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的“精神证词”——台静农小说集《地之子》与《建塔者》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坚实沉着的“地之子”--浅析台静农《地之子》中的民俗风情

坚实沉着的“地之子”--浅析台静农《地之子》中的民俗风情

坚实沉着的“地之子”--浅析台静农《地之子》中的民俗风情刘婷【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8【摘要】乡土小说是从民间取材的一类文学作品,因此,其间处处透漏着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

台静农的短篇小说集《地之子》是乡土小说的杰出代表。

他忠实地从乡间取材,在小说中表现出对农民的深沉关怀,并形成了自己浓郁悲愤的风格,堪称坚实沉着的大地之子。

它在研读《地之子》的基础上,通过展示典型的民俗风情,解读民俗风情的成因,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探讨了他们不屈的人性,赞扬了其崇高的反抗精神。

%The vernacular novels from folk literature revealed the original fl avor of folk customs .TaiJingnong ’ s The Son of Soil is an excellent representative of vernacular novels .The novel showed deep concern for farmers while itformed its own style of strong indignation .On the basis of study of the Son of Soil, the novel indicatedthe old farmer's survival condition , discussed their un-yielding humanity and their resistance spirit .【总页数】4页(P109-112)【作者】刘婷【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相关文献】1.台静农《地之子》民俗风情的成因与价值 [J], 潘应2.情感与理性的弥合——解读台静农《地之子》中蕴藏的“悲心” [J], 彭婷婷3.魔鬼的门徒,还是上帝之子——浅析《魔鬼的门徒》中的圣经因素 [J], 王莹4.浅析日本细田守《怪物之子》中的人物形象 [J], 刘海林;5.浅析日本细田守《怪物之子》中的人物形象 [J], 刘海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静农地之子的写作手法

台静农地之子的写作手法

台静农地之子的写作手法《台静农地之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融汇了丰富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下面将介绍一些该小说中的写作手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首先,小说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如家乡的山川河流、孩童奔跑的场景、黄金稻穗的摘取等等,使得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故事中的一切。

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也让他们更容易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小说运用了情感的渲染手法。

通过描写角色内心的感受,作者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比如,在故事中,主人公面对家族的责任和农田的困难时,他内心的挣扎和坚持都通过作者的描写得到了情感的渲染。

这种手法使得故事更具有感染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再次,小说运用了多线索的叙事结构。

作者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与家庭、爱情、友情等多个线索相互交织,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读者可以通过这种多线索的叙事结构,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这种叙事结构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

通过描写主人公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

比如,主人公坚持承担家族责任的行为与其他人的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更能彰显主人公的坚持和勇敢。

对比手法使得故事更加有层次感,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关系。

总之,《台静农地之子》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情感的渲染、多线索的叙事结构以及对比手法等多种写作手法,使得故事内容生动、全面,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写作手法,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小说的内涵,从中汲取启示,体会到家乡、家族、情感等主题的深刻内涵。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台静农地之子》这部作品,感受到其中的美与真情,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追求自己的梦想,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阅读“建塔者”——台静农

阅读“建塔者”——台静农

不久前,我到徐鼎铭先生处,随手从他的书桌上拿了一本书——《建塔者》,这是一本台湾学者台静农先生早期的作品,繁体竖排版,书中收集了作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写的十二篇短篇小说。

看着看着,让我入了迷:“你知道,我们的塔的基础,不是建筑在泥土和顽石的上面;我们的血凝结成的鲜红的血块,便是我们的塔的基础……”他见我对此书如此地感兴趣,答应让我带回家细细地看。

徐鼎铭先生是台老的外孙女婿,对台老有较深的研究,发表了多篇文章。

在我的要求下,他给我讲了台老先生的一些情况。

台静农先生是一位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即蜚声文坛的乡土小说家,是一位精研书画、擅长篆刻的书艺家,是一位对文学、史学和哲学都有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的大学者,又是一位执教70余年、桃李盈门的教育家。

此外,他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那就是他曾经加入过中国共产党,是一位在30年代活跃于北平的左翼文艺战士。

台静农的思想和创作受鲁迅的影响较深。

他1922年首次发表新诗《宝刀》,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负伤的鸟》。

1925年,他初识鲁迅,此后两人关系密切,友谊深厚。

同年8月他与其安徽霍丘老乡李霁野等六人加入了鲁迅领导的著名青年文学社团未名社——“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

台静农是鲁迅一生交往最亲密的朋友和得意门生,从一件事上最能看出来。

1927年诺贝尔奖评委斯文赫定建议提名鲁迅做“文学奖”的候选人,并请刘半农征求鲁迅的意见。

曾经是鲁迅新文化运动战友的刘半农,由于自身的蜕变不敢直面鲁迅,即请台静农去函征询。

鲁迅回信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

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

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红色”在《地之子》乡土小说中的运用

“红色”在《地之子》乡土小说中的运用

“红色”在《地之子》乡土小说中的运用作者:沈萍来源:《牡丹》2018年第17期台静农是20世纪20年代重要的乡土小说家之一,小说集《地之子》的出现更是奠定了他乡土小说家的地位。

《地之子》中近十篇的乡土小说描绘了一幅古老城镇的风俗人情画,揭示了古镇人民麻木的灵魂,而“红”这一色彩几乎在每篇小说中都出现了,作者利用“红色”表达了自己对红色代表的封建宗法制度的蔑视、对农民的悲悯之情。

鲁迅是乡土小说派的开创者,台静农继承了鲁迅的创作手法,以写实的手法描写古老乡镇中“人间的酸辛和凄楚”。

而在其所有作品中,《地之子》无疑是奠定了他乡土小说家地位的代表作。

《地之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乡土小说,只有其中的《天二哥》《红灯》《弃婴》《新坟》《烛焰》等十篇小说才算是正宗的乡土小说,而“红”这一色彩又穿插其中,表达着作者的喜恶态度。

“红色”代表着封建宗法制和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作者由“红”引出了他对这二者的抨击以及对广大受难农民的怜悯。

一、红色的分类在《地之子》十篇乡土小说中,“红色”和红色有关的事物出现了三十余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人物的“红”1.一点红一点红在《天二哥》和《吴老爹》中均有出场,并且都是在人物的对话中出现,并没此人正面的肖像描写和事迹行动。

《天二哥》借别人的对话描写得知一点红的职业——妓女。

《吴老爹》中,一点红则是少爷堕落路上的助推剂。

红色是表现古代“女子”身份和青春的专有词汇。

而“红”作为一个娼妓的名字,作者陈述了她貌美的事实并以点带面,表达了自己对所有处在封建反动统治和军阀征战下女子以色事人生活的怜惜和抨击。

2.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主人公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最多也是最成功的当属《负伤者》。

主人公吴大郎在听到别人议论自己时“他的脸不自觉地飞红了”,从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人民心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理和落井下石的恶性。

吴大郎被“打骂得冒火”“他的整个的身体,沉浸在狂怒的火焰里了”,这表现了主人公心理的反抗精神,也是作者号召农民来反抗封建地主和封建宗法制,但这种诉求在封建意识浓厚的人民心中,只能“带着手链脚铐”无所发声。

试论台静农乡土小说的几个特色

试论台静农乡土小说的几个特色

作者: 卢进思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城市学刊
页码: 57-60页
摘要: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中,台静农是很有成就的一个.他和鲁迅同是"未名社"成员,又是鲁迅的学生,同鲁迅过从甚密,他的"乡土文学"创作从内容到风格,都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大多作于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 在鲁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选入四篇小说的作家只有三个:一个是鲁迅自己,一个是陈炜谟,另一个就是台静农.由此可见,鲁迅对台静农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多么重视.本文拟从作品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艺术结构等方面,对台静农的乡土小说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大地弃婴——台静农《地之子》作品解读

大地弃婴——台静农《地之子》作品解读

大地弃婴——台静农《地之子》作品解读作者:贾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贾钊(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弃婴是台静农《地之子》集子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在生活上或在精神上被时代和传统文化所抛弃。

对沉默麻木国民的呼唤和启蒙要从弃婴着手,不但揭示他们的悲惨境遇,更要关注他们精神的压抑与失落。

单纯的物质拯救只是启蒙的皮毛而已,治标而不治本,对弃婴的拯救更要关注精神层面。

关键词:台静农;《地之子》;弃婴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07-03《弃婴》是台静农短篇小说集《地之子》中的一篇,讲述的是一个婴儿在暴风雨之夜夭亡的故事。

四年后回到故乡的“我”感到了故乡的变化,于是产生了怀旧情愫,急于与老同学孟毅君见一面。

见面之后,“我”发现与以前相比,他明显苍老了许多,尤其是连头发也掉了许多,这令“我”很吃惊。

闲谈之中,聊到了弃婴。

孟毅和妻子本来是想抱回家里自己抚养的,可是因为没有奶,一直举棋不定。

当他们在踌躇犹疑的时候,“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我想还是不抱好,因为胎儿没有奶是不行的;万一抱了以后,又折磨死了,也不好。

[1]”最终他们没有抱。

暴风雨的晚上,“我”醒来后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脑子里一直想着那个躺在荒郊旷野的婴儿。

灯焰的熄灭暗示了这个小生命在风雨之夜的凋落。

终于,在第二天回家的途中,在义地旁“我”目睹了弃婴被野狗所分食的悲惨一幕。

“我”想将弃婴的残骸从野狗口中夺过来埋葬好,却最终没有做到,反而自己也被野狗咬伤,最后还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回到家里。

故事到此就结束了。

《弃婴》的篇幅不长,却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死亡气息,作者以一个婴儿之死引发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首先是婴儿之死,生命之花在尚未绽放之时便戛然而止,这本就是一件令人十分心痛的事情,何况是本来能够活着的生命却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被遗弃旷野,最终在暴风雨后成为野狗口中的食物,这样的结果更令人感到触目惊心。

坚实沉着的“地之子”——浅析台静农《地之子》中的民俗风情

坚实沉着的“地之子”——浅析台静农《地之子》中的民俗风情
民俗风 情的成 因, 揭 示了旧中国农 民的生存 状 态, 探讨 了他们 不屈的人性 , 赞扬 了其 崇高的反 抗精神 。
关键词 : 台静 农 ; 《 地 之 子 》; 民俗 ; 人 性探 索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6 文献标识码 , 乡土小说跃上了中国文坛。台静 度亡灵, 农作为乡土小说的中坚力量, 在创作上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小说《 红灯》 中, 主人公得银在出门的路上遇到了土匪
出生于西濒史河, 南依大别山的皖西小镇的他, 自幼享受着 头子三千七, 三千七拉他人伙, 可是他们的密谋并没有成
这个田园般的世界, 骨子里浸满了浓郁的田园情趣和乡土 功, 得银被残忍的统治者杀害了。得银娘白天思念儿子, 夜
韵味。台静农年少时曾经学习过国学、 做过淮南风俗调查、 里梦见他“ 血着身子, 也没有穿衣裳 , 忽然来到她的床面前, 老是站着不动” , _ 3 就想粘几件衣服烧给他。当爱子心切 整理过淮南民歌 、 创办过“ 未名社” , 这都为他后来的乡土 小说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鲁迅的引导和韦素园等 的得银娘听说有人请道士为亡灵超度时, 就每天晚上拄着

《 地之子》 中典型的民俗风情
为丈夫送灵的寡妇。
1 . 鬼节。
结婚本该是翠儿幸福的开始 , 却因冲喜演变为噩梦的
当时落后的农村地区却普遍存在。
鬼节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 日, 也称“ 中元节” 或“ 盂 序幕。然而 , 冲喜作为封建夫权制度和迷信思想的产物 , 在 兰盆节” , 在这天, 人们会上坟祭祖 , 请道士设道场, 诵经超
子 。 …
小说将时间设置为鬼节前后, 以得银娘的活动贯穿全
台静农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地之子》 共收录了 1 4篇短 文 , 并穿插了镇上人为鬼节做准备的内容。他们不论穷富,

“红色”在《地之子》乡土小说中的运用

“红色”在《地之子》乡土小说中的运用

两种。红烛主要出现在作品《烛焰》中。《烛焰》主 足以让人了解作者炽热的情感。
要写翠儿因冲喜而出嫁的场景,“右边的蜡烛,愈颤
台静农同 20 世纪 20 年代大多数乡土小说家一
动了,烛泪不停地流满了烛台”。红烛代表着封建宗 样,从农村来到城市,接受了现代思想的冲击,再用
法制度,也代表着翠儿日后注定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 笔描写农村的风俗人情,免不了带着新的思想观念和
石的恶性。吴大郎被“打骂得冒焰里了”,这表现了主人公心理
中国人的“尚红”意识源远流长。因“红”与
的反抗精神,也是作者号召农民来反抗封建地主和封 太阳的颜色相同,原始社会早期,人们就将对太阳和
建宗法制,但这种诉求在封建意识浓厚的人民心中, 火的崇拜转移到红色的崇拜,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
迅的创作手法,以写实的手法描写古老乡镇中“人间 描写和事迹行动。《天二哥》借别人的对话描写得知
的酸辛和凄楚”。而在其所有作品中,《地之子》无 一点红的职业——妓女。《吴老爹》中,一点红则是
疑是奠定了他乡土小说家地位的代表作。《地之子》 少爷堕落路上的助推剂。红色是表现古代“女子”身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乡土小说,只有其中的《天二哥》 份和青春的专有词汇。而“红”作为一个娼妓的名字,
品 评
66
“红色”在《地之子》乡土小说中的运用
沈 萍
台静农是 20 世纪 20 年代重要的乡土小说家之
一、红色的分类
一,小说集《地之子》的出现更是奠定了他乡土小说
在《 地 之 子》 十 篇 乡 土 小 说 中,“ 红 色” 和
家的地位。《地之子》中近十篇的乡土小说描绘了一 红色有关的事物出现了三十余次,大致可以分为以
《红灯》《弃婴》《新坟》《烛焰》等十篇小说才算 作者陈述了她貌美的事实并以点带面,表达了自己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 子》 到《 建塔 者》 , 是 作者 自身思想逻 辑发展 的必然 , 是 追求进 步 向往光 明的青年 台静农 的“ 精神证词 ” 。
关键 词 : 台静农 ; 《 地之子》 ; 《 建塔者 》 ; 启 蒙; 革命 ; 现实 主义; 浪 漫抒 情 中圈分类号 : I 2 0 7 . 4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2 4 9 4 ( 2 0 1 3 ) 0 6 — 0 0 8 5 — 0 5
未婚夫—— 吴家少 爷 已病 入膏肓 时 , 怜 爱她 的父母 却 以“ 女儿 毕竟 是人 家人 ” 为由, 将她嫁 到夫 家去 “ 冲喜 ” 。 过
门不到三 四天 , 她 就身着 白衣哭 送灵柩 了 。 这 种野 蛮 的“ 冲喜 ” 习俗 , 反 映 了“ 夫为妻 纲 ” 的宗法制 度下 女性 价值 荡然无存 的残酷现实 。 《 新坟》 中的 四太太 , 原来家境较 为殷 实 , 丈夫 在衙 门做 事 , “ 家里是 出一屋进 一屋 , 倒 是何 等的风光 ” 。 丈夫死后 , 她 的理想 在于儿女成人 , 男婚 女嫁 。 但 一场兵 变 , 打 破 了她 的梦想 , 女 儿被大 兵奸死 , 儿子 被大兵 打死 , 家 产被族叔 骗走 , 四太太 只好 流落街 头 , 靠 乞讨 度 日, 最后 精神错 乱 , 整 天 叫着“ 女 儿嫁 了 , 媳 妇娶
张登林 : 革命年代的“ 精神证词”
在这部小说 集 中 , 作 家不仅写 出了传统 等级制 度和封 建习俗造 成 的乡村悲剧 , 而且写 出 了民国初年军 阀横 行和社会 动乱 给乡村 民众 带来 的深重 灾难 。 《 烛焰 》 中聪慧漂 亮 的少女 翠儿 , 便 是夫 权制 社会的牺 牲 品 。 当她 的
张登 林
(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 院 , 安徽 合肥 2 3 0 6 0 1 )

要: 台静农小 说创作 受鲁迅先 生影响很 大, 同时也显示 了自己的创作个 性。 他 的小 说集《 地 之子》 与《 建 塔者》 各有特色 。
前 者主 要通过现 实主义 手法表 现 了乡土文 学 的启 蒙主题 , 后者 侧重运 用 主观抒情 的笔调 讴歌 了革命先驱 者 的献身 精神 。 从《 地
如果说地之子中的诸篇展示的?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是写实的客观的而当他将笔触移到写都市的革命和革命者的斗争精神时他就再也无法写实无法客观了所以此集中的小说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抒情散文是诗章虽然没有客观的生动的画面但感情却是真挚的建塔者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 0 1 3年 1 1 月
保 定 学 院 学 报
在 中 国现代 文学 史上 , 台静农 是在鲁 迅先 生直接 影响下 走上 文学创 作道路 的重要 作家 , 其在 未名社 时期 的 代表 性成 果是小说 集 《 地之 子 》 和《 建 塔者 》 。 对 于前 者 , 研 究 者较 多 , 且 成果 不少 ; 对 于后者 , 因其艺术 成就不 及 前者 , 所 以研 究者不 多 , 成果也 较少 。 其实这 两部小 说集 是前后 相继 , 一脉 相承 的。 如果说 《 地之 子》 反 映 了“ 乡间
了” 的疯话 , 在紊乱 、 虚幻 的错觉 中寻求最后 的安慰 。
《 地之子 》 的悲剧色 彩相 当浓郁 。 刘 以 鬯认 为 , “ 二十年 代 , 中国小说家 能将 旧社 会 的病 态这样深 刻地描 绘 出 来, 鲁迅之外 , 台静农是 最成功 的一位” i 2 1 4 9 6 。 这是很 有见地 的。 出身于未名 社 , 与鲁 迅关 系密切 的台静农 , 似 乎专
闭塞 、 灰冷 , 邪气缠绕在每个角落 , 令人感到压抑和无助。 《 蚯蚓们》 描写的是荒年造成的“ 民变” 。 当稻草湾的穷 人们因荒年被逼向田主讨借贷时 , 却被 田主们告了“ 民变” , 上头派了兵 , 将这些“ 胆大” 的人, 一个个捆走了。 五 家村勤俭老实的农 民李小 因求贷无门, 无法养活老婆孩子 , 只好含悲忍泪以四十串钱的价格卖掉了妻小。 《 负伤 者》 中的吴大郎 , 妻子被乡绅张二爷霸占去了, 脚背被张二爷砍伤, 自己反而遭到关押。 警察署长以十五块大洋 的身价 , 逼他在卖妻字据上画押, 吴大郎只有背井离乡。 当他醉酒壮胆回家探视时, 又被加上“ 黑夜行凶” 的罪
1 9 2 8 年1 1 月, 台静农小说集《 地之子》 出版。 鲁迅先生在《 < 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 序言中这样评价道 :

… …
要 在他 的作 品里 吸取 ‘ 伟 大的欢欣 ’ 诚 然是不 易 的 , 但他却 贡献 了文艺 ; 而且在 争着 写恋爱 的悲欢 , 都会 的
明 暗的那 时候 , 能 将乡 间的死 生 , 泥 土的气息 移在 纸上 的 , 也没 有更 多 , 更 勤于这作 者 的了 。 ” 0 ] l e a s 师 承着鲁 迅 的 现实 主义传 统 , 台静农 以满 腔的悲 愤 和同情 的笔调 , 写 出了宗法 制 乡村 的血与 肉 , 生 与死 。 《 地 之子》 中 的乡间 ,
J OURNAL OF BAODI NG UNI VERSI TY
N o v . . 2 01 3 V0 1 . 2 6 N o . 6
第2 6 卷第 6 期
【 文 学 文艺 学研 究 】
革命年代的“ 精神证词"
台静农 小说集《 地之子》 与《 建塔者》 比较分析
名, 押到 县衙去 了。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2 4
基金项 目 : 安徽 省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 未名社 中的皖籍作 家群研 究” ( A H S K I 1 - 1 2 D 2 5 9 ) 作者简 介 : 张登林 (主要研 究方向为 中国现 当 代 文学。
的死生 , 泥土的气息” 的厚重 , 那么《 建塔者》 则表现了以精诚赤血供奉于唯一信仰的“ 先知者” 斗争精神的“ 大时 代的一痕” ; 如果说前者表现的是启蒙思想的无声呐喊和现实主义文学精神 的自觉实践 , 那么后者则是革命文
学 主题 的明确声 张 和浪漫抒 情特 质 的急切 彰显 。 从《 地之 子 》 到《 建 塔者 》 , 是 作者 自身 思想逻 辑发 展 的必然 , 是 追求进 步 向往光 明 的青年 台静农 的“ 精神证 词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