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少儿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参考教案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第1课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名师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第1课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名师
花鸟、山水、人物
工笔、写意
邂逅、殊途、分离、怅归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刘备:仁风范宇文邕:王者气度陈叔宝:庸腐之态
人物布局主大从小
听乐、观舞、休息、
清吹、告别
郁郁寡欢
教学反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新课
1、中国传统绘画从题材上分为什么
2、中国画从表现技法上又分为什么
3、人物画仅仅是将对象给描绘下来吗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绘画,画家将人物形象逼真表现的同时,也将人物个性或画家个人情感通过画面传递出来,从而达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创造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先贤的会画佳作,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并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主人公韩熙载出生于北方,现为南唐重臣,曾任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等职。其政治上受猜忌、排挤,不得不借放纵行为来以示消沉。
三、总结
作品名称
朝代
作者
表现手法
主要
人物
洛神赋图

顾恺之
工笔
曹植、洛神
历代帝王图

阎立本
工笔
帝王
步辇图

阎立本
工笔
李世民
韩熙载夜宴图
南唐
顾闳中
工笔
韩熙载

《传神写照——人物画》说课稿

《传神写照——人物画》说课稿

《传神写照——人物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传神写照-----人物画》,选自人教版《美术鉴赏》中的第六课,属于《美术课程标准》中第八页系列一:美术鉴赏模块。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中国人物画部分,把教材一课中的一个部分用一个课时来上旨在让学生从走马观花的观赏转变为下马看花的鉴赏。

教材前面学习了两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墓室壁画和宗教壁画,前两课的鉴赏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中国人物画有了一定的感知,另外在初中美术教材中也曾经鉴赏过中国人物画。

内容设置主要是赏析几件优秀的中国古代人物画,让学生在人物画的鉴赏过程中,了解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重点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创作理念,尤其是价值追求的核心理论──“传神写照”。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中国人物画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如从画法样式上能分出工笔,写意,白描等,在题材分类中知道风俗,仕女等,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对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全面、深入,但也会偏颇,个性十足,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去欣赏作品,读懂并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的内涵,在学生掌握美术作品欣赏的方法的同时,学生的拓展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联系高中生的认知、思维的规律,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认知目标:通过课前查阅、作品分析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了解其创作理念。

并能用语言表述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小组竞赛等方式掌握“描述-感受-分析-评述”这一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大胆想象、表述,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态度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确立了以下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创作理念的核心理论--传神写照难点:掌握“描述-感受-分析-评述”这种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第1课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第1课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第1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第2课时)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3. 情感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创造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先贤的绘画佳作,希望能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并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

中国古代人物画,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相似,更着重于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揭示,即传神。

中国古代画家,由于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所以不同于西方画家用油画表现人物的体积与明暗。

而现代的中国人物画,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同时,也广泛吸收着外来的绘画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

二、发展探究在中国,画家徐悲鸿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

他曾经画过千姿百态的马,他的有关马的作品同样享有盛名。

1. 课件放映徐悲鸿《马》的系列作品若干幅。

看:作品图例。

想:徐悲鸿为什么喜爱画马?借马以言志。

抗日战争期间,他画马以抒发其杀敌救国的热情。

建国后他笔下的马矫健英武,豪气逼人,意在激发人民建设祖国、勇往直前。

他画的奔马,昂首扬尾,气宇轩昂,所向无敌。

有一马当先,万马奔腾之势,是新中国形象的写照。

徐悲鸿说:“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

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

”正因如此,纸上笔端,那些自由的马,才能扬起千里飞沙、万里风尘,从思想深处呼啸而出。

2. 课件放映作品《九方皋》。

想:徐悲鸿笔下的马,从来不戴缰辔,只有《九方皋》这幅画中的黑色雌马,例外地戴上缰辔,这是为什么?“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者制。

(完整版)苏少版美术七下第1课传神写照---人物画(2)

(完整版)苏少版美术七下第1课传神写照---人物画(2)
画家顾恺之依据《洛神赋》,画了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
出示作品。
又是一幅长卷(板书:长卷)。展开画卷: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
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情感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教学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板块一:欣赏《洛神赋图》
曹植。
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洛神赋图》:
细描------用笔尖勾勒人物的眼睛、鼻子、眉毛等轮廓,再晕染颜色。
板块三:白描
没有颜色,用细笔勾勒人物的轮廓,包括结构、衣褶、动作等等。
阅读P3小卡片,了解白描。
郭子仪的打扮不像一个军人,没穿盔甲只身一个退敌二十几万大军,体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
回纥大军(突厥人,内蒙古边境),身强马壮,但对郭子仪佩服得五体投地。
年“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年月日
教学
内容
第1课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共几课时
课型
欣赏
第几课时
第2教时
教学
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
画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物造型还缺少一定的欣赏能力,需要用多种方式去引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传神写照
以标题“传神”和“写照”为切入点,让学生来诠释它们的字面意思,教师引入本课内容。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时期“七步成诗”的才子曹植,梦中在洛水与洛神相会,醒来之后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作《洛神赋图》即取材于此。

2【讲授】欣赏感悟
多媒体课件放映《洛神赋图》。

1. 看(画面内容):画作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中内容。

2. 析(绘画特色):全图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将绘画艺术与历史的美学融为一体,向我们形象生动地讲述了那个真挚纯洁而又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

(完整版)苏少版美术七下第1课传神写照---人物画(1)

(完整版)苏少版美术七下第1课传神写照---人物画(1)
我们再次来认识一下其中的人物:
出示第一个场景图片:穿深色衣服的是韩熙载,他坐在床塌上;这个穿红袍的是新科状元;背对着我们的是朝庭重臣,对面的也是朝庭官员,这两个是兄妹俩,妹妹李姬擅弹琵琶。其他的官员在其他地方。这是画面一些主要人物。
思考:
1)韩熙载在五个场景中共出现了几次?
2)五次的表情大家关注了吗?
情感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教学
资源
PPT
预习
作业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哈利波特。
可以电话,可以通过微博。
你们就说是笑容,对吗?
观察得非常仔细。看来宋朝的小朋友生活得非常开心。
我想告诉大家,你们看到他们很开心,有一词叫传神。就是说,这画得比较传神。
有的同学说,这还不是你说了说算吗?当然不是我说了算。传神,字典上是这样说的……
刚才大家读出了小朋友开心的表情,所以我说这幅画比较传神,大家同意我这观点吗?传神是中国人物画的核心。
沉思、忧伤……
机会不足,生不逢时。
看教材交流。
北宋的皇帝宋徽宗赵佶,也是一个昏君,却是一位艺术家。
一、导课
出示照片,知道他是谁吗?
想知道他早上吃什么早饭吗?
如果想知道,如何就能知道?
如果想知道一千多年前小朋友的生活,你们怎样才能知道?
对,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中国人物画,了解一些古人的生活情况。
板书:中国人物画。
总结:刚才我们欣赏了有关孩童、读书人、官员的人物画,知道了传神是人物画的核心。下堂美术课我们继续欣赏。

第1课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1课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1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为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中国人物画》中的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和特点,以及演示如何掌握传神写照的技法。

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会以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人物形态、特征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和特点,理解传神写照的涵义;掌握传神写照的技法,如人物肖像的精细处理、构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分层练习,提高人物画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了解如何细致观察,去发现和抓住人物形态特征;了解如何在画面上构建准确比例的人物形象;了解如何选好适当的颜色和使用技法,使肖像画的形象更加立体明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对人性尊重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和特点;2.传神写照的技法及肖像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

1.如何观察人物的形态特征,去发现和抓住细节;2.如何掌握传神写照的技法,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五、教学内容1. 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和特点•中华文化悠久,人物画也源远流长;•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包含了“形神兼备”和“意境表现”;•精神的人物特征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表现方式。

2. 传神写照的技法•传神写照的含义;•传神写照的构图技巧;•传神写照的色彩运用方法;•分层练习人像画技巧。

3. 练习与实践•学习通过对名人的形态特征分析和练习,掌握传神写照的技法;•观察身边的人物,提高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了解形态特征。

六、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导读、案例分析、分层练习、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

七、教学资源黑板、粉笔、画板、颜料、画笔等。

八、教学评价方法通过分层练习作品、口述或书面作品分析和评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1.介绍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和特点;2.分析传神写照的技法及肖像画的构图和色彩运用方法;3.分层练习人像画技巧,并让学生观察身边人物形态特征;4.总结课程内容,进行交流和反馈。

苏少版美术七下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word教案1

苏少版美术七下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word教案1

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一、讲课课题:传神写照——人物画二、讲课时刻:2课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深切明白得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及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传统。

二、能力:运用欣赏方式,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韩熙载夜宴图》对韩熙载性格的刻画,及生平的介绍,使学生体会韩熙载青年励志念书习武胸怀远大理想,年老时南唐统治朝不保夕政治理想和理想完全破灭时郁郁寡欢,忧国忧民的心理状态。

增进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切明白得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五、教学难点:运用欣赏方式,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六、课业类型:教学,提问探讨七、教学方式:教学,演示法,提问探讨八、教具学具:教材,ppt九、板书设计:十、教学进程:第1课时一《韩熙载夜宴图》提问1:看看那个名字——《韩熙载夜宴图》什么意思?v 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绘写的是夜宴的全进程。

提问2:猜猜韩熙载是谁?介绍韩熙载生平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志向。

问题3:猜想一下夜宴应该是什么样子?v 夜宴只是家里人吗?v 表现的是一个场面吗?v 猜猜画家画了多少个人?v 宴会上都做什么情形?v 气氛什么样子?二欣赏《韩熙载夜宴图》v 顾闳中五代,绢本,宽——长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提问1:顾闳中什么缘故要画这幅画?想一想:细致观看人物的表情,心理状态。

试分析南唐危难之际,什么缘故韩熙载还常常夜宴宾客、歌舞升平?第一段欣赏:琵琶曲音频配合欣赏提问试探:显现的宾客较多。

猜一猜画面整体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第一段是“听琵琶演奏”,刻画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霎时。

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

但人们敛声屏气的神情中使场面显得十分宁静。

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好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

画家关于不同的人物,依照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参考教案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及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传统。

2、能力: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韩熙载夜宴图》对韩熙载性格的刻画,及生平的介绍,使学生体会韩熙载少年励志读书习武胸怀远大抱负,年老时南唐统治岌岌可危政治抱负和理想完全破灭时郁郁寡欢,忧国忧民的心理状态。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

教学重点:
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教学难点:
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课程类型:
欣赏·评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提问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洛神赋图》、《历代帝王图》、《韩熙载夜宴图》重点分析《韩熙载夜宴图》。

提问1:听画名,你能想到什么场景?
提问2:猜猜韩熙载是谁?
介绍韩熙载生平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志向。

问题3:猜想一下夜宴应该是什么样子?夜宴只是家里人吗?表现的是一个场面吗?猜猜画家画了多少个人?宴会上都做什么事情?气氛什么样子?
欣赏《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五代,绢本,宽28.7——长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提问1:顾闳中为什么要画这幅画?
想一想:细致观察人物的表情,心理状态。

试分析南唐危难之际,为什么韩熙载还经常夜宴宾客、歌舞升平?
第一段
欣赏:琵琶曲音频配合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
第二段
观舞:
提问1:刚才是听琴,现在看情节是什么内容?
提问2:韩熙载在干吗?——韩熙载脱去外袍,挽起双袖亲自为舞伎王屋山击鼓伴奏。

提问3:一般击鼓心情是什么样子的?韩熙载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心情?——寡欢。

问题4:找找画中有没有什么不合常理的?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他的动态表情是什么样的?
问题5:传神从那里表现出来的?
眼神、表情、手势、身体动作、服装轻浅…呼之欲出。

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

第三段
歇息:
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

第四段是“清吹”。

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

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

第五段送别:
小结:画面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韩熙载夜宴宾客的情景。

由“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和“送别”五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画面构成,每一个画面以屏风相隔。

二、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传统
小结中国绘画任务的艺术特点:
分类中国绘画西方绘画
观察方法散点透视焦点透视
意图空间连接,让时间流动突出主体,引人注意特点注重整体强调个体
空间形式突破空间限制,扩大想象静止的画面,局限的空间效果形式起伏,情感连贯。

富有音乐节奏感形式静止,情感凝结在画面中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传统之:高度的笔墨技巧和技法的多样化。

对比《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对比笔墨技法。

《李白行吟图》用笔简练豪放,纯以线描表现。

但诗人疏放不羁的个性,以
及边吟诗边行路的姿态却刻画得生动传神,令人叫绝。

舍弃一切背景,简单数笔,
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飘然潇洒的神情,以少胜多,而寓意深远,令人寻味。

用极简
洁的几笔勾出了诗人李白的性格特点,而成为绘画史上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泼墨仙人图》(立轴、纸本、墨笔、纵48.7厘米、横27.7厘米、中国台
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

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那双
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

总结: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传统:
1:传神,深刻表现人物的内在性情。

2: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
生活的场景及人物活动。

3:高度的笔墨技巧和技法的多样化。

4、《女娲补天图》和《九方皋》。

学生分组欣赏。

交流自己的意见。

三、分析现代人物画。

《开国大典》重点分析。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
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出
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
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作者介绍: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

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

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

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

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

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

《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

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

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学生讨论交流:谈谈你对《开国大典》的感想
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

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

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
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

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

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刘少奇。

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

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艺术成就
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来源:学科网]
体现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

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结论:《开国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3)现代人物画家及作品介绍:
1、(教师简介现代人物画)通过视频文件展示人物画家蒋兆和及作品。

2、欣赏蒋兆和传神写照代表作品《一篮春色卖遍人间》。

3、周思聪代表作品介绍。

总结归纳:现代人物画特点:传神写照写实性现实性
小结:无论古代人物画还是现代人物画都具有传神写照的特点,都有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它们体现了中华古老民族的智慧和现代人继承、创新的能力,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