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1)高一化学教案
高一化学第三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苏教版

高一化学第三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教学目标概览:(一)知识目标:1、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规律的认识。
(二)能力目标:1、通过各化学量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能力。
2、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析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比较化学量的差异和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通过课堂反馈习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方法:讲解、阅读、课堂练习教学过程:[引入课题]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二)[板书] 1、2mol氯气与元素A的单质完全反应生成0.8 mol的氯化物AClx,则x值为( )A.1B.2C.3D.4[板书]解法一: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2A+xCl2====2AClxx mol 2 mol1.2 mol 0.8 mol x=3解法二: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关系求解设A的化合价为x则A失去的电子为0.8x molCl2得到的电子为1.2 mol×2=2.4 mol故0.8x=2.4 x=3解法三:因为两者完全反应,所以AClx中的氯原子和氯气中的氯原子守恒即:0.8x=1.2×2 x=3答案:C[板书]2、将14gNa2O和Na2O2的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生成标况下的气体1.12L,所得溶液的体积为400mL。
试计算:⑴原混合物中Na2O2的质量。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学习目标】1.基于物质的量认识化学变化;2.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环节一:温故知新,承前启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系数可以明确表示出化学反应中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
2Na+2H2O=== 2NaOH+H2↑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2 ∶ 2 ∶ 1扩大6.02×1023倍2×6.02×1023∶2×6.02×1023∶2×6.02×1023∶1×6.02×1023物质的量之比____ mol ∶____ mol ∶___ mol ∶___mol 结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______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环节二:实例切入,新知突破例题:250 mL 2 mol·L-1的硫酸与足量的铁屑完全反应。
计算:(1)参加反应的铁屑的物质的量;(2)生成的H2的体积(标准状况)。
请及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环节三:运用计算,思维发散医疗上颇为流行的“理疗特效热”,就是利用铁粉缓慢氧化成Fe2O3并放出均匀、稳定的热,使患处保持温热状态。
若56 g铁粉完全氧化成氧化铁,则需要消耗标况下氧气的体积为多少?牛刀小试:某化学实验室准备用一定量的Fe与足量的1 mol/L的H2SO4溶液反应来制取H2。
若要制得2.24 L H2(标况),试计算:(1)参加反应的H2SO4的物质的量。
(2)参加反应的Fe的质量。
(Fe:56)把一定量的CO还原Fe2O3生成的CO2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得10 g沉淀,那么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是 g。
(CaCO3:100 CO:28)即时小练:用足量的CO还原Fe2O3,将所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为60 g,则Fe2O3的质量是( )A.16 g B.32 gC.64 g D.80 g环节四:归纳总结,习题巩固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1)审题并设有关物理量(n、m、V)(2)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3)在方程式有关物质的化学式下方标出相关物理量注意:注意左右比例相当,上下单位一致(4)列出正确比例式求解【学习效果】一、单项选择题1.标准状况下,2.7 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a L的氢气,化学方程式比例关系正确的是()A.2Al+ 6HCl =2AlCl3 +3 H2↑2 mol 67.2 L2.7 g a LB.2Al+ 6HCl =2AlCl3 +3 H2↑27 g 22.4 L2.7 g a LC.2Al+ 6HCl =2AlCl3 +3 H2↑54 g 67.2 L2.7 g a LD.2Al+ 6HCl =2AlCl3 +3 H2↑54 g 3 mol2.7 g a L2.有关反应2Na+2H2O===2NaOH+H2↑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中Na与NaOH的质量相等B.反应中H2O和H2的质量相等C.反应中H2O和H2的质量比为2∶1D.反应中Na与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相同质量的两份铝,分别放入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放出的氢气在同温同压下体积之比为( )。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6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优秀 6 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优秀 6 篇) ,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 1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
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
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
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 一) 环节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任务 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设计

【有关"物质的量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 摩尔反应热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前言无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及其比例关系。
2.在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换算关系。
3.学会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逐步建立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化学量之间关系的知识网络。
技能目标:在审题、析题和解题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计算格式和思维过程的规范化训练,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2.使学生明确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自觉渴求新知识的意识,强化自我探索的动机。
教案内容:内容1: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投影】1.0.2mol Cl2与______L标准状况下的CO所含的分子数相等,与______g O2所含的分子数相等,与______个SO2分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A.在常温常压下,11.2L氯气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B.32g氧气所含有的原子数目为2NAC.0.5L 1mol/L硫酸钾溶液中,含钾离子数为NAD.NA个氧分子和N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8∶13.VL硫酸铁溶液中含有m g Fe3+离子,则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mol/L。
【学生练习、讨论、总结】【板书】(意图或说明:通过提供3个基本习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复习有关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进而理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本计算的网络关系。
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承上启下,并由此自然引入新课。
)新课引入【提问】我们在初中化学中,曾学过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师讲解】那如果我将问题改为得到氧气的物质的量为?或者得到标况下氧气的体积为多少?这又将如何计算呢?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同一物质以物质的量为核心进行不同物理量之间的换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不同物质间建立关系进行量的换算【环节三】思考讨论,发现规律【教师提问】看到这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方程式,同学们还记得一个化学方程式代表的意义吗?【学生活动】对于此反应方程式,我们能得出最直观的信息就是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可以生成二氧化碳,进一步得出,56份质量的一氧化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二氧化碳,还能得出2个一氧化碳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二氧化碳分子。
【PPT展示】【教师讲解】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其微粒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在同温同压下各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其体积之比。
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量( 如质量、体积) 与微观量(如粒子数目)的桥梁和纽带,是计算的核心。
要紧紧抓住“物质的量”这个计算的核心,牢固建立把“其他物理量转化为物质的量”的这一思维模式,进行各量的相互求算。
【环节四】以例促学,思维建模【教师讲解】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道例题对上述结论进行应用,【学生活动】对比初中学过的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总结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PPT展示】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环节五】首尾呼应,解决问题,可以【教师讲解】最后,我们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实验室加热6.3g KMnO4得到氧气的物质的量为?得到标况下氧气的体积为?【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加热6.3g KMnO4【教学反思】1.关注社会热点,巧妙引入课堂。
该节课使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为情境素材,既激发民族自豪感,还很自然引出实验室如何获取一定量的氧气,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知识学习。
2.对比学习,由旧知迁移到新知,回顾初中学过的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本节新的内容,逐渐过渡,顺利突破难点。
高一化学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 教案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教案高一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教案高一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教案1.掌握铝与强酸、强碱反应的性质。
(重点)2.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难点)1.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离子方程式为2Al+6H+===2Al3++3H2↑。
2.铝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
3.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提示] 铝无论是与稀盐酸反应还是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均存在以下关系:2Al~3H2↑,所以等量的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的量相同。
(2)若要除去铜粉中的少量铝粉,可采用什么方法?[提示] 可利用铜和铝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除去铝粉,铝可与酸或碱反应,而铜不与稀硫酸、盐酸或强碱反应,可将混合物加入过量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然后过滤、洗涤、干燥后即可除去铜粉中的铝粉。
(3)将两小块质量相等的金属钠,一块直接放入水中,另一块用铝箔包住,在铝箔上刺些小孔,再投入水中,试分析两者放出的氢气是否相等。
[提示] 不相等。
因为用铝箔(刺有小孔)包住的金属钠放入水中时,钠先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气与直接把钠投入水中所产生的氢气的量相同,但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会与铝箔反应产生氢气,故后者产生的氢气总量大于前者。
[认知升华]铝与盐酸、NaOH溶液反应的比较(1)反应原理①铝与盐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Al是还原剂,HCl是氧化剂。
②铝跟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a.2Al+6H2O===2Al(OH)3+3H2↑;b.Al(OH)3+NaOH===NaAlO2+2H2O。
总反应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Al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第一课时

第三节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概览:(一)知识目标:1、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规律的认识。
(二)能力目标:1、通过各化学量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能力。
2、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析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通过比较化学量的差异和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通过课堂反馈习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解、阅读、课堂练习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讲述] [板书]2H 2 + O 2 2H 2O [提问] 我先请一位同学起来把这个化学方程式读出来?[回答] 2分子氢气与1分子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化合生成2分子液态的水。
[讲述]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然而对于一个反应来说,我们不可能直接去数有多少个原子、分子、离子参加反应。
如对于固体,我们一般称量它的质量;而对于气体和液体,我们一般量取它的体积。
这样就存在这样一对矛盾:参与反应的是一个个的原子、分子、离子,而我们表观上又只能对物质的质量、体积等作量度,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我们引进了“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作为联系微观粒子数目和宏观质量、体积的一个桥梁作用。
[讲述]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比如在上面的那个反应中,H2和O2以及产物H2O是按2:1:2的比例进行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分子数之比为:2:1:2[板书] 2H2 + O22H2O化学计量数之比 2 1 2扩大N A倍 1.204×1024 6.02×1023 1.204×1024物质的量之比2mol 1mol 2mol标况下体积之比44.8L 44.8L (液态)质量之比4g 32g 36g[提问] 从上面一系列的比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呢?[回答]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还等于在相同条件下各气体的体积之比。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大纲版·高一上)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教案物质的量、浓度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二. 教学目的1.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正确规范的解题格式3.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三.四. A B 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的符号为B γ……,它们的单位为1。
例如: 22Cl H + 点燃==== HCl 2 化学计量数γ之比 1 : 1 : 2扩大231002.6⨯倍 2323231002.62:1002.61:1002.61⨯⨯⨯⨯⨯⨯物质的量之比 mol 1 mol 1 mol 2cE bY aX ===+化学计量数 之比a: b: c扩大231002.6⨯倍 231002.6⨯⨯a : 231002.6⨯⨯b :231002.6⨯⨯c物质的量之比 amol bmol cmol小结: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即:BA B A n n =γγ (三)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例:mL 400某浓度的NaOH 溶液恰好与28.5Cl L (标准状况)完全反应,计算:(1)生成的NaClO 的物质的量(2)该溶液中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解:NaOH 2 2Cl +===O H NaClO NaCl 2++ ——化学方程式2 4.22 1 ——关系量L aq NaOH c 40.0)]([⨯ L 8.5 )(NaClO n ——已知、未知量(1)LL aq NaOH c 8.54.2240.0)]([2=⨯ ——列比例 L mol aq NaOH c /3.1)]([≈ ——计算结果(2))(18.54.22NaClO n L = )(NaClO n ≈mol 26.0 答:生成的NaClO 的物质的量为mol 26.0,该溶液 ——答话中NaOH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L mol /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物质的量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解、阅读、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 在前面的第三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个物理量,它能够把微粒数目、物质的量、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以及溶液的体积联系起来,
[提问] 是哪个物理量呢?
[回答] 物质的量(n )
[提问] 它分别与微粒数目、体积、质量之间存在一些什么联系呢?
[副板书]
标况下气体的体积[V (g )]
Vm
÷ Vm ⨯ ÷N A ⨯M
微粒数目(N ) 物质的量(n ) 质量(m ) ⨯N A ÷M
÷ ⨯
C B C B
溶液的体积[V (aq )]
[讲述]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样一个反应:
点燃
[板书] 2H 2(g ) + O 2(g ) ======= 2H 2O (l)
[提问] 我先请一位同学起来把这个化学方程式读出来?
[回答] 2分子氢气与1分子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化合生成2分子液态的水。
[讲述]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然而对于一个反应来说,我们不可能直接去数有多少个原子、分子、离子参加反应。
如对于固体,我
们一般称量它的质量;而对于气体和液体,我们一般量取它的体积。
这样就存在这样一对矛盾:参与反应的是一个个的原子、分子、离子,而我们表观上又只能对物质的质量、体积等作量度,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我们引进了“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作为联系微观粒子数目和宏观质量、体积的一个桥梁作用。
[讲述]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比如在上面的那个反应中,H2和O2以及产物H2O是按2:1:2的比例进行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分子数之比为:2:1:2
点燃
[板书] 2H2(g) + O2(g) ======= 2H2O(l)
分子数之比: 2 : 1 : 2
[讲述]以后我们把化学方程式中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可以看作是化学计量数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间关系还是为:2:1:2
[板书]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1 : 2
[讲述]如果我们把分子数同时扩大N A倍,也就是约6.02*1023倍后:
[板书]分子数扩大N A倍: 2N A : 1N A : 2N A
[讲述] 2N A个H2也就是2mol H2 ,同样1N A个O2也就是2mol O2 , 2N A个H2O也就是2mol H2O.所以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板书]物质的量(n)之比:2mol : 1mol : 2mol
[讲述]对于标况下的气体来说:2molH2的体积为:2mol*22.4L/mol ;1molO2的体积为:1mol*22.4L/mol .所以它们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比为:2:1
[板书]标况下气体体积比;2 : 1
[提问]能不能说三者在标况下的体积比为:2:1:2 ?为什么?
[回答]不能!因为标况下的水为液体!
[提问]这个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是多少?
[回答]质量之比:4g : 32g :36g
[提问]从上面一系列的比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呢?
[回答]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还等于在相同条件下各气体的体积之比。
[板书]结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还等于在相同条件下各气体的体积之比。
[讲述]有了这个关系后,将物质的量(n)、摩尔质量(M)、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浓度(C B)等概念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对于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会更加方便。
现在我们就来亲自体验一下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阅读]请看P书80页例题1(注意:解题格式)
[更正:m == n⨯M 改为:m(H2SO4) == n(H2SO4)⨯M(H2SO4)]
[补充例题]
例一、 中和0.5mol NaOH 需多少摩的 HNO 3?其质量是多少克?
解: NaOH + HNO 3 == NaNO 3 + H 2O
1 1
0.5mol n (HNO 3)
v (NaOH) n (NaOH)
==
v (HNO 3) n (HNO 3)
n (HNO 3)==1
5.01mol ⨯ ==0.5mol
HNO 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3,则HNO 3的摩尔质量为63g/mol, HNO 3的质量为: m (HNO 3) == n (HNO 3)⨯M (HNO 3)
==0.5mol ⨯63g/mol
==31.5g
答:完全中和0.5molNaOH 需0.5mol HNO 3 ,其质量为31.5g 。
[阅读] 阅读例题2(先不看书上的解题步骤,用自己的方法解,然后对照比较)
(注意:解题格式)
[讲述] 对于第2个小问,可以用物质的量和体积建立之间建立关系。
如在此, 1mol 的MnO 2会生成1mol 的Cl 2,也就是22.4L 的Cl 2,所以:0.26mol 的MnO 2会生成多少体积的Cl 2呢?这显然是一个正比例关系。
因此有比例:
1mol 0.26mol
====
22.4L V (Cl 2)
[补充例题]
例二、实验室用60g 含 CaCO 3 80%的大理石与足量12mol/L 浓盐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求:①参加反应浓盐酸的体积。
②生成CO 2的体积(标况下)。
分析思路:求出参加反应CaCO 3物质的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求题目所求。
解:CaCO 3摩尔质量为100 g/mol ,则CaCO 3的物质的量为:
m (CaCO 3)
n (CaCO 3)=
M (CaCO 3)⨯W (CaCO 3) =mol
g g /100%8060⨯ =0.48mol
CaCO 3(s) + 2HCl(aq) == CaCl 2(aq)+ CO 2 + H 2O
1mol 2mol 22.4L
0.48mol 12mol/L ⨯ V [HCl(aq)] V (CO 2)
2× 0.48 mol
V [HCL(aq)]==
1×12mol/L
0.48mol ⨯22.4L
V (CO 2)==
1mol
==10.752L
答:参加反应浓盐酸体积为0.08L ,生成CO 2的体积在标况下10.75 L 。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首先我们从 点燃
2H 2(g ) + O 2(g ) ======= 2H 2O (l) 分析得出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它们的分子数之比,也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还等于相同条件气体的体积之比。
然后把这些关系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给我们的计算过程带来很多简便。
在计算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各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之比,不要把不同量之间建立比例;另外要注意解题步骤和解题格式。
[作业布置] P 书82-83页一、二(1-4)、三(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