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政治思想两大基本倾向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启超 (83 99 17—12)是影响近代 国救亡 、 变法维新 的新风气 。 事实上 , 之善为教者 , 教小学急于教大学 , 教愚 时务报 的创办及其登载 的震撼人心 民急于教士夫 。 意思 是说成人 和士大 ”
/l 中国历史命运 的关键人物之一 。 他不仅是著名的政 治家、 思想家 , 而且 的文章 ,的确收到了开一代社会风气 夫都是由少年和愚昧状态进化而来的, 是著名的宣传家和学者 。作 为著名的 的功效 。 如他 写的 《 变法通议 》 《 、 古议 教幼童 、 教愚 民尤为迫切 。 这种人性平 报人 ,他从 19 年 《 85 中外纪闻》的创 院考 论 中国积弱 由于防弊 等文 等和后天 教育学 习对人起决定作用 的 、 在 辛亥革命 思想 , 是唯物的、 正确的 。 梁启超说 他 办到 l 9 8年戊戌变 法失败逃亡海 外 , 章 , 当时有 洛阳纸贵之誉 。 8 在 3年多的时 间里 ,他 与维新志士一 志士 吴玉章曾说 :“ 当我读 到康 梁( 特 创办 《 时务报 ,哀号疾呼 , 是为 了 就 道 ,以 《 时务报》 知新报 等维新 报 别 是梁启超) 、 的痛快淋漓 的议论 以后 , 让 国人 明白这个道理 。当时 时务报 刊为 阵地 ,掀起 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 我很 陕就 成了他们的信徒 ,一心要做 针对 中国因循 守 旧的恶习 ,大 力宣传 的热潮。 与此同时 , 他对报刊理论也进 变法维新 的志士 ,对于习八股 、考功 新思想 , 介绍新学说 , 的确 起到了教愚 行 了深入 的探讨 ,特别是在报刊功 能 名 ,便没有多大 的兴趣了 。 ”可见 《 时 民、 开民智 的作 用 , 造就了一批新型的 和“ 报章体例 ” 方面 , 出了 自己独 到 务 报》在 变革社会风气方面对读者 的 知识分子 ,其贡献是空前的 。 提
中国政治思想史

l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决定社会秩序的法律由贤明的知识分子制定。
l 不要议会的直接民权,防止议员受贿,谋私
l 人民享有资产阶级国家通常具备的民主权利。
评价:这些主张反映了广大农民渴望土地的要求,由一定合理性。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是要从封建土地所有制下解放农村劳动力,使其转向大工业生产。因此,资产阶级不会把土地均分给农民。章太炎的土地纲领是历代农民均田思想的继续,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抗议。
? 民生主义的宗旨不是“夺富者之财以济贫”即不是要否定现有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孙中山已在宣传解释的问题。因此,民生主义缺乏彻底反封建的内容,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章太炎的政治思想
身世:名炳麟,一名绛,字枚叔,号太炎。《章氏丛书》
一、民族主义
n 反满思想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与天争胜”成为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理论根据,激励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侵略进行斗争的思想武器。
二、自由民主思想
u 严复政治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和强调自由。提出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身贵自由,国贵民主”等著名思想主张。自由就是人权,严复把保护个人自由看作是资产阶级的最高原则。
二、提倡科学
陈独秀首先用自然科学为武器反对迷信,狠狠打击鬼神论,还反对偶像崇拜,主张崇拜真理。反对盲从号召青年对自身与社会做出理性的审视和决断。
三、提倡文学革命
陈独秀在向封建专制主义和愚昧迷信思想猛烈进攻的同时也向当时的旧文风发起了攻击,并形成“文学革命”为内容的新文学运动:言之有物,白话文。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一) 民族主义---三民主义首要问题,是实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重要前提。
论梁启超的近代国家观

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3〕黑格尔这种把国家看成是“神圣理念”化身的观点是与他颂扬普鲁士的君主制度、推崇德意志民族意识相联系的,他的国家至上说适应了德意志建立统一帝国的需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
在他之后,瑞士政治学家伯伦知理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学说,他的名著《国家论》被看成是国家主权学说的圭臬,影响极大。
他发展了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布丹的国家主权说和黑格尔的国家至上说,认为国家就是一个民族力量的具体表现和人格化,具有最大最高的权力,居于一切权力之上。
对于国家中的人民,伯伦知理认为,人民不是散漫的一群个体,而是在政治意义上有组织的整体,拥有宪法的权力,并表现国家主权。
他反对卢梭的人民公意即为国家主权的观点。
他说,人民公意实是人们的意志,而意志属于人们的精神范畴,主权却是国家的法律,意志虽能促使法律的实施和变更,但它本身并不是法律,应该是先有主权然后才有主权意志。
在伯伦知理看来,人民作为社会群体时,可以处于各种状态之中,有时是涣散的,有时是分属不同的派别,国家主权应该体现人民的公意,但不能说国家主权就是由人民公意直接产生的。
在国家主权与统治者的关系问题上,伯伦知理认为两者都包含统一的、完全的权力,但从整体上说,国家主权先于统治者个人,国家制定法律,而统治者则在法律规范内自由行使法律赋予的最高权力。
在国家的目的上,他认为应该以国家为第一位,各私人只是实现国家目的的“器具”。
一般情况下,各私人的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是一致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两者也可能发生矛盾冲突,这时,国家可以要求人民付出生命,人民也应该为国家的利益做出牺牲。
与伯伦知理上述思想相表里的是德国政论家波伦哈克的见解。
波伦哈克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职能是平衡正义、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冲突。
他认为,在君主政体中,君主居于国家各种团体之上,拥有最高主权,从而很容易扮演国家主权的这一职能;但在共和政体中,由于人民享有民主权力,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在人民之上没有任何更高的权威来扮演国家主权的协调职能,于是社会冲突经常发生并导致革命,难以维持社会政体的稳定,因此他总结说:“因于习惯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安,因于革命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危。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戊戌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康有为和梁启超则 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通过思想启蒙和政治改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彩摘录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摘录,展示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精髓。其中, 我最喜欢的摘录是:“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康有为的思想 精髓,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思想对于 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感受
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政治思想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政治思想虽然具有 一定的前瞻性,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和推广。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 并不具备实现这些思想的条件。这也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政治思想都需要经过实 践的检验和修正,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
阅读感受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这本书让我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入的了 解,也让我对政治思想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 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在研究戊戌时期的历史时,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无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们作为那个时代的改革者和启蒙者,其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通过分析《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更深 入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活动。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 想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康有为
梁启超
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思想思想前后戊戌变

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思想法政学院 09思政3班梁海生 2009644329【摘要】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潮是伴随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而出现的,为了国家的救亡图存,以梁启超为首的近代启蒙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碰撞进行着中国式的独特解读。
因其流质易变的个性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随着时代的变化,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对其变,褒之者誉其紧随时代潮流,贬之者责其看风使舵,罪莫大焉。
”因而,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梁启超以“善变”而知名。
但是梁启超的政治思想虽然纷繁多变,却有着其自身的逻辑性。
他许多政治主张,都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然而,学界对梁启超一生的多次变化仍缺乏深刻的认识,不能做出公正的评价。
本文拟透过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后(1894——1911)18年短暂瞬间的回眸,力图诠释这一时期梁启超“善变”的政治思想,以求于“窥一斑而现其全貌”。
【关键词】兴民权破坏主义君主专制民主宪政渐进改良一、概述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状况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的启蒙学者,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变法救亡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权思想,虽然他的思想受到时代的局限,但其中的合理因素依然闪烁智慧之光。
梁启超的学问是无时不为他的政治目的的实现服务的。
就像他自己所说:“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
……然与国中政治关系,殆未尝一日断。
”从1898年的戊戌维新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再到民国初年,梁启超任公终其一生总是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用自己的笔针砭时弊,讨伐民贼,以一介书生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上奋力拼搏,结果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了;辛亥革命后,他寄希望于袁世凯来建立政党政治,结果却迎来了一个大独裁者;他联合蔡锷等将袁世凯推翻后,又梦想段祺瑞来再造共和,并自愿出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结果段和袁几乎如出一辙,不但共和变成了泡影,而且军阀混战,政治失序,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戊戌变法前后的梁启超

戊戌变法前后的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位叱诧风云的人物,一提到他,人们首先想到戊戌变法。
但梁启超是如何走上变法道路的?变法失败后,他又经历了哪些事情,发生过什么转变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些简单的介绍。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能子茶坑村,南面是陆秀夫背南宋幼帝坠崖殉国的厓山,幼时经常听祖父“言古豪杰哲人佳言懿行,而尤喜举亡宋亡明国难之事”,1这是他最初接受的民族主义教育。
其祖父是郡生员,父亲累试不第,授教于乡里,四、五岁时,梁启超即在祖父及母亲的教导下学习《四子书》、《五经》,“六岁后,就父读,受中国史略,五经卒业,八岁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十二岁应试学院”,2考取秀才,被称为神童,十七岁即考中举人。
可见梁启超于儒家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基础。
这对他今后的发展影响很大。
1890年梁启超入京参加会试,归途中路过上海,“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3从此梁启超逐渐跳出了传统的中国中心观,对世界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中国的现状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同年,梁启超结识陈千秋,并一起拜正以上书变法名声雀起的康有为为师,学习“中国数千年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以比例推断之”。
4这段学习使梁启超的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再拘泥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范围,把眼光转向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为其日后思想的进一步开放迈出了第一步。
甲午战败,山河破碎,清政府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宣布失败。
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举国上下群情激奋。
康梁师徒借此机会在北京组织十八省千余举人,联名“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自强变法的主张,但清廷谎称条约已签,拒绝了这次上书。
5“公车上书”运动成为维新变法思想从兴起到走向高涨的里程碑。
面对民族危机的加剧,康梁等维新派仍然将希望寄托在清政府。
他们在“公车上书”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创办强学会,发行《中外纪闻》、《时务报》等刊物,积极开展维新变法的宣传活动。
这时期,梁启超任《中外纪闻》编辑,强学会书记员,后又受黄遵宪、汪康年之邀,赴上海任《时务报》主笔。
论梁启超宪政思想

论梁启超宪政思想作者:尚书来源:《卷宗》2018年第06期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毕生都在探索中国的宪政之路。
曾提出很多宪政救国的方案,如君主立宪,开明专制,虚君共和,明主共和。
但是宪政思想始终贯穿于他的思想。
而且要平稳的过度到一个富、开明的国家。
关键词:梁启超、宪政思想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戊戌变法时期。
梁启超认为此时的国民素质不足以实行君主立宪。
因此他提出了以下主张:畅民主,设议院;开民治,兴民权;这一时期梁的宪政思想是以君权为主,民权为辅。
而并不是像英国,国王只是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
民权的设立只是为了纠正君权的失误。
而并不是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民权。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这一时期的宪政思想仍然不能脱离改良派的思想。
但是,他对民权的倡导却是改良派所不能比的。
更重要的是,梁启超抓住了当时民智尚不能实行君主立宪的事实。
他构想了责任内阁制,以抑制君权,这个思想比改良派更为超前。
第二个时期是梁启超流亡时期的宪政思想。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直到1912年回国,这一时期的梁对宪政思想做了充分的整理并逐步走向成熟。
他完整的提出阐述了君主立宪思想和实行开明专制的主张。
同时他认为革命对国家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破坏很大。
因此他旗帜鲜明的反对通过革命达到明主共和。
开明专制作为从君主专制到明主共和的过度,是梁启超对当时国情的深刻分析和把握下形成的思想,这个思想反映了梁启超在宪政道路稳步推进的思想。
第三个时期是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及民国初期的宪政思想。
当辛亥革命胜利的时候,清王朝已经被推翻,此时的梁转而支持民主共和。
梁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不能实行美国的联邦制,而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保证宪政的实施。
所以梁选择与袁世凯合作,寄希望于袁世凯可以实行开明专制。
后来效力段祺瑞政府也是这个目的。
然而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及段祺瑞的腐败使梁的思想完全破灭。
第四个时期是梁退出政治舞台之后对中国宪政道路的反思。
戊戌变法论文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摘要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北京。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逐步形成变法维新的思潮。
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
直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
戊戌维新运动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历史背景(1)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剧,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3)洋务运动的失败和俄国、日本的激励作用。
梁启超对甲午战后中国政治力量的态度做过比较,指出洋务运动亦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问题。
此时酝酿已久的改良思想已趋于成熟,维新派掀起了以救亡为主要目标的变法浪潮。
公车上书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史称“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变法准备(1)向皇帝上书。
康有为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如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把战败国耻归咎于君主专制。
他说:“夫中国大病,首在壅塞,气郁生迹,咽塞致死”,同样一件事,采取同样办法,“外夷行之而致效,中国行之而益弊”,究其原因,“皆上下隔塞,民情不通所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