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中国早期铁路

合集下载

关于中国近代外交的一些论述

关于中国近代外交的一些论述

摘自:李恩涵《近代中国外交史事新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第一章、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综述1、外交与内政息息相关:广义的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应该包括因外力挑战而引发的种种内政举措与变革之研究;狭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过去常常是以比较单纯的外交事件或人物为研究对象,但其实也往往涉及内政的某些层面,且往往可以作深入的分析,以了解其复杂的深刻的历史真相!2、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之历程:(1)19世纪中叶以来国人的掌故式的论述(如魏源《海国图志》、梁廷枬《粤氛闻纪》等),谈不上学术化。

(2)19世纪末,以美国人马士(曾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服务多年)为代表的西方人士撰著比较学术化的中国近代外交史著作《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3)A、民国以来至1949年间,在民族主义氛围下,中国近代外交史的著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列强侵华史、外患史、国难史、外祸史、近代外交史与中外双边关系史著作;B、这时期最重要的史料刊布是故宫博物院1929年起先后影印出版的《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80卷,内容为起自1836年之议禁鸦片、终至1 849年之不准英人进入广州之间的一切有关“夷务”的章奏)、《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80卷,道光30年正月,即1850年2月——咸丰11年7月,即1861年8月)、《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100卷,咸丰11年7月,即1861年8月——同治13年12月,即1875年1月),三书合并称为《三朝筹办夷务始末》。

此外还有王彦威、王亮父子编纂的《清季外交史料》(内容为光绪朝、宣统朝洋务始末)。

C、蒋廷黻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贡献:撰述论文;搜集和编辑史料;培养学生,如王信忠撰《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1937年,清华大学历史系)、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等均具为蒋训练指导下所撰著。

D、王芸生对中日问题的研究《六十年来的中国与日本》(1870年日本遣使来华订约——1931年九一八事变)。

E、张忠绂《英日同盟》(1931年英文版,1931年上海新月书局中文版)。

李鸿章与关东铁路的筹议和兴筑

李鸿章与关东铁路的筹议和兴筑

世在研究西伯利亚铁路计划上敦促加快勘测 。 87 18 年俄 国又强迫朝鲜签订《 陆路通商条约》加紧对朝鲜的 , 渗透 , 占朝鲜 的绝影岛和釜山等地。据 19 年 3 9日 谋 80 月 吉林将军长顺 向李鸿章奏报 , 朝鲜将“ 位于该 国东
亟” 为由 , 筹议 和兴筑 中国第一官 办铁路一 关东铁路 ; 他凭借 着个人 努 力和 与海军衙 门的 良好 关
系, 步 解 决 了筑路 经 费 ; 坚持 “ 自我 操 ”抵 制 外人 对 路 权 的干 涉 。 甲午 战 争 尽 管 打 断 了李 鸿 初 他 权 ,
章兴建 关东铁路的步伐 , 但其对铁路 的认知与 实践 , 为中国早期 的铁路建设提供 了借鉴。 关键词 : 李鸿章 关东铁路 筹议 兴筑
失去 了铁路的领导权 , 但他没有完全丧失信心 , 因为无论是修津通铁路 、 还是其它铁路 。总之 , 这时人们争
论 的 只是如 何来 修铁 路 , 不是 反对修 路 了 。 而
正 当李鸿章与张之洞受命共 同筹备修筑芦汉铁路之时 , 东北地区不断恶化的边疆危机迫使清廷不得不
把 目: 中于此 , 给李鸿 章争 取铁 路 的领导权 提供 了机 会 。关东 铁路 正是 在此 条件 下酝 酿 的。 光集 这 18 年代 以来 的 “ 韩 近事 ” 当时 中国东北 危急 的一 个 主导 因素 , 正是 当时 李鸿 章筹 议关 东铁 路 的 80 俄 是 也 主要 因素 。在 1世 纪 7 一0 代 , 国已积极 修 建 从莫 斯 科 到乌 拉 尔 山区 的车 里雅 宾斯 克 铁 路 , 于 17 9 O 8年 俄 并 85 年 初 步提 出 了从伏 尔加 河修 建铁 路 到 中国黑 龙江 的计 划 。为 了进 一步 在远 东扩 张 ,82 18 年沙 皇 亚历 山大 三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评价1.序言 (1)2.李鸿章简介 (1)3.生活的时代背景 (2)4.为华工争取权利 (3)5.李鸿章与太平军 (4)6.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 (5)7.洋务时期贡献 (7)8.简评 (9)9.历史人物对其评价 (10)10.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10)1.序言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2.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3.生活的时代背景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

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

洋务运动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历程

洋务运动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历程

第五讲、洋务运动与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历程:——以中国近代工业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心(1860-1911)一、洋务运动的早期倡导:背景、洋务派与机构“图强” :军事工业与新式陆海军的建立二、“求富”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1870-1911)三、四、本讲主要参考书目鸦片战争以来, 尤其是自1860年以来, 朝野上下有识之士, 无不视模仿西法,练兵自强为急务。

于是,设船厂、建炮局、 开矿产、筑铁路、架电线,各种自强措施,不一而足,开启了 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历程。

一、洋务运动的早期倡导:背景、洋务派与机构1、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1)政治环境:一方面,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尤其到了 1850-1860年代,内忧外患使得清政府的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 国家的积贫积弱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清政府尤其是那些有危机“求富”的迫切性; 感的清朝官员及有识之士,深感“图强”、另一方面,1860年代以来,清廷与西方列强签订各种条约,达成“合作”与妥协,同时国内的叛乱也逐步得到控制和平息, 国内国际方面暂时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使清政府开始 有机会,来为将来抵御西方列强而积蓄军事和财富上的力量。

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下,清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重要官僚 及有识之士提出了“自强”的要求和计划,并在不同程度上付。

也是在这一“自强” 诸于施行,以追求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过程中,开始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2)近代“富强”观念或认识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西接 触日见频繁,中国知识分子广泛注意到中国的时代遭遇,并广 泛留心到所面临的世界变局,持续不断地讨论应对时局和富强 国家的问题和对策,尤其是受西方新式生产生活内容(军事、 工业、商业、矿业、航运、铁路、民生日用等)的刺激,中国 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中国要富强,必须效法西方,通过学习、 西法,求得自强:林则徐、魏源、容闳、郭嵩焘(1818-1891) 冯桂芬(1809-1874) 、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近代早期启蒙 思想家,他们的认识,为洋务运动奠定了认识上和观念上的基 础。

从中国铁路的发展看中国的发展

从中国铁路的发展看中国的发展

从中国铁路的发展看中国的发展铁路,是交通的命脉,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

中国铁路的发展恰好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的发展,从几个星期的学习中我是深有体会。

也许正是那轰轰响着的火车,将西方文明带入了中国,让中国人清醒的认识到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就这样中国乘着火车沿着铁路驰骋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言之,铁路的发展史是一个缩小了的中国发展史。

一·从无到有的发展(1876——1893)自从1825年,英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的出现,西方国家便乘着它,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而我国则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那隆隆的鸣笛声震天动地,却惊醒不了已经“聋了”的中国,它仍在梦中酣睡,不知所措。

就这样,恍恍惚惚过了半个世纪,其间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展览铁路,广为宣传,“提醒”中国该修铁路了,但清政府充耳不闻。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但这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修筑的,经营了一年多时间,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多么可悲啊!铁路本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一个国家应积极修建才对,但清政府却是被坑着修的,而且赎回来后被拆了,当时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可见一斑。

但也有明智之士,李鸿章曾上书倡议修建铁路,为了得到慈禧太后的同意,在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供慈禧太后把玩,由于慈禧太后嫌火车声音太大,便让太监拉着走,当然这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认同。

此后,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但由于清政府的昏庸愚昧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早期修建铁路的阻力很大,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仅修建约400多公里铁路。

在这二十年里,无论吴淞铁路,还是修建在皇宫的西苑铁路,还有经过千难万阻修建的唐胥铁路和台湾省的铁路,都反映了当时我国的落后与愚昧,我国铁路事业的空白没有得到很好地填补,技术人员稀缺,设施根本跟不上西方的步伐。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交通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交通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交通近代化班级:电信131学号:*********姓名:***摘要:通商以后,开埠城市商贸兴旺,城区规模范围扩大,人们的出行活动增多,商贸活动频繁,物资运输量、人口流动量大为增多,对运输和出行代步工具的需求大增,通商城市的交通工具率先发展起来。

清末以后随着各地城市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也日益普遍发展。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交通公共活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大官僚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

它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顺应了世界潮流;它是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思潮付诸实践的产物。

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也都是围绕近代化而展开的。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风行30年,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

中央以奕诉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安内”、“御外”为目的,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科学技术兴办洋务;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向工业化迈出的一大步,它加快了中国封建社会向新的社会体制转变的过程,为中国社会开始向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洋务运动引进了新的生产方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军事、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新式学堂的创办及留学生的派遣,培养了一批新式科技、外交、军事人才,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了先河;近代外交体制的构建开始了外交的近代化。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中国铁路发展史
头,首先北行列车从1进入2,也就是青 龙桥站,然后车头变车尾,车尾变车头, 倒着驶入3。走人字形铁路可以避免开凿 隧道。
• 现在为了提高列车流量,在西侧也修建
也一个人字形铁路,叫青龙桥西站。北 行列车走西站,南行列车走老青龙桥站。
• 竖井开凿法是指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的挖井方法,
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 “两端凿进法”→← • “竖井开凿法”→<|>← • 这是詹天佑在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时发明的。施工队经过居
庸关,看见居庸关山势高,岩石层厚,所以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开凿的 方法;而八达岭隧道特别长,为了早点完成任务,打击帝国主义。所以打 一个竖井,增加打隧道的面数,采用竖井开凿法。此外詹天佑还创造了 “人”字形铁路。体现了詹天佑的智慧,更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 大学土木工程系 ,主修铁路工程。 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 ,被誉 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 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 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 如图所示,京张铁路从图的右下角向左
上角通过1、3之间的高山。
• 经过此路段的早期列车都有前后两个车
第一条自办铁路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洋 务运动代表人李鸿章、左宗 棠、刘铭传、张之洞等主张 兴修铁路,以“求强”“求 富”。
唐胥铁路
中国最早的标准轨铁路 中国铁路建筑史的正式开端
紫光阁铁路
一列极为精美的丹特型机车。
以六千银元的极低价格,将机车“卖” 给李鸿章,其中“有小火车一列,上 等极好车一辆,上等坐车二辆,机车 一辆,行李车一辆,中等坐车二辆, 陈设华美,制作精良,器具材质光 洁”。这些就是对当时慈禧太后小火 车情况的真实记述。

长路漫漫始于斯踏访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

长路漫漫始于斯踏访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

长路漫漫始于斯踏访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本文以踏访的形式对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的修建背景、过程、发展进行了教详尽的挖掘和介绍,旨在阐明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设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唐胥铁路对当时唐山煤矿资源运输所发挥的作用。

同时也从唐胥铁路这一层面对中国铁路发展史作一简单了解。

标签:唐胥铁路唐山矿洋务运动李鸿章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于1825年诞生在英国,很快,传教士把铁路的知识带到了中国,自此,中国铁路开始了它艰难的诞生过程。

洋人对中国铁路的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闭锁太久的清朝官民无法接受那机车的轰鸣和滚滚的烟雾,将其“骇为妖物”。

随即,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擅建的小铁路和美国人骗建的吴淞铁路相继被闪电般拆除,但“妖物”的轰鸣已经开始蔓延,震荡了整个中国社会,人们开始真正关注铁路并逐渐改变对其的认识。

而李鸿章的转变最为彻底,也最有意义,正是由于它的积极斡旋与鼎力支持促成了中國铁路的诞生。

唐山开平煤矿的创办,是修建中国铁路的一个契机。

成就了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

一、铁路源头——唐山矿一号井唐山矿一号井,中国第一口现代化煤井。

这座历经130多年沧桑的矿井,至今仍在使用。

但它的面貌早已改变,我们已无法想像它最初木制井架的容颜,在它脚下就是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唐胥铁路的起点。

唐胥铁路起自唐山矿一号井,止于胥各庄(今丰南区境内),全长9.76公里,是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也是我国铁路总里程的源头,踏访也从这里开始。

1876年的唐山还不是一座城市,而几位不速之客的到来开始了唐山与近代工业文明的接轨。

10月至11月,奉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之命,唐廷枢带领英国矿师马立师用极其快捷的速度完成了对唐山煤田的勘察,初步探明煤炭储量600万吨。

这一结果让唐廷枢和李鸿章都大为惊喜,因为这解决了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燃眉之急。

十九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依仗“坚船利炮”肄意侵略中国,清王朝朝政腐败,外侮加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与中国早期铁路作者:高志华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更新时间:2010年06月28日李鸿章作为晚清政府重臣,清末倡办洋务运动和最早主张兴建铁路的最主要代表人物,其在政治上的表现已有不少论述,在此不论。

本文试就当中国酝酿兴建铁路,中国大地第一条铁路的出现,中国人兴建第一条铁路时期,李鸿章的思想认识发展变化轨迹,略谈几点看法。

一铁路知识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由外国传教士首先介绍到中国。

鸦片战争后,当西方列强竭力游说清政府在中国兴建铁路的时候,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向中国输出商品,获取超额商业利润,他们要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掠夺中国丰富的资源和各种宝藏,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身上,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要让资本带来更大的剩余价值。

因此,获取在中国兴建铁路的权利,就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之一,成为他们重要的猎取物。

在裹胁着武力的外部强权强力推动下,筹办洋务军事工业的李鸿章是怎么样看待和对付外强修建铁路的呢?他又是怎么认识铁路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及作用的呢?这时候他和清政府又有什么区别呢?李鸿章,自幼年开始接受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教育,必然决定了他在成为清政府一名汉族出身的官员后的思想行为模式。

他殚精竭虑地维护支撑正在倾斜坍塌中的清政权的统治,使尽浑身的解数,对内以文武之道,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和起义;对外研究如何对付洋人的对策。

但是,对洋人游说在中国酝酿兴建铁路的问题上,从已有的史料分析,我认为李鸿章并不像有的史学理论工作者论述评价的那样,与入侵中国的西方列强沆瀣一气,甘心情愿做洋奴买办,出卖中国的资源和经济利益,做“洋大人”的“阶下囚”。

相反,这个时期他对洋人保持着高度的警戒(或曰“戒备”)心理,竭力阻止洋人在中国继续扩大经济侵略的范围和规模,企图阻止洋人以先进的物质文明染指行将崩溃的落后的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竭力阻止反对洋人在中国修建铁路,在中国通过兴建铁路攫取更多更大的物质利益。

李鸿章由反对西方列强在中国兴建铁路出发,对在西方已经诞生五十多年,但是刚刚传入中国很短时间的铁路的整体性认识,在思想认识上经历了一个由知之甚少、知之不多,不甚认识到知之较多,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最后转化为直接上书清朝中央政府,论述对铁路的认识,阐述兴建铁路的诸多利处,主张兴建铁路,并且身体力行的发展过程。

他由坚拒西方列强在中国兴建铁路到力主兴建铁路的发展过程中,或者说在他的从政实践中,在思想认识上,对铁路的社会地位、重要作用,逐步发生变化,并且逐渐形成了对铁路和兴建铁路的较完整的思想认识。

为了能够更详尽地分析和研究李鸿章这个时期对铁路的思想认识和发展变化过程。

本文将较多地引证李鸿章在这个时期关于反对外国人在中国人兴建铁路和主张中国人自己酝酿兴建铁路的言论。

在开始阶段,即在1863年至1867年间,李鸿章与所有的清政府官员一样,反对由外国或中国自己兴建铁路。

1863年(同治二年),李鸿章任钦差大臣、江苏巡抚。

当时在上海的27家洋行,以英国人居多。

他们呈请“钦差大臣江苏巡抚李(鸿章)大人,要求建筑上海至苏州间铁路的特许权”。

李鸿章则“明确地通知领事团说:只有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的铁路才会对中国人有利;并且中国人坚决反对在内地雇佣许多外国人;而一旦因为筑路,中国人民的土地被剥夺的时候,将会引起极大的反对。

他更直率的拒绝居间,把任何属于这一类的建议奏报清廷;他甚至还说他认为有反对外国人追求铁路让与权的企图的责任,因为这种让与权将使他们在中国取得过分的势力”。

(注:肯德[英],李抱宏等译,《中国铁路发展史》,1958年6月第一版,三联书店第3—4页。

)我们从李鸿章在1863—1867年的一些言论中,不难看出或者作出结论,这时候的他,与以后发展成为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在研究商讨阻止洋人在中国兴建铁路的对策,中国人自己是否兴建铁路的酝酿讨论中,在思想认识和心理心态上,他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彼此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但是,从一开始他的立足点就与顽固派有着一定的区别。

顽固派反对一切形式的在中国兴建铁路。

而李鸿章只是反对外国人在中国兴建铁路。

因此从一开始阶段,就已经预示着他对铁路的认识与顽固派将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

例如:第一次他与清朝政府的所有大臣们一样,坚决反对在中国由外国人或中国人自己兴建铁路,但是以后他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

这预示着他在朝着对铁路的正确认识方向而发展。

他对铁路的认识真正变化是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第一条铁路以后。

1876年,英国人背着清政府擅自在上海修建吴淞铁路并且轧死中国人,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李鸿章在与英国特使梅辉立的交涉中指出:“英人兴筑铁路,并不商知中国官员,实为有心欺藐,无怪关道出头阻止”。

(注: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第4卷,第50页。

)“通商口岸,中国有自主之权,若令外人兴筑铁路,实与中国体制有碍”。

(注: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第4卷,第51页。

)李鸿章因此提议:“将洋商购置车铁木石器料及租地价,仍由中国照原值买回,另招华商股份承办。

若资本过巨,或分年,或分限,如数还清,永归中国管业;但须公平交易,不可丝毫抬价居奇”(注:朋僚函稿,第17,55卷,第12,13,14页。

)。

李鸿章在处理上海吴淞铁路事件中对铁路的思想认识,特别是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的时候,他的思想发生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

这时候,他已经从反对由外国人兴建铁路的思想认识:认为铁路耗资巨大,国家和私人资本暂无力兴办,要“待平数十年”再兴建;发展升华为:由中国人管理,铁路经营管理的主权归中国。

铁路的兴建,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命脉。

由外国人兴建铁路,与中国社会体制不统一,因此不允许外国人染指中国铁路的兴建。

这时候,李鸿章与清政府中一部分视铁路如“洪水猛兽”、以后逐渐形成为顽固派的文武大臣,在酝酿兴建铁路与抵制洋人在中国兴建铁路的问题上,分歧日益趋于增大和公开化。

各自的立场观点已经初露端倪。

1877年,李鸿章在回郭嵩焘函中称:“西洋政教规模,弟虽未至其地,留心咨访考究,几二十年,亦略闻梗概。

自同治十三年(1874)海防议起,鸿章即沥陈铁矿必须开挖,电线、铁路必应仿设。

”“其时文相目笑存之。

廷臣会议,皆不置可否。

”“是年冬底赴京,叩竭梓宫,谒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请先试造清江至京,以便南北转输。

邸意亦为然,谓无人敢主持。

复请其乘间为两宫言之,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

从此遂绝口不谈矣。

”(注: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24.39 卷,第22,23,20—27,29页。

)通过这个时期,李鸿章与丁宝桢、郭嵩焘的通信函稿,已经很明显地表露出他在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做为晚清政府中一名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幕僚,从学习和吸纳西方诸工业化国家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角度看,首先他能够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同时说明他对在我国酝酿兴建铁路,铁路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国防军事诸方面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落后就要挨打,必须早图变革等,在思想认识上产生了又一个升华,并开始发生质的认识上的飞跃,标志着对铁路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时候,他事实上已经成为清政府中极力主张兴建铁路的领衔或曰代表人物,同时为他在此后不久成为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积极倡办洋务民用工业,奠定了物质思想基础。

但是,不可否认李鸿章主导思想仍然没有从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思想跳出来。

他仍然是以维护支撑已经破碎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支撑将要倾塌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治为己任。

所以,这个时期李鸿章的思想中,交织着代表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生产关系的物质东西,共同存在同一体内,呈现为一个在自身中相互作用的矛盾体。

在中国是否兴建铁路,李鸿章与大多数清政府中的官员们持有不同的认识。

综合归纳李鸿章自1863年拒绝上海27家洋行提出在中国兴建铁路,赎回吴淞铁路自办,到1876年前后主张由中国人自己兴建铁路的思想演变发展过程,有如下特点:第一,李鸿章在开始阶段,由于其自身对铁路一无所知,更不知是何物,加上盲目的排外心理,因此采取了极其错误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坚拒西方资本主义诸列强在中国兴建铁路的要求。

我不能建铁路,你更不能建铁路。

如果你找第三者游说调解充当中介人,我还要对他们追究。

这种极其封闭的思想,等于完全拒绝在中国大地上以任何形式接受兴建铁路,将现代的物质文明拒之国门以外。

第二,李鸿章虽然尚不能从本质上认清西方列强极欲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兴建铁路所包藏的祸心——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扩大掠夺中国的丰富的资源宝藏,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加速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进程。

但是李鸿章的思想发展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味地顽固地反对在中国兴建铁路。

他坚决反对的是洋人独自在中国兴建铁路。

他认为“只有中国人自己创办和管理铁路,才会对中国人有利”。

(注: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24.39卷,第22,23,20—27,29页。

)这至少说明他既担心忧虑由于铁路的兴建,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流入列强的腰包,希冀全部收入归入清政府;又表明他与清政府中一味顽固坚持反对兴建铁路的官员们,在开始酝酿阶段,出发点就有所不同,已经潜伏着发生分歧和争论的思想基础。

第三、李鸿章已经认识到铁路与国家富强之间的经济关系,认识到铁路在国家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也十分清楚地知道他的大部分同僚,对铁路的极其错误的认识和极其错误的主张。

但是他仍然力陈“铁路必应仿设”,“极陈铁路利益”。

主张“早图变计”,“逐渐仿行”。

否则“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

(注: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24.39卷,第22,23,20—27,29页。

)中国将继续遭受西方列强的掠夺、蹂躏和践踏。

他的上述关于兴建铁路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讲无疑问地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

但是他不可能从本质和根本性上认识兴建铁路,如果不彻底改变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者的传统观念,革旧除尘布新,不彻底改变落后的封建社会制度,代表新的生产力的铁路在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大发展。

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李鸿章是中国最早主张兴建铁路的人,是当时我国清政府中最早对兴建铁路提出自己思想认识的人之一,是最早主张兴建铁路的发韧者之一。

第四、李鸿章拒绝洋人在中国兴建铁路,同时酝酿并且主张由中国人自己兴建铁路的实践中,十分注意学习观察西方的铁路现代物质文明建设和发展。

通过这个时期他的言论,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他已经对兴建铁路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之中。

他认为铁路工程巨大浩繁,投资耗费巨大,但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样对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的统治、政治军事利害关系极大,因此铁路工程非一般商人的资金财力所能为之。

然而腐败的清政府几乎无官不贪,无官不贿,上下左右相欺,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寅吃卯粮,馕中羞涩,无心也无力筹措足够的资金,将兴建铁路提上清政府的议事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