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的拓荒(一)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

3、思想文化近代化:
(1)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2)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发动了辛亥革命。 (3)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4)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解决问题,形成认 知
1.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探索在经济、政治、文化领 域整体发展,从层次上看经历了哪两个发展阶 段。 2.结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概 括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经 济、政治、思想、结果)
3、中国近代化探索对我们有何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 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 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 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4)教育近代化的起步(新式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 容与旧式教育有很大不同,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础,并开 留学风气)。
洋务运动无法实现中国近代化!
1.目的:是利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 的封建统治。 2.本质:“中体西用”,只变更器物,不触及封建 制度,这是其失败的根源。
失败?你懂得!
阶段特征
3.结果、教训: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
小试牛刀
1.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客观上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 B ) A.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B.中国开始学习、引进外国技术,创办近代工业 C.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D.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它是人类社会从传
统的农业社会(文明)向工业社会(文明) 转变的必经阶段。

浅谈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文档

浅谈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文档

浅谈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摘要:总的来说,李鸿章生错的了时代,处在新与旧的交际,也使他成为了一个矛盾,在世界享有巨大荣誉,与当时德国的禆斯麦,英国的格兰斯特并称为世界三杰,又有东方禆斯麦的美誉。

却在国内只有卖国贼的骂名,如果他生在更前点的朝代或更后点的现代一定都会是不错的改革家和外交家,但在那个时代,不得不说是他的悲哀,更是大清国的悲哀。

但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关键词:中国李鸿章近代化说到近代化,就不得不提洋务运动,提到洋务运动,就不得不提李鸿章。

李鸿章,生于安徽合肥,一生可分为两部分,前半生辉煌无比,创建淮军,坐拥亚洲一流世界第九的北洋舰队,身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数职,可谓出将入相无出其右,被誉为中兴名臣。

但晚年却是甚是凄凉,背负各种卖国条约签订者的骂名,辱其为卖国贼。

但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不可磨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我个人认为是有近代军队开始的,更细一步说就是在淮军在上海郊区操练西式军操开始的,而淮军恰恰是李鸿章一手创建,随后他带领的洋务运动更是大大的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军事方面,他创建了中国第一支新式陆军——淮军,并一举平息太平天国运动,扶大厦之讲倾,而这些将领也在日后在为走向共和的革命军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他在著名奏折《筹议海防论》中提到,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以超前的眼光看到大清有海无防的窘境,祸乱必从海上来,提议建立海军,并敏锐的提出中国沿用到现在的国防策略,防御之要点在两处,一在西北,而在海防。

随后朝廷采用建海军之议,李鸿章便亲自出访欧洲,学习考察,购置定远,镇远等重型战列舰,建立起亚洲一流的北洋水师,意一时腐朽的大清国好像又焕发了生机。

经济教育方面,李红华章在极力维持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实现现代化,创办亚洲最大的制造局,又建立起一系列的近代化工业,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物局等,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虽然这些现代化企业无一例外的烙有封建体制的印记,但我觉得一个人的思想不可能突破整个社会,是什么时代就该做什么时代的事,李鸿章既是封建体制的受益人自然得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提出要打到帝制的现代思想。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是朝廷,洋务派眼中的英雄,他也是清流派,革命派眼中的“奸臣”。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是近代化脚步的推进者,但也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是错误边防政策的制定者。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史;功过;一、李鸿章生平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世人多尊称他为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谥文忠。

他是晚清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同时他也被称为“东方俾斯麦”。

他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光绪皇帝将李鸿章树立成“忠臣”的榜样,要求人臣模仿。

他代表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等条约。

同时他本人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二、李鸿章的功李鸿章一生都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他主张洋务运动,采取了编练新军等措施。

企图通过器物制度的变革来振兴大清,但是这仍然无法改中国落后的面貌。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也曾据理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国家的损失。

他作为一个外交家,也曾只身前去同列强谈判,最终实现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奈何国力羸弱,清朝腐败不堪,他虽有报国之心,但却无报国之力。

(一)兴办国防,促进军事近代化1.主张海防,建立海军及舰队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海防放到战略地位的大臣,李鸿章见证了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他深刻体会到建设海军的重要性。

十七、十八世纪,西方进入了海洋时代,新航路的开辟,造船技术的提升,让他们不再只满足于进行简单的货物交易。

晚清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李鸿章是地方实力派大臣,他比中央的大臣更清楚国内当时的形式,而且更知道海防建设的重要之处。

因此他提出了重海防的思想。

在他的主持下,清朝建设了由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舰队组成的海军。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其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主管晚清国事数十年,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国侵略者的大买办,出卖国家主权的卖国贼;另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倾力于国家富强的实干家;各执一辞,大相径庭。

近年来,随着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的深入,对李鸿章的评价又有进一步的变化。

当代已逝著名史学大家陈旭麓先生曾经指出:“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头,或者说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

这个第一步与李鸿章的关系就很大。

”(1)他还进一步指出李鸿章是“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

”(2)将李鸿章提升到了与中国近代化紧密联系的高度。

纵观洋务时代之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及洋务活动,笔者欲从中进一步阐述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李鸿章的近代化活动中国近代化始于何时?历史学家在近代化的研究中,有从鸦片战争算起者;也有认为是由戊戌变法开始;更多的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谓的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开始时算起。

我认为后一种比较近乎事实。

讲到洋务运动不得不跟李鸿章联系起来。

纵观整个洋务运动全过程,不难发现,在众多的倡导组织洋务活动的官僚中,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只有李鸿章一人。

在所有的洋务官僚中,李鸿章兴办的洋务事业最多,涉及的范围最广,取得的成绩也最显著,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企业、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因而被看作是洋务派的旗帜,洋务运动的旗手。

李鸿章虽然也是从科举之道上走出来的封建士大夫,然而其识见,用梁启超的话说,在同朝大官中“无人可以望李之肩背”(3)。

他对中外局势的变化,对中国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

他放眼世界,清楚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辈岂可强分界画。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题目:李鸿章的那些故事摘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洋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上了封疆大吏的第一把交椅,拱卫京师达25年之久,成为“疆臣领袖”,“真正宰相”。

这期间,李鸿章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引领全国的洋务事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旗手,洋务派的首领,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关键词:全权大臣,外交,不平等条约一:人物简介(一)历史经过: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

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

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

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①鸦片战争中抵抗派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代表人物: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大,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 .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 )近代前期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①边疆地区危机时,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

②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战斗,壮烈殉国。

( 2 )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①背景:鸦片战争的炮声,使一些封建士大夫开始放眼世界,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了。

②代表:林则徐、魏源。

③思想:放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结果:其理论没能彻底付诸实践,后来的洋务运动实践了他们的主张。

⑤影响: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开启了向西方学习以救国的大门,为中国早期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

☆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张謇提出“实业救国”(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 l )太平天国运动(1851 一1864 年)①背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②主要原因:封建剥削沉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重人民负担,加剧阶级矛盾。

③新特点:①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肩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使命;②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③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失败的原因:①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②领导集团内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失败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领导集团不能争权夺势,甚至发生内讧;生活上不能腐化堕落、脱离群众。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对史学界对李鸿章的个人评价的问题,学者们意见不一。

有人持基本否定的态度认为其实投降派、卖国贼,这一观点文革时期比较流行;还有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持基本肯定的态度,这一观点在外国学者中流行。

阐发自己的观点:虽有过但肯定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李鸿章催生了中国的近代化。

一、中国近代化历程概括和介绍近代化的含义和内容。

一般说来近代化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中国的近代化是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而产生的。

它引起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等方面的变化。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

(一)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产生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之后扩大到民用工业。

近代技术和机器渐次取代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

说明我国在工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工业化。

(二)政治近代化要求民主和人民政治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

甲午战争之后民众集会、请愿、组织政团及政党层出不穷,甚至参选和竞选时有发生。

便显出从未有过的热情。

(三)思想近代化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革命派主张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李鸿章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并在这一阶段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二、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一)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李鸿章兴办了当时最大的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介绍江南制造总局极其作用。

他又创办了第一个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介绍上海轮船招商局极其作用。

之后说明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机器大生产。

(二)创办近代海军李鸿章创办北洋海军,介绍北洋海军,说明这一活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御侮,延缓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进程,使我国国防向近代化迈出了一大步。

(三)人才教育李鸿章创办同文学馆、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新式学堂,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江南制造总局创办了翻译馆,培养翻译人才,与世界接轨;鼓励派遣留学生,培养出大批人才。

近代史之李鸿章

近代史之李鸿章

3 谈判失败,签订了耻 辱的《马关条关》, 成为台湾岛从中国分 割出去的历史之源, 还约定了列强可以在 中国开工厂的特权, 使得中国大大地半殖 民地化了。
李鸿章真的如大家认为的这样吗?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 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 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 新的东西。”(《评经济浪漫主义》)
李鸿章趣事二
“李鸿章杂烩”
一次,李鸿章宴请洋人。酒过几巡,菜上一道又一道, 吃了几个小时,洋人还不肯罢休。总管悄悄对李鸿章说: “中堂大人,菜吃完了,怎么办?”李鸿章略一思索,说道: “把撤下去的残菜用大盆装着端上来,要加热。”总管满面 含笑而去。不一会儿,一大盆热气腾腾的残菜端上来了。洋 人纷纷下箸,并且都说好吃极了。一洋商问道:“中堂大人, 你们中国有个奇怪的习惯,总是把好吃的放在最后!这好吃 的菜叫什么名字?”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 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 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但和当时世 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相比,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 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 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 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战后代表清政府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尽 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 分。总之,李鸿章尽管是晚清有一定作为的封建政治家,他领导的洋 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的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 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同时他对外卖国,是清朝主要的卖国贼 之一。 过去多年来我们的历史书打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旗号,其实却对历 史人物求全责备,存在着严重的脸谱化倾向。比如对李鸿章,单纯强 调他反动卖国的一面,对其领导的洋务运动也基本上全盘否定,看不 到它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是片面的。但另一方面,我 们在看到李鸿章进步性一面的同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李鸿 章的卖国也大加谅解,说成是“不得已而为之”。评价历史的主要标 准是看其客观效果,但同时也要了解其主观动机(尽管是第二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的拓荒(一)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80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本文仅就他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中国近代化的开拓功绩,作点赘论。

1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英国侵略者用鸦片加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1851年爆发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横扫了清王朝统治下的半壁河山,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农民战争的威胁,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震惊了地主阶级中的部分当权派,促使他们开始思索、研究战争失败的原因,为支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而谋求安内制外之策。

李鸿章在勾结外国侵略者抵抗太平军进攻上海的作战中,“其亲睹器械之利”,“深感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三。

)决心“取而用之”,向外国购买洋枪洋炮,”仿募覃思之士,知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以资攻剿”(《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九。

)在“华洋会剿”太平军期间,他开始看到来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威胁较农民起义更甚,他说:“盖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若不及早自强……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并认为“我自能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三。

)他积极向总理衙门陈述:“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的哲理,力主向西方学习,“师其所能夺其所恃”(《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十九。

),达到“与英法相为雄长”,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作为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和封建顽固派一样,是要加固封建统治的堤防,但采用什么材料和方式来强化?李鸿章比顽固派显得较有远见。

他能将目光投向世界,明察时局。

首先惊呼中国处“三千余年一大变局”,而“昧于三千年一大变局”,“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钜而痛深”(《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十九。

)的历史教训。

在面对“变局”、“强敌”的形势下,提出必须走出国门,学习先进,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十九。

)。

他分析“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弓矛小枪土炮,故不敌于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的重要原因。

这里虽说是一种唯武器论,也认识不到武器的落后正是反映了清王朝封建制度的腐败。

但李鸿章承认了落后的现实,正视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清醒的认识到要抵抗住外来的侵略,必须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改变落后状况。

针对顽固派无事则■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的冥顽思想,他大声疾呼“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也”(《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十九。

)。

必须以自强为基础,以“富国强兵”的实力作后盾。

李鸿章的见解,不仅是十九世纪后期,中国封建统治者改变统治方式、巩固其反动统治的需要,也是“救时”、“救国”之要策。

李鸿章是置身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面对政府政治腐败,军事、经济十分落后的现实,提出要“稍变祖宗之成法”,寄希望从“变”中寻找出路。

他的所谓“变”,就是把魏源早已提出过的,师夷长技在于“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三。

)的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逐步加以付诸实践和扩展开来。

李鸿章说过:“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的话,反映了他的“以纲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浸透着李鸿章地主阶级的封建属性和对封建统治的耿耿忠心。

李所说的“火器万不能及”,也说明了他承认了中学的不足,承认了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已经不能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就是证明。

因此必须“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五。

)所谓“变计”就是“采西法”固“中体”,对清王朝之“体”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这里既包含有维护清王朝封建制度的因循守旧落后观点,也反映出要引进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民族经济,求“自强”、“自立”抵御外侵的爱国思想。

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封建制度已成为阻挡历史前进的桎梏,冲击这一桎梏,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近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

作为地主阶级一员并深受封建思想熏陶的李鸿章,是不可能清楚认识到的,但他在“变局”和“强敌”压境的危亡局势下,把学习西方的富国强兵之策,努力付诸实践,比起昏顽、愚昧、空喊“礼仪”治国、救国的封建顽固派,的确可称“鹤立鸡群”。

他的思想、言行并没有越出封建囹圄,但却给这种封闭的囹圄打开了一道缺口,代表并领着统治阶级中“不想灭亡”的那部分人,走出国门,顺应历史潮流不自觉地迈开了前进的脚步。

2李鸿章办洋务从60年代开始,至甲午战争结束。

正如梁启超所说:“为李鸿章传,则不得不以洋务二字总括其中世二十余年之事业”。

这话不假,(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专集》三,《李鸿章》。

)从1862年李奉命率淮军东援上海抵抗太平军的进攻,清政府授他江苏巡抚职,开始取得地方军政实权始,就“日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习西人一二秘法,期为增益”。

在上海设西洋炮局三所:一所由英人马格里主持,后移至苏州。

1865年李鸿章升任两江总督后,又将炮局移至南京,加以扩充后改为金陵制造局。

这所炮局“募英法弁兵通习军器者,仿照制办”;一所由副将韩殿甲主持;一所由苏松道丁日昌主持,未雇洋匠,由中国工匠仿照外洋方法制造。

1865年在上海虹口购买美国人的旗昌铁厂,与丁日昌、韩殿甲主持的两所炮局合并,以此为基础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曾国藩于1863年派容闳从美国购回的母机机床也并入总局。

曾、李又联合奏准拨留江海关税二成充作经费,扩建新厂,至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已扩建的各类分厂达十三个和一个工程处,是清政府最大的官办军事工业。

该厂的第一任务是“以制枪,借充军用为主”;第二任务是制造轮船。

1868年造出中国自制的第一艘轮船——“括吉”号(后更名惠吉)下水,至1885年,先后造大小轮船十余艘。

1890年设炼钢厂,在此后的40年间,共炼钢8000余吨,平均每年产量不足600吨,数量虽低,它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炼钢厂。

1870年,李鸿章升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接办了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加以扩充,除制造各种军火外还设有水师学堂。

李鸿章用他创办的军事工厂自制出来的枪炮,对镇压农民起义起了“甚为得力”的作用,为维持清王朝的统治立了“大功”。

但从另一面所透视出来的引进先进技术、练兵制器取得的成果来看,也为抵御外侮增强了清政府的国防力量,开启了中国国防的近代化,促进了交通运输等民用工业的发展。

中国工业近代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中国重工业的发展,不能忘记李鸿章”的作用。

70年代始,李鸿章开始注意西方的政治制度,提出改变传统的思想方法和生产方式、注重商务。

他在奏折中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十。

)强调“自扩利源,劝令华商出洋贸易,庶土货可畅,洋商可少至,而中国利权亦可逐渐收回”,同外国侵略势力进行商战。

主张“购器设局,自行制造”,达到“敌洋产”、“收利权”,解决军事工业的原料、交通、资金饷源的匮困。

为此,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航运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矿务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条铁路。

由他始终控制的这四大民用工业,在与外国侵略势力进行商战中,都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轮船招商局,成立于1872年。

李鸿章在致总署函中说明了该局的目的“一在吸收本国游资,一在收回长江外海航运之利权,一在挽救中国军事上内外联络之缺陷。

”(《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一。

)因而轮船招商局创办始终,都得到李鸿章的特殊照顾。

在“商为承办,官为维持”的原则下,从政治、经济上进行保护和支持,使轮招在“商困民穷,势已岌岌”(《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三。

)的危局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1877年,以20万两银收购了旗昌产业,发展成一支拥有33艘轮的商船队,形成了“各通商口岸船步屯栈林立,骎驾怡和太古之上”(转引自李守孔:《李鸿章》传。

)的欣欣局面。

在此后的十七年中,所得利润“总共少入洋人之手者约三千万两”(上海图书馆藏李鸿章未刊稿。

)。

正因为如此,他遭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责难,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是要“把外国人从中国的沿海及内河贸易排斥出去”。

这虽是言过其实,排挤出去的目的并未达到,可总算收回了部分利权,挤走了旗昌,打击了外国轮运对中国江海运输的垄断,还解决了清政府漕运和部分财政困难。

李鸿章最早于1875年奏准试开湖北广济县阳城山煤矿和江西兴国铁矿。

用土法开采,效果不佳。

1877年又奏准开采张家口外科尔沁铅矿,同年派丁寿昌唐廷枢等筹设滦洲开平矿务局,1881年正式成立,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用机器采煤的矿局。

从此中国兵轮、商船及机器制造各局所需用煤不致远涉重洋购进,打破外资的控制”,亦可免利润之外泄”(《洋务运动》丛刊(六)。

),收到了“以裕军需,而收利权”(《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五十五。

)的部分效果。

此外,李鸿章于1886年奉旨筹设漠河金矿,1888年正式开工,一年后出金19000余两,至光绪十九年间所出沙金达63000余两(《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七。

)。

另外还主持开办山东峄县煤矿,热河四道沟铜矿等。

这不仅为清朝财政筹开了利源,也起了抵制沙俄及其他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觊觎我矿产的作用。

1879年李鸿章筹设织布局于上海。

那是在上海开埠以后,“洋沙、洋布入口,华人贪其价廉物美,相率购用”,“迄今通商大埠及内城市镇,衣大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郑观应:《盛世危言》卷四。

)的情况下,李鸿章认为,对外商输入洋纱、洋布,“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

他向清政府奏请在上海试办织布局说:“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四。

)。

表明李创办织布局的目的,一方面是看到外资在华设厂办工业日增,生产效率高,获利丰厚,而引起仿效自办的兴趣,是因为有利可图;但另一方面所表现的“敌洋产而杜漏厄”(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稍分洋利”的动机和目标也不能忽视。

从李所控制的民用企业就“炼铁、织布两大端来看,每岁中国之银,少漏入外洋者不下四、五千万两”(《洋务运动》丛刊(七)。

)。

难怪遭到外国侵略势力的忌恨,说他“正在尽力进行垄断”,“开始严重干扰对外贸易”。

这正说明织布局的创办,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客观上起了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