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人资】三个“一体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

【管理创新】三个“一体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为适应国企新定位、新要求,公司在审视和分析长期存在且困扰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最突出问题和症结的基础上,以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目标,创新提出了以宽幅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岗位薪酬一体化、以人的考准考实为核心的培养考评一体化、以人岗匹配为目标的选拔选用一体化(以下简称三个“一体化”)的方法论模型,以及基于三个“一体化”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实现路径,通过建立宽幅岗位与宽带薪酬的匹配机制、分层分类“绩效+能力”考评与人才培养的匹配机制、基于“绩效+能力+职业素质”的综合评价与人员选拔选用的匹配机制,链接三个匹配之间的关系,打通机制循环,实现整体一体化运作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公司在供电业务板块和市场化业务板块开展基于三个“一体化”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实践,取得了三项制度改革突破、人均效能显著提升等诸多成效。
一、坚持战略和问题导向,构建现代人力资源体系1. 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一体化”的涵义以宽幅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岗位薪酬一体化”:一是打造两个体系,横向整合岗位,纵向拓展通道,搭建宽幅岗位体系;深化岗位价值评估,建立“岗-能-绩”联动的宽带薪酬体系。
二是实现一个匹配,按照“一岗多薪、能变薪变、按绩取酬”原则,实施岗薪动态匹配管理。
三是推动一个转变,以合同与任期为抓手,完善岗位契约化管理,促进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以人的考准考实为核心的“培养考评一体化”:一是构建两个体系,以岗位与职业发展要求为牵引,建立分级分类人员培养体系;以人的考准考实为导向,构建多元量化绩效考核与能力评价体系。
二是实现一个匹配,按照“以评促培、以用促学”原则,实施干学动态匹配管理。
三是促进一个双赢,通过培养评价循环运转、培养效果持续优化,员工绩效与能力得到同步提升,企业活力与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以人岗匹配为目标的“选拔选用一体化”:一是优化两个体系,运用综合测评技术,完善选拔体系,实现人员精准识别;运用人岗匹配模型,健全选用体系,实现人员优化配置。
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实训平台建设探究

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实训平台建设探究1. 引言1.1 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实训平台建设探究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财会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财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之一,而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实训平台的建设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实训平台是指通过模拟真实财会工作场景、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锻炼和提升财会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的平台。
本文旨在探究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实训平台的建设,分析当前财会职业教育现状,探讨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实训平台的定义和意义,讨论构建实训平台的关键要素,介绍实训平台建设的具体步骤,分析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出对策。
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际需求,探讨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实训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展望未来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实训平台的发展趋势,给出对财会人才培养的启示。
通过对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实训平台建设的深入探讨,有望提高财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推动财会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当前财会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财会职业教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对财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当前财会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的财会教育模式比较陈旧,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适应。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财会行业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当前的财会教育往往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缺乏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培训,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很难适应新型的工作需求。
此外,财会行业对于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财会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实际工作中,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同样重要。
因此,当前的财会职业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综合来看,当前财会职业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机会不足等问题。
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路径的中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实践

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路径的中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作者:***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4年第01期中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
明确专业群的基本内涵和组群逻辑,遵循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原则,依托多维度调研数据,确定专业群产业链关联性岗位,围绕完成工作岗位任务,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是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重要方法和现实路径。
一、构建背景201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粤府办〔2019〕4号),提出广东省职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产业及产业链为宗旨,以内涵建设为基础,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载体,落实推进高水平职业学校的建设;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实施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计划的通知》(粤教职函〔2020〕22 号),提出要“建设一批具有广东特色、全国水平、引领改革的高水平中职学校,带动和引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培育单位名单的通知》(粤教职函〔2021〕17号),根据文件内容,共有71所中职学校被立项为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同时建设132个中职高水平专业群。
随着广东省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信息化、智能化已然成为产业及产业链的新常态,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技能型转向复合型,职业学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理应及时适应社会产业及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
中职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旨在聚焦和服务产业及产业链,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等渠道培养所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其中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关键。
二、中职专业群课程体系课程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细胞,专业是课程全面育人和内容输出的组合。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Th u s y t m n t u tt a c s o h o e so a p ct v l p e t e Co r e S s e Co s r c h tFo u n t e Pr f s i n lCa a iy De eo m n
口 WEI i e—y J u
以职业能 力培 养为核心课程体 系的
构 建 与实施 术
口 魏 杰 羽
(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 学院 经 济管理 系 , 湖北 武汉 4 00 ) 3 2 5
【 摘 要】 课程 建设 与改革是提 高教 学质 量的核 心 , 也是教 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文 中 索从社 会 需求调查与职 业 探 岗位分析 、 开发基 于工作过 程的专业核心课程等 方面说 明“ 以职业 能力培 养为核 心” 的课程 体 系构建过程 ; 课程 实 并从
行归 纳和整合形成行动领域 。 12 构 建 专 业课 程 体 系 .
综合 考虑工作过程完整性 、 任务重要程 度( 实际工作 中 既 应用 比例 的多少 ) 学时分配 的合理性 和教学组织 的可操作 性 、
前提下 , 根据认知及 职业 能力形成规律 , 行动领 域所承 载的 按
图 1
愉快 的 氛 围 中参 与 到 课 程 学 习 中来 , 时 便 于 教 师 了 解 学 生 同
学习情境 描述表
学习情境
2 2零担货 运业务 办理
学时 : 8+8
学 习 目标
任 务 描述
在学 习中遇到的问题 和想法 , 而根 据学 生 的情况 尽快在 教 从
・ 清楚公路 零手 办理 的条件 及 1 汉胜天造纸厂 向南 昌机电 I _ l = .武 要求 ; 专科学 校 出售练 习本 , 习 练 ・ 可指导托运人填写运单并进 行托运审核; ・ 正确使用 计量工 具 , 可 准 并 确 目测 目 标 货 物 再 量 和 体积 ; ・ 清楚 应 收取 杂 费 及运 费项 并计算准确;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1.08.17•【字号】浙人社发[2011]274号•【施行日期】2011.08.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1〕274号)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各有关单位: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各单位积极响应,申报踊跃。
经专家评审,共有 277项被确定为立项课题,现将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立项单位按照申报材料的承诺,切实保证课题组的研究时间,在经费和其他方面给予支持,并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
各课题负责人要认真组织实施研究计划,按时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一般立项课题完成后,请于2012年6月30日前将课题成果一式三份报送,以L2011开头的立项课题报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以R2011开头的报送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当年没有完成课题和报送课题成果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鼓励课题成果公开发表并实现成果效果转换,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课题完成情况及成果质量将作为下一年立项的重要依据。
对资助立项课题,省厅将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有关事项进行统一布置和安排。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按立项渠道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45号西湖物资大楼8楼,邮编:310007联系人:徐红梅、黄佳莺联系电话:*************85119302传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73号金汇大厦12楼,邮编:310005联系人:童素娟吴玮联系电话:0571-******** 88399038传真:*************附件: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二○一一年八月十七日附件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综合(一般项目)L2011A001 加强劳动保障领域的社会管理与民生改善问题研究,王丁路,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L2011A00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刘骏,嘉兴学院二、就业与再就业(一般项目)L2011B001 杭州大学生创业园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崔万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2 大学生创业环境的优化研究,周烁,温州医学院L2011B003 大学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创业问题研究,马小辉,浙江农林大学L2011B004 大学生就业预测分析的贝叶斯网决策评价体系研究,冯志林,浙江工业大学L2011B005 舟山国际海员回归创业研究,孙峰,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6 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周秋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7 城乡统筹发展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政策研究,姜义平,湖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08 用工结构性短缺、经济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宋树理,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1B009 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吴玉霞,宁波工程学院L2011B010 "十二五"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研究,吴凯,绍兴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1 平等就业权的保障与反就业歧视研究--以宁波市为例,魏丽,宁波大学L2011B012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现状调查及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王燕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3 高技能人才“全程式”职业指导模式的构建,胡怡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4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黄晓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5 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研究,朱亚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6 农民工代际差异对浙江省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影响研究,孙玺慧,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17 高知识群体失业预警与城镇失业率预测研究,付艳茹,浙江警官职业学院L2011B018 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郑书莉,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1B019 大学教育模式对浙江省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影响研究,于永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L2011B020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平等就业问题研究,高林洲,浙江科技学院L2011B021 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石声波,浙江树人大学L2011B022 浙江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的优化研究,刘巧芝,嘉兴学院L2011B023 浙江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研究,唐林俊,嘉兴学院L2011B024 高职院校毕业生立体化就业渠道的实践探索,贾丽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B025 高职学生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一致性研究,张荣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26 浙江省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朱宇娟,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1B027 校企合作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实证研究---以园艺专业为例,吕伟德,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28 浙江省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研究,朱麟飞,浙江理工大学L2011B029 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贡献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姚海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1B030 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黄胜,浙江工业大学L2011B031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和实施模式研究,陈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32全程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体系研究,阮美飞,宁波大学L2011B033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邹非,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L2011B034杭州市大学生见习训练制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徐艳,浙江工业大学L2011B035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张龙,丽水学院L2011B036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视野下的诚信就业问题探析,张利军,温州人事局L2011F037 浙江省劳动力市场法制化与标准化研究, XXX,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L2011B038 优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大力促进微小型创业,黄小昶,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L2011B039 创建充分就业城区的路径和对策研究,马金德,杭州市余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三、社会保障(一般项目)L2011C001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探索--以浙江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为例,张建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L2011C002 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研究,覃闻铭,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03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博弈分析,李龙,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04 浙江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模式、发展道路和政策选择研究,王明霞,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05 社会保障的经济促进功能研究,张树新,浙江工商大学L2011C006“民工荒”倒逼机制下浙江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研究,王辉,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L2011C007 应对外来务工人员分层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以温州为例,刘芸,温州大学L2011C008 城乡统筹视角下浙江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骆勤,浙江财政学院L2011C009 浙江省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与转移支付问题研究,张雪平,浙江财政学院L2011C010 建筑业务工人员社会保障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宋晓刚,宁波大学L2011C011 浙江大中型企业完善企业年金的研究,宋洁,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12 中西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及其启示,王健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13 浙江省社会保障基金运作问题研究,徐冯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C014 浙江省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研究,李兵,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C015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运行与实践研究--以教师年金计划设计为例,朱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C016浙江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构成与影响因素研究,饶君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C017 浙江省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模式研究,肖金萍,浙江师范大学L2011C018 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管理信息系统(一卡通)建设研究,曹涌,杭州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L2011C019 新《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沈瑜维,杭州市西湖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L2011C020 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的研究,卢纯佶,东阳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四、职业能力建设(一般项目)L2011D001 技师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培养模式研究--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王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2 现代汽车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张杰,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3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开发模式研究,殷锐,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4 高校后勤员工教育培训新体系的研究,陈先建,温州医学院L2011D005 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的研究,洪列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6 企业转型升级下技工培训创新研究,林海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7 浙江省退役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实践研究,姚光美,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08 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谢志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1D00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陈国胜,温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1D010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构研究,陈宇鹏,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1 基于校企合作体制创新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廖忠梅,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2 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陈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3 企业员工职业能力提升机理研究,卢兰万,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4 基于杭州汽车产业园的汽车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陈立旦,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5 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皇甫姣,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1D016 失地农民可持续就业能力培育策略研究,杨扬,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7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吕杰林,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8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胜任特征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周佳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19 外贸职业能力开发与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王婧,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20 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唐小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21 需求分析视域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研究,蒋景东,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22 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3 数字化环境中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电气行业为例,马羽安,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L2011D024 客车维修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金柏正,杭州长运运输集团有限公司L2011D025 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期高端翻译人员的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吕琳,浙江万里学院L2011D026 基于“和谐职业人”教育理念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俞步松,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7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效果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阮晓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8 经济转型背景下浙江省中小企业理财人员职业能力开发研究,任俊俏,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29“点面”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嘉兴学院为例,郝文静,嘉兴学院L2011D030 浙江会展业人力资源培育和管理研究,张万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1D03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陶宇,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2 基于关系匹配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选人标准的实证研究,陈芳,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33 基于企业用人标准匹配下的大学生就业力培育机制研究,王绍让,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34 经济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与高职教育融合问题的研究--以温州为例,李小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5 基于需求分析的企业员工培训模式的研究,王海杰,嘉兴学院L2011D036服务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职业能力开发路径研究朱文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7 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策略研究,张梓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38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和工资报酬的实证研究,俞玲,浙江财经学院L2011D039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型技能人才开发匹配研究--以宁波为例,唐雪莲,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1D040企业培训的管理评价及政策机制研究,周文婕,浙江万里学院L2011D041浙江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金迪,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L2011D042基于需求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傅剑,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43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储建军,浙江工业大学L2011D044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浙江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及对策研究,张东志,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1D045 浙江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问题研究,杨国强,杭州轻工技校L2011D046 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建设对策研究,张政,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五、收入分配(一般项目)L2011E001 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王一中,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1E002 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研究,吴慧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1E003 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建设研究,罗美娟,宁波工程学院L2011E004 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周国胜,嘉兴学院L2011E005 当前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徐新清,浙江外国语学院L2011E006 浙江大学生毕业起薪与职业成长关系研究,张铁墨,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1E007 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赵俊杰,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六、劳动关系(一般项目)L2011F001 民工荒背景下中小企业劳资双方责权关系新解构,贾昕昕,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02 劳动法律关系的界定标准,金荣标,丽水广播电视大学L2011F003 工资集体协商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吴红列,浙江广播电视大学L2011F004 提高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路径研究,沈央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05 转型期浙江省劳资冲突的困境与应对,张永亮,浙江农林大学L2011F006 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与农民工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以浙江省建筑业为例,何兴,浙江工业大学L2011F007 合理利用劳务派遣资源问题研究,金献珍,浙江工业大学L2011F008 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中小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管理机制研究,李杰义,浙江师范大学L2011F009 劳动雇佣关系下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王宁,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L2011F010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用工荒”问题的解决策略研究--以员工援助计划角度,陈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L2011F011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设研究,吴红玲,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2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顶岗实习学生权益维护问题研究,潘美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3 劳务派遣现状与激活劳动力市场效用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夏天,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4 新生代农民工话语权建构与融入城市研究,徐建丽,金华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5 就业协议书的定性及制度完善,黄柯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6 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网络构建研究,叶家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L2011F017 劳务派遣用工法律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钱叶芳,温州大学L2011F018 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与公司价值研究--基于杭州上市公司的实证,任家华,浙江工商大学L2011F019 《劳动合同法》实施机制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张妮,中国计量学院L2011F020 转型期高校教师岗位聘任中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冯东红,中国计量学院L2011F021 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杭州评估,王朝霞,浙江大学L2011F022 “五大劳动关系”研究,胡晓东,杭州市江干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L2011F023 构建适应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的劳动关系研究,余青,义乌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L2011F024 司机劳动用工与劳动关系处理研究----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徐东明,宁波市北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L2011F025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虞争鸣,金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七、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一般项目)R2011A00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郑晓哲,杭州市劳动保障咨询服务中心R2011A002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研究,黄纯,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R2011A00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研究,张帆,浙江工业大学R2011A004 推进人才工作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斯嘉平,临安市人事局R2011A005 浙江高层次人才专项保障房制度安排研究,马先标,南开大学R2011A006 基于电子政务视角的地区级人才网站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研究,康粟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07 高校创建人才工程的机制体制研究,冯剑,浙江工业大学R2011A008 基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SNS系统平台研发,尹志,宁波工程学院R2011A009 长三角城市群人才集聚、扩散机制及一体化政策研究,张海霞,浙江工商大学R2011A010 宁波创新型人才发展与交流平台的研究,李丽,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11 宁波人才创新载体研究,杨厦,宁波大学R2011A012 浙江省失地农民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社会生态视角,吴丽,中国计量学院R2011A013 高校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研究,徐文英,浙江工业大学R2011A014 国外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彭兵,丽水学院R2011A015境外人员社区融入的社会机制和政策创新研究-以浙江义乌市为例,程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16 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以浙江省为例,胡洪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1A017 基于杭州经验的浙江省领导干部甄选培养机制研究,张建伟,浙江理工大学R2011A018 政府公共部门组织沉默行为的研究,张锦平,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19 创新社会管理视域下“老娘舅式”社会调解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胡行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20 谣言的社会心理分析及政府应对策略,叶星,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R2011A021 浙江农村空巢老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王占坤,温州医学院R2011A022 地方慈善事业发展与政府角色探讨,缪立懿,温州医学院八、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一般项目)R2011B001 国际化平台“英-中-澳”高端文创人才开发中心的研究与实践,丁继军,浙江理工大学R2011B002海外人才引进、开发与交流研究--以湖州南太湖精英计划为例,沈国琪,湖州师范学院R2011B003高职院校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及评价体系研究--以在杭高职院校为例,王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04浙江省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研究,孙春媛,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05信息化管理在人才引进中的应用研究,陈国海,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06浙江省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研究,王佳,浙江万里学院R2011B007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人才结构研究,刘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08有效人力资源结构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适配度研究,孙惠敏,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09企业家人力资本投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对策研究,方阳春,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10基于WSR系统方法论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宁波市中小企业为例,佟雪铭,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11依托技术联盟构建人才平台的机制与政策研究,周欢怀,温州大学R2011B012浙江省知识产权人才需求实证研究,王璟,中国计量学院R2011B0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与使用问题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董玉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1B014浙江涉外法律人才开发政策研究,孔德民,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15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复合型涉外人才的培养,周明宝,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1B016基于浙江外贸转型的国际化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贺华丽,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1B017欠发达地区商务英语人才职业适应性研究-以衢州为例,何雪莲,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18长三角会展人才需求特征分析及开发研究,张素,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1B019浙江省先进制造业研发人才开发对策研究,郑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1B020杭州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郑健波,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1B021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机制研究,罗润峰,绍兴文理学院R2011B022地方高校高级人才评价研究,夏志芳,浙江海洋学院R2011B023边缘地区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研究,许妍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24温州市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流失情况调研,刘贤奎,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1B025浙江民企“走出去”跨国经营人才开发研究,郝新蓉,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26基于浙江民营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特点的人力资源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王丽辉,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27义乌市场经营户国际化经营素质提升策略研究--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XXX晶,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28温州中小企业商贸人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李永宇,温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29浙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政策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与启示,吴后宽,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0校企联合培养BPO技能人才的优势及对策研究,沈音乐,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1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研究--以宁波为例,李书彦,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1B032产业转型过程中海洋经济价值链前端人才体系及技术创新联盟构建模式研究,曾琻宁,浙江工业大学R2011B033杭州市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蒋淑丽,浙江财经学院R2011B034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饭店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研究,陆宇荣,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5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问题研究,王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6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培训的实证研究--以绍兴市为例,XXX祥,绍兴广播电视大学R2011B037城市社区管理人员胜任力状况与对策研究,许琦,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R2011B038高校管理队伍培训机制研究,戈芝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R2011B039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省经济转型背景下人才需求的视角,沈洁颖,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九、人事工作与人事制度改革(一般项目)R2011C001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及其发展研究,吴斌,浙江工业大学R2011C002 我国高职院校薪酬管理的研究,王慧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1C003在浙江省高校设岗聘任后绩效工资改革的研究,任梅,浙江工业大学R2011C004 基于分层分类的高职教师激励问题研究,杨俊杰,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1C005 浙江省普通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深化改革研究,王瑜,中国计量学院R2011C006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视角下的高校职员制度研究,赵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2011C007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体系研究,郝海涛,中国计量学院R2011C008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问题研究,毛建青,浙江工业大学。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是国家的核心资源,构建一个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包括多个层面,从教育体制到行业培训,从企业文化到个人发展,都需要有一套系统性的规划与管理。
本文将就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展开讨论。
首先,教育体制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
教育机构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这些素质是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基本要求。
此外,教育机构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提升自己。
其次,在行业层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也非常重要。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技能需求,因此,行业培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行业协会、企业等组织可以与教育机构合作,定期开展行业培训,将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和从业人员。
这样可以保持人才的更新换代,提高整体行业的素质水平。
此外,企业文化也应成为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工作氛围等的总和。
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开放包容、学习进取的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
最后,个人发展也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并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个人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参加培训、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个人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和环境,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教育机构应根据社会需求对课程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并与教育机构合作进行行业培训。
个人则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积极追求个人发展,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五步法,从0到1构建企业人才培养体系

五步法,从0到1构建企业人才培养体系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探索性尝试,许多企业负责人和培训管理者都期望能够构建一套属于自己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发挥人才培养的效力。
但是,目前国内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认知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上鲜见对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和文字,大多只是关于培训项目设计和培训方法技巧的介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我根据自身在人才培养领域10余年的经验感悟和探索研究,总结了一套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法,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五步法”,如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五步法”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决定前进的方向,方向决定最终的结果。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因此,在进行人员培训之前,首先要深入了解和认真分析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现状,找出实现战略目标需要哪些核心能力,需要哪些关键岗位来承载这些核心能力,从而明确人员培训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2.界定人才培养标准为了避免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随意性,企业需要构建一套衡量标准,即关键岗位的胜任力模型。
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分解的结果,明确界定实现企业成功所需的核心能力,并制定相应的胜任能力模型,作为关键岗位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标准。
以胜任能力模型为基础,选择能胜任当前职位并有潜力取得更好业绩的人,而不仅仅是能做这些工作的人。
只有建立每个关键岗位的胜任能力标准,才能明确每个关键岗位需要重点培养什么样的能力。
3.实施人才评估选拔在构建完关键岗位的胜任模型之后,企业应着力于人才的评估选拔工作,选出“好苗子”,加以重点关注和培养。
人才的评估选拔可以通过人才盘点的方式,采用评价中心技术,从业绩和潜质双维度对现有人才的状况进行评估,区分出不同的员工类别,形成人才九格图。
然后根据人才盘点结果,选拔出具有高潜力的人才,纳入到人才储备库,并分析这些高潜人才的能力现状与期望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确定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聚焦点和实现路径,才会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体系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体系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当今大势所趋。
本文将介绍如何构建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探讨其优势和挑战。
一、背景分析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企业更加看重人才的实际能力,而非单纯的学历和证书。
因此,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二、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方法1. 设立综合实践平台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实际能力,学校可以设立综合实践平台,如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实际能力。
2. 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方法传统的理论课程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学校可以引入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完成任务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推行综合评价制度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学校可以推行综合评价制度,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多个因素。
通过综合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
三、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1. 适应社会需求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适应并胜任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更容易融入企业,提高办公效率。
2. 提高就业竞争力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无法提供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和培养能力的途径。
而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践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更容易培养出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 增强创新能力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挑战1. 教师培训与引导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指导能力,因此需要大力加强教师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并分析其形成过 程 , 为 高职院校会 计教 学提 出建议 。
关键词 : 中小企业会计 ; 职业 能力 ; CB E 中图分类 号 : G7 1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9 1 5 4 ( 2 0 1 4 ) 0 3 -0 0 7 2 -0 3
大量来 自企业反馈信息认为会计毕业生与企业实 际岗位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 学生学习了一定理论 知识 , 但是并不能灵活运用 , 到了工作岗位无从下手。 就其原 因 , 目前大部分会计专业仍然采用学科体系来 构架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 以学科知识为框架 , 能方便知 识的传授 , 但是会计理论知识 的多少与会计职业能力
中小企业会计人员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休系的构建串
口 王旭
( 镇 江高等 专科 学校 , 江苏 镇江 2 1 2 0 0 3 )
摘 要: 高职 院校会计 专业毕业生主要在 中小企业就业 , 为 了在教 学过程 中更好 地进 行专业
核心技 能的训练, 通过借鉴 C B E 课 程开发 的过程 , 访谈调查 了中小企业会计人 员职业胜任能力构
1 8 . 企业所得税纳税计算 ; 1 9 . 增值税纳税计算 ; 2 O . 营业税纳税计算 ; 三、 税 费核 算 2 1 . 个人所得税纳税计 算; 和纳税 申报 2 2 . / J 、 税种纳税计算 ; 2 3 . “ 五 险一金” 等 费用计 算; 2 4 . 各税种 申报业务操作 ; 2 5 . 各税种特殊报税情况处理 ( 特 殊业务 ) ; 2 6 . 企业税 收筹 划管理 ; 四
建 立 的 能力 框架 仍 然 以学 科 课程 内容 为基 础 , 基 本 只
高低并不等同, 典型例子是考取了会计师 、 注册会计师
等证书 , 并不意味着实际工作能力有很 大提高。高职 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 的能力才能胜任 工作 岗位的要求 , 高技能体现在什么地方 , 以及是如何 形成 的, 这是 目 前教学中急需明确 的地方 。因为不 了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1 5
7 2 }
当 代 职 业 教 育 / 2 。 1 4 年 第 3 期
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各任务的专项能力。工作任务分 析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 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 以工作
能力类别 能力描述
续表
评 分
任务方式来描述需要掌握的能力 , 减少学科体系导致
解教 学 过程 就 不 能很 好 地进 行 技 能 的训 练 , 也没 法 实
是反映初 、 中、 高各级会计人员的职业知识要求 , 并不 是核心职业能力的体现 , 因而并不能说明如何实现能
力 培养 与评 价 。
现能力的考评。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就业面向是中小 企业 ,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 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职业能力 构成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项 目来 源 : 本 文 系江 苏省 教育 厅高校 哲 学社会 科学 研 究项 目( ( CB E教 学模 式在 高职 经管 类专 业 的应 用研 究》( 项 目编号 : 2 0 1 1 S J D 8 8 0 0 3 6 ) 和江苏省“ 青蓝工程”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 目( 项 目编号 : 苏教师 2 0 1 2 ( 3 9 ) 号) 的阶段性研 究成 果。 作者简介 : 王旭 ( 1 9 7 4 一) , 男, 四川仁寿人 , 镇江 高等 专科 学校 , 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 高职 教育、 财务会计 。
的职业能力缺失 , 以技能为框架体系, 构建学校培养学 生的专业技能。 为 了确定 中小企业会计 职业核心能力 , 采用了如 下两步来调研 : 第一步 , 通过互联 网人才招聘 网站收集 适 合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岗位招聘信息 , 从招聘要 求中整理总结 中小企业会计能力组成描述 , 形成能力 调查 问卷。第二步 , 与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访谈 , 了解会计毕业生与实际工作之 间的差距 , 探讨会计 岗 位实务 与课堂教学之 间的差异。调查问题 如下 : 会计 人员应具备什么样 的能力才能胜任工作 岗位 求 。C B E / D A C U M工作
分析是将一个职业化分成若 干个职责 , 再将每一个职 责划分为若 干个任务 , 从而确定对应 于各个职责 岗位
职业活动 中, 通过对 已有知识 、 技能的类化迁移 , 而不
断发展和整合形成 的一种多种技能的综合能力。
为 基 础 的教 育 ) 教学模式 中 D A C U M( D e v e l o p i n g a
关键作用的部分能力。会计职业能力是会计职业相对
一
C u r r i c u l u m, 课程开发 ) 思路 , 通过对工作 岗位 调研 分
般个体能力而言应具有的特殊能力要求 , 是在特定
许多国家的职业会计组织都已结合本国实际情况 制 定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体系 , 如国际会计师联 合会 ( 2 0 0 3 ) 认为一个要进入会计职业的人应该具备职 业技术性知识 、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 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有效交流 的能力 、 良好 的职业道德等条 件 。国内许萍( 2 0 0 5 ) 、 杨晓华( 2 0 0 9 ) 、 胡冬( 2 0 1 1 ) 等各 自设计 了涵盖职业知识 、 职业技能 、 职业价值观三大模 块 的初级、 中级与高级会计人员能力框架 , 但是他们所
业 岗位任务所应具备的技能、 知识等具体综合素质 , 其 重要特点是可 以通过学习和训 练得 到提高 ( 邓泽 民,
2 0 0 2 ) 。职业 关 键 能力 是对 完 成 职业 工 作 成功 与 否起
职业能力 的内容是 由工作任务决定 的, 因此本文 借鉴加拿大 C B E ( C o m p e t e n c y — B a s e d E d u c a t i o n , 以能力
一
因此本文结合中小企业对初级会计人员的需求 , 试 图调研 了解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职业能力 的构成 , 从 职业胜任力方面阐明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 的
核 心职业 能力 。
二、 调研 步骤
、
会计 职 业能 力研 究现状
职业 能力是 指个 体能 够在工 作环 境 中完成 特定 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