 间里 ,他 与维新志士一 志士 吴玉章曾说 :“ 当我读 到康 梁( 特 创办 《 时务报 ,哀号疾呼 , 是为 了 就 道 ,以 《 时务报》 知新报 等维新 报 别 是梁启超) 、 的痛快淋漓 的议论 以后 , 让 国人 明白这个道理 。当时 时务报 刊为 阵地 ,掀起 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 我很 陕就 成了他们的信徒 ,一心要做 针对 中国因循 守 旧的恶习 ,大 力宣传 的热潮。 与此同时 , 他对报刊理论也进 变法维新 的志士 ,对于习八股 、考功 新思想 , 介绍新学说 , 的确 起到了教愚 行 了深入 的探讨 ,特别是在报刊功 能 名 ,便没有多大 的兴趣了 。 ”可见 《 时 民、 开民智 的作 用 , 造就了一批新型的 和“ 报章体例 ” 方面 , 出了 自己独 到 务 报》在 变革社会风气方面对读者 的 知识分子 ,其贡献是空前的 。 提
戊戌变法的推动者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抱负

戊戌变法的推动者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抱负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运动,它的推动者有很多,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这两位中国近代思想家在变法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怀揣着共同的抱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奋斗。
本文将就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抱负展开论述。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是一位政治家、儒学家、社会改革家。
康有为深受康熙、乾隆时期思想家程颢、程颐的影响,以及西方文化的启发,他通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科学知识,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变法,以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他希望通过政治改革来建立一个民主、富强和文明的国家。
康有为追求的目标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提出了很多社会改革的主张,例如提倡法治,主张通过公正的司法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他还倡导普及教育,提倡广泛的知识普及,以期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康有为还持有改良主义的观点,认为通过改革来改善社会状况,建立合理的财政制度和税收制度。
他的这些抱负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与康有为不同,梁启超是另一位重要的戊戌变法推动者,他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梁启超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政治制度和科学知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他主张适度的改良,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梁启超的抱负是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和民族。
他主张国家应该根据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制度。
他提出要实行维新与变法相结合的政策,同时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福利。
梁启超还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培养国民的素质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他主张进行教育改革,提倡普及教育,以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抱负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
他们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他们在戊戌变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尽管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有着伟大的抱负,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并不如他们所愿。
戊戌变法六君子遇害后梁启超写的诗

戊戌变法六君子遇害后梁启超写的诗(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本文将按照"xxx作文"的格式来写,因此将按照作文的形式来展开内容。
)戊戌变法六君子遇害后梁启超写的诗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尝试,而六君子指的是在这次改革中奋发有为的六位官员。
遗憾的是,这个改革尝试遭到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反对,六君子遭到了惨无人道的遇害。
梁启超作为一名知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于六君子的遭遇感到深深的痛惜和愤懑,他通过写诗表达了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思考和感受。
这首诗是梁启超在六君子遇害后创作的作品,题名《悼六君子》,是表达对六君子的哀思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无奈的情感抒发。
诗中,梁启超以深沉的笔触和锐利的语言描绘了六君子的无私奉献和不幸遭遇。
他写道:“六君子忠勇事兹眷,王政穷源左宗馆。
铁笼窎然谁复传?当时本欲民间欢”。
这几句诗语表达了他对于六君子在变法中的坚持和努力的赞赏,也表达了他对于封建统治下残酷现实的无奈和失望。
接下来,诗人用深情而悲切的笔触揭示了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思考和痛心。
他写道:“脖无枷锁义如攀,神州变局已三埏。
饱经革命猶信佞,费尽心机换夕阳”。
这段诗语中,梁启超对于革命的不断努力以及封建统治者的阻碍感到愤懑和无奈。
他认为,中国的变局已经历了三次,然而仍然没有摆脱封建帝制的束缚。
他深思熟虑地指出,革命需要耐心和智慧,但封建统治者往往以佞言迷惑人们,使得革命付诸东流。
最后,梁启超以深情和激情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他写道:“战兢河山心自燃,后来陶令已蜕森。
功成我必自然溅,又种松薹封玉门”。
这段诗语中,梁启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他对于革命事业的热切追求和坚定决心。
他将自己比作种植松薹的人,表示即便自己在这一次的变法尝试中未能成功,但他仍将坚定信念传递下去,让革命的火焰不断燃烧。
梁启超的这首《悼六君子》诗既表达了他对于六君子不幸遭遇的惋惜和愤懑,也表达了他对于变法失败和封建统治的无奈和愤怒,更展示了他对于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坚定。
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思想思想前后戊戌变

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思想法政学院 09思政3班梁海生 2009644329【摘要】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潮是伴随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而出现的,为了国家的救亡图存,以梁启超为首的近代启蒙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碰撞进行着中国式的独特解读。
因其流质易变的个性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随着时代的变化,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对其变,褒之者誉其紧随时代潮流,贬之者责其看风使舵,罪莫大焉。
”因而,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梁启超以“善变”而知名。
但是梁启超的政治思想虽然纷繁多变,却有着其自身的逻辑性。
他许多政治主张,都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然而,学界对梁启超一生的多次变化仍缺乏深刻的认识,不能做出公正的评价。
本文拟透过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后(1894——1911)18年短暂瞬间的回眸,力图诠释这一时期梁启超“善变”的政治思想,以求于“窥一斑而现其全貌”。
【关键词】兴民权破坏主义君主专制民主宪政渐进改良一、概述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状况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的启蒙学者,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变法救亡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权思想,虽然他的思想受到时代的局限,但其中的合理因素依然闪烁智慧之光。
梁启超的学问是无时不为他的政治目的的实现服务的。
就像他自己所说:“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
……然与国中政治关系,殆未尝一日断。
”从1898年的戊戌维新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再到民国初年,梁启超任公终其一生总是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用自己的笔针砭时弊,讨伐民贼,以一介书生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上奋力拼搏,结果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了;辛亥革命后,他寄希望于袁世凯来建立政党政治,结果却迎来了一个大独裁者;他联合蔡锷等将袁世凯推翻后,又梦想段祺瑞来再造共和,并自愿出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结果段和袁几乎如出一辙,不但共和变成了泡影,而且军阀混战,政治失序,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
《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使《时务报》在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派刊物,梁启超本人也因此得到了“舆论之骄子,天纵之天豪”的美誉。
它深刻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
他说:“ 彼君臣上下,尤瞰然以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浖然守之,因循不察,渐移渐变,白事废弛,卒至疲敝,不可收拾。
” 接着,他反复阐述不变法的危险,说明变法的必要。
他指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变给自然界和人类带来生机,不变则一切事物都会死去。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以世界历史为例,说日本以“自变”而强,印度以“不变”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波兰也“见分于诸国而代表”。
他以震聋起聩之势要求清政府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变法,免遭吞并或瓜分的命运。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虽不一定能称得上是一位深刻的教育思想家,但称之为著名的教育思想宣传家却是当之无愧的。
在《变法通议》中,梁启超以东渐之西学为思想武器,用不同于当时文坛的新文体,即用更为痛快淋漓,剀切锐利,富有情感,不避俚俗的语言,大声疾呼变法之迫切性与必要性,因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之《变法通议》主要是发表于当时“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时务报》,其影响之巨大更是可以想见的。
梁启超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因此,他所鼓吹的变法也主要的是指教育变法。
梁启超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窥测到了当时中国变法的迫切性,他在《变法通议》中的变法主张,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的强烈呼声,因而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意义及失败的原因梁启超,光绪帝和康有为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是否有立宪性质问题,从它的领导者来看,康有为是此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变化,以及反映其思想的言论、奏折成为判断戊戌变法性质的重要依据。
变法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康有为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试析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报刊角色观

动。他先后主持北京《 万国公报》 后改名《 ( 中 外纪闻》 和上海《 ) 时务报》 笔政, 其政论影响极
大 。“ 时 务报》 当《 盛行 , 超名 重一 时 , 大夫 启 士
爱其语 言笔 札之妙 , 争礼下 之 。 自通都 大邑 , 下 至僻 壤 穷 陬 , 不 知 有 新 会 梁 氏 者 。 … 19 吾 ” 87 年, 梁启 超应 邀任 长沙时务 学堂总 教 习 , 养维 培
一
开风气的功效。他看到, 由于政治制度 和文化
水 准不一 , 方 的报 刊 实践很 难 照搬 到 中国来 , 西
2 — 7
公 器也 , 者天下 之公理 也 。大地 既通 , 国蒸 变 万
气 、 民智 。这 与 他对 变 法 改 良的路径 选 择 是 开
一
蒸, 日趋 于上 , 大势 相迫 , 非可 阴制 。变 亦变 , 不 变亦 变 。变 而变 者 , 之权 操 诸 己 , 以 保 国 , 变 可
很值 得称 道 。黄天 鹏 指 出 : 光 宣年 间 , “ 国难 日
殷, 有志人 士奋 起 , 闻界 人 才盛 极 一 时 ; 任 新 梁
情之效 , 而舞文之吏 因缘为奸 ; 内外不通 , 故无 知己知彼之能, 而守 旧之儒反鼓其舌。中国受
侮数 十年 , 此焉 耳 。去 塞求 通 , 道非 一 , 坐 厥 而
人 掌诵 王 志 , 国之政 事 以巡 天 下之 邦 国 而语 道
进在分析梁启超 《 变法通议》 时指 出: ……要 “
将康 学 的方 法 通 过 报 刊 , 在不 知 不觉 中渗 透进
读者的脑 中 以养 成 风气 , 若使用 《 群》 乐 的说
法, 即是 将 ‘ 群 ’ 养 成 合 天 下 之 规模 的 ‘ 小 培 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 者 愈 富 , 贫 者
富
立 即
思 想
愈 贫 , 于 是 近
于
• 中国需要有一个“中等社会”。在他看来:一个 中国需要有一个“中等社会” 国家的进步和强盛,面尤其如此。梁启超为自己的“富人” 概念作了一个定义:排除了那些“ 概念作了一个定义:排除了那些“剥削兼并他人 之所有以为己肥,乃窖之而藏之” 之所有以为己肥,乃窖之而藏之”的剥削者之后, 所余存的“中等社会” 所余存的“中等社会”,颇类似于今天所谓的 “中产阶级”。梁启超主张先在中国造就一个 中产阶级” “中等社会”,然后再由这部分人去发动社会革 中等社会” 命,坚决反对直接革命—— 命,坚决反对直接革命—— • • 梁启超说:直接革命必然导致以“富人”而不是 梁启超说:直接革命必然导致以“富人” 社会制度为革命对象,这会破坏中国经济发展的 前提。中国的历次“革命”已经证明:“ 前提。中国的历次“革命”已经证明:“夫所欲 用之以起革命之多数下等社会,其血管内皆含有 黄巾闯献之遗传性也。” 黄巾闯献之遗传性也。”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梁启超认为:1、布新不除旧;新旧相间,矛 盾百出,最后必然失败。2、变事不变人。光 绪皇帝没有权利,很难推行变法,真正贯彻了 的百无其一,仅为一些具体事的变革,而非整 体法律制度的更新。并且执掌法律制度的官员 无全局更换。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后人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仅仅是没有贯彻 落实变法的主体内容,还在于当时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 基础相当狭窄。同时,维新派本身还具有局限 性:1、不敢否认封建主义,只是幻想依靠光 绪皇帝;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想要救亡 图存,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3、惧怕人民群众。
而 主 张 对 资 本 生 产 加 以 扶 助 。 , 命 革 会 社 行 进 国 中 在 对
反 放 任 》 )
与 世 纪 也 明 矣 。 ” ( 《 干 涉
于 等 20 20 。 社 会
平 会 主 义 者 主 , 义 , 其 必 不 将 磅 礴 求 中 等
社 所 谓 社 会 主 义 …… …… …… …… 者 出 而 代 之 。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1895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1895 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宣传变法。 1897年11月,德法英等国强占我国土地导致 1897年11月,德法英等国强占我国土地导致 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 治实践。1898年 治实践。1898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 京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做了直接准 备。同年6 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 备。同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 是”谕旨,宣布变法开始。9 21日,慈禧太 是”谕旨,宣布变法开始。9月21日,慈禧太 后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软禁于南海瀛台, 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宣告失败,历时103天。 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宣告失败,历时103天。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 1895年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5年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国 民的愤怒。1895年 22日,康有为、梁启超 民的愤怒。1895年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 写出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 写出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 举 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 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有 为、梁启超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 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都察院”
梁启超
---浅论“戊戌变法” ---浅论“戊戌变法” 交运1108班 交运1108班 何小敏
简介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 学家和文学家,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 。 主要成就: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百日维 新)。
公车上书
小结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具有强 烈的爱国意识,希望通过变法来实现救亡图存, 思想解放。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理智性,比如说 对于光绪皇帝的过分依赖。改革或者变法都是 以强大的人民力量作为后盾,脱离人民群众站 立在高位进行改革,必将导致改革的不彻底乃 至失败。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