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包工制_农村劳动力使用与城市空间生产的制度逻辑
建筑行业包工制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建筑行业包工制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解析建筑行业是全国各地的重要领域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包工制占比较高的行业。
包工制是一种用于建筑行业的劳动合同形式,指劳动者与企业或个人签订一份合同,约定工作内容、工作时间、报酬等,并由委托方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这种劳动关系是由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大量使用的一种就业方式。
但是,包工制也是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与建筑行业的复杂性和竞争激烈性密切相关。
包工制在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主要是由于建筑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形成的。
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行业的劳动力种类繁多,包括建筑工人、建筑设计师、工程监理等;二是建筑行业的工期长、成本高;三是建筑行业中工作量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比较大。
这些因素导致企业需要根据工作量以及工时时限借助弹性用工,并且需要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灵活的招聘。
另一方面,包工制在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也与建筑行业的竞争性质密切相关。
建筑行业是一个具有高度竞争性的行业,由于竞争的激烈性,企业会采取包工制这种形式来减少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而包工制这种灵活用工的形式也使得企业在面临市场波动的情况下,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
然而,包工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包工制会加重劳动者的负担,加班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环境恶劣,劳动安全和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
其次,包工制的工资计算方式,以及劳动者的工资待遇也存在问题。
由于包工制的雇佣方式,工资计算方式存在灰色地带,导致劳动者工资待遇不确定,甚至可能被拖欠工资。
此外,包工制也缺乏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使劳动者在事故伤害等问题上面临更多的风险。
政府在包工制问题上应当采取积极、综合的政策措施。
针对包工制在建筑行业中的普遍存在,政府可以考虑加强监管,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和工资支付方式,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同时,政府也可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来推动企业转变经营方式,鼓励企业采取更加稳定、有保障的劳动形式,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劳动者的需求。
建筑施工中的劳动力效率与生产力保证措施分析

建筑施工中的劳动力效率与生产力保证措施分析在建筑施工中,劳动力的效率与生产力保证措施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建筑施工中的劳动力效率和生产力保证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劳动力效率的影响因素劳动力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所需的劳动力数量。
在建筑施工中,劳动力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技术水平是决定劳动力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也发展出了更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
这些技术和设备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力的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其次,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劳动力效率。
对施工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和提升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为项目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保障。
最后,劳动环境和管理方式也对劳动力效率有一定影响。
合理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方式可以激励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相反,劳动环境不良和管理方式不当可能导致劳动力效率下降,并增加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
2. 生产力保证措施的重要性生产力保证措施是为了保证项目按时交付和提高施工效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优化施工过程,消除潜在的问题和障碍,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管理是生产力保证的重要环节。
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体系可以确保施工过程的有序进行,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强调沟通和协调,促进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率。
其次,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计划安排是保证生产力的关键。
根据项目需求和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劳动力和设备资源,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并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调整,有助于提高施工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此外,质量控制也是保证生产力的重要方面。
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和验收,可以有效减少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纠纷,提高整体施工效率。
最后,安全生产是保证生产力的前提条件。
建筑行业定额用工制度

建筑行业定额用工制度建筑行业定额用工制度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规定,对建筑工程中所需的各种工种和工种数量进行核定和分配,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程度进行调整的一种管理和分配制度。
其目的是合理安排和管理建筑工程的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程质量,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1.定额核算原则。
按照固定的标准和规定,对建筑工程所需的各种工种和工种数量进行核定和分配。
定额核算原则要以合理、科学和实际为基础,根据建筑工程的性质和施工进度,确定各个工种的用工标准和数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定额比例和程度。
建筑行业定额用工制度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规模和难易程度,对各个工种的用工比例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大型工程的用工比例要比小型工程高,难度大的工种用工比例要比简单的工种高。
此外,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情况,还可以对定额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
3.定额调整机制。
在建筑行业定额用工制度中,需要设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定额调整机制,对定额标准和比例进行调整。
定额调整机制要根据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要求和变化。
4.定额执行和监督。
建筑行业定额用工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是保证其有效性和公正性的重要环节。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偏差和不足。
同时,还需要对定额的编制和调整进行公开和透明,确保其科学和公正。
建筑行业定额用工制度的实施对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提高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管理建筑工程的用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程效益,降低投入成本,从而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定额用工制度还可以减少劳动纠纷,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条件和待遇,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然而,建筑行业定额用工制度的实施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定额的编制和调整具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定额编制过程中可能存在主观偏差和不合理的情况,需要加强科学性和公正性。
建筑行业包工制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建筑行业包工制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解析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建筑行业包工制现象在中国长期存在,并且日益突出,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劳动者权益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这一现象背后,究竟是何种政治经济学的因素驱动着它的发展?本文将对建筑行业包工制现象进行政治经济学的解析,并探讨其影响和解决之道。
一、政治经济学分析1. 劳动力市场失衡建筑行业一直是我国劳动力需求大的行业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建筑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
受教育水平、技能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建筑行业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在这种情况下,包工制成为了一种合理的选择,企业可以通过包工制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2. 市场竞争压力建筑行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价格战屡见不鲜。
为了降低成本,争夺市场份额,企业采取包工制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效益。
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企业往往也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劳动强度等手段来降低成本,而包工制正是一个合适的方式。
市场竞争压力是建筑行业包工制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劳动力无序竞争受教育水平、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大量的工人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而技能工人较少。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形成了一种无序竞争的现象。
包工制为企业提供了机会,可以通过比拼工人的工作效率、工作强度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这就导致了建筑行业劳动力市场的混乱,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
二、包工制现象的影响1. 劳动者权益受损建筑行业包工制现象的存在,使得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包工制下的工人没有稳定的工资来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通常过大,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受到了侵害,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2. 企业效益提升建筑行业采取包工制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陈印老师说建设工程承包制度

陈印老师说建设工程承包制度作为建设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工程承包制度的理念和实践一直备受关注。
陈印老师作为建筑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对建设工程承包制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见解。
在他的眼中,建设工程承包制度不仅是建筑工程业务的规范管理,更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他认为,建设工程承包制度是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产物,是促进企业间协作和创新的有效方式。
陈印老师认为,建设工程承包制度的核心是合同精神。
建设工程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一切合作关系都应该建立在合同基础之上,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并约定合理的权利和利益分配机制。
只有建立健全的合同机制,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在陈印老师看来,建设工程承包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承包商的管理与监督。
作为合作伙伴,承包商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展和成果。
因此,建设单位应该加强对承包商的资质审核和业绩评估,确保合格的承包商参与工程建设,并通过严格的监督机制,督促承包商按照合同规定履行职责,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另外,陈印老师还强调了承包商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在当前建筑工程行业日益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承包商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承包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更多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承包制度是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和提升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健全的合同机制、加强对承包商的管理和监督以及提升承包商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可以有效推动建设工程承包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行为,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建筑施工企业的用工模式

建筑施工企业的用工模式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建筑施工行业蓬勃发展,成为吸引大批劳动力就业的领域之一。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用工模式是一个关键的管理方面,它决定了企业的效率、质量以及员工的福利。
本文将探讨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用工模式,并分析其特点及优缺点。
首先,传统的雇佣制度是建筑施工企业最常见的用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工资和提供福利。
雇佣制度的优点是灵活性强,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的需求随时雇佣或解雇工人,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同时,员工在工作期间享受到法定的劳动权益,如社会保险、工资保障等。
然而,雇佣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企业需要承担招聘、培训和管理的成本,劳动力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企业难以雇佣到合适的人员。
其次,劳动合同的期限较短,员工缺乏长期稳定性,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员流动率较高,不利于团队的稳定和建设。
其次,外包制度是另一种常见的建筑施工企业用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性较强的劳务公司,由劳务公司负责招聘、管理和支付工资。
外包制度的优点是可以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减少管理的负担。
劳务公司负责整合资源和管理人力,能够更加高效地协调施工进度和人员安排。
然而,外包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外包公司的员工与企业之间缺乏直接的雇佣关系,给沟通和协调带来一定的困难。
其次,劳务公司在招聘和管理过程中可能降低招聘标准,导致员工技能水平的不稳定性,影响施工质量。
此外,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众包平台逐渐进入建筑施工行业。
这种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连接建筑施工企业和自由职业者,实现了更加灵活和精细化的用工管理。
企业可以通过众包平台按需招聘各类专业人才,满足不同项目的需求。
而自由职业者也可以通过平台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项目资源。
互联网众包平台的优点在于灵活性高、成本低、可塑性强,但也需警惕平台的监管和信任问题,确保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的用工模式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员工的福利。
建筑业劳务承包和劳务用工管理规定

建筑业劳务承包和劳务用工管理规定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在建筑行业中,劳务承包和劳务用工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为了规范建筑业劳务承包和劳务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关规定,对建筑业劳务承包和劳务用工管理进行了详细规范。
一、劳务承包
1. 定义:劳务承包是指建筑企业将劳动外包给其他企业或个人的行为。
劳务承包方可以是承包商、劳务公司等。
2. 承包合同:劳务承包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工作内容、工资福利、责任义务等内容,保障双方权益。
3. 风险管理:劳务承包方应当对承包人员进行培训和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并按规定购买劳动保险,承担劳务人员意外伤害风险。
二、劳务用工管理
1.用工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用工管理制度,明确用工程序、工资发放、劳动保护等内容,规范用工行为。
2.用工福利:建筑企业应当依法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提供带薪休假等福利,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3.用工纠纷解决:建筑企业应当建立用工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劳动者投诉、维护劳动者权益。
结语:建筑业劳务承包和劳务用工管理规定的出台,对规范建筑行业秩序,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企业和劳务承包方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共同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行业包工制:农村劳动力使用与城市空间生产的制度逻辑*■任焰贾文娟—其固有特征、运行逻[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包工制———的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劳动力的使用与再生产这一视角重辑、兴盛原因——述空间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地方性实践,探索城市空间生产的制度逻辑。
作者认为,包工制的再次兴盛是农民工“拆分型的劳动力使用模式”在空间生产领域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包工制度,原本在户籍制度限制之下割裂的农村劳动力的使用与再生产被纳入一个更受限制的空间,它将再生产策略与中国空间和地理的不平等相结合,既满足了城市的发展需要,又满足了资本的弹性积累需要。
然而,由此而来的危机所导致的社会冲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愈演愈烈,这些危机终究难以通过将非正式用工普遍化的包工制度得到彻底解决,在城市空间发展和资本积累过程中保障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在于相关制度法规的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以及城市对于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的承担。
[关键词]包工制劳动力使用劳动力再生产城市空间生产Abstract:This paper is an attempt to ana lyse the innate features,operational logic and thecause of prevalence of the labour contractual system in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Employ-ing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use and reproduction of productive force,this paper tries to rein-terpret the practice of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ics in China’s localities and explore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urban spatial production.Th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revival of the labour contractualsystem embodies the“divisive use of rural labour force”in the domain of spatial production.Under the labour contractual system,the use and reproduction of rural labour force,which hasalready been limited by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is now further tied down.The labourcontractual system combines its reproduction strategy with the inequality of China’s space and geography,thereby satisfying both the need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at of the flexibl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However,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conflicts are ragingon.The crisis cannot be solved by the labour contractual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for-mal use of labour.To ensure social harmony in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cess ofcapital accumulation,we need sound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city’s commitment to the reproduction of rural labour force.Keywords:labour contractual system,use of labour force,reproduction of labour force,urbanspatial production2010/12开放时代一、城市发展与资本积累:包工制度重现的社会背景—通过占据空间,通过哈维(David Harvey)曾经指出:“资本主义通过唯一的方式———而在20世纪得以幸存”。
①广州珠江新城,6.19平方公里②的土地被规划成生产空间——为未来广州的CBD,集金融、商贸、文娱、行政和居住功能为一身,在2010年亚运会时成为城市景观轴和形象窗口。
东塔、西塔、广州新电视塔、海心沙市民广场等多个新地标、极尽奢华的购物中心、广州歌剧院等重要的公共设施都在这里拔地而起。
2009年初,当我们走进珠江新城,仿佛进入一个“异质空间”(heterotopia)③,充满现代感的高楼大厦与低矮破落的工棚,自信而富有的走在时尚前端的都市男女与卑微而贫穷的劳作于建筑工地中的建筑工人,让人体验到一种时空的错乱和混杂,农村与城市、富裕与贫穷、发达与落后、文明与野蛮在这个时空中不协调却又理所当然地相遇,提供给我们一个中国社会转型和城市空间型构的叙事范例,让我们可以借此去理解中国城市发展与农村劳动力使用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土地资本的积累和扩张带来对城市空间的再造,并同时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进行重构。
作为一个资本积累过程,城市空间生产的逻辑必须回到具体的社会过程和社会关系中去理解。
哈维曾经指出,“城市不是一个物而是一个过程,……地理作为一种景观,它是具有某种空间构型的人工环境的第二自然,这种第二自然是在资本的控制下生产出来的,因此直接体现了政治权力。
”④布洛维(Michael Burawoy)曾在1985年提出了生产政治(politics of production)的分析范式,并且讨论了生产政治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框架之下形成的特定历史原因。
⑤在中国城市飞速发展和扩张的今天,一种生产政治的分析是必要的。
通过它,人们得以知晓是怎样一种劳动力组织和使用的方式保证了大规模、高速度的资本转移,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城市空间生产背后的国家、市场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内涵。
列斐弗尔(Henri Lefebvre)指出,在城市时代,资本主义的维持已经不依赖于工业生产,而依赖于城市空间生产本身。
⑥哈维进一步强调马克思对工业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是资本的第一循环(primary circuit),在这一循环中出现的因工业资本过度积累而导致的经济社会问题并不会将资本主义导向灭亡。
城市空间这个“人造环境”(built environ-ment)为解决资本过度积累问题提供了渠道:工业资本中过度积累的部分通过投向城市扩张、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事业而在资本的第二循环(secondary circuit)中得以消化,同时还刺激了汽车、石油、钢铁、木材等工业领域的消费。
⑦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说20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市空间的生产。
与西方国家相似的历史进程同样在当代中国发生了,城市空间生产对于整体经济的重要性逐步上升。
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启动了我国住房制度的全面改革;1998年下半年国务院发文停止实物分房制度并专题一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了200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3年以后,尽管政府频繁出台措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几度在刺激推动和规范扼制之间打摆子,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直没有被撼动,房地产开发投资不断增加(见表1)。
2008年下半年,始于美国的金融风暴使得中国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在创造了30年“中国奇迹”后终于遭受挫折,中国工业陷入危机。
工业资本的过度积累以及利润率的下降使得国内出现资本闲置与劳动力闲置并存的局面。
在经济下行压力愈演愈烈之时,国家主导的资本投资向第二循环的大规模转移迅速启动,4万亿救市资金中的2.9万亿用于以基础设施、住房建设、灾区建设、城市发展为主的空间生产中。
统计显示,2008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828.3998亿元,其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41997.7553亿元,全社会施工房屋建筑面积632260.9445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额31203.2亿元。
⑧2009年房地产业占GDP 的6.6%和投资的1/4⑨,对我国GDP 增长“保8”的贡献巨大。
城市空间生产项目在中国广袤大地上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以笔者关注的广州珠江新城建设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政府的投资达到200亿元之多,而地产开发商的投入更难以计算,该区建成后人口规模预测可达17~18万,提供近30万个就业岗位。
⑩以雨后春笋般惊人速度崛起的摩天楼群提示我们,珠江新城的建设具有区别于中国过往历史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与整体资本主义发展之趋势却是相一致的。
列斐弗尔强调特定类型的地形以及相应空间产品的创造正是为了让积累产生资本需要,这是资本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生产的再生产的核心。
更进一步来看,发展新的空间是为了保障资本积累的连续性,避免经济萧条。
輥輯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危机发生后,国家主导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发展计划正展示了一种试图通过新空间的生产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努力。
而且这种高速度、大规模的空间生产是在哈维所谓后现代“时空压缩”的情境下进行的。
在新自由主义借由全球化过程得以大肆蔓延之时,空间的生产也愈加精益化,呈现出弹性积累的特征。
这种积累模式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强度、年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亿元)同比增长(%)表1:2000~200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其增长情况20004981.121.4720016344.127.2920027790.922.80200310153.830.34200413158.329.59200515909.220.91200619422.922.09200725288.830.20数据来源:《6-39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主要指标》,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6-27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主要指标》,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