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合集下载
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 1、急性发热特点的多种急性传染病(除外破伤 • 风、狂犬病等少数) • 2、急性发热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大叶 • 肺炎、支气管肺炎 • 3、一些非感染性的发热性疾病———中暑、风 • 湿热、红斑狼疮等
温病≠传染病
二、温病的命名
温病
发病季节
春温、冬温
四时主气
风温、暑温、 湿温
临床特点
大头瘟、烂 喉痧
•
• 昏、痉、厥、脱----温病四大重症。
第二节 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一、温病的范围
一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 属于温病的范围。
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包括: 风温(包括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 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温疫等。
现代中医温病包括的西医 疾病范围
特点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 大流行 • 小流行 • 散在发生
3、季节性
含义: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 季节,有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
-“四时温病”
• • 风热病邪
春季
夏季
• 暑热病邪
秋季
• 燥热病邪
冬季
• 风热病邪
4、地域性
含义:温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常表现出一定 的地域性,即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 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甚至仅在某一地区发生。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 岭南(两广、云南、 贵州)多“瘴气” (湿热环境)
湿热类温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 ——(岭南热病学)
•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卫 气 营 血
上焦 中焦 下焦
叶天士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吴鞠通
温病≠传染病
二、温病的命名
温病
发病季节
春温、冬温
四时主气
风温、暑温、 湿温
临床特点
大头瘟、烂 喉痧
•
• 昏、痉、厥、脱----温病四大重症。
第二节 温病的范围、命名和分类
一、温病的范围
一般把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 属于温病的范围。
本教材论述的温病范围以四时温病为主,包括: 风温(包括冬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秋 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温疫等。
现代中医温病包括的西医 疾病范围
特点
• 流行性有大小之别?与病邪本身的性质、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 大流行 • 小流行 • 散在发生
3、季节性
含义:是指有的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 季节,有的温病则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
-“四时温病”
• • 风热病邪
春季
夏季
• 暑热病邪
秋季
• 燥热病邪
冬季
• 风热病邪
4、地域性
含义:温病的发生和流行又常表现出一定 的地域性,即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 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甚至仅在某一地区发生。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 岭南(两广、云南、 贵州)多“瘴气” (湿热环境)
湿热类温病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 ——(岭南热病学)
• 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卫 气 营 血
上焦 中焦 下焦
叶天士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吴鞠通
温病学 温病的辨证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

2、气分证
转归: ⑴ 邪退病愈 ⑵ 邪入营血
3、营分证
营分证的形成:气分传入 伏邪自营分化热 肺卫逆传营分 温邪直犯
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3、营分证—常见证候
身热夜甚,脉细数—温邪深入营分,营阴耗伤 口干反不甚渴饮—营热蒸腾 心烦不寐,时有谵语—心主血属营,营阴受热, 扰及心神(轻—重) 斑疹隐隐—营分受热,热窜血络 舌红绛—提示热入营分
一、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
1、卫分证 病理特点:温邪犯表,肺卫失宣
常见证候:发热 — 卫气受遏,与邪抗争
微恶风寒 — 卫阳被郁,温阳失职
头痛 — 邪热上扰清窍 无汗或少汗 — 卫气郁遏,腠理开合失司
咳嗽 — 卫阳受郁,肺气失宣
口微渴 — 热邪伤津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பைடு நூலகம் 1、卫分证
• 病理特点:温邪犯表,肺卫失宣
2、气分证
病理特点:里热蒸迫,热盛津伤 辨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四大症 不同病因:湿热类和温热类 所犯脏腑:肺、胃、脾、肝、胆、肠、
膀胱、膜原等
湿热病邪气分病变共性临床表现
• 发热,汗出而热不解,脘腹痞满,苔腻。
• 辨证要点:身热汗出,脘腹痞满,苔腻。 • 苔腻:是判断气分有无湿邪内阻的标志。
— 心及血脉与神志活动变化密切相关
出血 — 血热炽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 — 形成多脏腑、多部位、多窍道出血 斑疹密布,舌深绛—血热炽盛,血为热搏,瘀热互结 炼血耗血,于脉络内形成广泛瘀血
温病学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1、卫分证 2、气分证 3、营分证 4、血分证
病理特点 辨证要点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温病的辨证ppt课件

示意图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卫气 脉外 水谷精微
营血 脉内
卫 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 —最浅 (人体的抗邪、保卫功能)
气 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较深 ( 各脏腑的功能)
营 和调五脏,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最深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濡养五脏六腑)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转归】 ①从表外解而愈 ②卫分 顺传 逆传
气分 心营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气分证
概念 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
脏腑或组织气机活动失常的一类证候类型。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病机分析
温邪袭表
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 浮数
卫受邪郁
卫气抗邪 肺气失宣
肌表失养 开合失司 发热
咳嗽
温邪上扰 温邪伤津
头痛 口微渴
恶寒 无汗或少汗
元代《卫生宝鉴》中开始区分气分热和血分 热的证治。
明末吴有性论《温疫论》中有温疫病邪在 “气分”和“血分”而采取不同解法的论述: 认为邪在气分正气尚盛,可从战汗顿解; 疫邪传留于血分,邪气从斑透而渐愈。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研究论证 广泛开展了卫气营血临床研究
温病学课件:温病的辨证

温热病传变规律
1、一般规律: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2、特殊传变:(体质强弱,感邪轻重)
气分→营分→血分 或营分→血分 或卫气同病 或气血两燔
温病发病的 四个阶段:
表(浅)
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里(深)
卫
肺卫、皮毛
气
肺脾胃肠胆膜原等
营
心、心包
血
肝、肾
卫气营血辨证要点
卫分证: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气分证: 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营分证: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血分证: 身热夜甚,燥扰不安,斑疹,急性多
温邪
1、温邪:包括风热、暑热、暑湿、湿热、燥 热、伏寒化温等。
2、温邪的特异性:从外侵袭人体,易消耗人 体阴津,不同的温邪大多具有特定的侵犯部 位等。
温病的特点
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2、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3、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4、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5、发热为主证 6、易出现险恶证候
❖ 5.湿蒙心包 (气分证) ❖ 证候: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 病理:痰湿蒙窍,扰乱心神 ❖ 辨证要点 :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邪在上焦(初期)肺卫---温邪犯肺,肺气失宣 ❖ 手太阴肺 邪热壅肺---肺气闭阻
湿热阻肺---湿热、暑湿犯肺
邪陷心包 邪热内陷,包络阻闭 ❖ 手厥阴心包
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
温热病的临床治疗大法
卫分证:治宜辛凉解表; 气分证:治宜清热生津; 营分证:治宜清营透热; 血分证:治宜凉血散瘀。
田,男,40岁。
病例——
三天前不慎着凉后,恶寒,发热(37.8℃)咳嗽, 痰黄,气促,全身酸痛,苔薄白,脉浮数,服解表 药两剂,出汗后恶寒,全身酸痛消失,但仍发热 (39.5℃),口烦渴,汗多,咳剧,痰黄稠难咳, 气促,胸痛,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 腻,脉滑数有力。患者自持体壮,仍自服“阿莫西 林,清热消炎宁”等药2天,症状没有减轻,出现 心烦谵语,夜热尤甚,皮肤斑疹隐约,舌红降,脉 细数。
温病的辨证

3.邪在下焦(温病后期)
脏腑定位:肾、肝为主 临床表现:
1)肾精耗损: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手足 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 干枯而萎,脉虚。 2)虚风内动: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 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疹密布,舌深绛。
辨证要点:身灼热,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深绛
转归:⑴ 邪退,病情缓解
⑵ 内闭外脱,甚或死亡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
1.何谓传变?温邪在体内的传播、发展变化。 2.传变的方式:顺传、逆传、迅速、缓慢 顺传:卫 气 营 血 次序传变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新感温病的逆传是指温邪自肺卫内陷心营的过程。 3影响传变因素: 1)病邪性质 2)体质3)感邪的轻重4)治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病例讨论
病例一 发热(39℃)伴微恶寒,汗多,头身疼痛,心 烦,口渴喜饮,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 浮数
病例二 发热,伴微恶风寒,咳嗽,胸闷,心烦不寐, 身发红疹,舌质红绛,苔薄白,脉数。
病例三 发热(40℃),面赤,烦躁不安,时有谵语, 抽搐,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数。
病例四 壮热,烦渴,谵妄,吐衄,肌肤发斑,舌深 绛,苔黄燥,脉数。
三焦证候相互传变
刘河间:首曰上焦,尾曰下焦 喻嘉言:从口从鼻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 吴鞠通: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 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 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王孟英:夫温热究三焦者,非谓病必上焦始,而渐及中下也
温病学病因和发病PPT课件

• 对于人体,既易伤津,又易耗气,症见身 热,汗出,口渴,齿燥,神倦,脉虚等。 津气耗伤过甚,可致津气两脱。
温病学教研室 21
• 暑热致津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直接消耗津液,致津伤; ②间接原因——暑热逼津外泄,汗出而致津伤。 • 暑热致气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壮火食气”,“炅则气
常见的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温病学教研室 4
1、风热病邪
Q:什么是风热病邪? A:风热病邪是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
温邪。
温病学教研室 5
• 由春季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风温。 • 《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者,春月受
风,其气已温。” • 《温病条辨》:“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
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病学教研室 38
(2)易燥伤津液
• 《素问》:“燥胜则干”。 燥热病邪燥伤津液有一定规律: • 初起以燥伤肺津为主,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呛咳
无痰等。 • 继则燥伤肺、胃、肠道的阴津,症见鼻、唇、咽、
喉、皮肤干燥,口渴,大便干燥,咳嗽无痰或少 痰、口干,舌干红少苔等。 • 少数病邪深入下焦,燥伤肝肾阴精,出现真阴耗 伤证。
• 王孟英指出:“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 暑也”,即暑邪可以兼挾湿邪,也可以不兼挾湿 邪。
• 若夏季降雨多,暑就容易夹湿; • 若夏季干旱无雨,暑就不可能夹湿。 • 不兼挾湿邪的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如暑温; • 暑热挾湿的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温病学教研室 25
练习题:
• 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 A.肺卫 B.脾胃 C.阳明 D.肺
温病学教研室 31
(2)邪从外受,脾胃为中心
• 阳明胃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脾胃同 属中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湿为土之气, 湿土之气同气相从,故始虽外受,终趋脾胃,使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温病学教研室 21
• 暑热致津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直接消耗津液,致津伤; ②间接原因——暑热逼津外泄,汗出而致津伤。 • 暑热致气伤的机理: ①直接原因——暑热,“壮火食气”,“炅则气
常见的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温病学教研室 4
1、风热病邪
Q:什么是风热病邪? A:风热病邪是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
温邪。
温病学教研室 5
• 由春季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风温。 • 《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者,春月受
风,其气已温。” • 《温病条辨》:“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
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温病学教研室 38
(2)易燥伤津液
• 《素问》:“燥胜则干”。 燥热病邪燥伤津液有一定规律: • 初起以燥伤肺津为主,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呛咳
无痰等。 • 继则燥伤肺、胃、肠道的阴津,症见鼻、唇、咽、
喉、皮肤干燥,口渴,大便干燥,咳嗽无痰或少 痰、口干,舌干红少苔等。 • 少数病邪深入下焦,燥伤肝肾阴精,出现真阴耗 伤证。
• 王孟英指出:“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为 暑也”,即暑邪可以兼挾湿邪,也可以不兼挾湿 邪。
• 若夏季降雨多,暑就容易夹湿; • 若夏季干旱无雨,暑就不可能夹湿。 • 不兼挾湿邪的暑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如暑温; • 暑热挾湿的暑湿病邪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和伏暑。
温病学教研室 25
练习题:
• 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 A.肺卫 B.脾胃 C.阳明 D.肺
温病学教研室 31
(2)邪从外受,脾胃为中心
• 阳明胃为水谷之海,太阴脾为湿土之脏,脾胃同 属中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湿为土之气, 湿土之气同气相从,故始虽外受,终趋脾胃,使 脾失升运,胃失和降。
温病的辨证理论 ppt课件

三是营热亢盛而严重影响到脏腑功能, 特别是可内陷手足厥阴。因营气通于心, 所以营热可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热闭心包之 证,出现神昏谵语等症状,或引起肝风内 动而出现痉厥。这些病变有可能引起正气 外脱的危重后果。
4、血分证
(1)概念: 血分证是邪热发展到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
动血耗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也属于外 感热病里证范畴。
温邪入侵人体
激发体内防御机能,出现一 系列由邪正相争所引起的反 应
导致了卫气营血及有关脏器功 能失调及实质损害。
卫气分 营血分
功能失调为主 实质损害为主
卫分证 属表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属里
气分证较浅 营分证较深 血分证更深
(1)概念: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引起以卫外 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属于外 感病表证的范畴。
营分证的发热特点为身热夜甚,它不同 于卫分的发热与微恶风寒并见,也不同于气 分的但恶热不恶寒。
同时,营分证一般都可见到程度不同的 神志异常,轻则心烦不寐,重则时有谵语。
营分证的舌象特点是舌质红绛,正如叶 天士所说:“其热传营,舌色必绛。”可见 舌质红绛是判断温邪传入营分的重要标志。
(3)病机分析:
3、营分证
(1)概念: 营分证是温邪犯于营分,引起以邪热盛
于营分,灼伤营阴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 候,也属于外感病里证范畴。 温邪深入营分,人体脏器组织的实质损害较 为明显,而有关的功能障碍更为严重,病情 较为危重。
营分证的形成:
Ø 一是在气分的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 邪化燥化火,进而传入营分;
风热病邪犯于卫分,病位主要在肺卫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痛,扁桃
体红肿,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 薄白,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 涕,头痛等为辨证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现仍发热,神志时昏,谵语,躁扰不安,夜间尤甚,手足时有 抖动,尿混黄而短,大便3日未解。
检查:体温39.6℃。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细数。 面红气粗,目闭口张,嘴唇干裂,身热烫手。 血常规:白细胞12.7×109/L,嗜中性细胞86%,
淋巴细胞13%。
如何诊断与治疗 ???
-
2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李某,女,4岁。 1987年6月1日初诊。 主诉:身热,燥扰,时有谵语,夜间尤甚8天。
病史:5月23日患儿突然高烧,体温达39.6℃,萎靡不 振,稍有咳嗽,二便及胸透检查无异常,白细胞总 数及嗜中性粒细胞略高,急诊以“高热待查”、 “上感”收入院。经注射青、链霉素及输液等治疗1 周,病情未能控制。遂延中医诊治。
-
6
一、 卫气营血的证候与病理
(一)卫分证: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外功能失调的一种证 候类型。
(1) 病机:温邪袭表,肺卫失宣 (2)主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
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温邪性质不同,入侵卫分产生的临床特点
尚有不同!
-
7
(3)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涉及范围 较广,
临床表现多 样。
●(2)病机:正邪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
●(3)主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口渴喜冷饮,
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
9
(4)辨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气分湿热证:
◆病位:脾、膜原、胆腑、肠腑等 ◆湿重热轻:热为湿遏而见身热不扬; ◆热重湿轻:湿热交蒸而见身热汗出,热虽盛
(4)证候特点:病位浅,病情轻,病程短
(5)转归: ①病情较轻,正气未衰,治疗及时,邪从表解。 ②感邪较重;或失治误治,温邪从卫入气。 ③心阴素虚者,温邪由卫逆传营(血)分。
-
8
(二)气分证: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未传入营血分者,皆属于 气分范围。
(1)形成:
①温邪由卫传入 ②温邪径犯气分 ③气分伏热外发 ④营分邪热转出气分
(2)病机:耗血动血,瘀热内阻。 (3)主证:身热夜甚,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
尿血,斑疹密布,要点:身灼热夜甚,多部位急性出血, 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5)证候特点:证情危重凶险!
(6)转归: ①血分证病情凶险,积极治疗可望缓解。 ②若血分热毒极盛,正不敌邪,可因血脉瘀阻, 脏气衰竭或急性失血,气随血脱而死亡。
病程 ---- 先后长短 病位 ---- 表里浅深 病情 ---- 轻重缓急
-
5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①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性、病程发展阶段性特点
●叶天士
②《内经》及历代医家营卫气血论述、自己实践
引
卫 行于脉外,
申 发
气 充养全身
维持人体生命活 挥
营 行于脉中
动的精微物质
血 为营所化生
卫气营血 辨证体系
由营外达 里热内陷 由气陷入营血
营(血)
-
17
第二节 三焦辨证 ●概述:
1、三焦理论源于《内经》、《难经》: ①用三焦概念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部 ②三焦生理功能:“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2、汉代涉及三焦病理变化: ▲《金匮要略》: “热在上焦者,因咳而为肺痿; 热在中焦者,则为坚; 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①感邪性质;②感邪程度;③患者体质;④治疗当否
-
16
●温病传变的深浅轻重:
卫分证
病位浅,病情轻,疾病初期
气分证
病位深,病情重,疾病中期或极期
营(血)分证 病位最深,病情最重,疾病极盛
●温病不同发病类型的传变:
由表入里,渐次内传,卫 气 营 血
新感温病 伏气温病
表邪内陷,病情突变,卫 里热外达 由气外达
-
3
●温病的辨证必须具备两大基本要素:
①将纷繁复杂的临床症状归纳出若干证候,根据每一 证候的病理变化确定相应的治法。 ②把握“病”与各证候、证候之间、病程的先后阶段、 部位的浅深层次、病情的轻重程度等的联系,发挥 治疗上的协同配合和知传防变作用。
-
4
●症状 ----- 证候 ---- 病理 ---- 治法---- 方药 ●证候:温病 ---- 组成部分
-
15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
(一)传变的一般规律:
1.自表入里:循卫气营血层次渐进的传变,见于新感温病。 2.由里达表:温邪自血而营,由营转气,从气达表的演变过 程,多见于伏邪温病。 3.传变不分表里渐次:指温邪不循卫气营血表里层次的传变。 如卫气同病、气营血两燔、卫气营血具病。
(二)传变与否及传变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
-
12
(5)证候特点:可外传气分(透热转气), 也可内传血分。
(6)转归:
◆营分病变介于气分与血分之间,温邪既可
转出气分,又可深逼血分。
①温邪初入营分,犹可透热转气;
②邪热久炽,营阴劫灼较甚;
③或失治误治,邪入血分,
病情危殆。
-
13
(四)血分证:温邪深入血分,病变已属极期或后期,
病情危重
(1)形成: ①营分邪热未及时透转气分,营热羁留,传入血分 ②卫分或气分邪热未解,传入血分 ③血分伏热自发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理和主要证候。 3.掌握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运用。 ●重点难点 1.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形成,及其与《内经》所述的
“营卫气血”和“三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卫气营血、三焦各阶段的病理、证候、辨证要点及治疗大法。 3.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及临床运用。
①气分邪热失于清泄,或湿热病邪化燥化火入营分
②肺卫之邪乘虚径陷营分 ③伏邪自营分化热而出 ④某些温邪直犯心营 (2)病机: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湿热化燥化火, 气营同病之证:营 分证+苔垢腻,或
脘痞、胸闷等
(3)主证: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4)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
18
3、金元刘完素将三焦病变作为外感热病的分期: 上焦(初期)
而不为汗衰。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脘腹痞满,苔腻。
-
10
(5)证候特点:病变广泛,类型较多 (6)转归:
① 邪正相持阶段,正气奋起抗邪, 治疗及时正确,可冀邪退病愈。
② 正不胜邪; ③ 治疗不当,失治误治,
邪陷营血,病趋危重。
-
11
(三)营分证:温邪深入营分,是以实质损害为主要病理变化。
(1)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