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职高政治期末试卷

合集下载

2021-2022学年中职(技工)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

2021-2022学年中职(技工)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思政《哲学与人生》试题(中国劳动出版社 梁文侠 1-3章)班级 姓名 成绩一、填空题:(每空2分)1.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 ( )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重要的原则。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 )的。

它不依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却能被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4. ( )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依此为出发点。

5. (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6、(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7、 ( )是人特有的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8、 (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9、 科学认识的任务,就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其内在的( )。

10. ( )是在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发展观念。

11. ( )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开始的,量变是( )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13. 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 )的关系叫做矛盾。

14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这个特点称为矛盾的 ( )。

15.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 ( )。

二、单选题(将正确选项填入后面的表格中,每小题2分)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 ) A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 B 、农、轻、重等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C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矛盾D 、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 、 客观实在B 、可知的C 、运动D 、事物的现象 3.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A 、 物质和意识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 、有神论和无神论D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 鸟能筑巢,人能盖房。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期末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力量的源泉在于团结协作,人类只有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共享成功,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这其中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2.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客观性B.实践的历史性C.实践的能动性D.实践的社会性3.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

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相辅相成的关系C.相互排斥的关系D.不可分割的关系4.师生二人看到池塘中漂浮的树叶。

学生认为树叶是随着波浪走的。

老师讲,粗看起来,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

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在发生震荡,这时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

上述事实说明()。

A.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B.现象分为真相和假象,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C.感觉是不可靠的,没有什么用处D.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5.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以往战争中几次成功的偷袭,多选择在周末或星期日,而以色列却选择在了星期一。

埃及军队总以为以色列在拂晓发动进攻,结果损失惨重。

这表明()。

A.创造性思维可以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B.要敢于否定一切,树立创新意识,革故鼎新C.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是创新的要求D.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6.古代有位画家对模仿他的人说:“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另一位大师也这样告诫他的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从哲学上看,两位大师都主张()。

A.学习经验要区别现象和表象B.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D.只有继承才能实现创新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与答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与答案

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答题要求:请将第一、二、三题答案写在后面的表格里一、单项选择题1. 在首个国家( )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作出重要指示。

他强调,( )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A ) 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诉讼法2. 12月1日,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流域全覆盖,、、、、、、等7个海关加入改革。

当天,流域12个关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纳入区域通关一体化,长江全流域真正实现了“12关如1关”。

这标志着(A )三大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实施。

A.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地区B.京津冀、黄河经济带、地区C.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港澳地区D.京津冀、海西经济带、地区 3.下列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B ) A .个人的体质 B .个人的性格 C .个人的家庭情况 D .个人的学业基础4.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 C ) A .不自量力 B .自知之明C.量力而行D.妄自菲薄5.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

”这说明他(D)A.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B.认为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于物的特点(C)A.人有价值,而动物没有价值B.人有使用价值,而动物没有使用价值C.人有自觉能动性,而物没有自觉能动性D.人有阶级性,而物没有阶级性7.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A)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B.物质决定意识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8.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C)。

A.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B.读书不能获得真知C.实践是人认识的来源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9. “理想好比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它虽生长在泥土中,但又不是泥土。

升学班哲学与人生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升学班哲学与人生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酒泉工贸中专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本试卷适用于10高考班(注:请同学们将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中,不按要求做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50分。

1.“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3.秦国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例说明()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C、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4.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

这说明他()A、认为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5.“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A.知人知面就行了B.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认识C.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了D.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6.《论语》里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欲速则不达,它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8.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B、物质决定意识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9.“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

”这种说法()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10.“君子交淡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A、适度B、互惠互利C、因人而异的D、主动热情11.“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班级: 姓名:分数: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客观实际是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那么人生的客观实际包括哪些方面?(10分)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体现在两个方面,请简单阐述。

(10分)3.成功的人生行动包括哪些因素?(10分)4.简单阐述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0分)5.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哪些特征?(10分)6.运动、变化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0分)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的打×,每小题4分,共40分)7.规律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8.人生选择具有多样性和可能性()9.有的物质是不运动的()10.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11.发展是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上升的运动()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一切科学的来源()13.成功和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4.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1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16.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答案:1.1)具体的客观历史条件2)个人主客观条件3)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情况和问题2.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1)成功的行动目的2)恰当的行动方法3)行动的条件4.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另一方面,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5.平等相处;宽松的人际环境;相互真诚信任;友善和关爱6.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变化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也可以是下降的,后退的运动;而在这些变化当中,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才是发展。

并且变化还可能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果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事物质的变化也不能称之为发展。

因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的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1、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人生发展不能好高骛远(√)3、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从主观愿望出发(X)4、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5、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6、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X)7、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8、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9、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10、人们可以创造规律(X)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小题)1、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A)A、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2、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B)A、“现象”和“本质”B、“本质”和“现象”C、“客观”和“主观”D、“主观”和“客观”3、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B)A、比较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C、分析综合法D、类比法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实说明( B)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直到变害为利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不很难企及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5、下列不属于的是益友表现的是(D)A、正直的人B、诚信的人C、见闻广博的人D、好背后诋毁人得人6、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D)①平等互处②宽松的人际环境③友善和关爱④相互真诚信任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7、“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D)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宋诗蕴含的哲理有(D)A、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B、联系是普遍的,孤立存在不和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没有的C、联系是多种多样的D、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局部没有的新的整体的功能9、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C)。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本试卷共100分,时间10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实事求是”中的“是”是指() [单选题] *A.客观实际B.客观规律(正确答案)C.主观愿望D.正确观点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单选题] *A.量力而行(正确答案)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3. 在人类现代航天史上,由飞机到火箭、到卫星、到太空飞船、航天飞船、火星探测器,无不体现人类自觉能动性的伟大力量,这表明() [单选题] *A.规律的客观性和强制性的作用越来越小B. 人既能认识规律,也能改造规律C.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答案)D.人需要有正确思想意识的指导4.德国诗人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的。

”因此,营造和谐人际关系,要认识到() [单选题] *A.人是有差别的,我们应该承认并尊重差异(正确答案)B.人是有共性的,我们应该求同排异C.人是多样的,我们应该选择和自己个性类似的人交往D.人是有差别的,我们应该努力和周边人保持一致5.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说明() [单选题] *A.人的发展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B.人生充满了挫折和坎坷C.内因和外因都对人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正确答案)6.我国选出的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先进事迹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共同体现了新时代青年敬业、爱国、奉献的精神面貌。

这表明() [单选题] *A.不同的现象总是表现不同的本质B.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正确答案)C.现象和本质都隐藏在事物的内部D.同一个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7. “人有悲欢离合”,这表明() [单选题] *A.人生不可避免有顺境和逆境两种境遇(正确答案)B.人生来痛苦,不会有幸福C.人生遭遇逆境不可避免D.逆境阻碍人生发展8.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句话说明() [单选题] *A.事物都是对立的B.事物都是统一的C.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事物自身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正确答案)9.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地球是方的,当有人提出地球是圆的时,遭到了大家的嘲讽。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测试题及答案期末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力量的源泉在于团结协作,人类只有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共享成功,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这其中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2.有人研究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客观性B.实践的历史性C.实践的能动性D.实践的社会性3.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

A.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B.相辅相成的关系C.相互排斥的关系D.不可分割的关系XXX.师生二人看到池塘中漂浮的树叶。

学生认为树叶是随着波浪走的。

老师讲,粗看起来,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

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在发生震荡,这时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

上述事实说明()。

A.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B.现象分为真相和假象,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C.感觉是不可靠的,没有什么用处D.现象和本质密切接洽,不可支解5.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以往战争中几次成功的偷袭,多选择在周末或星期日,而以色列却选择在了星期一。

埃及军队总以为以色列在拂晓发动进攻,结果损失惨重。

这表明()。

A.创造性思维可以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B.要敢于否定一切,树立创新意识,革故鼎新C.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是创新的要求D.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具体的、有条件的6.古代有位画家对模仿他的人说:“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另一位大师也这样告诫他的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从哲学上看,两位大师都主张()。

A.研究经验要区别现象和表象B.要正视理论对实践的指点作用C.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D.只有继承才能实现创新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政治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得分
选择题(分)
1.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C、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3.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

A、比较分析法B、分析综合法C、矛盾分析法D、类比法
4、人生发展需要不断通过()和学习提高能力。

A、实践B、实验C、工作D、体验
5.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

A.物质 B.意识C.社会 D.精神
6.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

A.规律是永恒的
B.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C.规律是可以认识利用的
D.规律是不可能被创造的
9.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

A.、能够改变环境
B、有心理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
D.、能反映外部事物
10.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A.本质的必然联系
B.现象与偶然的关系
C.直接的关系
D.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1.下列成语和日常用语,蕴涵客观规律性和自觉能动性辩证关系的有()。

①、拔苗助长②、量力而行、尽力而为③、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④、心想事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说()。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运动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1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

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

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4.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说谎的。

”例如一根直的木棍,一半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

这说明()。

A、本质离不开现象
B、现象离不开本质
C、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C、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15“痛苦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这句话表明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应是()A.害怕以后生活中再有挫折 B.流露出对挫折忧伤的情感
C.面对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D.打算碰到挫折绕道而行
16、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定是非
C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D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17、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故事,现实生活中人们学习、工作都想找个好学校、好单位。

这是因为()
A.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
B.人的活动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
C.环境的好坏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
D. 人是社会人
18、有的人看到社会生活中一些假、恶、丑和不合理的现象,就对社会主义理想发生动摇、怀疑。

这种认识()
A.不懂得理想源于现实
B.不懂得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不懂的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
D.不懂得理想与现实的区别,把二者等同起来
19、企业界有句话: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无创新能力,是否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国力的关键因素。

这说明()
A.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B.拥有了经济实力就有了竞争的主动权
C.任何国家都在行使科技创新的职能
D.能否创新是判断一个社会制度先进与落后的唯一标准
20、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农夫等不到第二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从哲学上看,农夫的错误主要在于()
(1)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2)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普遍规律
(3)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

(4)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A(1)(2) B(3)(4) C(2)(3) D(1)(4)
21、“饮长江水”是北方历代人的梦想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及综合国力提高,200212月27日南水北调正式开工,南水北调从设想到开工说明了()
A理想愿与社会意识是人生奋斗的目标。

B任何理想都可以转化为现实。

C理想只有通过奋斗才能转化为现实。

D崇高的理想是我国各名族团结奋斗的精神。

2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表明()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性作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23、“一万个后来在,不如一个开拓者。

”这句话的意义在于,要()
A.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C.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D.重视量的积累
24、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说明这些青年志愿者()①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②尽己所能,不计报酬
③帮助他人,服务社会④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揠苗助长”之所以错误在于()
A.夸大了客观实际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自觉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评析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10分)
1.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2.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

()
3.矛盾就是对立和斗争。

()
4.真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真理是主观的。

()
5.职业理想就是理想的职业,选择职业要符合个人实际。

()
6.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
7.任何事物都可以孤立存在()
8.通过学习人生哲学,可以从中吸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9.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不能统一的。

()
10.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

()
三、材料题(共20分)
1、东汉时期的大医学家张仲景,有一次给两个病人看病,他们都是在路上被大雨淋了,头疼,咳嗽,鼻子不通气。

张仲景给他的病人同时开了一帖麻黄药。

第二天早上,一个人吃了药,出了一身汗,病已好了一大半,二另一个病人虽然也出了一身汉,病却反而加重了,这是为什么?
(1)为什么同样是感冒,用同样的药方治病,其结果却不一样呢?(5分)(2)在我们的学习中,怎样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5分)
2、“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以及对我们生活的指导意义是什么?(1分)
四、实践题(共20分)
1、童杰从走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就牢牢的记着老师的一句话:“每天多做一点点,
便是成功的开始;每天改进一点点,便是卓越的开始。

”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1)今天我做了什么?(2)今天我改进了吗?(3)明天还有什么可改进的?
十几年以后,他成了公司研发部首席工程师,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轻松一笑说:“每天平均20分钟的冷静反思,胜过一堆豪言壮语。

请把你的感悟写在下面:(10分)
2、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生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砌墙吗?”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边干活还哼着小曲,他满面笑容开心的说:“我们在建设一座新的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仍然在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二个人的老板。

结合“三个人砌墙的故事”事例,请你谈谈确立人生目标对我们人生成长的必要性?(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