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读书笔记

第一章史前中国气候变化65Ma BP以来,气候持续变冷,称为新生代气候衰落。
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
地球气候呈现出寒冷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两种基本状态交替变化。
冰盖大规模扩展是最盛期全球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全新世始于11.5ka BP。
最突出的标志是寒冷的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气温大幅度上升。
8.2ka BP前为早期,之间为中期,称为全新世大暖期,之后是4.3ka BP以后为后期,开始降温。
季风气候是在新生代气候衰落背景下在中国气候系统中出现的最大的事件。
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空间格局。
导致中国现代气候分布不仅有了一般意义上纬向分布特征,又具有显著的东西干湿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并具有显著的季节性。
中世纪以来,疾风环境和内陆型干旱环境的产生和发展相互关联,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夏季风系统开始出现,西北地区逐步沦为干旱区。
青藏高原隆起使得中国第四纪气候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第四纪气候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旋回主要表现形式是冷干-暖湿周期性震荡,冷暖波动幅度超过10℃。
全新世中国气候变化分为早期增暖、中期温暖和晚期转冷三个基本阶段。
在气候千年震荡的背景下,全新世中国曾出现多个持续时间不同的寒冷时段或事件。
全新世大暖期,中国降水量较今普遍偏多。
故大暖期盛期是中国原始农业文化最发达的石砌。
夏商周:大暖期后及其延伸夏商周是由全新世大暖期最后1000年及其结束后的近千年构成,因而可看成是大暖期后一阶段亚稳定暖湿期及其延续。
4.2~4.0 ka BP气候事件中国发生了一次显著降温事件。
(世界这一时期也发生降温事件,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降温,是历史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小冰期),标志着世界许多地区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后全新世的开始或现代气候的形成。
此阶段,西北显著干旱,东南降水增加。
夏到商早期,气候相对温暖。
大部分时间中国温度比今高2℃左右。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气候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
在中国的历史中,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冰川期和间冰期的交替,以及干湿气候的变迁。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商业和贸易活动以及社会结构和人口迁移。
首先,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干旱和燥热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农业生产减产甚至失败。
相反,在湿润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生长充足,农民收获丰盛。
这种影响导致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波动,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其次,历史气候变化也对中国的商业和贸易活动造成了明显影响。
在气候恶劣的时期,交通运输受限,商业活动受阻,贸易减少。
相反,在气候温和的时期,交通便利,商业繁荣,贸易活动兴旺。
这种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到商业和贸易活动的规模和利润,也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差异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历史气候变化还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口迁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气候恶劣的时期,生活资源匮乏,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较少,而气候适宜的地区人口相对较多。
因此,人口迁移和定居地的选择受到气候因素的制约。
这种影响不仅造成了中国地区社会结构的差异化,也对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了解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各个领域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以及为未来制定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挑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保障粮食安全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对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概述。
其次,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三个主要方面的影响。
气候变迁在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影响

( 中国人 民大学 经济学院 , 北京 10 7 ) 0 8 1
摘 要 : 国历 史上 经济 重心 南 移到 南 宋时 已基 本 完成 。在 此过 程 中 , 方战 乱 、 建 王朝 的 有 意识 引 我 北 封
导 、 产 力的发 展 都起 到 了 巨大的推 动 作 用 , 生 而两 宋之 际的 气候 变迁 , 也是 影 响 这一 过 程 的 又一 重要 因素 。 宋代 以 降 , 方 气候 日趋 寒冷 , 致 北方农 作 物 大 受影响 , 而 又 间接 影 响 了手 工 业发展 , 而波及 商 业 ; 北 导 从 进 而 南方 由 于地 理位 置等 因素 , 受波及 较 小。这 一 气候 变化进程 加 快 了经 济重心 南移 的步伐 。 所
在 仅 仅 10 的 统 治 中 , 方 人 口锐 减 , 0年 北 田地 荒 芜 了 1 以 上 , / 2
收 稿 日期 : 0 0 0 — 0 2 1 —宋朝诗 人苏轼 ( 公元 13— 10 06 11 年 ) 关 中幸无梅 ” 有“ 的诗句 。王安石 ( 公元 12 - 18 年 ) 0 1 0 6 嘲
一
5 0 年来 中国历 史上一共 出现过 5 00 个气候异 常期 , 其中 个在 1 世纪上半叶 , 2 即北 宋末 南宋初。具体表现为气温变 产影响较 大 。从 总体上来说 , 这一 时期 是一个 寒冷期 , 候 气 干燥 , 平均温 度 比其 他历史 时期要低 , 降水量减 少 。由此 带 来 的后果是能在北方种植 的作物种类减少 , 作物 的生长期变 长, 土地盐碱 化也使得 作物 产量下 降 , 这些因素使 得北方 的 化 剧烈 , 暖奇寒现象 明显 , 奇 气候呈现灾 害性 特征 , 对农 业生
金 国 灭 亡 北 宋 后 , 、 以 淮 河 为 界 , 国北 方 更 是 成 为 金 宋 中
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唐五代而终于两宋[1]。
在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诸多因素中,南北自然环境的变迁是一个重要因素。
本节拟从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讨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一)唐宋时期气候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在农业社会中,一般说来气候是决定经济状况好坏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我国气候的演变大致是冷暖交替,但其总趋势是由暖变寒,即温暖期趋短,程度趋弱;寒冷期趋长,程度趋强。
七世纪中期气温变得高于今天,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十世纪后半叶。
十一世纪初气候转寒。
十二世纪初气候加剧变寒,气温低于现今。
十三世纪初气候开始回暖,但气温仍低于现今,这种情况持续到十三世纪后半叶。
由此可知唐五代处于温暖期,而两宋基本上处于寒冷期。
唐宋之际经历了由暖转寒的气候变化。
上述气候变化影响了粮食作物的生长期。
唐五代温暖期作物的生长期比现今长十天以上,两宋寒冷期作物的生长期则比现今短。
唐人韩鄂在《四时纂要》四月条下已谈及麦之贵贱与贮麦之事,而宋太宗、真宗几次在汴京之郊“观刈麦”则在五月,说明北宋小麦收获日期比唐代大大推迟了。
唐两税法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而北宋夏税纳毕期南北三个不同的地区分别为七月十五日、七月三十日、八月五日;秋税则十二月十五日毕,后又并加一月。
此亦可证北宋谷物收获期大大迟于唐代。
南宋时连江南的冬小麦也要迟至五月才成熟。
麦收的推迟必影响其他作物的种植,因此一年中总的生长期缩短了。
气候变化的幅度会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因而北方气候变迁幅度大于南方,所以两宋时气候转寒所导致的生长期缩短,南方没有北方严重。
气候变化也影响了粮食作物的产量。
在我国,气温每变化1℃,产量的变化约为10%。
此外年温普遍升高或下降1℃,冷害的频数会随之大量减少或显着提高,这对产量也有重大影响。
唐五代温暖期北方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前代增长了10.3%,宋金寒冷期则比前代减少了8.3%。
中国朝代更替与气候更替

• 凡是冷期来临,期间的朝代更替和战争的 发生就比较频繁,而暖期则相对稳定,国 力也比较强盛。如第二个、第三个温暖期 的秦汉和隋唐时期,都是经济文化比较发 达、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而第二、第三 寒冷期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宋 金对峙等都是少数民族大肆南侵、战乱频 繁的年代。那么历史气候变迁究竟是如何 影响朝代更替的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为本的农业大国,因此,作为统治阶级统治基础的农业, 在封建社会具有国家命脉的作用。而农业则与气候的变化紧紧相连,尤其是在 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气候对 农业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土地的产量, 从而对人类的经 济、社会和文化带来影响。 这种影响在古代高人口密度的农业社会当土地产量 减少时会带来饥荒、移民和国家力量的减弱, 从而引起战争、动乱和朝代更替的 严重后果”[①]。农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盛衰繁荣,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 济发展水平,并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否。因为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这种影 响更为明显。“中国土地辽阔, 跨越多种气候类型地带, 所以人民的生活方式和 居住特点强烈地体现了气候的特征, 气候效应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后果。”[②]因 此,中国对气候的变化有较强的依赖性。研究表明,温暖湿润的气候在总体上 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而寒冷气候则引起农业萧条[③]。在暖期,农业耕作区扩 大,土地能够利用的绝对面积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期及复种指数等都得到不同 程度的增长和提高。可耕作的农作物品种比较多,再加上土质疏松,易于耕作, 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而游牧民族的 畜牧业因为气候适宜,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可以在自己的区域内安居乐 业,从而保持了边疆相对稳定,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尤其是在中国的北方,这 种特征显得更为明显。在冷期,寒冷干旱的气候,不利于地处中高纬度的北方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也不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畜牧业的发展,从而引起资源短 缺,导致农业区逐渐南移,可以耕作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地矛盾逐渐加剧。 因此,会引发很多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五胡乱华”、蒙古和满族入侵,便 是很好的例证。
看气候对古代王朝兴衰的影响

看气候对古代王朝兴衰的影响作者:***来源:《科学大众·小诺贝尔》2022年第02期1278年,文天祥率南宋军队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可惜寡不敌众,兵败被俘,之后被押送上船,送到北方。
在途经广东省珠江口外时,即诗中提及的零丁洋,失去自由的文天祥想起命运的无常、国家的沦陷,悲愤之中,作此诗以明志。
1279年,南宋灭亡。
中国人对宋朝一直有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为北宋的经济、科技以及民生之发达而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又为南宋在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下节节败退而感到不满。
对于南宋灭亡的原因,史学界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
然而,自然界的力量有时无比强大,可能会在无声中消弭人类对社会的改良和努力,推动着历史走向令人不可思议的结果。
我国古代气候的冷暖周期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曾经研究了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
现在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的气候经历了4个冷暖周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例如,1000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的《杏》一诗中的“关中幸无梅,汝强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十九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
竺可桢据此推测,处于中国第三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时高3℃左右。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民族兴衰温暖期,以农耕生活为主的中原地区会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寒冷期,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北方地区军力大增,中原地区则陷入战乱,如著名的东周战国时期,《三国演义》中所记录的三国时期以及之后的两晋南北朝、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两宋……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游牧民族的入侵一直都是难以摆脱的噩梦;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南下侵略有时则是为了求得一线生机。
游牧民族要靠草原养活自己,气候变冷时,草的生长受到抑制,在数量上不能满足放牧时牛羊所需,牛羊的生长受到影响,数量减少,游牧民族就要挨饿。
而中原地带,受气候变冷的影响,粮食等农作物也会大幅减产,经济陷入低迷。
《2024年两宋时期气候变化与异常气象对战争的影响》范文

《两宋时期气候变化与异常气象对战争的影响》篇一一、引言两宋时期,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一段复杂多变的气候变化。
这一时期,异常气象事件频发,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以及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两宋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战争的具体影响,以期为现代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二、两宋时期的气候变化两宋时期,气候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
这一时期,暖湿气候与冷干气候交替出现,导致气象异常事件频发。
具体表现为降水量的变化、温度的波动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
这些气候变化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以及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异常气象对战争的影响1. 降水量的变化对战争的影响两宋时期,降水量的变化对战争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干旱年份,农田缺水,粮食产量减少,导致军队粮草不足,影响战争的进行。
而雨水过多的年份,则可能导致洪水、涝灾等灾害的发生,破坏农田和军事设施,给战争带来不利因素。
2. 温度的波动对战争的影响温度的波动也会对战争产生影响。
在寒冷的冬季,军队的行军和作战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温暖的季节则有利于军队的行动和作战。
此外,温度的变化还可能影响马匹的健康和战斗力,进而影响战争的胜负。
3. 极端气候事件的冲击两宋时期,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风、暴雨、冰雹等频繁发生。
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可能导致军事设施的破坏、军队的伤亡以及战争的延误。
例如,暴风雨可能导致军队无法按时到达战场,或者使军事行动受到阻碍。
四、案例分析以北宋与辽国的战争为例,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对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连续多年的干旱和涝灾之后,北宋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粮食供应不足。
而此时辽国趁机发动战争,由于北宋军队缺乏粮草,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利。
这充分说明了异常气象对战争的重要影响。
五、结论综上所述,两宋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异常气象对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着军事行动和战争的结果,还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军事设施等间接因素进一步影响着战争的发展。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气候冷暖对历史的影响

气候冷暖对历史的影响要说宋朝,不得不说点唐朝的事。
但有些事情也不是唐朝自己的事情,比如说气候。
唐朝时期气候比较温暖,一般来说,气候温暖时,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就比较容易向北方推进,而农耕向北推广又使得人口增加。
对于原先在北方生活的游牧民族来说,气温升高,农耕技术引入,也会带来选择:是接受农耕、放弃游牧?还是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这两种态度基本上决定了他们对于中原文化最初的政治态度。
不管怎么说,农耕技术的引入,生产效率要比游牧高。
因此,在唐朝的记载中,我们经常看到北方少数民族“内附”或“归附”。
例如,后来对宋朝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民族——建立西夏的羌人分支党项人,建立辽国的契丹人,在唐朝时期都自愿成为唐朝的一部分。
我们不能说这都是天气的原因,然而,天气的确也算一个原因。
对于北方民族来说,是否接受中原文化,意见并不一致,他们之间也会有分歧。
很多动物每年夏天都迁徙到北方,例如鸟类、驯鹿、鱼类,冬天再往南迁徙。
北方很多游牧民族在古代也有这种情况,当然,人群的活动总不如动物那么明显和自由。
气候整体上的温暖或寒冷,常常决定了北方民族南来北去的界限,甚至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气候温暖的唐朝时期有一部分党项人要求内附,唐朝政府便把他们安置到了四川,彻底改变了游牧方式,接受了农耕文化。
契丹在接受了中原文化并建国后,采取了比较特别的方式。
南方(契丹的南方相当于今天北京一带)为农耕文化区,以汉人的方式管理,北方依然按契丹人传统的游牧方式管理。
契丹在内部似乎没有因为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分裂,有些民族则做不到。
例如几百年后的元朝,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实际上也是蒙古人对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不同选择。
气候问题对于历史的影响,不是历史研究的主轴。
当今世界大气变暖的话题也许会改变这种状况,但在历史上,很少有人以此为依据来研究历史。
我们目前能看到的一些研究成果,大多也是事后诸葛亮。
有研究认为,唐朝后期,中国的气温开始下降,北宋的气温普遍比唐朝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作者:赵红军尹伯成来源:《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摘要:公元11世纪后我国气候显著变冷,由此发生了农业生产、土壤、植被的显著恶化,游牧民族与汉族力量对比的适应性变化,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适应性南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政府统治模式所造成的巨大挑战。
理解这一气候变化及其经济动态影响,乃是理解11世纪后两宋时期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出现新气象的重要理论前提和基础;对研究当代气候变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11世纪后气候变冷;人口和经济重心转移;传统政府统治模式中图分类号:K244;F0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1)12-0068-11作者简介:赵红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经贸学院科研副院长、博士;尹伯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上海 201620)在对中国经济与传统治理模式的长视角考察中,两宋时期无疑是一个让历史学家、经济史学家感到惊讶和困惑的时期。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写道:“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行政之重点从抽象原则到脚踏实地,从重农政策到留意商业,从一种被动的形势到争取主动,如是给赵宋王朝产生了一种新观感。
①陈寅恪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②。
不仅如此,国外学者也持大体类似的观点。
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称:“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
③日本历史学家官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写道,“宋代(简直)是十足的东方文艺复兴时代④。
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长时期核算各国的GDP后也确认,中国的人均GDP在宋朝以前一直维持在450美元的水平,到了两宋时期,就上升到600美元的水平⑤。
两宋时期,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系列经济和统治模式转变的新气象?而宋朝之后的中国发展模式却为什么会突然全面向内转型?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的大多数认识往往就事论事,大多拿宋朝的科技、生产率进步、水稻早熟品种、商业、城市发展等来理论,典型的代表有黄仁宇、L-斯塔夫里阿诺斯,Spence,M- Elvin,柳平生和葛金芳以及麦迪森等。
本文认为,以上论者所谓的农业技术进步、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业企业的兴起、城市化和科技领域的技术进步,等等,虽然能够较好地解释宋朝经济、商业的繁荣,但却不能圆满地解释为什么不是宋朝之前而是宋朝才出现这种“经济革命”和治理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
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下,之所以在两宋时期出现了这种生产率的改进,商业和城市的勃兴,政府治理模式上的新气象,主要源于公元11世纪后中国气候的显著变冷,在此条件下中国的水文、土壤和植被、农业生产等自然条件也都发生了显著的恶化。
接着,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汉族出于维持稳定生产和生活的目的便大批南迁,日益集聚到水路交通更加便利、人口更加稠密、也更适合农业生产的南方地区。
这样,所谓的“经济革命”就随之出现。
在此条件下,大宋王朝出于国家生存延续之目的,针对不同的生产、生活空间、地理、资源和生态条件,对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进行适度调整,似乎在所难免。
一、气候变化影响古代农本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其实从很早的时期起,就有哲学家、历史学家讨论过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问题。
比如,孟德斯鸠(1750)就认为,“在北部的气候条件下,那里的人们拥有较少的恶习,更多的美德、诚心和真诚,而越往南走,人们的美德就越少,情欲就越旺盛……温度是如此的炽烈,以至人们的身体被炙烤得有气无力……会导致人们毫无好奇心,更无力进行有意义的事业”([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严复译,第三编,第十四章,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
亨丁顿(E- Huntington)(1915)在《亚洲的脉动》一书中指出,13世纪蒙古人之所以大规模向外扩张,主要是由于他们居住地气候干旱、牧场条件变坏所致。
这些讨论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变化之影响问题颇有裨益,但他们对气候变化给古代社会影响的讨论大多比较粗放。
特别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从这一角度讨论,即对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化对最为古老的农业经济体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当时政府对这一变化的调试和应对举措,进行一个完整的理论研讨。
本文意欲为之,具体而言,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可概括为:首先,气候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古代最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所赖以进行的生产要素的效率,比如土地的生产力会由于降水的增加、温度的提高而变化;而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的劳动力以及管理者的体力、精神状况也会受到气温、降雨、降雪、季风等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农业是我国古代经济赖以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判断,当农业生产受到较严重打击并且已经影响到农民的生存与生产时,粮食的价格很可能就会上升。
更加严重的是,若国家的赈灾活动难以应付时,大面积的饥荒就可能发生。
这样,整个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
其次,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农业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产业就是少数民族所从事的游牧业,它是一个完全靠天吃饭的行业。
考察一下中国历史上主要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就会知道,这些游牧民族大多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广阔地区。
当气候变得更加恶劣的时候,这些游牧民族的游牧生产活动就必然受到比农业民族更加严重的影响。
原因是他们不像农业民族那样,由于有了定居农业的支持而在客观上降低了对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反他们历来靠天吃饭。
因此,气候的恶化就会迫使游牧民族在空间上进行迁移。
可以想象,当气候变化不利于他们时,从事牧业的少数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性反应通常是向南、向东迁移,这样必然与定居于东面、南面的农业民族遭遇。
于是,双方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就难以避免,严重的话,汉民族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再次,在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都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条件下,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与从事牧业的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就容易陷入紧张状态。
原因是,当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较大影响的情况下,灾荒就可能出现,如果政府减免地租、税赋、出面赈灾,农民的家庭生产和生活负担就能暂时得到减轻。
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就能得到减轻,反之,当地租、税赋难以减免甚至还可能增加的情况下,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就必然受到重大影响,大面积的饥荒就可能形成。
如果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在较长时间持续,政府统治和管理不能很好地调适时,农民个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就会进行人口迁移;从事牧业的少数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的自然反应当然也是向南、向东的迁移与掠夺,这样便必然会产生边境冲突,汉民族国家内部的冲突、内乱,甚至国家稳定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最后,气候变化对古代农本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最终表现为农业减产、饥荒、牧业活动难以为继、汉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汉国家内部的内乱、战争就可能增加,财政可能面临危机,等等,所有这些都必然会对传统的政府统治模式造成严重冲击,并促使新的统治模式出现,或者迫使统治者做出新调整。
如果统治者调试恰当,经济和社会就渡过难关。
反之,就可能因噎废食,带来国家的倒台。
两宋的灭亡,当然与此紧密相连,此后的发展道路更是出现180度转向。
二、公元11世纪后我国的气候变冷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研究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商、周、秦、汉、隋、唐朝属于气候较为温暖的时期,平均温度要高于现代1℃左右,而从公元11世纪后开始,中国逐步转入了寒冷期,平均温度比今天低1℃左右(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75-498页。
)。
图1给出了中国五千年来的温度变化趋势。
由该图可见,公元11世纪是个重要分水岭。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温度上下1℃对人类的生活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此后连续多年的平均气温向下1℃的变化,却会对内陆地区以及较为干旱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十分严峻的影响:首先,就是农作物的生长期受到影响。
比如唐朝的韩鄂在《四时纂要》中的四月条下谈到麦之贵贱与储藏的事情,这说明,唐代的小麦收获季节是在四月。
而《宋史》卷四《太宗纪一》和卷五《真宗纪一》的记载则说,宋太宗和宋真宗几次在汴京郊区视察小麦的时间是五月,这说明,北宋与唐相较而言,小麦收获的时间已大大推迟。
另外,唐朝的《两税法》规定,夏税不得超过每年六月,秋税不得超过每年十一月,但到北宋时,夏税缴纳完毕的时间,南北三个不同地区的时间分别成了七月十五日、七月三十日和八月五日,秋税则被推迟到十二月十五日,后来甚至还加了一个月(《宋史》卷一七四《食货上二》,卷一七六《食货上四》。
)。
这说明,北宋的谷物收获期要大大迟于唐代,南宋时连江南冬小麦的收获期也因温度的变化而受到了影响(③⑥⑧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第39、39-40、40、42-43页。
)。
其次,气候的这一变化还影响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产量以及区域分布特征。
张家城(1982)的研究发现,我国的气温每变化1℃,农作物的产量就变化10%左右。
倪根金(1988)发现,宋金的寒冷期小麦的产量减少了8-3%。
同样,年平均气温下降21℃,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纬度。
唐代的温暖期时,北方农业区向周边扩展,水稻广泛分布,甚至连关中、伊洛河流域、黄淮平原等都大面积种植。
可到了两宋的寒冷期,北方的农业区就出现南移的现象,水稻的种植范围也明显缩小③。
北宋和金时期,虽然政府奖励农民开发稻田,但无论稻田的规模还是产量都难以与唐、五代时期媲美。
再次,气候的变化也影响到当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农民的收入。
唐前期,桑蚕业的中心在河南、河北一带,江南地区虽然已有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但远未成为这些经济作物的中心。
唐之后直到南宋,桑蚕业的中心已转移到江南的太湖地区。
唐朝时期,只有灵州(今宁夏灵武)地区向朝廷进贡甘草,可到了宋朝气候变冷以后,甘草的种植范围已经大大南移到原州(今平凉、镇原)、环州(今环县)、丰州(今府谷、准格尔旗一代)一代,这些地区已开始成为朝廷甘草的进贡地(参见《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与《宋史•地理志》。
)。
喜温果树,比如柑桔的种植范围也从唐朝时的长安(比如杜甫的《病桔》一诗就提到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安城中的蓬莱殿种植柑桔。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八)中说,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秋,宫内有几株柑桔树结果一百五十颗,味道与江南进贡的味道没有什么两样。
)退缩到秦岭以南,唐代史料基本上没有任何柑桔冻害的记录,但到了12世纪初以后,史书中却有多次记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柑桔遭受毁灭性冻害的记录⑥,这说明,宋以后的气候变冷影响了这些经济作物的生长与繁殖,而以这些经济作物为辅助收入的农民收入自然也就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气候变化下的水文、土壤和植被的恶化公元11世纪后我国气候的变冷,除了短期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之外,在中长期还影响了水文、土壤和植被的变迁,进而影响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游牧民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