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当坚持正义》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第5课《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册

第5课《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的理念。
2.学习苏格拉底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3.感受人物魅力,学习苏格拉底坚守正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重点难点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苏格拉底所坚守的“正义”的理念。
难点学习苏格拉底的劝说艺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提高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希腊有这样一位哲学家,他受人尊敬,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学说充满智慧,但被指控“不敬神明”,因而被送上了法庭。
他的朋友和学生让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但遭到了他的拒绝。
他接受了陪审团的判决,为追求真理而死。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就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应当坚持正义》,看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向他的朋友格黎东阐述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理念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自行解决生字词。
服膺(yīng)遭(zāo)殃恫(dòng)吓名誉(yù)褒(bāo)贬反驳(bó)2作家作品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哲”。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主要作品:《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智者篇》《大希庇阿斯篇》等。
3背景资料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
公元前399 年,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
判决执行前夕,格黎东潜入监狱,提出三个理由劝解苏格拉底逃跑。
第一,作为苏格拉底的朋友,他们不用花多少钱就能救其出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苏格拉底是自己甘愿服从法律,但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他的朋友未尽心尽力解救他;第二,即使离开雅典,还有很多地方、很多朋友会欢迎苏格拉底的到来;第三,甘愿服刑的做法不仅伤害了朋友,满足了仇人,还遗弃了子女,未能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

课题:人应当坚持正义①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你的判断不应该为那种局面所左右”,“我们不必尊重人的一切意见。
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
”提问1:苏格拉底为什么会以此作为论证的出发点?答:是为驳倒格黎东前面劝其逃走给出的三个理由而说。
先来看这三个理由的指向性:(1)即使是他自己甘心伏法,不知情的外人却会责怪他的朋友未尽心尽力解救他——不逃狱朋友背上骂名;(2)雅典之外的很多地方都很欢迎苏格拉底的到来——逃狱后不必担心自身不容于世;(3)甘愿服刑的做法满足了仇人,伤害了朋友,遗弃了子女——不逃狱对家人、朋友伤害颇深。
这三个理由归结起来都是以苏格拉底朋友的角度给出的意见,而罔顾了法律和道理。
现在,苏格拉底侧面回应了这三个理由,即我的判断不能被环境左右,我不必尊重一切人的意见。
提问2:格黎东对此的意见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你们认可吗?有把握在这个地方驳倒苏格拉底吗答:格黎东对此表示认同。
人生在世,听从所有人的意见会让我们的心灵产生负担,进而影响我们的判断。
既然在这一处我们无法反驳,那么我们继续往后看,听一下第二小组的找出来的论证部分。
②接着,苏格拉底进一步论证了应该重视的是“好意见”,而应该忽略的是“坏意见”。
提问1:在这一段他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呢?答:举例论证。
以一个从事体育锻炼的人为例,他只需要听医生或教练的专业意见,对于一般人的看法不必理会。
如果他不听专业意见,身体会因此遭到损害。
提问2:格黎东认同这个说法吗?同学们,你们呢?答:格黎东对此无异议。
苏格拉底的这一观点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健身必须在专业的教练指导下进行,我们学习会有相关老师教授知识。
我们只需要听专业领域内的意见即可。
有请第三组讲解下面一段。
③由前面的身体受到损害说到正义和不正义,丑和美,好和坏上,论证了如果不听从内行的话,“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
”这是比身体的损伤还要严重的。
提问1: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呢?答:类比论证。
第0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随堂教学案(选择性必修中册)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概括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特点,理解他提出的观点,探讨他是如何论证的。
3.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特点并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
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
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
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药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
之后,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
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今天我们学习《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人应当坚持正义”这篇小短文,欣赏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二、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哲”。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等地以寻求知识。
这期间,他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据说他40岁时,在雅典城外创立了自己的学园柏拉图学园,开始个人讲学。
学园课程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他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
在《理想国》中,他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
《人应当坚持正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人应当坚持正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人应当坚持正义》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人应当坚持正义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探讨的导论,它是从人性出发的一种思考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关注正义这个话题。
在《人应当坚持正义》这一主题模块中,我们将针对构建正义意识、涵养道德情怀和推动社会发展三个方向进行学习和推进。
一、构建正义意识正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
对于学习者来说,要想真正理解正义这个概念,首先需要构建正义意识。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正义心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构建正义意识的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正义的道德标准。
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认识到正义,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案例、启发式的提问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思考正义的概念和实践方式。
同时,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估能力,让学生在正确的道德观念下关注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
二、涵养道德情怀涵养道德情怀是推动学生进一步认识正义的重要手段,这可以通过传达正义的概念和道德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引导他们自觉做到言行一致,始终践行正义。
涵养道德情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正义的魅力,我们需要让学生去体验正义与不正义的区别,让他们了解正义的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在身处不同的情境下对正义产生共鸣,从而更形成坚定的正义意识和价值观。
三、推动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发展是整个教学模块的最终目标。
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社会中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正义情形,我们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如组织义工活动、参加公益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让学生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整个教学模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的识别和参与。
通过高质量、实用性强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生动的教学手段,我们相信,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成长和进步,是完全可行的。
《人应当坚持正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人应当坚持正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人应当坚持正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人应当坚持正义》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义的定义及其重要性2.掌握正义在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方法3.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的意识和能力二、教学重点1.正义的概念及其在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的思想和能力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正义的含义2.如何让学生树立坚持正义的意识四、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正义”二字的含义以及在我们身边存在的现象,介绍正义的概念。
2.讲解(1)正义的定义:正义是指符合司法、道德、伦理、法律等方面标准的事物。
(2)正义的重要性:正义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是人们相互交往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它在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正义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不恶意攻击他人。
(4)正义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遵守法律法规,公正执行公共事务,为社会和他人付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3.案例分析(1)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处理。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正义来解决问题。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内的学生讨论正义在不同场合的应用方法。
5.课堂演讲让不同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自的结果和思路。
6.总结引领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再次强调正义的定义和重要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分:主要评价学生的参与度、互动交流等。
2.小组讨论评分:对小组讨论效果进行评分。
3.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坚持正义的决心和行动。
六、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评分表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正义的含义,掌握正义在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坚持正义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案例,分组讨论以及课堂演讲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教学 (统编新版)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苏格拉底提问中运用的类比论证手法,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的语言技巧,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苏格拉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的提问技巧,提升论辩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苏格拉底的论辩之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苏格拉底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概括段落大意,理清论证思路,掌握层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品读鉴赏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方法演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读知大景1.齐读下面的名言: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
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
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真理而奋斗。
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以上名言的作者——苏格拉底。
2.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年 --- 约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而柏拉图更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他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3.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代表作有《对话录》《理想国》等。
4.写作背景: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人应当坚持正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找出并理解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
3.领会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和论辩逻辑,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4.探讨苏格拉底立身处世的法则,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1.找出并理解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
2.领会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和论辩逻辑,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
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
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
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药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
之后,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
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用死亡来捍卫了自我的尊严,维护了雅典城邦的法治,用死亡来彰显了他追求真理的决心,更是唤醒了雅典人甚至是整个后世西方对于民主的警惕。
二、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一:知人论世1.苏格拉底2.柏拉图3.写作背景教学活动二:梳理文本1.题目解说2.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画出思维导图教学活动三:研读文本1.《人应当坚持正义》一文中,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2.“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
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分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3.读下面这段话“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首先可以提起你对意见所说的那些话,看看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说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
是不是在我被判死刑前这话说得对,到现在就显然成了空谈,无非是戏言和废话而已?我希望和你道弄明白,在我现在的情况下,格黎东啊,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5-1 人应当坚持正义 教案

第一单元5.1人应当坚持正义教案1.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提问方式,掌握提问的技巧与能力。
2.认识并概括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并从中获得感悟。
3.通过学习这篇小短文,从中汲取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并能运用到生活中。
语言速构与运用:体会苏格拉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的提问技巧,提升辩论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的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学习其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苏格拉底具有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精神,学习其精神,培养正义感。
重点:概括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特点,理解他提出的观点,探讨他是如何论证的。
难点: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一、导入新课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学说充满智慧,但被指控“不敬神明”,因而被送上了法庭。
他的朋友和学生让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但遭到了他的拒绝。
他接受了陪审团的判决,为追求真理而死。
他就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向朋友格黎东阐述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理念的。
二、写作背景苏格拉底喜欢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
后来因为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
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
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结果,他被判了死刑。
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
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三、作者介绍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应当坚持正义》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教材定位】《人应当坚持正义》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
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
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把握上述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探讨他是如何一步一步使格黎东的思路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的,从而学习一种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素养目标】1.了解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找出并理解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理解苏格拉底据此提出的观点,把握住其思想内涵。
3.领会苏格拉底的提问方式和论辩逻辑,学习其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的“劝说”艺术。
4.探讨苏格拉底立身处世的法则,从中获得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理解“正义”的内涵,学习“劝说”艺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当你身陷囹圄时,是会选择相信正义的审判,还是选择想方设法的逃脱。
如果“生”与“义”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你又会如何选择?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如何抉择的。
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
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
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
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
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
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
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了解“苏格拉底”61548;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
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逃跑的建议,饮毒而死。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同。
3.相关背景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
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
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
课文记载的就是这次谈话的过程。
4.解题①“人”,即所有人②“应当”,有“必须”之意③“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的意思。
5.了解“对话录”对话录,柏拉图代表作之一,是他对话系列的统称。
古希腊哲学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发展到高潮。
柏拉图的三十篇对话录,是最具特点的散文体裁。
这种文体记述了当事人的对话。
《柏拉图对话录》选收的四篇由古希腊语直接译出,集中反映了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思想、生活和谈话,其中所探讨的问题,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最集中的缩影。
三、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
服膺(yīng)恫吓(dòng hè)褒贬(bāo)理睬(cǎi)遭殃(yāng)2.解释词语。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拳拳服膺:诚恳地信奉。
诚惶诚恐: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
毕恭毕敬:十分恭敬。
(二)初读课文。
【活动】边读边找到文中与“正义”相似的概念,理解其含义。
四、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内容,把握观点1.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明确①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②好的意见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就是糊涂人的意见。
③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④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
⑤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2.“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
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分析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①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首先提出了是否合乎正道这一话题,然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②为后文进一步阐明自己不听从格黎东等人劝说的理由做好铺垫。
3.第一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叙述了哪些内容?明确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从开头到“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主要是强调,那个过去为苏格拉底所服膺的道理,是不是在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就改变了,就不再为他信奉了。
第二个层次从“那些思想严谨的人”到“这话说得不对吗”,主要强调是该听从众人的意见,还是应该听从专家的意见。
4.苏格拉底以“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为例,意在说明什么观点?明确苏格拉底举出体育运动员的例子,提出应当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的看法,自然而然地引出中心议题,“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也就是说,如果不听从内行的看法和意见,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
5.苏格拉底的步步设问有何特点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明确苏格拉底的设问源自生活,符合生活常理,所以格黎东没有办法去反驳,反而只能随声附和,如“只听从一个人的”“很明显”“怎么不是呢”“我想是这样,苏格拉底”“不能”等,这样的回答显示出他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对话录之所以这样写,正是为了突出苏格拉底辩驳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6.“众人的考虑”与“我”有何不同?明确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可以轻易地置人于死地,也可以随随便便使人复活,只要办得到就干,并不根据道理。
而对于“我”来说,要慎重考虑行事是否正当,而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仍然是要遵循道理和原则。
7.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说服格黎东是因为他的坚持,从课文内容来看,他的坚持是什么?明确①坚持的是正义。
苏格拉底提到的“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都可以认为是他从不同侧面对“正义”的诠释,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正义”的代称。
②他坚持认为人的灵魂比身体重要。
“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在得到格黎东的否定回答后,又抛出“比身体贵重吗?”的问题,可见苏格拉底对灵魂、信仰的珍重程度超过了他对身体、生命的珍重。
【思考2】梳理苏格拉底劝说格黎东的逻辑思路。
明确①首先阐述“你的关心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你的;如果不合乎正道,我不会让步的。
”②通过连续发问,请他考虑: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在格黎东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苏格拉底运用联想谈到了运动员,问及第二个核心问题: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格黎东回答只听从一个人的意见。
随后,苏格拉底抛出第三个问题:如果听从了外行人的话,是不是要遭到损害?在格黎东承认会受到损害后,苏格拉底进而腾挪思维,发问:道义与身体谁贵重?格黎东回答道义比身体贵重得多。
层层诱导继续进行:活得好比活着更重要。
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
③最后得出结论:私自离开是不正当的、邪恶的、可耻的。
我们不能做。
【思考3】探究技巧1.当被格黎东问“你看我们该怎么办”时,苏格拉底连用了七个“是不是”的问句,这对表达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反复出现,强调了坚决不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的道理,指出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比较轻的刑罚的必要性,同时,告诫格黎东必须坚定信念,至死无悔。
排比句式的使用,增强了表达效果,有一气呵成之效。
2.苏格拉底的论辩有何特点?明确①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
②总是以谦和的态度发问,语气亲切诚恳,语调相对平和沉稳。
③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通过让对方不间断地回答问题,使对方一步一步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④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体现了高超的“劝说”艺术。
【思考4】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试结合本文加以概括。
明确①苏格拉底有信仰,有原则,有底线,舍生取义,绝不苟活。
②苏格拉底人格高尚,心胸坦荡,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③苏格拉底为人和蔼,待人和善,循循善诱,有着高超的谈话技术。
【思考5】阅读思考轴心时代的文明对话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一时期被哲人称为“轴心时代”。
期间,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在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开始独立形成。
这一时期通过对话产生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原创性。
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精神基础之上。
在前轴心时代,主导文明对话的是帝王、国王、神话英雄或“王官”。
到了轴心时代,思想家登上文明对话的舞台,成为对话的主体,引导对话的展开。
春秋时期的中国“礼崩乐坏”,思想家奔走于诸侯国之间,游说各国君王,批评政治,为重建社会秩序而努力。
此时,古希腊社会的城邦也已形成。
无论是雅典的民主政体还是斯巴达式的寡头政体,一切问题取决于专家、知识分子、演说家的演讲艺术,而且必须通过辩论做出裁定。
雅典的广场、公民大会、参政院、法庭、体育学校等是这些文明对话的最佳场所。
思想家、学者或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文明对话的主体力量,是因为他们有学问,有智慧,有真知灼见。
在思想家那里,对话既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形式,也是哲学思想本身。
对话产生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持有对话的结构。
富有内涵的对话打破了君王对思想的垄断,树立起思想与文化的权威,这对于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春秋时期两大显学孔学与墨学就是由对话产生的对中国文明影响深远的两大哲学思想流派。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或关键词。
孔子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巧妙地阐释了“仁”的丰富意蕴。
与“问仁”同样精彩的对话还有“问政”。
《墨子》全书也多为对话体。
墨子为言论订了三条原则:“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