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节土生土长的道教

合集下载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在汉朝末年创立的。

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

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

一.道教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龙虎山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

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

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

此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

武当山的道教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二字即“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意。

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

武当山既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又有黄山之奇秀、雁荡之幽雅。

明代张三丰创建的武当派拳术闻名天下。

青城山公元143年,“天师”张道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齐云山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又称白岳,与黄山比肩而立,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有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乾隆说“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年之内两上齐云山。

齐云山下的河流与小村浑不在意地分出了“阴阳”,点出了“鱼眼”,被张三丰看破玄机,成就了道教名山下,世界最宏丽壮观、形神兼备的天然太极图。

注:还有另外一说法:终南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王重阳在此修道而得名)二.道教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

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

道教简介

道教简介

道教发布时间:2017-10-23 02:30文章来源: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思想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及鬼神信仰,于东汉末年形成的。

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成熟,在隋唐北宋达到鼎盛。

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出现新的教派,教义和道法都有改变。

明清时期,道教随着中国传统社会进入晚期而日益衰微。

新中国成立后,道教界进行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使道教的面貌焕然一新。

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实现了全国道教徒的大联合、大团结。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将“道”作为最高信仰,从中演化出最高的神灵,构建了庞大的神仙体系。

道教认为道可以修得,修炼的最终目的是得道成仙。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元代后期,道教各宗派逐渐合流,最终形成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并立的格局,延续至今。

全真派由金代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士必须受戒方能名登“仙籍”。

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不结婚、素食,住在道观里。

正一派源远流长,于元代最终形成。

授箓是正一派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条件,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

正一派道士可以结婚,吃荤,绝大部分不出家。

道教的神仙谱系复杂庞大,主要有三清、四御、星神与四方之神等。

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教崇奉的最高神。

四御为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

玉皇大帝是民间最受崇拜的天神。

星神与四方之神:道教把诸星视为星君,主要有北斗七星。

斗姆元君是北斗七星之母,又称斗姥,最受尊崇。

四方之神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北宋时改称玄武为真武,最受崇拜。

道教的主要仪轨有斋戒、坛醮等。

道教的主要道术有外丹、内丹和符箓等。

道教的主要节日有: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天师张道陵诞辰、太上老君诞辰、东岳大帝诞辰、吕纯阳祖师诞辰、关圣帝君诞辰、灵宝天尊诞辰、元始天尊圣诞,等。

中国古代的宗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一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道教的内涵:1.以老子之“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的中国本土宗教。

2.道教教团组织的正式创立于东汉后期,创教人为张道陵天师。

3.教义:老子的《道德经》,倡导尊道贵德、抱朴守真、清静无为⏹“道”的内涵:1.无形无象,是孕育天地万物的本源。

2.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

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

⏹宗教的内涵:1.有特定的宗教教义,2.有宗教的创始人,以及膜拜的对象3.有宗教的教职制度和社会组织(一)道教产生的历史背景1.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为道教产生提供了土壤。

2.汉代统治思想的宗教化,也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董仲舒的宗天神学与谶纬之学黄老学派⏹“黄”,指的是传说中的黄帝,“老”,指的是春秋末期的老子;⏹它是在先秦时期的一个道家派别,尊黄帝、老聃为本学派的创始人,以“黄老之言”为学派的指导思想。

⏹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崇尚无为,又推崇法治,带有很明显的道法结合的性质。

谶纬之学⏹“谶”是由巫师、方士编造的,所谓传达天意,预示吉凶的政治预言,⏹纬,就是纬书,以附会儒家经典,来预言人事吉凶为内容⏹“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二)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1.道家思想2.原始崇拜,周代形成了一个由天神、人鬼、地祗组合成的神灵系统3.神仙信仰如“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又如“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再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方仙道”:把神仙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相融合⏹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燕齐列国的上层社会此外,道教还汲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受到易经和墨家学说的影响;佛教比较完备的教理教义、组织形式和修持方法,也为道教提供了一个效法的样板。

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讲述

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讲述
2、道教的创立 五斗太米平道道:: 创立时时间间::汉汉灵顺帝帝熹时平(年126-144年) 创立人:张间陵(→17张2年衡-1→78张年鲁) 地点地:点西:蜀河鹄北鸣巨山鹿(今四川大邑县) 名称创由立来人与物演:变张:角
下片
16 上片


三 首片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2、道教的创立 五斗教米义道来:源:《太平清领书》,自称“大 创贤立良时师间”:,汉其顺弟帝张时梁(、1张26宝-1自44称年大)医。 创立教人区:组张织陵:→以张“衡方→”张为鲁单位,大方万人, 地小点方:六西七蜀千鹄人鸣,山为(首今者四称川大大方邑、县小)方,各 名设称渠由帅来总与领演其变事:。
下片
17 上片


三 首片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2、道教的创立 五斗太米平道道:初起时,奉 创事立“时善间道:”汉的顺“帝黄时老(道1”26,-144年) 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 地以点治:病西的蜀方鹄式鸣传山教(。今四川大邑县)
名称由来与演变:
下片
18 上片


三 首片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2、道教的创立 五斗18米4年道(:中平元年)张角发动起义,其 创规立模时与间声:势汉极顺大帝地时冲(击1了26东-1汉44王年朝)。 创立人:张陵→张衡→张鲁
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2、道教的创立 五斗张米陵道建:立了24个教区,称为24治。
创立治时设间祭:酒汉(顺教帝职时)(主1持26,-1并44设年立)命籍, 创“立落人死:上张生陵”→,张教衡徒→定张期鲁到治所核实户籍, 地检点讨:行西为蜀。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 名称道由书来、与教演义变、:教仪、组织和戒律等逐步 形成,初具宗教规模。
下片

中国道教文化

中国道教文化

中国道教文化冶金与环境学院冶金1504刘高炜学号0501150424摘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文化催生的,道教以道家学说为主干,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遵道贵德。

故有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关键词:道教;文化;起源发展;思想;影响一,道教的起源于发展道教的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黄老之道,按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从而了悟大道乃至老子西出函谷关,授关尹尹喜道德五千言,此为黄老道诞生至成熟的阶段.也是道教草创的阶段.同时,方士求仙之道兴起,庄子写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貌若处子,肤若冰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这样的神人,真人,就是得道者的状态.自此,方仙道与黄老道在理论上合一,最后在东汉时期的正一天师道祖天师张道陵手中合一,并且建立了完备的教团制度,以宗教的面目出现了.道教在东汉晚期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形式,由方仙道、黄老道演变而成道教,在民间广泛流传。

魏晋以后,由于统治者的支持,道教能够跻身社会上层得以发展;从隋唐至北宋,更是道教的兴盛时期,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宫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道教学者辈出,道书数目大增并汇编成藏;南宋以后至明代中叶,道教在统治者的扶持下仍然继续发展,但由于与金、元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道教内部亦因而宗派纷起;明中叶以后,内忧外患,朝廷自顾不暇,对道教未能从财力上支持;满清入关后,统治者对道教不感兴趣,因而失去政治上的支持,道教遂由在上层社会转入民间发展,渐变成秘密宗教团体。

中国道教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早期道教(从道教的起源(从上古至东汉顺帝时,即公元一四二年以前);东汉顺帝时至东汉末,即公元一四二年至二二零年);道教的发展和改革(从三国初至五代末,即公元二二零年至九六零年);道教的分宗分派(从宋初至元末,即公元九六零年至一三六八年);明、清时代的道教(从明初至清末,即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一九一一年)。

道教介绍

道教介绍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

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世界也有着一定影响性。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最早可追溯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至汉代社会战乱与汉朝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急迫的需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形成。

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

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

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两晋南北朝时期炼丹术的盛行,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

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

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

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愿其勿要滥杀无辜,颇受成吉思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

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形成了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

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道教文化的起源及其影响

道教文化的起源及其影响

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 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

道教对中国民间风俗影响深远,中国的多数节日均与之有关,并且在影响民俗的同时,道教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性格。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本文从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入手,深入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俗、性格的影响。

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一、道教文化对民间节日的影响春节: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

即阳历年和阴历年。

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

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

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

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元宵节: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上元节是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清明节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

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

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

曾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而每逢清明节,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信众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

重阳节: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自古至今.重阳节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

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

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一起源与称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虽然在教义、组织等方面还不系统、不 严密,但这种以共同信仰为维系的群体组织的出现,标志 着道教的正式形成。
一、道教的创立与演绎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传播与分化期 • 这一时期,五斗米道在士族贵族中传播,并被改造为剔除反 映农民利益和愿望的内容、维护士族门阀统治的贵族道教, 时称“天师道”。 • 随着大批上层知识分子的加入,道教在教理、教义、仪式、 组织等方面都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逐步走向了成熟。
一、道教的创立与演绎
• 两汉之际,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思想与方仙道的神仙信仰 相结合,形成了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成为道教的前 身,老子被视为道教的祖师。 • 至此,道教创立的基础已经完备。
一、道教的创立与演绎
•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学道, 创立“五斗米道”。 • 五斗米道由主要从事符箓禁咒、祈福禳灾之类的活动, 故称做符箓派。张陵被奉为张天师。 • 后其孙张鲁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继续弘扬其教。张鲁以汉中为根据地,实际掌握地方行 政权,使得五斗米道因此而兴旺发达,并逐渐传播到全 国,成为全国性的大教派。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宗教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三 章
第二节 土生土长的道教
中 内容提要: 道教与道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家是先秦 国 时期的学术派别之一,是一种哲学思想流派;道 传 教则是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一种宗教形态, 统 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深深植根于中 宗 华沃土之中,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联,并对中华政 教 治、经济、哲学、医学等具有深刻影响。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三 章 • 中 国 传 统 宗 教
太极拳和气功是源自道教的我国传统保健养 生方法。两个江湖术士,都打着道教大师的幌子 ,沽名钓誉、坑蒙拐骗,最终难逃倒台的命运。 • 我们学习“土生土长的道教”这一节内容, 便可以了解道教知识,传承和弘扬真正的道教文 化。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一、道教的创立与演绎
•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系统总结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思 想,集魏晋炼丹养生方术之大成,充实和发展了道教的理论, 促使道教转向以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为最高目标,标志 着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确立,为上层神仙道教的勃兴打下了 基础。
一、道教的创立与演绎
• 南北朝时期,道教进一步完善。 • 北魏道士寇谦之对北方的天师道进行改革,得到统治阶级 的支持,称为“北天师道”; • 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进一步完善了道教的斋醮仪范,并就 组织制度方面对天师道提出了一套较完整方案,称为“南 天师道”。 • 其后南朝道教学者陶弘景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神仙信仰体 系,开创了茅山宗,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统 宗 教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王林越来越受到人们 第 • 质疑。之后在采访中他承认,所谓空盆来蛇是“ 三 千年流传下来的民间杂耍”,“信就信,不信就 章 拉倒”。至此,王林被从神坛上拉了下来。
中 国 传 统 宗 教

2015年7月16日,江西警方发布消息称,“气 功大师”王林因涉及绑架杀人案被调查。8月20日 ,萍乡市公安局安源分局经提请萍乡市安源区人 民检察院批准,对“7·10”非法拘禁案犯罪嫌疑 人王林等以涉嫌非法拘禁罪执行逮捕。目前案件 正在继续侦查之中。
第 三 章 中 国 传 统 宗 教

太极拳和气功是源自道教的我国传统保健 养生方法。两个江湖术士,都打着道教大师的 幌子,沽名钓誉、坑蒙拐骗,最终难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台的 命运。 • 我们学习“土生土长的道教”这一节内容 ,便可以了解道教知识,传承和弘扬真正的道 教文化。
一、道教的创立与演绎
• (一)先秦两汉——道教的起源创立期 •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 河岳等都有神主宰,于是对其顶礼膜拜,这是道教产生的 社会基础。
一、道教的创立与演绎
•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一批专门从事方术、宣传长生成仙的 “方仙道”,他们或为帝王祝求长生不死,或为之找寻神 仙、采药、炼丹等,后来得到秦始皇、汉武帝的提倡,一 直到汉末仍很活跃,而其求仙、炼丹等活动后来成为道教 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 战国末期,道家将老子与黄帝联系起来,形成了黄老之学。
课前导入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三 章 中 国 传 统 宗 教

两位伪道教大师的倒台
2012年9月,一段名为“经梧太极第 一代传人闫芳收徒仪式上推手”的视频 在网上热播。 • 闫芳表演隔空打人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三 章 中 国 传 统 宗 教

看上去,经常在武侠片或者小说中的场景 真在现实中发生了。事实上,这样“高深”的 功夫,并不为业内人士认同。多位太极拳师表 示,“隔空打人”是一种伪科学,是骗人的伎 俩,任何一个中国太极专家也无法做到“隔空 打人”,闫芳这种所谓的“隔空打人”其实是 一种欺骗。 • 2012年10月10日,太极大师李经梧的后 人及其众多入室弟子讨论后,认为闫芳的行为 非常有辱师门声誉,决定将其逐出山门。
一、道教的创立与演绎
• 黄帝,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又 称人文初祖,相传晚年追求长 生不老,坚持修炼,最终羽化 升天,成为道教的精神领袖之 一。
一、道教的创立与演绎
• 其后老子著就《道德经》,成为 道教产生的思想基础。
•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宇 宙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道 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无独有偶, 2015年8月,号称“气功大师” 的王林以涉嫌非法拘禁罪被逮捕,又一个伪道教 第 大师露出了真面目。 三 • 王林,江西萍乡人,通过表演气功治病、空 杯来酒、空盆来蛇、纸灰复原、凌空题辞等在上 章 世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为小有名气的气 功师,并将其“大师”的神话一直延续至今,甚 中 至成为众多明星和某些官员拜访的对象。 国 • 王林表演空盆来蛇 传 •
一、道教的创立与演绎
• 东汉灵帝时(168—190年),巨鹿人张角得于吉、宫崇等 所传的《太平经》,从中受到启发,创立太平道。 • 太平道以黄天为至上神,信奉黄帝和老子,一时信徒遍布 天下。张角即并以此笼络了民心,组织了大规模的农民起 义——黄巾起义。由于黄巾起义的失败,太平道最终遭到 禁锢。
一、道教的创立与演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