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超声造影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脾脏超声检查 ppt课件

〉
三、正常脾声像 图表现和超声测 值
1. 外形及 轮廓 正常脾的肋 间斜切面略呈半月形, 膈面整齐而光滑,部 分被肺气遮挡;脏面 略凹陷,有特征性的 脾门切迹和脾血管断 面。 2.脾实质 回声 正常脾实质回 声呈分布均匀的点状 中低回声,强度一般 稍低于肝组织实质回
(一)正常脾声像图
〉
(二)脾超声测量
3.尽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能反映脾脏肿瘤血供情况,但 目前对脾脏肿瘤的诊断仍多依赖于常规二维超声的声像图
特点,如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则能对肿瘤性质做出确
切的诊断。
脾脏常见占位性病变
〉
1.血管瘤多数呈均匀的高回声病灶,边界清晰,外形多较规则;内部小蜂 窝状暗区或见管道结构。常为单个,偶见2~3个。如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 像技术检测常无丰富动脉血流进入瘤内,个别在瘤体周边测及点状或断弦 状血流。
〉
2.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也称“错构瘤”)呈不均匀混合性回声病灶,可显 示包膜。内部多数呈强回声或强弱不等的回声错杂分布,可伴有强回声斑
及后方衰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显示肿瘤内彩色血流信号。
〉
3.转移性肿瘤呈脾内一个或多个圆形局灶性病变,常具清晰包膜,周边可 有低回声声晕圈,内部回声随不同癌肿而呈现多样表现,但回声分布常不
动脉,沿胰腺上缘走行至
脾门附近处分成数支进入 脾;脾静脉5-8mm,伴行 于脾动脉下后方,紧贴胰 腺的后方走行,由脾门处 的3~6个较大的静脉分支 汇合而成。
【适应症】
〉
1
2
.
.
脾
脾
肿
肿
大
瘤
。
。
3 . 上 腹 部 肿 块 需 与 脾 脏 鉴 别 。
4 . 脾 破 裂 。
脾脏超声 ppt课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超声科
联络: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超声科
电话:(010)68314422 ——5380、 5379
传真:(010)68318386 —— 转交超声 科
E-mail: p h u s @ s i n a . c o m
• 弥漫性损伤疾患 • 占位 • 发育异常 • 肝内门静脉异常
脾静脉
• 增宽 • 迂曲 • 分支增多
门静脉
• 管径增宽 • 腔道结构异常 • 管道受压
脾脏超声检查
发育和位置 脾脏肿大 弥漫性病变
• 非特异性弥漫性疾患 • 占位性病变
局灶性病变 外伤
脾脏非特异性弥漫性病变
病因 1. 疟疾 2. 黑热病 3. 感染、结核 4. 血液病初期 5. 占位初期
径线:倍增 下界:脐水平上下 内侧缘:越过左锁骨中线 周围临界脏器:受压明显
脾脏肿大的病因
淤血性脾肿大
• 肝脏疾病 • 门静脉疾患
血液病 感染 肿瘤 其它
• 疟疾 • 黑热病
淤血性脾脏肿大
基本病因:门静脉高压 常见疾病
• 肝脏疾患 • 肝外门静脉疾患
淤血性脾肿大超声特点
非特异性脾肿大 肝脏疾患
脾脏外伤
挫伤(非特异表现) 血肿
• 被膜下血肿 • 实质内血肿
破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超声科 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
时间:一周 地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教学楼 内容:胃肠道、腹膜后肿瘤、介入性超声
等 授课人:李建国等
联络: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超声科 张万蕾、凌广花
能量图和三维
脾脏测量
正常脾脏测值
厚度: ≤ 4.0 cm
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ppt医学影像学优质课件PPT

3.钙化型:为稳定好转期,脾轻度肿大,内见单个 或多个强回声光团,后有声影。
2021/02/01
44
2021/02/01
45
• 脾血管瘤
多为边界清晰锐利的高回声光团,后无声影 ,边缘欠光整,有时可见周围血管进入病灶形 成的周围裂隙征,内部可见细管状结构,呈网 络状。少数病例为低回声,周边为高回声线状 环绕,内部回声不均,有时可见血窦形成的无 回声区。
2021/02/01
7
声像图:
1.测值厚度>4cm,长度>11cm。 2.面积指数SI>20cm. 3.在无脾下垂时,下极超过肋下,或上极达腹主
动脉前缘。内部回声通常无明显改变或轻度增 强,脾血管增宽。
2021/02/01
8
分度
轻度:脾厚度>4cm,仰卧位深吸气时,脾下 极不超过肋弓下缘3cm。
5
• 脾肿大
病因: 1.感染性 (1)急性----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2)慢性----肝炎、血吸虫病、疟疾、梅毒等
2021/02/01
6
2.非感染性
(1)淤血性----肝硬化、慢性右心衰、慢性缩窄性 心包炎、门静脉血栓形成 (2)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ITP、溶贫 (3)结缔组织病 (4)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高雪病、嗜酸性肉芽 肿 (5)脾肿瘤、脾囊肿
2021/02/01
46
2021/02/01
47
2021/02/01
48
2021/02/01
49
2021/02/01
50
• 脾淋巴瘤
1.肿瘤在脾实质内呈局限性生长 回声特点:低回声或弱回声团块,后方无明显 增强效应,且无明亮壁回声,无侧边声影,加 压后不变形。 当肿瘤融合时,呈分叶状。 可伴有脾门淋巴结肿大,肝转移等。
2021/02/01
44
2021/02/01
45
• 脾血管瘤
多为边界清晰锐利的高回声光团,后无声影 ,边缘欠光整,有时可见周围血管进入病灶形 成的周围裂隙征,内部可见细管状结构,呈网 络状。少数病例为低回声,周边为高回声线状 环绕,内部回声不均,有时可见血窦形成的无 回声区。
2021/02/01
7
声像图:
1.测值厚度>4cm,长度>11cm。 2.面积指数SI>20cm. 3.在无脾下垂时,下极超过肋下,或上极达腹主
动脉前缘。内部回声通常无明显改变或轻度增 强,脾血管增宽。
2021/02/01
8
分度
轻度:脾厚度>4cm,仰卧位深吸气时,脾下 极不超过肋弓下缘3cm。
5
• 脾肿大
病因: 1.感染性 (1)急性----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2)慢性----肝炎、血吸虫病、疟疾、梅毒等
2021/02/01
6
2.非感染性
(1)淤血性----肝硬化、慢性右心衰、慢性缩窄性 心包炎、门静脉血栓形成 (2)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ITP、溶贫 (3)结缔组织病 (4)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高雪病、嗜酸性肉芽 肿 (5)脾肿瘤、脾囊肿
2021/02/01
46
2021/02/01
47
2021/02/01
48
2021/02/01
49
2021/02/01
50
• 脾淋巴瘤
1.肿瘤在脾实质内呈局限性生长 回声特点:低回声或弱回声团块,后方无明显 增强效应,且无明亮壁回声,无侧边声影,加 压后不变形。 当肿瘤融合时,呈分叶状。 可伴有脾门淋巴结肿大,肝转移等。
脾脏解剖及超声基本扫查PPT课件

脾梗死
超声表现为脾实质内不规则低回声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有时可见“牛眼征”。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病例一:脾脏肿大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脾脏肿大是脾脏疾病的一种常见表现,其诊 断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详细描述
脾脏肿大可能是由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肿 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对于脾脏肿大的诊断, 超声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根据脾脏 肿大的程度和病因,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可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脾脏周围组织关系
总结词
脾脏周围组织的清晰度和连续性可以反 映脾脏的位置和毗邻关系是否正常。
VS
详细描述
正常的脾脏周围组织关系清晰,没有异常 的液体或肿块。脾脏与肝脏、胃、结肠等 周围器官的分界线清晰,连续性好。此外 ,脾静脉和门静脉的走向和管径也在正常 范围内。
04
脾脏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脾脏超声检查基础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超声波具有良好的方向性、穿透性和 反射性,能够被人体组织不同声阻抗 界面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超声成像原理
通过高频探头发射超声波,遇到人体 组织不同声阻抗界面时产生回声,再 经探头接收并显示在屏幕上,形成超 声图像。
如淋巴瘤、转移性肿瘤等,超声表现为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 匀。
脾脏血管病变
血管瘤
超声表现为脾实质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
超声表现为脾实质内不规则低回声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有时可见“牛眼征”。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病例一:脾脏肿大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脾脏肿大是脾脏疾病的一种常见表现,其诊 断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详细描述
脾脏肿大可能是由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肿 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对于脾脏肿大的诊断, 超声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根据脾脏 肿大的程度和病因,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可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脾脏周围组织关系
总结词
脾脏周围组织的清晰度和连续性可以反 映脾脏的位置和毗邻关系是否正常。
VS
详细描述
正常的脾脏周围组织关系清晰,没有异常 的液体或肿块。脾脏与肝脏、胃、结肠等 周围器官的分界线清晰,连续性好。此外 ,脾静脉和门静脉的走向和管径也在正常 范围内。
04
脾脏常见疾病的超声表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脾脏超声检查基础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超声波具有良好的方向性、穿透性和 反射性,能够被人体组织不同声阻抗 界面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超声成像原理
通过高频探头发射超声波,遇到人体 组织不同声阻抗界面时产生回声,再 经探头接收并显示在屏幕上,形成超 声图像。
如淋巴瘤、转移性肿瘤等,超声表现为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 匀。
脾脏血管病变
血管瘤
超声表现为脾实质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
超声诊断学脾胰超声诊断PPT课件

超诊断学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超声诊断学
第七章 脾脏超声诊断
正常脾脏声像图
• 由于肺底的遮盖,于声像图上通常仅可探
及脾脏的下半部分。脾外侧呈外凸的弧形, 内侧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可见脾血管 通过。脾实质呈均匀的低回声。
• 正常脾厚度:男<4.0cm,女<3.5cm,长
径812cm,肋下不可探及。脾门静脉内 径8mm
声像图:
胰腺回声增强或减低,不均质; 主胰管轻度扩张,走行迂曲或呈串 珠样改变; 当合并胰管结石时,对诊断帮助较 大。
假性囊肿
• 多数为单发 • 呈圆形或椭圆形 • 内回声多均匀,
•
如伴出血或感染 可呈不均匀 边缘规整
胰腺癌
声像图:胰腺局限性肿大,内部出现低回声团块,边界常
不清晰,团块后方可出现声衰减。肿瘤较大时,可见中心 液化坏死。 Doppler超声:肿块内多表现为少血流,如检测到高阻力 动脉血流,可助诊断。
Splenic infarcts 脾梗死
年脾 梗 月死 合 并 囊 性 变 1997
10
脾梗死合并囊性变 1997年11月
下页图:脾梗死合并囊性变 2004年 只留下一个疤痕
Chronic lymphatic leukemia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脾转移 Splenic metastasis
脾转移,脾门处强回声块影
超声诊断学
第八章 胰腺超声诊断
• 于胰腺的长轴切面上,常见三种形态:蝌蚪
形、哑铃形及腊肠形。
正常胰腺声像图
• 胰腺呈均匀的中等偏强回声,边缘光滑整齐。 • 胰管呈均匀的双线样回声,内径<2mm。 • 胰头厚径<3cm,测量时应不包括钩突。胰体、
尾厚径<2cm。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超声诊断学
第七章 脾脏超声诊断
正常脾脏声像图
• 由于肺底的遮盖,于声像图上通常仅可探
及脾脏的下半部分。脾外侧呈外凸的弧形, 内侧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可见脾血管 通过。脾实质呈均匀的低回声。
• 正常脾厚度:男<4.0cm,女<3.5cm,长
径812cm,肋下不可探及。脾门静脉内 径8mm
声像图:
胰腺回声增强或减低,不均质; 主胰管轻度扩张,走行迂曲或呈串 珠样改变; 当合并胰管结石时,对诊断帮助较 大。
假性囊肿
• 多数为单发 • 呈圆形或椭圆形 • 内回声多均匀,
•
如伴出血或感染 可呈不均匀 边缘规整
胰腺癌
声像图:胰腺局限性肿大,内部出现低回声团块,边界常
不清晰,团块后方可出现声衰减。肿瘤较大时,可见中心 液化坏死。 Doppler超声:肿块内多表现为少血流,如检测到高阻力 动脉血流,可助诊断。
Splenic infarcts 脾梗死
年脾 梗 月死 合 并 囊 性 变 1997
10
脾梗死合并囊性变 1997年11月
下页图:脾梗死合并囊性变 2004年 只留下一个疤痕
Chronic lymphatic leukemia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脾转移 Splenic metastasis
脾转移,脾门处强回声块影
超声诊断学
第八章 胰腺超声诊断
• 于胰腺的长轴切面上,常见三种形态:蝌蚪
形、哑铃形及腊肠形。
正常胰腺声像图
• 胰腺呈均匀的中等偏强回声,边缘光滑整齐。 • 胰管呈均匀的双线样回声,内径<2mm。 • 胰头厚径<3cm,测量时应不包括钩突。胰体、
尾厚径<2cm。
脾脏的超声诊断ppt课件

孕妇
高频超声对胎儿有一定 影响,一般不建议孕妇
进行脾脏超声检查。
03
脾脏超声诊断的步骤与操 作
患者准备
01
02
03
空腹要求
患者需在空腹状态下接受 超声检查,以减少胃肠道 气体的干扰。
避免穿着紧身衣物
患者应避免穿着紧身衣物 ,以便超声波更好地穿透 脾脏。
告知医生病情
患者需向医生提供自己的 病情和用药情况,以便医 生更好地评估和诊断。
案例二:脾脏肿瘤的超声诊断
总结词
脾脏肿瘤的超声诊断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肿瘤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的脾脏肿瘤在超声图像上存在特征性的表 现。
详细描述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脾脏内出现异常回声团块,团块的形状、大小、边缘、内部回声等信息有助于判断肿 瘤的性质。同时,超声检查还可以检测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脾脏超声检查,早期发现病 变,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监测病情变化
定期进行脾脏超声检查,监测病情 变化,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特殊人群筛查
针对高危人群和特殊职业群体,开 展脾脏超声筛查,提高疾病预防和 控制能力。
研究方向与挑战
标准化与规范化
01
制定脾脏超声诊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流程,提高诊断的一致性
和可靠性。
脾脏肿瘤
总结词
脾脏肿瘤在超声诊断中可能出现特定的声像图表现,有助于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详细描述
脾脏肿瘤可以是良性或恶性,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 、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特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判断。
脾脏血管病变
总结词
脾脏血管病变可能导致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超声诊断有助于发现和评估病变 。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2019/11/2
.
23
2019/11/2
.
24
2019/11/2
.
25
2019/11/2
.
26
2019/11/2
.
27
MRI
弥漫型淋巴瘤,病灶较小,无法显示,表面为脾 弥漫性肿大。
脾内单发或多发肿块。
T1WI呈等或等低混合信号,未治疗的淋巴瘤很少 发生囊变或纤维化。
T2WI肿块信号略高于或低于脾实质信号,且不均 匀。
增强扫描早期病变显示不清,60S后由于脾实质增 强,病灶仅轻度强化,故病变呈低信号,边缘强 化不明显。典型淋巴瘤增强后呈“地图样”分布。
2019/11/2
.
28
脾血管肉瘤
很难与血管瘤鉴别,血管肉瘤以下特征更突出 血管造影:肿瘤血管、肿瘤染色 肿瘤内造影剂贮
留更显著 可出现明显动静脉短路 CT不规则增强化更明显
2019/11/2
.
21
临床表现:
脾脏增大或手触其边缘有结节状感觉,左上腹疼 痛
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 全身淋巴瘤,可触及全身浅表多发肿大淋巴结
2019/11/2
.
22
影像表现
CT: 1、脾脏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2、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单
发或多发 3、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的强化程度 4、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血管造影 从动脉期到静脉期一直可见斑点、棉絮 状造影剂贮留,无动静脉短路。
2019/11/2
.
6
MRI
3cm以上的血管瘤常引起脾轮廓的改变 T1 境界清晰的低信号区,圆或椭圆形。较大血管
瘤中央可见更低信号区,提示瘢痕形成
B超--脾脏 ppt课件

伸入于肾锥体之间,称为肾柱(renal columns)同样,髓放
线呈放射状伸入皮质,髓放线之间形成皮质迷路,在肾窦
内有7~8个呈漏斗状的肾小盏(minor renal calices),肾小盏
的边缘附着于肾乳头基部的周围,并包绕肾乳头.以承接
由乳头孔排出的尿液,二三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
(greater renal calices),肾大盏约2~3个,集合形成一个
第五章 脾脏
• 一、脾脏超声解剖概要。 • 二、正常脾脏声像图。
ppt课件
1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位于左上腹部的 腹腔内。体表投影是:脾上极在腋中线相当于第9肋骨 高度.下极约在左腋前线第1l肋骨。长轴与左侧第l0肋 骨平行。脾外形似半圆状.大小约12cm×7cm×4cm. 重约300g。排空储血后重约120~200g。由于受脾动脉 血流量和脾静脉压力的影响.个体差异很大。
图6-2 肾脏被p膜pt课A件纵断面;B横断面
12
在肾脏的冠状切面上.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肾皮质(renal cortex)位于浅层,占1/3.富于血管,肉眼
观察尚可见粉红色的颗粒,即肾小体。肾髓质(renal
medulla)位于深部,占2/3,主要由肾小管结构组成,肾
髓质的管道结构有规律地组成向皮层呈放射状的条纹称髓
ppt课件
7
图5-1正常脾脏声像图
A.脾脏能量多普勒血流图.能量多普勒显示:脾门及脾脏实质内血流呈树枝 状分布;
B.脾脏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彩色多普勒显示,脾门及脾脏实质内动、静脉血 流呈红、蓝色树枝状分布
ppt课件
8
第六章 肾脏
• 一 、局部解剖与生理。 • 二 、肾脏正常超声图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脾脓肿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脾脓肿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脾梗死
脾脏内含有较丰富的静脉血窦,超声造影 剂在脾脏内可以积聚较长时间,达5-6分 钟,它与血池以及肝脏增强相比持续了更 长的时间。这种独特的对比特异性对于脾 脏的探查和其损害的鉴定十分有用
“脾脏对比增强模式”
动脉期脾脏的增强是不均匀的,然后在 30—60秒逐渐变得均匀一致 这种广为熟知的脾脏造影模式没有任何临床 意义
脾脏弥漫性病变 -----不明原因的不均质脾
脾脏弥漫性病变 -----不明原因的不均质脾
脾脏弥漫性病变 -----不明原因的不均质脾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脾淋巴瘤
与周围脾组织的增强相比,结节呈现一种 低回声的不均匀的增强 敏感性不高,所以对于恶性淋巴瘤患者, 超声造影并不能提供分期依据
血管瘤在造影下表现为由脾内动脉供血的 血管团,没有肿瘤血管或者血管压迹 错构瘤有特征性的动脉造影模式:即有不 规则的迂曲扩张的的血管,肿块边界清晰, 有时可以发现血管压迹或者动静脉短路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偶然发现的肿瘤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脾脓肿
大的脓肿:超声造影可以区别活性组织和 失活组织碎屑,所以在各个时相脓肿呈现 内部无增强,周边增强 微小脓肿在二维声像图上表现为低回声, 与淋巴瘤肿物很相似。在超声造影时,它 可以很轻易的与周围组织区别开,从而与 淋巴瘤鉴别。微小脓肿也可以看见周边增 强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偶然发现的肿瘤
关键问题是明确病灶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罕见的脾脏的良性肿瘤往往是偶然被发现 的,包括脾囊肿,血管瘤,错构瘤以及淋 巴管瘤 恶性肿瘤:淋巴瘤及血管肉瘤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偶然发现的肿瘤
无回声或者液性回声的肿物包括真性囊肿 和假性囊肿 由于出血、组织碎屑以及囊内容物沉积造 成的囊肿内部回声在超声造影时可以与活 性组织区别开 包虫囊肿表现为周边增强而不是中间
脾周肿瘤
副脾具有特异的造影模式,即在动脉期和 实质期呈现显著增强 实质期的等增强可能是副脾最重要的造影 模式。
脾周肿瘤
脾周肿瘤
脾周肿瘤
由于脾脏具有特异的增强,超声造影可以 提示异位脾组织(脾植入)的位置。而脾 门淋巴瘤、肾上腺的病变以及胰尾的肿瘤 则是呈现低增强的 结论:患者有不明原因的脾周肿物时,超 声造影可以诊断或排除副脾
一项初步研究表明,对于脾脏回声不均匀 的患者,有50%超声造影能够明确的区分 和确定局灶性损害 最常见的原因是脾梗塞 对于一些未确诊的恶性淋巴瘤患者,他们 的脾脏呈现不均质的特性,超声造影能够 提示累及脾的病变
脾脏弥漫性病变 -----不明原因的不均质脾
另一方面,对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二 维超声检查时发现很小的低回声结节,超 声造影可以显示均匀一致的增强 对于累及脾的肉芽肿性病变,超声造影诊 断的敏感性也越来越高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偶然发现的肿瘤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偶然发现的肿瘤
低回声结节在超声造影时可以表现为两种 不同的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在动脉早期呈现显著高增强, 并于实质期低增强 第二种模式是于各个时期显示病灶均为低 增强,这种模式亦可见于高回声结节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偶然发现的肿瘤
“脾脏对比增强模式”
“脾脏对比增强模式”
方法
声诺维2.4ml团注+5ml生理盐水 脾脏内局灶病变的造影增强模式是根据病 变周围正常脾组织作为体内参照物制定的 注射后5-30秒之间→动脉期;3-5分钟→ 实质期 与同侧肾脏相比,早期脾脏增强相对较弱, 晚期则高于肾脏
脾脏及脾周病变的造影表现
脾脏弥漫性病变 -----脾大
在造影时,肿大的脾脏与正常体积的脾脏 一样常常呈现组织的均匀的、显著的增强 (这是与肾皮质相比较而言的 )
脾脏弥漫性病变 -----小脾
脾功能低下或原发无脾(FAS)以及脾切 除术后综合症都容易引发潜在的严重的致 命感染 使用 99m Tc胶体的肝脾荧光闪烁扫描法以 及在红细胞内找到HOWELL-JOLLY小体 已经渐渐被确立为诊断FAS的金标准
在这篇综述里,我们对200位经B型超声 证实有脾脏损害的病人进行超声造影。其 目的是研究超声造影对于脾脏病变最终诊 断的价值。
扫查技术
患者卧位并举高左手以扩展肋间隙。探头 置于左侧腋中线,在第十或者第十一肋间 与肋骨平行以寻找最好的声窗。这种方式 配合深呼吸,往往能够展示整个脾脏,直 至膈肌
原理
脾脏弥漫性病变 -----小脾
脾的体积缩小:回顾性研究表明确诊为无 脾的患者中有83%脾脏体积缩小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下显示脾脏实 质的血流灌注减少或者消失 :FAS患者 中有88%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中可以发现血 流灌注的减少
脾脏弥漫性病变 -----小脾
脾脏弥漫性病变 -----不明原因的不均质脾
脾脏超声造影
前言
脾脏在腹部脏器中常常是被遗忘的一位, 这是由于和肝脏疾病相比,脾脏的疾病是 很罕见的 往往继发与其他病变 ,包括血液病、免 疫病、传染病以及肿瘤等
前言
仅依靠二维声像图诊断脾脏疾病十分困难 超声造影剂的发展使得实质内微血管的可 视化成为了现实 ,从而为诊断提供了新 的方法
目的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脾转移瘤
第一篇关于超声造影的报道显示与周围脾 组织的增强相比,结节呈现一种低回声的 不均匀的增强 超声造影比二维超声更容易发现中心坏死 的无增强区域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脾转移瘤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脾转移瘤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脾转移瘤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脾转移瘤
脾周肿瘤 脾脏弥漫性病变 脾大 小脾 不明原因的不均质脾 脾实质局灶性病变
淋巴瘤 转移瘤 偶然发现的脾肿瘤 脾脓肿 脾梗死 脾破裂
脾周肿瘤
副脾可能是最常见的脾周的异常肿物,正 常人约有10-25%有副脾 随着腹部超声的广泛使用,副脾的发生率 也越来越高,它很有可能被误诊为淋巴结 病或者肿瘤 ,尤其当患者有恶性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