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染色体病

合集下载

第八章第二节21三体综合征PPT课件

第八章第二节21三体综合征PPT课件

临床表现
眼球震颤,少数有白内障。眼睫毛稀疏 而短,常见睑缘炎及~斜视。虹膜有白 斑,特别是当虹膜呈蓝色的时候出现 (Brushfield点,为小圆的白点,略不规则, 在虹膜中,外1/3交界处形成一个环)。
临床表现
鼻根由于鼻梁骨发育不良而显低平,鼻 子短,鼻孔上翘。嘴小,口半开,腭弓 高,唇厚,舌厚常伸出口外,可见舌炎 及表皮脱落,年龄较大病儿可见裂纹。 有的病儿有唇裂、胯裂,流涎多,傻笑, 牙齿萌出延迟。总的印象是很愚钝。耳 小而圆,耳轮上缘过度折叠,耳长度减 小,耳垂小、粘连。耳轮根部异常发育 下移至耳甲部,外耳道小。
临床表现
四肢病儿有重度肌张力低下,四肢关节 柔软,可任意攀翻,手宽、厚,指短, 小指末端常向内弯,它的中间的指骨较 正常短而宽。脚宽、厚,姆趾与其余四 趾分离较远。
临床表现
骨骼有明显的骨异常,常见骨盆小,X线 片骼冀伸展,能白扁平,坐骨削尖,能 臼指数(舰臼角与能骨角之和<6800小 指中节及末节指骨发育不良,X线可见脱 钙.第一掌骨的远端和第二掌骨的近端 常有不整齐的凹痕。胸骨柄可见2个骨化 点,第12对肋骨缺如。额窦消失,额缝 持续存在,骨龄稍延迟。
临床表现
其他 患儿身高、体重低于正常,出生时平均身长和 体重均较正常婴儿低。易患呼吸道感染、消化 障碍及睑缘炎。有时可见心血管兴奋性增高、 心力衰竭、体温调节障碍(常是体温过低)等 表现。气脑造影有时能发现蛛网膜下腔扩大及 两侧对称性的脑室扩张。10%可有癫痫,患白 血病率较正常儿约高20倍左右。
实验室检查
2.易位型.约占2.5%-5%,染色体总数 为46条,其中一条是额外的21号染色体 的长臂与一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长臂形 成的易位染色体,即发生于近着丝粒染 色体的相互易位,称罗伯逊易位,亦称 着丝粒融合。有D/G易位和G/G易位两类:

《遗传病学》课件 染色体病 ppt

《遗传病学》课件  染色体病 ppt

超二倍体(hyperdiploid) 三体(trisomy)
亚二倍体(hypodiploid) 单体(monosomy)
2、非整倍性改变
染色体数目畸变的机制
1、 多倍体产生的机制
(1)双雄受精 (diandry)
23X
23Y 23Y
(2)双雌受精 (digyny)
23X
23Y
23X
(3)核内复制(endoreplication)
B组: 4、5 ,亚中着丝粒,无次溢痕 C组: 6~12、X ,亚中着丝粒, 9号有次溢痕
F组: 19、20,中央着丝粒 G组: 21、22、Y,近端着丝粒,21、22号有随体
二、人类正常核型
核型(karyotype): 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丹 佛体制所排列构成的图像。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将待测细胞的全套染色体 按照Denver体制配对、排列,进行识别和判定的分析过程。
G显带
Q显带
R显带
C显带
2、显带染色体的命名系统
—— 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ISCN)
ISCN规定了每条染色体界标(landmark),染色体根 据界标划分为若干个区,每个区(region)又包括若干条 带(band)
界标(landmark):界标是染色体上具有显著形态学 特征且稳定存在的结构区域,包括染色体两臂的末端、 着丝粒和某些稳定且显著的带。 区(region):两相邻界标之间为一个区。 带(band):显带染人色类体G上显深带浅核或型明暗的条纹。
第二节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在病理条件或环境因素作用下,细胞中的染 色体数目或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结构异常

第八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

第八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

在电镜下观察,核孔是呈圆形或八角形,结构似fish-trap,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①胞质环(cytoplasmic ring),位 于核孔复合体胞质一侧,环上有8条纤维伸向胞质;②核质环 (nuclear ring),位于核孔复合体核质一侧,上面伸出8条 纤维,纤维端部与端环相连,构成笼子状的结构;③转运器 (transporter),核孔中央的一个栓状的中央颗粒;④辐 (Spoke):核孔边缘伸向核孔中央的突出物。
DNA的双螺旋结构
三种不同构象的DNA双螺旋
(二)染色质蛋白质
负责DNA分子中遗传信息的组织、复制和阅读
1、组蛋白(与DNA非特异性结合) 组蛋白带正电荷,含精氨酸,赖氨酸,属碱性蛋白,其含
量恒定,在真核细胞中组蛋白共有5种,分为两类:一类是高 度保守的核心组蛋白(core histone)包括H2A、H2B、H3、 H4四种;另一类是可变的连接组蛋白(linker histone)即H1。
2、非组蛋白 非组蛋白是染色体上与特异DNA序列结合的蛋白质,又称
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凝胶迟滞电泳实验)。包括多种参与 核酸代谢与修饰的酶类、核质蛋白、骨架蛋白、基因表达和染 色体结构调节蛋白等。
(1)非组蛋白的特性 ①含有较多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带负电荷,属酸性蛋
白质;②整个细胞周期都进行合成,不象组蛋白只在S期合成, 并与DNA复制同步进行;③能识别特异的DNA序列,识别信 息存在于DNA本身,位点在大沟部分,识别与结合靠氢键和 离子键;④具有多样性和异质性;⑤具有多种功能,如帮助 DNA分子折叠,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域,从而有利于DNA的复 制和基因的转录,协助启动DNA复制,控制基因转录,调节 基因表达。
核质蛋白向细胞核的输入可描述如下:①蛋白与NLS受体, 即imporin α/β二聚体结合;②货物与受体的复合物与NPC胞 质环上的纤维结合;③纤维向核弯曲,转运器构象发生改变, 形成亲水通道,货物通过;④货物受体复合体与Ran-GTP结 合,复合体解散,释放出货物;⑤与Ran-GTP结合的 imporin β,输出细胞核,在细胞质中Ran结合的GTP水解, Ran-GDP返回细胞核重新转换为Ran-GTP;⑥imporin α在 核内exportin的帮助下运回细胞质。

医学遗传学 染色体病ppt课件

医学遗传学 染色体病ppt课件

Down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 预后 ¾流产,1/4出生 多数30岁前死亡 8%能活到40岁
• 遗传咨询 孕中期“三联筛查”,即甲胎蛋白、雌三醇、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孕早期抑制素A筛查
检出平衡易位携带者
18-三体综合征
• 1960年Edward等首先描述,故称为Edward 综合征,18号染色体三体—18三体。
46
46
47
46
46
46
47
45
46
45
பைடு நூலகம்
Down综合征发生的分子机制
21号染色体上与DS表型相关的基因
• 与智力发育迟缓相关的基因 DSCAM 、ADNP 、 DSCR1基因
• 与先天性心脏缺陷(congenital heart
defects,CHD)有关的基因 COL6A1/2基因、
KCNE-2基因、
• 常见的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有:45,X0、47, XXX、 47,XXY、 47,XYY
自然流产胎儿
• 自然流产胎儿中有一半为染色体异常所致 三倍体和四倍体占20% 45,X常见18% 16三体在流产胎儿中常见
产前诊断胎儿
• 产前诊断中,80%为高龄孕妇 • 产前诊断中,Down综合征占染色体异常一半
染色体异常胎儿自然流产后再发风险
• 有过染色体异常的自然流产胎儿,再发风 险增高,尤其年轻女性
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异常
• 核型正常男性产生非整倍体精子比例: 1%~5%
染色体分析的临床指征
• 特殊面容 • 发育异常 • 染色体畸变因素接触史等
第二节 常染色体病
共有表型: ① 智力低下(先天性、非进行性) ② 生长发育迟缓 ③ 先天性心脏病 ④ 先天性多发畸形 ⑤ 皮纹改变

《动物遗传学》教学课件:第8章 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染色体畸变

《动物遗传学》教学课件:第8章 遗传病的发病机理——染色体畸变
第八章 遗传病的发病机理— —染色体畸变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第二节 染色体数目变异
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
一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述
1.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念:由于染色体
断裂后或不结合或进行差错结合而产生的 染色体某区段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基因 的数目、位置和顺序。
2.引起结构变异的因素
内因:营养、温度、生理等异常变化 外因:物理因素、化学药剂的处理
二. 染色体数目变异类型
整倍体变异 非整倍体变异
三. 整倍体变异
单倍体和一倍体 (n和x) 同源三倍体
同源多倍体
多倍体
同源四倍体
异源多倍体
依据生物细胞中染色体组(X)的数目可分为一倍体、 二倍体和多倍体。
1.整倍体的类型
整倍体(euploid)——指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是完 整染色体组的倍数的生物个体。用mX表示
3.倒位的遗传学效应
①改变了倒位区段内的基因和倒位区段两侧基因之间 的顺序和距离;
②由于在倒位杂合体中倒位圈内发生交换的染色单体 都带有缺失和重复,引起配子死亡,最后得到的配 子都是未发生交换的,因此导致
倒位区段内的基因表现很强的连锁 倒位杂合体上基因的重组率降低了
③倒位圈内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奇数次交换导致配子 不育
断头之间易发生错接,形成双着丝粒染色体 或易位; 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会形成异形二价体
倘若缺失区段很小,在形态上很难看出
2.中间缺失
中间缺失至少牵涉到两个位点的断裂; 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往往形成缺失环 比末端缺失常见
3.缺失产生的原因
染色体损伤断裂:末端缺失 染色体纽结:中间缺失(或反接重复) 不等交换(unequal crossing over):缺失

医学遗传学章染色体病课件

医学遗传学章染色体病课件

医学遗传学章染色体病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医学遗传学章节中的染色体病部分。

具体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如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染色体数目异常,如唐氏综合症、爱德华综合症、帕塔乌综合症等;以及染色体性别异常,如性染色体缺失、多余或结构异常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病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染色体病的诊断、遗传方式和防治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染色体病的分类、特点、诊断和遗传方式。

难点:染色体结构异常和数目异常的识别及染色体病的防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染色体模型、染色体图谱。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介绍一位患有染色体病的学生的案例,引发学生对染色体病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染色体病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结合PPT和染色体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染色体病的形态和结构。

3. 实例分析:分析染色体结构异常和数目异常的实例,如唐氏综合症、爱德华综合症等。

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染色体病。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染色体病的遗传方式和防治方法。

每组选取一个染色体病,分析其遗传特点和防治策略。

5. 动手实践:让学生利用染色体图谱,识别和剪切出不同的染色体异常类型。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染色体病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染色体病的分类、特点、诊断和遗传方式。

七、作业设计2. 作业答案:染色体病的特点: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多发畸形等症状。

染色体病的诊断方法: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等。

染色体病的防治策略:预防为主,包括遗传咨询、孕期筛查、产前诊断等;治疗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染色体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引入、知识讲解、实例分析、课堂互动、动手实践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染色体病的概念、分类、特点、诊断和遗传方式。

染色体病概述

染色体病概述

染色体病概述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信息的物质,它们承载着生命的基本遗传信息,包括结构、数量和排列等。

当染色体的结构或数量发生异常时,可能会导致各种染色体病,这些疾病会对个体的健康和生育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概述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综合征、遗传易感性、染色体检测方法、染色体病变后果以及染色体病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1. 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指染色体在DNA序列、结构或拷贝数方面发生的异常。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进而引发疾病。

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倒位、易位、重复、缺失等,其中倒位和易位是最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倒位是指染色体内部的一段DNA序列发生180度旋转,导致基因顺序紊乱;易位是指两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一段DNA序列发生交换,导致染色体结构改变。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不孕、流产、胎儿畸形等问题。

2. 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是指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数量发生异常。

最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是染色体三体综合征,其中个体比正常人多一条染色体,如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

其他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染色体部分缺失综合征、染色体过多综合征等。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器官畸形等问题。

3. 染色体综合征染色体综合征是指由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综合性病症。

这些综合征通常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包括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面容特征改变等。

一些著名的染色体综合征包括威廉姆斯综合征、唐氏综合征、威廉姆斯-beuren综合征等。

这些综合征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育能力产生严重影响。

4. 遗传易感性遗传易感性是指个体对某种疾病或状况的遗传倾向。

虽然某些疾病具有遗传易感性,但并非所有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都会发病。

遗传易感性通常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所致,这些基因可能涉及免疫系统、代谢途径、细胞生长等方面。

对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应关注家族病史和遗传咨询,以便早期预防和治疗。

5. 染色体检测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染色体检测方法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染色体畸变lsy讲课文档

染色体畸变lsy讲课文档

染色体病发病概况
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率:4.7‰-8.4‰,平均6.25 ‰。常见
21三体;18三体;13三体;45,X;47,XXX;47,XXY; 47,XYY。
自然流产胎儿:总发生率为50%,常见三倍体;四倍体
;45,X;16三体。
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占8%。三体最为常见。(见
表14-4) 自然流产后再发风险:大龄母亲未见风险升高;年轻母亲 明显升高。
意 义
符号术语 A-G →
/ : ace chi ct der dir dmin e f fra h ins mal mat mn p ph psu qr rcp rac s ter tri
意义 染色体组的名称 从…到…
符号术语 1-22 +或-
表示嵌合体

断裂
::
无着丝粒断片(见 f)
cen
异源嵌合体
现在二十八页,总共九十三页。
(二)染色体结构畸变
倒位环与倒位携带者
臂间倒位携带者形 成的倒位环和配子 的染色体情况,其 中有50%配子中既 有缺失,又有重复 的异常染子(部分三体或 部分单体)。
臂间倒位环及其配子
现在二十九页,总共九十三页。
倒位环与倒位携带者
物理因素 放射性辐射。 生殖细胞比体细胞更敏感
现在十二页,总共九十三页。
生物因素 霉菌毒素、病毒 遗传因素 染色体畸变患者和携带者。 母亲年龄 母亲年龄越大,生育三体可能性越大。
现在十三页,总共九十三页。
(二)、染色体畸变类型:
数目畸变—整倍体变化:以23为倍数(23n)(3倍体, 4
倍体)。 非整倍体变化:单条增减(单体,多体)。
三体形成机制:配子减数分裂或合子有丝分裂染色体不分离, 可分别导致三体纯合体或嵌合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同时断裂后,互相交换断片 重接,产生两条衍生的染色体。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R
R
A B
6 B 7
A B 7
相互易位
相互易位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将形成四射体
2/5染色体互易位携带者与正常人婚配其后代可能出现的 染色体核型类型
分离后配子类型 AB CD AD CB 邻位1 AB CB AD CD 邻位2 AB AD CB CD AB AB CD CD CB CB AD AD 3:1 AB CB CD AD CB CD AD AB CD AD AB CB AD AB CB CD 对位 与正常人配子受精后产生合子的染色体核型类型 46,XX(XY) 46,XX(XY),-2,-5,+der(2),+der(5),t(2;5) (q21;q31) 46,XX(XY),-5,+der(5),t(2;5) (q21;q31) 46,XX(XY),-2,+der(2), t(2;5) (q21;q31) 46,XX(XY),-5,+der(2),t(2;5) (q21;q31) 46,XX(XY),-2,+der(5), t(2;5) (q21;q31) 46,XX(XY),+2,-5 46,XX(XY),-2,+5 46,XX(XY),-2,-5 ,+der(5), t(2;5) (q21;q31) 46,XX(XY),-2,-5 ,+der(2), t(2;5) (q21;q31) 47,XX(XY),+der(5), t(2;5) (q21;q31) 45,XX(XY),-2,-5 ,+der(2), t(2;5) (q21;q31) 47,XX(XY),-2,+der(2),+der(5), t(2;5) (q21;q31) 45,XX(XY),-5 47,XX(XY),+der(2), t(2;5) (q21;q31) 45,XX(XY),-2,-5,+der(5), t(2;5) (q21;q31) 47,XX(XY),-5,+der(2), t(2;5) (q21;q31) 45,XX(XY),-2
第二节 染色体病及其分类
染色体病(chromosome disease): 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引起的疾病, 也称染色体畸变综合征。 已发现的染色体病达100多种 .
染色体异常核型达一万多种 .
一、常染色体病
• 常染色体病:是由于第1~22号常染色体数目或结 构异常引起的疾病。男女均发病。共同的发病机 制是基因组失衡。 • 常染色体病的共同特征: 智力低下 发育迟缓
都增加了一条,染色体总数为69(3n)
四倍体(tetraploid):
患者的体细胞具有4个染色体组,每对染色体 都增加了一条,染色体总数为92(4n)
三倍体患儿核型
整倍体产生的机制
双雄受精(diandry)
23X
23Y 23Y
69,XYY
23X
23Y 23X
69,XXY
23X
23X 23X
47,XY,+21
主要临床特征
严重智力低下,生长 迟缓,枕骨扁平,发 际低,眼距宽,外眼 角上斜,内眦赘皮, 鼻根低平,舌大,腭 弓高尖,通贯手,小 指内弯,有一指褶纹 男性不育、女性偶有 生育能力。
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少了一条或数条染色体。
单体型( monosomy ) : 某对染色体少了一条 (2n-1),即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45 。
单体型-45,X
45,xx,-21
超二倍体(hyperdiploid)
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多了一条或数条。 三体型(trisomy):某对染色体多了一条 (2n+1),即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 47条, 如 47,xxy;47,xx,+21。 多体型(polysomy):染色体数目比二倍体多 两条或两条以上,即某号染色体有四条和 四条以上的个体,如 48,xxxx;48,xxxy 。
3.倒位(inv)
臂内倒位(paracentric inversion)
1 2 3 4 5 1 2 3 4 5 6
6 7
5 6 7
臂间倒位(pericentric inversion)
1 2 3 4 5
1 2 3 4 4 3 5
6 7
6 7
倒位环
4.易位(t)
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rcp)
二、染色体畸变类型及其产生机制
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畸变类型
染色体结构畸变
(一)染色体数目异常类型及其产生机制
整倍体改变(euploid) 染色体数目畸变
非整倍体改变(aneupliod)
1.整倍体的改变类型及机制
• 整倍体的改变类型 三倍体(triploid):
患者的体细胞具有3个染色体组,每对染色体
Y染色体长度多态
具有随体的Y染色体 具有中央着丝粒的Y染色体 Y长度的变异,主要发生的部位是Yq远侧2/3处: 大Y: Y长度大于F组或第18号长度(或称长Y或巨Y) 小Y: Y长度小于G组染色体长度体
染色体多态是一种按孟德尔方式遗
传的,因而可用于遗传分析、基因定位、 亲子鉴定、探讨三体型不分入(ins)
1 2 3 R A B 4 5 6 7 6 7 R A B 5 B
1 2 3 4 5
6 7
6.等臂染色体(i)
pp
qq
着丝点横裂
p
pp
q
pqq q
7.双着丝粒染色体(dic)
8.环状染色体(r)
环状染色体
4号环状染色体综合症 17月龄男孩,严重生长发育迟缓(17 个月时体重3400g),智力低下。眼距宽, 外眼角上斜,内眦赘皮,动脉导管未闭。
染色体多态主要发生的部位
• 染色体长度﹑随体和副缢痕;
• 第1、第9和第16号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区副缢痕 处形成的狭窄、浅染的区域的变异; • D组和G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随体及随体 柄部副缢痕区(NOR)形态的变异(常见);
• Y染色体长度变异是最典型、最常见的多态形态,
• D组和G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随体 及随体柄部副缢痕区(NOR)形态的变异
多发畸形
(一)Down综合征(先天愚型) 临床表现: 共同具有特殊 呆滞面容
核型:
游离型: 47,XX(XY),+21。
易位型:46,XX(XY),-14,+t(14;21)(p11;q11)
易位携带者(translocation carrier) 核型:45,XX(XY),-14,-21,+t(14;21)(p11;qll) 嵌合型:46,XX(XY)/47,XX(XY)+21
1.缺失(deletion):部分单体型(partial monosomy)
指某一染色体的臂发生断裂,断片未 能重接而丢失称缺失。按发生的部位分末 端缺失和中间缺失。
末端缺失 (terminal deletion) :某条染色 体的长臂或短臂的末端发生一次断裂,断 片未发生重接而丢失。
4q27
46,XX(XY),del(4)(pter→q27︰)
69,XXX
双雌受精(diandry)
23X
23Y
69XXY
23X
23X
69XXX
注:
第二极体(23,X)
核内复制
DNA复制完毕但染色体不分离,结果细胞核中 含有四倍的染色体,人类则为92根染色单体。
核内复制
2.非整倍体的改变类型及机制
非整倍体的改变类型
亚二倍体(hypodiploid):
3p部分单体综合症
qter 3p25:4岁女孩,生长发育迟缓,智力 低下,身材矮小。小头,脑发育不良。眼距宽, 人中长,耳位低、畸形。小下颌。心室扩大。
10p部分单体综合症
10p14 pter单体。7岁女孩,重度智力低下, 身材矮小,肌张力低下。短头,长脸。眼距窄, 内眦赘皮,外眼角下斜。耳廓发育不良,牙齿 异常,齿裂不齐。乳距宽,外阴发育不良。
化学因素:药物、农药、工业毒物、食品添加 剂、染发剂 物理因素:射线 生物因素:生物类毒素 、病毒等 母亲年龄
一、表型正常个体的染色体变异多态性
染色体的多态(chromsome polymorphism ): 在正常健康人群中存在着各种染色体的恒定微 小变异,主要表现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出现形态 结构、带纹宽窄度、着色强度等的明显差异,同时 这些微小恒定的变异又按孟德尔方式遗传,通常没 有明显表型效应和病理学意义,这种变异称染色体 的多态性。
第八章 染色体病
(chromosomal disease)
细胞工程教研室 张光谋
gmzhang@ 3029114
第一节 人体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是指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
结构发生改变。
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
• 自发畸变(spontaneous aberration) • 诱发畸变(induced aberration)
例:第二次卵裂中X染色体不分离
合子(46, XX)
(图示两条X染色体) 第一次有丝分裂
第二次有丝 分裂后期染 色体不分离
46, XX
46, XX
47, XXX
45, X
45, X / 46, XX / 47, XXX
例:第二次卵裂中X染色体丢失
合子(46, XX)
(图示两条X染色体) 第一次有丝分裂 X染色体 丢失
46, XX
46, XX
46, XX
45, X
45, X / 46, XX
(二)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及其产生机制
染色体结构畸变产生的基础
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基础首先是断裂 (breakage)及断裂后的重接(reunion)。 发生结构重排(rearrangement)的染色体 称为衍生染色体(d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