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古岩溶期次及控制因素
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

2023年11月第38卷第6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Xi’anShiy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Nov.2023Vol.38No.6收稿日期:2023 07 13基金项目:中石化科技部项目“龙门山前海相上组合油气成藏条件与区带评价”(P22073);“四川盆地下三叠统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评价”(P21042-5)第一作者:徐康(1985 ),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储层沉积学。
E mail:xukangstar@foxmail.comDOI:10.3969/j.issn.1673 064X.2023.06.001中图分类号:TE122.23文章编号:1673 064X(2023)06 0001 14文献标识码:A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徐康1,2,宫晗凝1,2,蒋小琼1,2,潘文蕾1,2,汪远征1,2,杜崇娇1,2,李龙龙1,2(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2.中国石化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6)摘要:为明确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基于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结合实验分析数据,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表明: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岩性以微粉晶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最为有利。
平均孔隙度3.7%,平均渗透率9.31×10-3μm2,下储层段物性明显好于上储层段。
主要储集空间为成岩组构溶蚀孔洞。
白云化及组构选择性溶蚀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发生于沉积-成岩早期。
(藻)云坪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沉积基础。
准同生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
优质储层多发育在向上变浅高频旋回中上部藻纹层中。
储层发育有利区平面上在川西中部,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关键词:储层特征;成因机理;雷口坡组;川西坳陷;三叠系ReservoirCharacteristicsandGeneticMechanismofUpperSectionoftheFourthMemberofLeikoupoFormationinWesternSichuanXUKang1,2,GONGHanning1,2,JIANGXiaoqiong1,2,PANWenlei1,2,WANGYuanzheng1,2,DUChongjiao1,2,LILonglong1,2(1.WuxiResearchInstituteofPetroleumGeology,SINOPECResearchInstituteof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Wuxi,Jiangsu214126,China;2.SINOPECKeyLaboratoryofHydrocarbonAccumulation,Wuxi,Jiangsu214126,China)Abstract:ThereservoircharacteristicsandgeneticmechanismoftheuppersectionofthefourthmemberoftheLeikoupoFormationinwesternSichuanwassystematicallyanalyzedonbasedonfieldoutcrop,core,loggingandseismicdata,andexperimentalanalysisdata.Researchshowsthatthemostfavorablelithologyforthisreservoirismicrocrystallinedolomiteandalgallayereddolomite.Averageporosityandaveragepermeabilityofthereservoiris3.7%and9.31×10-3μm2separately,thephysicalpropertiesofthelowersectionofthereservoira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oseoftheuppersection.Themainstoragespaceisdiageneticfabricdissolutionpores.Con structivediagenesissuchasdolomitizationandfabricselectivedissolutionmainlyoccurintheearlystagesofsedimentation diagenesis.Carbonatetidalflatisthesedimentaryfoundationforthedevelopmentofhigh qualityreservoirs.Themetascontemporaneousdolomitiza tionofmicroorganismsisthekeybasicconditionforthedevelopmentofhigh qualityreservoirsincarbonatetidalflat.Quasicontempora neousdolomitizationanddissolutionarekeyfactorsforthedevelopmentofhigh qualityreservoirs.High qualityreservoirsaremostlyde velopedintheupperandmiddlealgallayersofhigh frequencycycles.ThefavorableareaislocatedinthecentralpartofwesternSi chuanontheplane,extendinginanortheast southwestdirection.Keywords:reservoircharacteristics;geneticmechanism;LeikoupoFormation;westernSichuanDepression;Triassic[Citation]徐康,宫晗凝,蒋小琼,等.川西雷口坡组四段上亚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8(6):1 14,62.XUKang,GONGHanning,JIANGXiaoqiong,etal.ReservoircharacteristicsandgeneticmechanismofuppersectionofthefourthmemberofLeikoupoFormationinWesternSichuan[J].JournalofXi’anShiy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23,38(6):1 14,62.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引 言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1 3],近年来,多口探井喜获高产工业气流。
川西南龙门硐地区雷口坡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川西南龙门硐地区雷口坡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李琼玉; 李琦【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9(019)030【总页数】10页(P103-112)【关键词】雷口坡组; 储层; 成岩作用; 白云岩【作者】李琼玉; 李琦【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四川盆地内碳酸盐岩形成时间早,分布广,沉积环境多样,经历多期次构造演化,成岩作用类型多样。
盆地内至今已发现20多个海相大中型气田[1],其中,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之一。
杨克鹏[2]、赵向原等[3]、孙春燕等[4]、秦伟军等[5]、曾德铭等[6]对四川盆地雷口坡组的沉积特征、生烃潜力和储层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川中和川东北地区。
碳酸盐岩非均质性强,不同的地区储层的影响因素多样且存在差异[7],目前对川西南峨眉龙门硐地区雷口坡组地层的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类型研究少,勘探程度低。
通过实地踏勘考察、光学显微镜下岩石薄片观察以及查阅资料文献,对川西南峨眉龙门硐地区雷口坡组的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类型进行研究,并分析成岩作用对雷口坡组各个优质储层发育段的影响。
1 区域地质概况研究区位于川西凹陷南段(图1),属于喜马拉雅构造带[8]。
川西凹陷呈东北向展布,西部为北川-映秀断裂带,东部为川中平缓构造带。
研究区范围内的三叠纪地层出露比较齐全,自下而上发育有飞仙关组、铜街子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
雷口坡组底部形成呈区域性稳定分布的标志层——灰绿色绿豆岩,为雷口坡组与嘉陵江组的地层分界线[9]。
受印支运动影响,雷口坡组顶部被侵蚀,天井山组(雷口坡组五段)仅残存于绵竹、江油一带,因此研究区雷口坡组地层与上覆地层须家河组呈不整合接触。
中三叠世雷口坡组沉积时期,四川盆地东南方向为泸州古隆起和开江古隆起,西南部为康滇古陆,西部为龙门山岛链,北部受秦岭古陆限制,形成了封闭条件较好的局限海台地,局部地区为开阔陆缘海和蒸发台地相[10,11],峨眉龙门硐地区为碳酸盐岩局限台地(图2)。
川东北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天然气来源与成藏分析

川东北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天然气来源与成藏分析黄仁春【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天然气勘探目的层,有关雷口坡组天然气的来源以及雷口坡组是否具有生气潜力还存在争议。
研究表明雷口坡组泥质白云岩与泥质灰岩有机碳含量平均达到0.72%,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
雷口坡组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干燥系数为0.99。
不同于其他海相层系天然气,其CO2和N2含量较少,总量<10%,仅含微量的H2 S;它们的甲烷碳同位素相对较重(-31.5‰~-36.3‰),而乙烷碳同位素较轻,基本上都小于-28‰(-27.7‰~-36.6‰),且部分气呈δ13 C1>δ13 C2反序分布,属高-过成熟海相油型气。
其烷烃气系列碳同位素组成既不同于上覆的须家河组陆相天然气,也有异于下伏飞仙关组-长兴组海相气,具有不同的气源,经与雷口坡组烃源岩轻烃组成的对比,认为其气源主要来自本层位。
成藏条件分析表明,雷口坡组天然气的富集主要受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及分布控制,只有紧邻烃源岩发育的浅滩相白云岩/裂缝型灰岩构成的“岩性圈闭”才能形成天然气的聚集。
%Leikoupo Form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rget in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of the Sichuan Basin in recent years.Some disputes are remained on both the natural gas source and its generation potential for the Leikoupo Formation.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mean TOC for the argillaceous marl and dolomite arrived at 0.72%,with a comparative high capacity of gas generation.The natural gases are dominated by hydrocarbon component with a lowamount of heavy hydrocarbons (round 1%)and have a dryness index of0.99 .Unlike the natural gases found in other marine sequence,the natural gase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contain relatively low concentration of no-hydrocarbons (abundances of CO2 and N2 less than 10% and H2 S in trace amount (<0.01%)).The methane is isotopically somewhat heavy (-31.5‰to-36.3‰),whereas the ethane has relatively light values mostly less than -28‰ (-27.7‰ to -36.6‰),with isotopic reversals in partial gassamples,suggesting a post-mature marine gas.Natural gases in Leikoupo Formation are distinguished i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alkane hydrocarbons from typical terrestrial gas in Xujiahe Formation and marine gas in Feixian-guan-Changxing Formation,indicating a different gas source.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haracter of hydrocarbon source and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s,the close similarity of light hydrocarbons with marls of Leikoupo Forma-tion indicate that the natural gases in Leikoupo Formation are likely from the source rock within this sequence. Throughthe integrated investigation for the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Leikoupo Form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source rock occurrence controlled the gas ly,natural gas was only accumulated in“lithologic traps”(constituted by shoal dolomite and/or fractured limestone)which located near the source rock.【总页数】7页(P412-418)【作者】黄仁春【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2;P618.13【相关文献】1.川东北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古岩溶期次及控制因素 [J], 郭培培;阮何文;王红敏;强磊2.风化壳古岩溶储层地震预测方法--以川东北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四段为例 [J], 陈刚;张玺华;陈勇;林良彪;文龙;林凯3.川西雷口坡组古风化壳喀斯特气藏成藏条件 [J], 孟昱璋;徐国盛;刘勇;杨成;袁海锋;梁家驹4.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马治鸾;陈洪德;钟怡江;林良彪;李洁;王琦;龙宇5.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天然气成藏过程分析 [J], 陈智远;孟宪武;沈开元;张晓文;宋晓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元坝地区雷口坡组顶部古岩溶测井相与储层特征分析

收 稿 日期 :2 1 — 5— 9 0 1 0 0 改 回 日期 :2 1 0 0 1— 9—2 3
该不整合面缺失 以灰岩沉为主的三叠系中统黄 莲桥组、 上统马鞍塘组 ( 天井山群 ) 和垮洪洞组 , 即 缺失三叠系 中统拉丁阶 、 上统 卡尼阶及诺利 阶下
电阻率值不同, 当泥质等高导物质充填孔洞后 , 显 示高 的自然伽玛值与相对低的电阻率值 , 而硅质 、 方解石等高阻物质充填溶蚀孔洞后 , 显示为相对低 的 自然伽玛值与相对高的电阻率值。
现象 。元坝 2井在 484m一 1 m岩溶发育段 1 488
钻时 由 10mn m 一10mi m 下 降 至 8 i/ 1 i/ 3 n / 8mn m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层系多 , 厚度大, 分布广 , 油气资 源十分丰富。近年来 , 川东北元坝 4 、 井 元坝 2 、 井 元坝 l 井在雷 口坡组顶部试气分别获得高产工业 2
气流 , 得 了雷 口坡组顶 部 风化壳 白云岩储层 新领 取 域 的突破 , 实元 坝地 区雷 口坡组 顶部 白云岩 风化 证 壳 储层具 有 良好 的勘探 前景 ] 。
析认 为 , 古岩溶 有效储 集 空 间是 由受古岩 溶作 用产 生 的溶蚀 孔 洞 和 由构造 作 用 产 生 的裂缝 共 同
构成 。通过 古岩 溶测 井识 别与 古岩溶 剖 面结构 划分 与对 比 , 综合 钻 井地 质剖 面认 为 , 坝地 区古 元
岩溶剖面在垂向上主要发育地表岩溶带与渗流岩溶带, 风化 壳时期溶蚀作用强烈 , 但大部份空间 均被 后期 沉积 物所充 填 , 现“ 蚀 强、 呈 溶 充填 强 ” 的现 象 , 集 空间类型 以孔 隙 ~裂缝 型 为主 。 储
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岩溶储层含气性预测

雷 口坡组岩溶储层受古构造背景控制 ,长期遭
受 风 化 、剥 蚀 及 地 表 水 的 淋 滤 ,溶 蚀 缝 洞 储 层 发
图 1 岩溶裂缝储层正演模型及亮点现象图
收 稿 日期 :2 1 —0 3 修 订 日期 :2 1 —0 —0 0 0 8— 0 00 9 7 作者简 介 :胡伟光 (9 2 ) 17 - ,T程 师 ,从事地震资料处理 、解释及储层反演方法研究工作 E m i yy 8 @16ci - a :w g8 8 2 . n l o
天然气技术 / 11
第4 卷
胡伟光 ,等 :元坝地 区雷 口坡组岩溶储层含气性 预测
第5 期
裂 缝 型储 层 与 下 伏 地 层 接 触 处 出 现 强 反 射 ,形 成
“ 亮点 ” 。亮点之 强度 ,与 溶洞 一 裂 缝型储 层 的规模 及大小 ( 平 、垂 直 ) 水 发育 情况 有关 ,即溶 洞 一 裂缝
元 坝 地 区雷 口坡 组 岩 溶 储 层 含 气 性 预 测
胡伟光 陈山林 王 涛 肖 伟 李发 贵
成都
赵卓男
( 中国石化勘探 南方 分公 司研 究院 ,四川
摘
604 ) 10 1
要 结合亮点技 术 、A O技 术等特点 ,探讨 了元坝地 区雷 口坡 组岩溶 一 裂缝 型储 层综合预测方 法。实 V
探 表 明 :四川 盆地 中三叠 统 雷 口坡 组 为裂缝 一 岩 溶 型复 合储 层 ,是 重 要 的含 油 气 层 系之 一 [ ] 研 究 4 。在 - 6
区有 的钻井 钻 遇 雷 口坡 组 高 产 气层 ,而 有 的钻 井 则
2 雷 口坡 组储 层 综 合 预 测
21 亮点 检 测 . 通 过对 该 区溶 洞 一 裂缝 型储 层 地震 响应 的正演 模 拟 ,得 到 储 层 反 射 特 征 ( 1。 可见 ,其 溶 洞 一 图 )
元坝地区雷口坡组古岩溶储层特征

m ir c v t In oo i n oo rni . irt n s m m ic mirt nlm i td ly rByc m p e n ieya ay i g c o r saI ed lm t a d d la e t m c i a d p a i e e e t c i i a nae a e . o i e rhe sv l n lzn
i dc td t a a b n t o k m arx i a b g n L io p ra sc Gr u slw. r st n y o o i e s n iae h tc r o ae r c ti n Yu n a Re oi ek u o T isi o p wa o po o i a d h p t n cd n e y
研 究表明 元坝地 区雷 口坡 组在沉 积后 先后 经历 了沉 积一 藏 、抬 升暴 露一 化 剥蚀 、再埋 藏三个 演化 阶段 ,致使 雷 口坡 埋 风
组经 受 了多期 次、 多类型成岩作 用的影响 。通过 孔隙度 渗透率 分析表 明,元坝地 区雷口坡 组碳 酸盐岩基质 为低孔 、低 渗 致 密储层 ,不具 储集性 ,油 气主要储 集在 裂缝 及未 充填 溶洞 中。
we t h o g t r e e ou i n t g s a tr d p i: e o i- u yngu l tt x o u e we t e i g a d e u yn , ih n t r u h h e v lto sa e fe e ostd p stb r i ,p i o e p s r — ah rn n rb r i gwhc f m a e L io p T is i Gr u b fe t d b utpe t e a d t p s fd a e e i.o o i e me bl y a lss k s ek u o ra sc o p e a fce y m lil i s n y e o ig n ssP r st p r a it nay i m y i
四川中坝气田雷口坡组成藏条件及油气主控因素

四川中坝气田雷口坡组成藏条件及油气主控因素蒲莉萍;张哨楠;王泽发;白晓亮;杨鹏;赵姗姗;刘曦翔;王喆【摘要】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many sets of source rocks were developed in gas trap of the Leikoupo Formation in the Zhongba gas field, Sichuan based on sedimentary facies, structure and logging data.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ectogenesis is major control factor for the oil and gas.%通过对四川盆地西北部中坝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已发现油气与有利沉积相带、局部构造、等关系的分析,结合试采试油资料与储层厚度、物性与录井显示关系的统计分析,总结认为油气成藏发育了多套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
通过对各个构造运动阶段雷口坡气藏被改造与再形成的分析,提出油气主控因素是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的古圈闭,油气藏受到破坏然后再形成的整个过程。
该主识对中坝气田未来的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6页(P53-57,63)【关键词】油气;成藏条件;雷口坡组;中坝气田【作者】蒲莉萍;张哨楠;王泽发;白晓亮;杨鹏;赵姗姗;刘曦翔;王喆【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国际工程公司,成都 61005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四川盆地于1971年在川19井雷一段(T2 l1)井深3 696.5m发生强烈井喷,喷出轻质原油和天然气,从而发现中坝气田。
元坝气田雷口坡组古溶沟展布及其对气藏的控制

元坝气田雷口坡组古溶沟展布及其对气藏的控制范志伟【摘要】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generation condition,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distribution feature of the ancient ditches in the Leikoupo Formation in the Yuanba Gas Field, the influences of ancient ditches on reser-voir, trap, flow and hydrocarbon enrichment were discussed, and several favorable exploration targets were point-ed out. Erosion, early fracture and hot and humid climate controlled the generation of ancient ditches. The ditch area was featured by thin residue formation, thickening overlying formation and underflow development. “Con-cave” and “bidirectional onlap” were identified on seismic sections. There are four main ditch areas in the study area, usually 2-3 km wide for a single ditch, and the cutting depth is 30-60 m. Karst residual hills, which were well-preserved and favorable for reservoir, are potential targets for exploration.%在详细论述元坝气田雷口坡组古溶沟形成条件、识别方法及展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古溶沟对储层、圈闭、流体及油气富集区的影响,提出有利的勘探目标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0 2年 1 0月第 1 1卷第 1 0期总第 2 9期 7
1 7
川 东北 元坝 地 区雷 口坡 组 古 岩 溶 期 次 及 控 制 因素
郭 培 培 阮何 文
王红敏 强 磊
14 0 ( 青海油 田公 司采油二厂 ,青 海 海 西 8 6 O )
摘
要 : 东北元坝地 区中三 叠系雷 口坡组 四段 获得 高产工业 气流标志着雷 口坡组具有 巨大的天然 气勘探潜 力。 川 本丈以显微
的沉 积 盖 层 , 累计 厚度 6 0  ̄ 10 0 0 0 2 0 m。 从 新 元 古 界 陡 【沱 L 』 组 至 中生 界 中三 叠 统 雷 口坡 组 发 育 一套海 相 碳 酸 盐 岩 地 层 , ‘ 厚 度 为 4 0  ̄ 70 m,其 问 缺 失 上 寒 武 统 、下奥 陶 统 、上 志 00 00
雷 口坡 组 地 层 的油 气 勘 探 具 有 一 定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指 导 意 义 。
一一 I 慨械 基 ~
滞 游 { 赡 ¨
¨牧 矩
豳 固 … … 豳 圜 …
蚀 并遭 受岩 溶作 用;二是 雷 口坡组岩石 的物质成分影响溶蚀速度 。并通过分析指 出,雷口坡组 经历 了多期次溶蚀 改造 ,包括 风化期 大气淡水前溶蚀 、风化期溶蚀及风化期后埋藏溶蚀 ,其 中风化期岩溶作用尤 为明显和 强烈 。
关键 词 : 雷 口坡 组 ; 古 岩 溶 作 用 ; 川 东北 元 坝
岩 溶 作 用 向着 更 有 利 的方 向进 行 。
渡 — — 陆相 沉 积 , 以碎 屑岩 沉积 为 主 , 厚 度 达 3 0 m 以上 。 00
三 叠 纪 中 世 末 期 的 印 支 运 动 使 上 扬 子 地 台 结 束 了 自震 旦 纪 以来 大 规 模 的海 相 碳 酸 盐 岩 沉 积 历 史 , 提 斯 海 水 逐 渐 退 出 特 四川 盆 地 ,沉 积 也逐 渐 由海 相 向 陆 相 过 渡 。雷 口坡 组 为 海 相 I
薄 片观察 为基础 ,结合扫描 电镜 、白云岩有序度等分析手段对 川东北雷 四组 古岩溶作 用的主控 因素进行研 究,旨在 为进一步
加 深 对 古岩 溶 储 层 的 整体 认 识 。综合 分 析 和 研 究 古岩 溶 形 成 的 主要 两种 原 因:一 是 构 造 作 用导 致 元 坝 地 区 雷 口坡 组 抬 升 、剥
峨
埔
一
赫
I 嚣 { i 豳 2 {
圈 圜 …
游 “蔼 女删未 珊 W ㈣ 趣 挑械 羝
豳 阁 … * …
2 地 质背 景
元 坝 地 区 在 元 古 界 变 质 岩 及 花 岗岩 基 底 之 上 发 育 巨 厚
图 1 元坝 T 雷 口坡组 四段 上亚 段风 化壳 柱状 图 井
D : 1 . 9 9 .i S . 6 1 6 9 . 0 2 1 . 0 0I 0 3 6 /j I 1 7 — 3 6 2 1 . 0 0 9 Sq
娥 瞄 蹦蹴 氍 自 溉 i
鳓
1 引言
旧 川 盆 地 东 北 部 中三 叠 统 雷 口坡 组 是 该 地 区 沉 积 的 最 I
及 泻 湖 蒸 发 相 沉 积 ,岩 性 主 要 为 碳 酸 盐 岩 夹 膏 岩 。
3 岩 溶作 用 发育 的控 制 因素
元 坝 地 区 及 其 邻 区 雷 口坡 组 岩 溶 发 育 的 控 制 因 素 可 归 结 为 外 因和 内 因两 个方 面 ,外 因 主 要 为 构 造 作 用 及 古 气 候 和 基 准 而 的升 降对 溶 蚀 的 主 动 影 响 ,内因 为 雷 口坡 组 可 溶 岩 本 身 对 溶 蚀 的被 动 影 响 。 3 1 构 造 作 用 对 溶 蚀 的 影 响 . 构 造 运 动 对 川 东 北 元 坝 地 区 雷 口坡 组 古 岩 溶 起 到 强 烈 I 的控 制 作 用 。受 地 壳 抬 升 的影 响 ,雷 四 上 亚 段 长 期 暴 露 地 表 遭 受 大 气 淡 水 淋 滤 并 进 入 风 化 剥 蚀 的 岩溶 环 境 ,同 时 形 成 大 量 裂 缝 ,为 后 期 多期 次 的岩 溶 发 育 提 供 有利 空 间 ,表 现 在 以
留统 、泥 盆 统 、下 石 炭 统 。上 三 叠 统 须 家 河 组 之 上 为 海 陆 过
下 几 个 方 面 :( )构 造 作 用 形 成 的 不 整 合 面 是 元 坝 地 区 雷 口 1
坡组风化壳发育 的必要条件 ;( )构造作用可使碳酸盐岩地 2
层 产 生 大 量 的断 层 和 裂 缝 , 大 气 水 渗 流 和 循 环 的 通 道 ; 3 是 () 在 断 层 发 育 的地 方 , 别 是 张 性 断 裂 发 育 的 部 位 , 构松 散 , 特 结 孔 隙人 ,有 利 于岩 溶 作用 的增 强 ;( )由于 多 期 构 造 应 力 作 4 用, 一些 微 裂 隙形 成相 互切 割 、 百 交 叉 的 网状 裂 缝 系 统 ( 相 见 图2 )增 加 岩 石 的孔 隙度 ,从 向改 善 了岩 石 的渗 透 性 ,使
辨l
} [ }
艚
n . s m
4 f
谶
后 一 套 海 相 碳 酸 盐 岩 地 层 , 口坡 组 顶 部 风 化 壳 与 上 覆 须 家 雷 河 组 的 沉 积 间 断 时 间 至 少 约 2  ̄ 2 Ma 0 6 ,致 使 风 化 壳 整 合 岩 溶 发 育 程 度 强 烈 。众 所 周 知 ,岩 溶 作 用 是 伴 随 碳 酸 盐 岩 形 成 演 化 过 程 的 重 要 地 质 作 用 , 且 古 岩 溶 作 用 是 碳 酸 盐 岩 储 并 层 孔 隙 系 统 形 成 的 重 要 成 岩 作 用 之 一 。 目前 对 川 东北 雷 口 但 I 坡 组 古 岩 溶 的 类 型 及 发 育 期 次 还 存 在 一 定 分 歧 ,发育 展 布 规 律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 此本文在显微薄片观察 、 片鉴定 、 因 薄 扫 描 电镜 、白云 岩 有 序 度 等 分 析 测 试 资料 基 础 上 ,从 风化 壳 内原 始 沉 积 岩 成 分 结 构 出发 ,结合 研 究 区沉 积 构 造 演 化 背 景 等 方 面 研 究 岩 溶 发 育 的控 制 因素 。 析 阐述 研 究 区 风 化 壳 岩 分 溶 发 育 类 型 、期 次及 形 成 机 理 。对 川 东 北元 坝地 区 中 三 叠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