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第二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教案
苏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月迹》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月迹》教学设计大全《月迹》教学设计教材简说《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
本课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
文章叙述思路清晰: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沙滩议月;寻月的过程描写得也趣味盎然,尤其是那些洋溢着孩子们稚气未脱的语言与朦胧幼稚的审美标准读来回味无穷,加上神话传说穿插其中,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美妙意境。
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扬了孩子美好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同时,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在《月迹》这篇课文的课前参与时,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预习,孩子们既被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又对其中的不少词语产生了困惑,提出了不少问题。
在课堂学习中,他们通过质疑、研讨、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找到了学习中的喜悦,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将许多好词佳句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了下来。
预习过后,许多孩子自发地展开习作,在学习中多角度的理解月亮在不同人、不同心情时的不同含义,并在将来的习作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到本课中学到的佳词妙句。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月迹》精彩教学设计吧《月迹》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月迹》(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月迹》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月迹》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月迹》第二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月迹》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月迹》教案(苏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月迹》教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月迹》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月迹》示范课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迹》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迹》教学设计和反思《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月迹》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月迹》是选自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月迹》。
作者及工作单位永寿县仪井中学宋玲教材分析《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
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
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
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
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
《月迹》一课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学习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句,揣摩表达意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二、了解作者三、整体感知四、深入研讨五、课外探究六、布置作业七、课堂小结1.导语: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月迹第2课时学案 (新版)苏教版

5.课件显示推荐书籍《月球不解之谜》鼓励同学课外阅读。
(点评: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明确提出加大阅读量,此环节体现出从课标出 发以教一篇带几篇甚至多篇甚至一本,长此下去,学生的积累定会得到飞跃,这对学生习作也大有帮助:一方面提供素材,另一方面提供词汇。)
三、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满盈( ) (2)倏( )忽 (3)袅( )袅
(4)依偎( ) (5)粗糙( ) (6)面面相觑( )
2.仔细揣摩下面两个语段的内容和写法,再仿写一个语段。
当你生病在床上无法上学,同学们送来了鲜花和问候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欣慰。——因为感受友情是一种快乐。当你为希望小学捐了两元钱,为灾区的学生捐出几本书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充实。 ——因为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
(点评:群体探究和主体探究突破了重难点,以自主阅读为主,多种形式练读,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兴趣,积累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拓展延伸
1.月儿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的赞颂和用心描绘,贾平凹是这样描绘的,其他作家又是怎样描绘的呢?
2.读语文天地“开卷有益”和课外读物中找到的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
3.说说你见过的月亮。
3.阅读理解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三、达标检测
1.(1)yíng(2)shū(3)niǎo(4)wēi(5)cāo(s)qù
月迹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月迹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导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请根据下列图片中月亮的形状,说说古人曾经给与它们怎样的名称?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过渡:古人对月情有独钟,现代人对月亮也青睐有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名篇《月迹》二.走进作者:贾平凹(_52-),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三.预习检测: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shū()忽jí()妒面面相觑()争执()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文章重点:寻月亮2.找出孩子们追寻月亮的踪迹,并摘录文中词句,描述出寻月所见以及孩子们心理的发展变化的词语①寻月踪迹:屋内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②心理变化: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生〝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后来,孩子们又在河中.瞳中找到了月亮,〝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很满足〞小结: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运行轨迹,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们的心理边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五.合作探究:1.〝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怎样理解?(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2.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小结: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运行轨迹,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们的心理边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3.文中谁的话引起了寻月踪迹的转换?生:奶奶的三句话(生齐读三句话)〝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奶奶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子们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子们心灵的升华六.精读品析:本文充满童心童趣,不仅仅体现在〝寻月亮〞这件事上,更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富于童心童趣的话,找出来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教师提示品析角度(1)优美.生动.传神的词语;(2)生动.形象的修辞:比喻.拟人等;(3)深刻饱含哲理①第5节:〝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银银〞写月光的白;〝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写枝叶的稀;〝累累〞写花朵的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富有韵味②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句中的动词〝浮〞用的非常生动,真切的写出了这时月亮轻盈的特点③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这是虚写,月亮当然不可能真的在每个人的心里,可见作者的表现手法十分含蓄别致,它寄托了一个更为深层的含义: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④〝有三妹漂亮吗?〞〝和三妹一样漂亮的〞三妹就乐了:〝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这个对话描写十分精彩,既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天性,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⑤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这句话富有哲理,说明人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权力,人人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七.拓展延伸:1.中秋之夜,一群孩子在寻月可以说,他们不仅是在追寻月迹,更是在追寻美!读完本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学生独立思考)参考:1.生活中要时刻保持童心,才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2.要爱护童心,像文中的奶奶那样,鼓励.引导孩子去发现美3.正如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因此我们要做个有心人.2.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歌谣,办一期关于月亮的手抄报板书设计:月迹屋中之月--失望盼月寻月院中之月--争执议月(追求美)沙滩之月--满足教学反思《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的收获: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首霸趺囱--谁引?nbsp;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在学习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并熟练运用全文的单词、短语和句式;(2)理解全文的主要结构和关键词,能在课堂和考试中正确运用;(3)掌握本文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笔下的意象;(4)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和阅读训练;(5)能初步阅读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目标(1)能鉴赏文学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月迹》。
2、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shadow, outlines, crescent moon, velvet, pale, wanes, sadness, tosses。
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1)A silver crane tosses off a shadow on the wall.(2)The outlines of the trees are clear in the velvet moonlight.(3)The crescent moon is pale with sadness and she wanes in the mist.4、课文的结构及内容:(1)描述月光下的景象。
(2)描述月亮的形状和表现。
(3)表达人们看到月亮的感受和想法。
(4)运用诗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体现诗歌的美。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问题导入法。
3、读、解、析、评教学法。
4、合作学习法。
5、语音语调基础训练法。
6、朗读背诵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问题和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2)让学生听录音,并询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通过图片、手势、发音等多种方式,讲解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 (2)doc初中语文 (1)

第7课《月迹》教案(苏教版初一下)(2)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使学生读通读明白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小孩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明白得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显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明白得〝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把握本课生字、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进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纳查资料或询咨询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咨询题。
教学重点:读明白课文内容,明白得〝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第一课时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明白是什么节吗?你明白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
〕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能够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想念之情,专门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查找着月亮,观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查找月亮,观赏月光下的美景吧!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1认真读,把握生字的读音。
2、划出自己有疑咨询的地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咨询题。
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小孩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1〕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
随机明白得〝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四、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1自由读第二段。
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败兴。
〝明白得:款款满盈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形,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形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3小孩们看到那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导学案(1) 苏教版2

七年级语文?月迹?导学案
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读熟文章。
2梳理情节,了解文中所写的寻月的过程。
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开展变化的过程。
学习重点:2、
学习难点:3、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
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 ;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识记字词,为加粗的加拼音
倏忽袅袅面面相觑
掬着沙争执锨刃
粗糙嫉妒踪迹酥酥
三.按照喜欢的方式诵读一遍文章,体会月迹的含义
四、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文章的重点:
五、明确寻月的过程:
镜中看月
______________
杯中“饮月〞
____________
眼瞳见月
六、在文中寻月的各局部用笔圈点勾画,找出能够说明月亮特点的语句。
《月迹》教案+练习及答案(苏教2021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月迹》教案+练习及答案(苏教2021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变化轨迹;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4、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进展变化轨迹;难点:1、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2、“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1、导语:我们曾经读过很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很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妙和纯净,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同学背诵。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贾平凹(wā)的《月迹》。
2、同学介绍: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夫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便利,便喊他为平娃。
陕西话中,娃凹同音。
从西北高校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当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著有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状况三、整体感知课文1、认真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1--4节5--30节31--36节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3、认真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
明确: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楚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还有人。
又进一步在院内查找,发觉一切光滑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
--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觉“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迹》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一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发展变化轨迹。
2、品孩童趣语,赏重点语段含义,感知人物形象,。
3、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学习重点: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2、在朗读中品味童心、童真、童趣。
学习难点:
1、“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一句的含义。
2、文中“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过程:
一、音频导入、品味月迹
1、听《月迹》部分朗读,带学生进入盼月、寻月的氛围。
2、同学们,在听的时候,你的心是不是也被平凹那些描写月亮的词语或句子打动了?带着你的感情,把你认为描写月亮最美的、最精彩的句子在文中画出来,大声的读出来,也可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课文旁边。
学生自读,指名展示,集体品评(叠词的韵味,儿化,拟人等的妙用),课件出示,再读(教师范读,学生个人读、学生集体读相结合)
3视情况总结文章的叙事线索、孩子们心理发展变化的情感线索。
二、师生联动、深入月迹
那么,沐浴在这皎洁的月亮中,我们是不是也被“我”和弟妹们奇特的想象力打动了?让我们小组合作,再探月迹,把你认为最富有哲理的句子找出来大家一起分享,有疑问的句子找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预设:
1、“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三、拓展延伸、放飞梦想
是的,月亮是美丽的,也是博大的,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属于她。
她也是无私的,慷慨的,她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文中的我们分享了月亮,满足了,甜甜的睡了,你呢?心中有没有自己的月亮?
说一说、读一读(课件)、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