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植物氮素营养诊断与防治
氮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控方法

氮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控方法植物是地球上最基础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氮源的供应与调控的影响。
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元素之一,它在植物体内起着多种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氮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调控方法。
首先,氮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氮元素是构成植物生物体的关键元素之一,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物分子的组成部分。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并在内部进行转运和合成,从而维持自身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氮素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营养生长期和分化期,氮源的供应影响植物的生长速率和生长类型。
其次,氮源对植物的生理代谢有着显著的调控作用。
氮源在植物体内转运和合成蛋白质、叶绿素和其他氮代谢产物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氮素并合成相应的化合物,帮助维持自身正常的生理代谢水平。
此外,氮素还参与到植物体内的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中。
因此,氮源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速率,也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然而,氮源与植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植物也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
植物通过一系列内在的调控机制来适应不同的氮素供应情况。
一方面,在氮源充足的环境下,植物会通过促进生长和分化的方式来利用充分的氮素资源。
另一方面,在氮限制的条件下,植物会调整自身的生长和代谢模式,更好地适应低氮的环境。
这些调控机制包括根系生长的调整、根部吸收表面积的增加、氮代谢关键酶的表达调控等。
通过这些调控机制,植物能够在不同的氮素供应下维持其生长发育的稳定。
除了植物自身的调控机制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外源手段来调控植物对氮源的利用。
其中一个方法是通过土壤改良来提高土壤中氮素的有效含量和可利用性。
例如,合理施用有机肥、矿质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提高植物对氮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灌溉和施肥时机等来优化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
氮植物生长的关键元素

氮植物生长的关键元素氮素(N)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元素之一。
它在植物体内参与蛋白质、酶、叶绿素和核酸等基本生物分子的合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氮素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合理施用氮肥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益。
1. 氮素的生物学作用氮素是构成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基本成分,也是植物体内多种生物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参与植物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比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养分吸收等。
此外,氮素还能影响植物根系的形成和发育,以及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分枝。
2. 植物对氮素的需求不同的植物对氮素的需求量不同,但总体上来说,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之一。
氮素的缺乏会导致植物生长迟缓,叶片变黄,叶面积缩小,甚至影响果实的发育和开花过程。
因此,在农作物的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对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3. 氮素的施肥原则氮素的施肥原则应考虑到农作物的需求、土壤的类型和施肥的方式等因素。
首先,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期特点和氮素需要量,制定合理的施肥计划。
其次,要根据土壤的类型和肥料的有效性选择适宜的氮肥类型,如有机氮肥、无机氮肥或复合氮肥等。
最后,根据作物的根系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如基肥施用、追肥施用或叶面喷施等。
4. 氮素的施用技术为了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手段来优化施肥过程。
一是通过土壤测试确定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从而合理控制氮肥的施用量。
二是在施肥过程中注意与其他养分的配合施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氮肥的利用效果。
三是选择适宜的施肥时间,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和气候条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施肥。
5. 氮素的环境影响尽管氮素对植物的生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过量施用氮肥也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农田排放的氮素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合理调整氮肥的施用量,以减少氮素的损失和浪费。
总结:氮素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元素之一,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物N.P素失调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缺磷防治
• 1、应急措施 • (1)叶面喷施:叶面喷施0.3%~0.5%的磷酸二 氢钾或磷酸亚钙溶液。 • (2)施用磷肥:在含有堆厩肥或腐殖质的土壤改 良剂中拌入过磷酸钙,再条施于植物根附近。 • (3)施用镁:尽管土壤中存在磷,但缺镁时,磷 的吸收受阻,出现缺磷症。对于缺镁的土壤,在 施磷肥的同时,需施用10~30kg镁。
苹果
(1)根据实行测土施肥,根据土 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要,对氮 磷钾和其他微量元素实行合理 搭配科学施用,尤其不可以追 求高产为目的,盲目大量施用 氮肥。(2)在土壤有机质含量 达2.5%以上的老棚土壤上, 应避免一次性每亩施用超过500 公斤的腐熟鸡粪。(3)在养分 含量较高的土壤上,提倡以施 用腐熟的农家肥为主,配合施 用等量氮肥化肥。(4)如发现 氮素过剩,在地温高时可加大 灌水量缓解。 (5)及时追施 尿素、硝酸铵等氮素化肥。
葡萄缺磷的防治措施
• 。①矫正葡萄缺磷,应早施磷肥。作基肥 施入,以亩产2000公斤葡萄为例,每亩至 少要施用30~40公斤的过磷酸钙。应急追 肥,可用过磷酸钙滤液,浓度为0.5~2.0%, 如用磷酸二氢钾,喷施的浓度为0.3%;②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 H值,以提 高土壤磷的有效性;③低温积水,并及时 中耕排水,提高地温,增施腐熟的有机肥 料,促进葡萄根系对磷的吸收。
大豆
在花期每667平方米 追施尿素3~5千克或每 667平方米用0.5~1千 克尿素兑水50千克喷 施,可防治大豆氮素 缺乏症
右图是在缺氮的土壤中 生长的无根瘤和有根 瘤的大豆植物
黄瓜
(1)最重要的是施用新鲜的有机物时要防止氮不足。 用稻草作基肥要增施氮素; (2)低温时施用硝态氮效果好; (3)施用完全腐熟的堆肥,可以提高地力; (4)叶面喷施0.2%~0.5%尿素。
浅谈植物氮素营养诊断与防治

作物氮素营养的诊断方法与防治卢未兰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资环081摘要: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作物在适量的氮素供应下才能保持健康的生长发育。
本文在简述氮素的营养功能,缺氮及氮素过多表现同时,提出当前的一些氮素诊断方法,针对诊断结果给出相应防治措施,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氮素营养、诊断方法、措施引言俗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可见肥料在农业中的作用巨大。
其中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之一,在作物体内全氮含量约为干重的0、3%~5、0%[1]。
氮素是作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分,如蛋白质、核酸、叶绿素、酶、维生素、生物碱等。
还是遗传物质的基础[2]。
在生产中,缺氮时,作物地上部和根系生长都显著受到抑制,繁殖器官的形成发育也受到限制,植株提前成熟,种子和果实小而不充实,显著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相反地,增施氮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产品品质[3、4],因此氮肥投入量逐年增加。
随着氮肥施用的大量增加,氮肥利用率逐渐降低,而损失的氮素大部分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态氮不断增加,从而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资源和水产资源遭受到严重破坏,随着使用价值降低,水处理的成本提高,甚至会威胁人类的健康[5、6]。
因此,了解作物的氮素状况和诊断养分的丰缺程度,据此来指导我们合理施肥,进行科学的施肥管理措施,既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提高了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在保护环境上也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氮素营养及诊断方法做出简要介绍,供大家参考。
1氮素的营养功能及吸收氮素的营养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蛋白质的重要组分;核酸和核蛋白的成分;叶绿素的组分元素;还是许多酶的组分,例如张洋等[7]研究得出:不施氮处理,子粒产量、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叶水势、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而施氮后明显提高。
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
植物生长中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状及其处理方法

植物生长中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状及其处理方法植物是依赖于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来生存和生长的。
除太阳能外,植物还需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镁、铁等,以维持健康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土壤中某些元素的缺乏,植物可能会出现营养缺乏症状。
本文将介绍植物生长中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状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氮素缺乏症状及其处理方法:氮素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养分元素,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土壤中氮素含量不足时,植物会出现一系列的氮素缺乏症状。
一般来说,氮素缺乏会导致植物老叶变黄,出现叶缘枯黄、顶部萎蔫等现象。
处理氮素缺乏的方法包括增施富含氮素的有机肥料、调整土壤pH值,以提高氮素的利用率。
二、磷素缺乏症状及其处理方法:磷素是植物生长中必需的重要元素,它参与植物的能量转化和蛋白质合成等关键过程。
当土壤中的磷素不足时,植物会呈现出磷素缺乏的明显症状。
一般来说,磷素缺乏会导致植物的叶片暗绿或紫色,株型矮小,根系发育不良等。
为解决磷素缺乏问题,可以适量施用磷肥或者添加磷酸盐来供给植物所需的磷素。
三、钾素缺乏症状及其处理方法:钾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中重要的宏量元素,它参与调节和控制植物的水分平衡和营养代谢等过程。
当土壤中的钾素供应不足时,植物会出现钾素缺乏的症状。
一般来说,钾素缺乏会表现为植物叶片边缘枯黄,甚至发生叶片枯黄、干枯的现象。
为解决钾素缺乏问题,可通过施用钾肥、优化土壤肥力,调整土壤pH值等方式来补充植物所需的钾素。
四、镁素缺乏症状及其处理方法:镁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它参与植物的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等重要过程。
当土壤中镁素供应不足时,植物会出现镁素缺乏的症状。
一般来说,镁素缺乏会导致植物的叶片出现黄化、干枯等现象。
解决镁素缺乏问题的方法包括适度增加土壤中的镁肥含量、调整土壤pH值等。
五、铁素缺乏症状及其处理方法:铁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它参与植物的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等重要过程。
第十章 氮素营养与 氮肥

当前位置:氮素营养与氮肥/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土壤N年矿化量=130-25-15=90 kg/hm2 土壤有机质年分解量=90×10-3 × 10×1.8=1.62 t/hm2 计算式1 自然归还有机质年积累量=3×0.5×0.4×1.8= 1.08 t/hm2 应归还的有机质年积累量=1.62 -1.08=0.54 t/hm2 应施用修剪下的枝叶的数量: 应施用枝叶的C量=0.54÷0.3÷1.8=1 t/hm2 应施用枝叶干物重=1÷0.5=2 t/hm2 应施用新鲜枝叶重=2÷0.4=5 t/hm2 设调节修剪下的枝叶C/N至25:1需施尿素xkg: 2000×0.5 =25×(2000×0.005+ 0.45x) X= 66.67 kg/hm2 尿素N量=66.67×0.45=30 kg/hm2 需施:普钙=15÷0.2=75 kg/hm2 氯化钾=15 ÷0.6=25 kg/hm2 设10吨混合肥料分析式的最大公倍数为y,则 (2y÷0.45)+(y÷0.2)+(y÷0.6)=100 y=9 ;分析式:18-9-9 配合式:尿素=0.18÷0.45×10t=4 t 普钙=0.09÷0.20×10t=4.5 t 氯化钾=0.09÷0.6×10t=1.5 t
设 施 土 壤 与 露 地 土 壤 的 差 异
Cl-
Cl-
NO3-
20 C处理
化 肥 N量 (mmol/pot)
D处理
F处理
15
10
5
0 0 30 60 施 用 后 的 日 数 ( d) 90 120
化肥N在土壤中的变化趋势 化肥N在土壤中的变化趋势
20
化 肥 N量 (mmol/pot)
15
不同处理土壤N供应特征
诊断与矫治兰花营养缺乏症

诊断与矫治兰花营养缺乏症兰花缺乏某种营养,在其植株上会有所表现。
根据这一表现即可诊断其营养缺乏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矫治。
①缺氮。
表现为新叶比老叶短狭而质薄,叶色淡黄,缺乏光泽。
可用硫酸钾复合肥或硝酸钾复合肥500倍液浇根,用0.2%尿素溶液于傍晚喷施叶面叶背。
每隔三五天一次,连喷3次,便可纠正。
②缺磷。
表现为叶芽生长缓慢,迟迟不发根,叶缘微反卷。
可用2%的过磷酸钙浸出液,或3%~5%的骨粉溶液,或800倍液的磷酸二氢钾浇根,每10天一次,连浇2次;并用600倍液磷酸二氢钾,或1000倍液花宝3号,于傍晚喷施叶面叶背,每隔三五天一次,连喷3次便可纠正。
③缺镁。
表现为老叶发黄;中年叶的叶尖和叶缘呈黄色,且向叶面卷曲(俗称铜锣缘)。
可用0.5%硫酸镁溶液于傍晚喷叶,每隔三五天喷一次,连喷三五次,即可纠正。
④缺钾。
表现为叶缘和叶尖发黄(先老叶后新叶),进而转为褐色;叶主、侧脉偏细;叶质柔软,易弯垂;若遇强光和低温,新叶就出现微脱水状。
可先用0.5%的硫酸钾溶液浇根、喷叶,也可撤施草木灰。
⑤缺锰。
表现为虽有适当遮荫,还出现日灼样斑纹,斑中又有斑,花蕾不发育;叶片干瘪,失绿,少光泽。
中性、石灰性和沙质土,较易出现缺锰症状。
选用0.3%硫酸锰溶液喷施叶片3次,便可纠正。
⑥缺钙。
表现为叶尖呈钩形(品种特征的除外)。
常见于偏酸性肥料的植株。
可用1.0%石灰溶液浇根一次,也可选用畜用钙粉3%溶液浇施一次,便可纠正。
⑦缺铁。
表现为幼叶的叶肉变黄至变白,中部叶脉和叶缘及叶尖,呈现焦褐斑坏死。
可用0.5%硫酸亚铁溶液喷施于叶片,3天一次,连喷两三次,便可纠正。
⑧缺锌。
表现为底部叶片中段呈现纯锈样斑,并逐渐向叶两端扩展;新株的叶柄环,明显比老叶的叶柄环低。
可用0.1%硫酸锌溶液喷施叶片,每隔三五天一次,连喷3次,便可纠正。
⑨缺铜。
表现为叶尖失绿,逐渐转现为灰白色,并向全叶扩展,生长停滞。
可用0.2%硫酸铜溶液喷施,每隔7天一次,连喷2次,便可纠正。
植物的营养缺乏症状识别与解决方法分享

植物的营养缺乏症状识别与解决方法分享植物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物质。
然而,由于环境条件、土壤质量等原因,植物常常会出现营养缺乏现象。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营养缺乏症状的识别和解决方法,并分享一些有用的技巧。
一、氮素缺乏氮素是植物体内构成氨基酸、核酸、叶绿素等重要化合物的基础元素。
植物缺乏氮素会导致叶片的黄化和老化,整体生长发育迟缓,叶片变得松软而垂下等症状。
解决方法可以通过施用含氮的肥料,如尿素、秸秆、菜渣等,也可以通过调整土壤pH值,促进氮素的吸收利用。
二、磷素缺乏磷素是植物体内储存和传递能量的关键元素,对于根系、茎叶和果实的形成至关重要。
植物缺乏磷素会导致叶片的变小和变深绿色,整体生长受限,花芽发育不良等症状。
解决方法可以通过施用磷肥,如磷酸二氢铵、过磷酸钙等,也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增加有效磷素含量。
三、钾素缺乏钾素是调节植物渗透调节和激素合成的重要元素,对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缺乏钾素会导致叶缘焦枯、叶片发黄、生长停滞等症状。
解决方法可以通过施用钾肥,如硫酸钾、氯化钾等,也可以通过增加腐殖质含量,提高土壤的钾素有效性。
四、微量元素缺乏除了氮、磷、钾之外,植物还需要一些微量元素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锌缺乏会导致叶片出现黄斑、畸形,镁缺乏会导致叶片变黄、叶缘褪绿等。
对于这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可以通过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来解决,如硼肥、铁肥、锌肥等。
五、土壤调理与营养平衡除了直接施用肥料来补充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调整土壤质量和提高营养平衡也是预防和解决植物营养缺乏的重要措施。
例如,适量施入有机肥或复合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定期进行土壤pH值的测试和调整,可以保证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
综上所述,植物的营养缺乏症状的识别与解决方法是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了解植物不同营养元素的功能和缺乏症状,采取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土壤调理措施,能够帮助植物克服营养不足,并维持其健康的生长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氮素营养的诊断方法与防治卢未兰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资环081摘要: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作物在适量的氮素供应下才能保持健康的生长发育。
本文在简述氮素的营养功能,缺氮及氮素过多表现同时,提出当前的一些氮素诊断方法,针对诊断结果给出相应防治措施,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氮素营养、诊断方法、措施引言俗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可见肥料在农业中的作用巨大。
其中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之一,在作物体内全氮含量约为干重的0、3%~5、0%[1]。
氮素是作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分,如蛋白质、核酸、叶绿素、酶、维生素、生物碱等。
还是遗传物质的基础[2]。
在生产中,缺氮时,作物地上部和根系生长都显著受到抑制,繁殖器官的形成发育也受到限制,植株提前成熟,种子和果实小而不充实,显著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相反地,增施氮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产品品质[3、4],因此氮肥投入量逐年增加。
随着氮肥施用的大量增加,氮肥利用率逐渐降低,而损失的氮素大部分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态氮不断增加,从而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资源和水产资源遭受到严重破坏,随着使用价值降低,水处理的成本提高,甚至会威胁人类的健康[5、6]。
因此,了解作物的氮素状况和诊断养分的丰缺程度,据此来指导我们合理施肥,进行科学的施肥管理措施,既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提高了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在保护环境上也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氮素营养及诊断方法做出简要介绍,供大家参考。
1氮素的营养功能及吸收氮素的营养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蛋白质的重要组分;核酸和核蛋白的成分;叶绿素的组分元素;还是许多酶的组分,例如张洋等[7]研究得出:不施氮处理,子粒产量、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叶水势、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而施氮后明显提高。
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
低浓度的亚硝酸盐也能被植物吸收,但浓度较高时则对植物有害。
由于亚硝酸盐在土壤中的数量很少,无实际意义。
某些可溶性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酰胺和尿素,也能被植物所吸收,但数量有限,在旱地农田中,硝态氮是作物的主要氮源。
由于土壤这种的铵态氮经硝化作用可转变为硝态氮。
所以作物吸收的NO3--N常多于NH4+-N[2]。
2作物缺氮症状和供氮过多的危害2.1作物缺氮表现当作物叶片出现淡绿色和黄色时,即表示作物有可能缺氮。
作物缺氮时,由于蛋白质合成受阻,导致蛋白质和酶的数量下降。
同时,因叶绿体结构遭破坏,叶绿素合成减少而使叶片变黄。
与此同时,作物光和作用下降,光和产量不足,这些变化使植物生长过程延缓。
在苗期:由于作物细胞分裂减慢,苗期植株生长受阻而显得矮小、瘦弱,叶片薄而小。
禾本科作物表现为分蘖少,茎秆细长;双子叶植物则表现为分枝少。
到了后期,若继续缺氮,禾本科作物则表现为穗粒少,籽粒不饱满,并易出现早衰而导致产量下降。
由于许多作物在缺氮时,自身能把衰老的叶片中的蛋白质分解,释放出氮素并运往新生叶片中供利用。
这表明氮素是可以再利用的元素,故缺氮时的显著特征是植株下部叶片首先褪绿发黄,然后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
例如水稻缺氮时植株矮小,分蘖少,叶片小,呈黄绿色,黄叶从叶尖开始至中脉,再扩展到全部叶片,稻穗短小,提早成熟。
但在缺氮不是分严重时,一般结实良好,谷草比提高,成熟提早,抗病能力增强,体内物质运输正常,熟色良好,常表现青秆黄熟。
2.2氮素过多表现供应充足的氮素能促使植物叶片和茎加快生长,然而必须有适量的磷钾和其他必需元素的存在,否则氮素再多也是不可能增产的。
供应过多常常到组织作物贪青晚熟。
在某些无霜期短的地区作物因氮素过多造成生长期延长,而遭受早霜的严重危害。
因为大量供应氮素常使细胞的整张过大,细胞壁薄,细胞多汁,植株柔软,易受机械损伤和病菌侵袭。
此外,过多的氮素还要消耗大量碳水化合物,这些都将影响作物的产品品质,氮素供应过多还会使谷类作物叶片肥大,相互遮阴,碳水化合物消耗过多,茎秆柔弱,容易倒伏减产。
例如水稻氮过剩后表现为:叶面积增大,绿色增浓,水分含量增加,营养生长繁茂;碳水化合物被大量消耗形成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等减少,稻体机械组织削弱,导致茎秆软弱,抗逆能力降低,易招病虫危害和贪青倒伏等;抽穗后稻株含氮量高于1%~1、%,会影响碳水化合物的正常转运,导致结实率、千粒重下降,含氮率越高,不良影响越大。
如遇长期阴雨,氮过量的害处就更大,后期稻瘟病、纹枯病等的严重发生和此密切相关[8]。
谢芳等[9]从水稻高效施肥的角度,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一定氮肥施用时,水稻吸收及产量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提高,而氮肥施用过量时水稻氮素吸收量及产量也随之下降。
3作物氮素营养诊断的方法3、1作物氮素营养诊断传统方法3、1、1作物缺肥外观诊断(1)症状诊断根据作物表现出的某种特定症状,从而确定其可能缺乏某种元素,症状诊断在很多营养元素的诊断上以得到广泛应用,在前面已经详细概述,即缺氮时,作物下部叶片褪绿发黄,然后再由下向上扩展,后期作物表现为贪青晚熟。
(2)长势诊断长势诊断从很早开始就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即“看苗诊断”。
狭义的长势即作物生长发育的方法。
如农民一般都是靠观察水稻形态特征来判断其缺了哪种肥料。
现在又有人将长势的内涵加以扩充,囊括了传统看苗诊断所有指标,把长势定义为作物生长的状况与趋势,作物的长势可以用个体与群体特征来描述,禾谷类作物的个体特征可以用茎、叶、根与穗的特征描述,如株高、分蘖书、叶的数量、形状、颜色,根的发育情况等。
群体特征可用群体密度、叶面积指数、布局与动态来描述,只有发育健壮的个体所构成的合理群体,才能是长势良好。
根据植株长势长相和特定叶位间的节间长度,可以诊断出不同生育时期氮素营养丰缺状况,如水稻缺氮时,叶片与主茎间夹角小45°叶片直立,老叶容易枯死,植株矮小,植株下部叶片发生黄化或有白色斑点[10];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限的判断植株的氮素营养状况,但由于随着频繁的品种更新换代,其外观长势长相发生变化,因而在生产应用上受到限制。
(3)叶色诊断中国人民素有看作物叶色施追肥的传统经验,从300多年前的“沈氏农书”关于对水稻进行叶色诊断追肥孕穗肥到现在,叶色诊断氮营养已逐渐成熟[1]。
效果较好的有叶色卡法,与标准叶色级比较,但是人们对于颜色的视知觉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也制约着叶色卡法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的应用与精度。
3、1、2作物缺肥化学全氮诊断(1)植株全氮诊断植物全氮含量可以很好的反映作物氮素营养状况,与作物产量夜游很好的相关性,且全氮含量相对比较稳定,是一个很好的诊断指标。
传统的全氮诊断方法主要是基于植物组织的实验化学分析。
主要的实验室化学分析方法有杜马氏方法,该法的主要仪器全自动定氮仪。
杜马氏方法是将样品充分燃烧,植物所有形态的氮均转化为氮气,通过计算氮气的体积来计算样本的全氮量。
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一起太贵,不能普及。
另外一种方法是凯氏法,即浓硫酸和混合加速剂或氧化剂消煮植株样本,将有机氮转化为铵态氮后用蒸馏滴定法测定[11]。
此方法缺陷在于普遍要求破坏植被样本,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
(2)硝酸盐快速诊断植物组织中硝态氮含量的相对变化要远远大于全氮,它能灵敏的反映作物对氮的需求,因此可以用硝态氮代替全氮作为氮素营养诊断指标来估计植株氮素营养状况和进行追肥推荐。
作为诊断植株氮素营养丰缺状况在旱地作物和蔬菜上应用的较多。
例如吕世华等[12]经过田间试验证实,小麦拔节期茎基部NO3—N的二苯胺速测法可以快速准确诊断氮素营养状况,再生产中推广应用是可行的。
曹洪生等[13]研究出小麦NND快速诊断法,就是利用小麦液中硝态氮含量来指导的拔节肥。
(3)硝酸还原酶法由于硝酸还原酶代表了氮素同化水平而仅代表体内氮素累积水平,因此NRA作为营养诊断指标更优于NO3—浓度。
[14、15](4)氨基态氮诊断有研究表明氨基氮与叶片的全氮呈显著正相关。
认为氨基氮可作为棉花氮营养的诊断指标,并给出了初步诊断值[16]。
例如张卫健等[17]发现,水稻倒3叶鞘的游离氨基态氮随氮用量的增加而上升,且各器官以倒3叶鞘的差异最为明显,以倒3叶鞘的FA-N含量变化可对氮营养进行快速诊断,指导水稻中后期定量施肥。
3、2作物氮素营养诊断的现代技术3、2、1叶绿素仪分析技术作物在缺氮时一般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缺素症状,植物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叶片含氮量密切相关[18],即可通过叶片颜色的变化就可以了解作物的氮素营养状况。
研究发现,作物叶片光反射特性与叶色深浅存在定量关系,黄绍华等[19]基于顶4叶对氮反映敏感、顶3叶钝感的原理,利用SPAD提出了相对叶色差(RSPAD)的概念,初步建立了叶片(植株)含氮率的RSPAD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张宪等 [20]基于小麦的顶3叶SPAD值在不同氮素处理间变化幅度大,将其作为氮素营养诊断的致指示叶片,并依据作物产量与养分浓度理论,具体提出了拔节期和孕穗期的适宜及临界SPAD值,这种方法简便、时效性强,尚需多年多点,更多试验进一步修正。
3、2、2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植物体内发出的叶绿素荧光信号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生物信息,极易随环境条件而发生变化,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法。
最新有较多学的研究了叶绿素荧光技术可以用来进行植株营养诊断,但是目前报道较少,作为新的一门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已达到其简便性,快速性和实惠性。
在这些诊断方法中,传统的测试手段采取破坏性取样、测定、数据分析等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时效性差,不利于推广应用。
所以在此基础上,无损诊断技术在作物营养诊断及推荐施肥上得到了广泛关注。
无损诊断技术指在不破坏植物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对作物生长,营养状况进行检测[10]。
此方法快速、准确,传统的方法有肥料窗口法和叶色卡片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损技术正不断向精确定量及智能化测试方向发展。
作物叶绿素含量与其氮素的利用情况密切相关。
作物氮营养敏感时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可作为氮营养丰缺状况的诊断指标。
据此,日本MI.NOLTA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末推出便携式叶绿素仪(SPAD),可在田间无损伤的条件下检测植物的叶绿素含量,目前叶绿素仪已成功地应用于水稻氮肥推荐施肥[21].当然,就目前我们学生学习,探讨氮素营养失调的方法就相对简单,通常在课堂上以观看作物氮素不均衡,导致的生长发育不良的图片为主,在实验研究上,多采用传统的化学诊断法较多,如测氮素时采用桃红色偶氮染料,按红色深浅可显示氮素浓度,红色越深,表明浸出液中氮素浓度越高,与标准色阶相比较,即可确定植物汁液中氮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