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走路叹息坐卧惆怅。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
”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古诗-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注释(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2]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像铅似的乌云笼罩着诗人敏感的心灵,而在精神压抑中迸发出来的愤懑之情,也往往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直指黑暗的现实。
上面提到的《拟行路难》第四首,即是鲍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人们习见的现象,真实而又平常。
诗人拈出这一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比兴,以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这就使他的感慨也来得那么自然。
它发自真实的生活感受,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的命运就像那“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泻地之水一样,漂泊到何处?流逝到何方?是平坦无阻?还是一路颠沛?这都是安排定了的,苦恼也没有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是在不动感情地叙述一个客观的道理,似乎他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词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拟行路难·其四》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1《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幺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幺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幺。
1《拟行路难·其四》诗歌赏析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
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
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
正如清代。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译文《拟行路难(其四)》原文和翻译原文: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3)作品注释(1)“泻水”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
泻,倾泻。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
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踟蹰:徘徊不进的样子。
[1]作品译文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2、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四)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四)司马迁原文: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见商君。
商君曰:“鞅之得见也,从孟兰皋,今鞅请得交,可乎?”赵良曰:“仆弗敢愿也。
孔丘有言曰:‘推贤而戴者进,聚不肖而王者退。
’仆不肖,故不敢受命。
仆闻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
’仆听君之义,则恐仆贪位贪名也。
故不敢闻命。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赵良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
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
’君不若道虞舜之道,无为问仆矣。
”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
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
拟行路难其四主旨

拟行路难其四主旨
摘要:
一、引言
二、行路难其四的创作背景
三、行路难其四的诗意解析
四、行路难其四的主旨探讨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拟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诗歌,共四首,以表达诗人在求仕途中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本篇将重点分析《拟行路难其四》的主旨。
【行路难其四的创作背景】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高远著称。
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有很多作品反映了他在求仕途中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其中《拟行路难》就是一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行路难其四作为这组诗歌的第四首,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漫长的求仕途后,对人生和命运的反思。
【行路难其四的诗意解析】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忧虑和无奈。
同时,诗中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如“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行路难其四的主旨探讨】
《拟行路难其四》的主旨在于表达诗人对人生的反思和追求。
诗人在经历了漫长的求仕途后,对前途感到忧虑和无奈,但他并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过去辉煌的回忆、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和对未来憧憬的复杂情感。
【结论】
总之,《拟行路难其四》是李白以自己的求仕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反思和追求。
诗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过去辉煌的回忆、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和对未来憧憬的复杂情感。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这首诗一开头就给人一种满满的无奈感。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就好像把水倒在平地上,它自己就往不同方向流去啦。
这其实就是在说人生啊,大家出身不同,命运也不一样,没得选!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诗人好像在自我安慰,说人生都是有命运安排的,咱别老是叹气发愁。
可这语气里啊,透着那么一股子不甘心!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咋可能没感觉呢?只是只能把话憋在心里,不敢说出来,只能在那犹豫徘徊。
整首诗读下来,你能感觉到诗人那种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心里有苦说不出,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是不是挺让人感慨的?这就是人生啊,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奈!。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泻水置平地①,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②。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③。
【注释】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
这句是说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③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
《拟行路难十八首》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
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诗在音节上有独到之处。
它采用长短相间的杂言体。
杂言诗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检测
我们知道—— 在此之前大家都熟悉的是李白所作的《行路难》 因此,比较鲍照《拟行路难》和李白《行路难》 在写作缘由、情感以及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 请大家朗读对比篇目——《行路难》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感悟体验
1. 试分析该诗歌中的 情感变化。
2. (课后练习三)从 思想内容和语言风 格方面,谈谈此诗 对李白《行路难》 有哪些影响。
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难点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 变化过程。
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诵读诗文 掌握诗文内容
自主学习反馈
1.划分下列诗句的停顿(用“/”线)。 (1)泻 水 置 平 地 (2)各 自 东 西 南 北 流 (3)举 杯 断 绝 歌 路 难 (4)心 非 木 石 岂 无 感 (5)吞 声 踯 躅 不 敢 言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作品原文
作品译文
泻水置平地,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
各自东西南北流。 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
人生亦有命,
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生的命运是既定的,怎 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 《行路难》,歌唱声因举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解读 文辞 揣摩 情意
融入 体验 体会 情趣
超越 原意 推陈 出新
诗人 不同 境遇 不同
境遇 不同 诗情 有别
时代 不同 精神 迥异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课堂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
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 出诗人悲怆难抑的形象。
析: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 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平添的几分酒意 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 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 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从 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 悲其愁的沉郁了。
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道理?
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 是古代的血统论。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 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 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 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 出愤怒的控诉。可诗文却说,什么样的门第就有 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既定的, 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平静地说“安能 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 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用水依照高下不同的 地势流向各方的现象,比喻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 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 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 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 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 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 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 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 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 自哀.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 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 却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
杯饮酒而中断。
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心又不是草木石头,怎 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
欲行又止请找出本文中作者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与方式 用心去揣摩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用水依照高下不同的 地势流向各方的现象,比喻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 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自主学习反馈
1.划分下列诗句的停顿(用“/”线)。 (1)泻 水/ 置 /平 地 (2)各 自/ 东 西 南 北/流 (3)举 杯/ 断 绝/ 歌/ 路 难 (4)心 非/ 木 石/ 岂/ 无 感 (5)吞 声/ 踯 躅/ 不 敢 言
作品原文
作品译文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 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 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 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 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 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 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 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 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析: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
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 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 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 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 这句达到高潮。
本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 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