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_教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共3篇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共3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1《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一、教材分析《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运用生动的文字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海棠花开放的场景,既有自然景物的美丽,也有人类情感的温馨。
文章符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很好的阅读价值,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教育。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本篇文章,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其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并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发现自然界的美丽和生命的奇妙,同时也能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 在阅读和感受文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文章的词汇和文句,使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2. 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通过文章的描写理解海棠的形态和美丽的景象。
3. 适当引导学生去感受海棠花与人的关系,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去理解其中的情感因素。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他们在生动的语言描写中构想海棠花开的场景,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1. 薰陶法。
引导学生进入文章中的情境,帮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因素,浸润他们的情感生活。
2. 阅读法。
通过带着问题阅读、段落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与阅读技能。
3. 想象法。
让学生通过想象活动丰富自己的思维,体验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六、教学步骤1.引入环节借助图片等教具,向学生展现海棠的形态,让学生了解海棠花生长的环境并引导学生观察花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引导学生产生对海棠花的感受。
2.阅读篇章阅读孩子们喜欢的文章《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通过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并让学生发挥阅读能力,对段落进行朗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引入西花厅是我校园内一处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四季之中常有不同的绿植花卉在此生长。
今天我们将要探讨的是西花厅中一种美丽的花卉——海棠花。
在春天这个季节,海棠花又再次盛开了,我们来一起欣赏海棠花的优美风姿。
学习目标1.掌握海棠花的基本特征。
2.了解海棠花的生命周期,探究其生命力的源泉和繁衍方式。
3.培养学生欣赏花卉的美学意识,让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
4.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步骤1. 观察海棠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海棠花的外形特征。
可以用显微镜对海棠花细节进行观察,比如花瓣上的细毛、花蕊的构造等。
2. 介绍海棠花的生命周期让学生了解海棠花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幼苗、长成期到开花期等。
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解释海棠花的生命力源泉——光合作用和生物代谢等相关知识。
3. 讨论海棠花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探讨海棠花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比如它如何为昆虫提供食物,如何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等。
4. 欣赏和表达感受学生可以进行集体欣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表达自己对于海棠花美的理解。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对海棠花的情感和感受。
5. 观察和记录让学生在课后去实地观察海棠花,在笔记本或者纪念册上记录海棠花的生长情况、开花期间的状态等。
教学资源1.包含海棠花的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显微镜、投影仪等教师教学资源。
评价反馈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来进行评价,比如记录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详尽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绘画作品、手工制作物品等来进行评价,考核他们对于海棠花的了解和对美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情感。
能够解释并理解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文中细节推测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目的。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心。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理解文中表达的作者对亲情和家庭的感情。
2.2 教学难点:解释并理解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深入分析文中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原文。
相关生僻词语的解释词典。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和花朵,引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提问学生是否有过与文中相似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全文,理解文意。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文中情节和细节的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3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欣赏和感受。
第五章:作业布置与评价5.1 作业布置: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花朵的作文,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5.2 评价方式:学生的作文将进行分组评审,互相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海棠花的相关知识,如海棠花的种类、生长环境等。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自然环境,观察和欣赏花朵的美丽。
6.2 课堂活动:通过PPT或幻灯片展示《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海棠花的美丽。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篇一:《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教学教案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邓颖超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情操与高尚情怀,使他们受到鼓舞与启迪。
2、通过教学,还应使学生掌握利用事物来描述内心感受的写作技巧,以及用舒缓、朴素的语言从不同侧面表达事物发展(相识、相知、相爱)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理解邓颖超通过几次对海棠花的描述,来表达对周的深切思念。
2、相关的历史背景对于周恩来与邓颖超的革命情操以及革命情怀的沉淀作用。
难点: 1、如何用朴素、平实的语言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事物发展的过程(相识、相知、相爱)。
2、如何借用其他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3、一些标点符号的恰到好处的使用技巧。
如引号、分号、问号、顿号。
三、教学设想1、让学生自主查找周恩来与邓颖超的革命事迹以及伟大爱情的相关文章。
2、课堂展开对这些文章的讨论。
3、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以及人生轨迹的探索,在不自觉中受到启迪与鼓舞。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先介绍海棠花的有关知识,并展示海棠 1、耐心听讲,观看有关图片,并细心默花的图片,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读课文或朗读课文。
2、介绍海棠花的内在品质,把它和某种品2、积极思考海棠花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德、精神联系起来。
思考海棠花与人在品质上的相似之处。
3、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和 3、阅读有关周与邓的文章,观看教师展邓颖超的生平事迹,展示相关图片,加示的有关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其他资深学生对伟人的了解。
料,加深认识。
4、请学生朗读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本课的感受与心得。
5、认真谈心得与体会,接受思想教育。
篇二: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周恩来总理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先烈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3.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之情。
三、教学难点1.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挖掘。
2.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朵海棠花,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课文吗?2.学生回答: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背景,介绍周恩来总理。
2.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课文主题。
(四)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课文?2.学生回答: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二)课堂讲解1.教师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示范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三)写作练习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以“校园里的海棠花”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修辞手法。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课文?2.学生回答: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课文主题。
(三)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周恩来总理具有哪些崇高品质?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课文?2.学生回答: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九年级语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九年级语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教师没呢要如何为学生们贮备教案呢?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语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九年级语文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2. 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重点、难点1. 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2. 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二、导入1. 作者简介。
2. 导语。
2004年2月4日是邓颖超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
本文写于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天之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四、理解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五、探究1. 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2. 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讨论并归纳:第一个片断是: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
这些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人的爱情非常运坚贞。
第二个片断是:海棠花与邓颖超共同经历了三十八个年头,仍然生机勃勃,花团锦簇,果实累累。
人们不但可以赏花,还可以品尝果实。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海棠花似乎是个有情物,它用它美艳的花,酸甜的果来报答喜爱它的邓颖超与周恩来同志。
第三个片断是: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有时独自驻足观赏,抬头看了又看,以此业得以稍稍休息,有时与邓颖超并肩赏花。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3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3
教学内容
作者通过对海棠花的喜爱,借物思人,追忆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伟大爱情、友情。
文章描述了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的深刻怀念与敬爱,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与革命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情操与高尚情怀,使他们受到鼓舞与启迪。
另外,通过教学,还应使学生掌握利用事物来描述内心感受的写作技巧,以及用舒缓、朴素的语言从不同侧面表达事物发展(相识、相知、相爱)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查找周与邓的革命事迹以及伟大爱情的相关文章。
2.课堂展开对这些文章的讨论。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的诗句。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读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歌描绘了春天时西花厅海棠花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文化背景知识。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领悟。
诗歌的鉴赏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海棠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象。
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意义和人们对春天的感受。
3.2 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探讨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美景与人生无常的关系。
3.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欣赏其他有关春天和花卉的诗歌。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能够默写。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诗歌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的文章。
4.2 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默写和文章写作,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程度,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思考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评估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教学目标
1. 感受邓颖超对周总理的深情思念和崇敬之情,以及他们崇高的理想、坚定的
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2. 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直抒胸臆等多种抒情方式。
3. 欣赏本文朴素情真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西花厅、海棠花、周总理和邓颖超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在这基础上,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周、邓的资料。
可向学生介绍这篇文章发表时邓颖超身边的工作人员所写的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这是1988年4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邓颖超同志观花后三次口述,由我们记录下来的。
整理好后,她看过。
当时本想在适当的时候发表,但她没有想好在什么时间发表为好,就放下来了。
邓颖超同志当时对我们说:现在不发表。
如果有一天我也走了,喜欢海棠花的主人都走了,你们认为可以发表就发表,作为我的遗作,是对恩来的回忆和缅怀。
否则,就烧掉。
” 1988年邓颖超同志已经84岁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花厅,去嗅一嗅海棠花的芳香,听一听这位革命老人的深情讲述。
二、读一读,说一说
教师以深情的语调示范朗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画出印象最深或最受感动的句子。
(可分组交流,说明被感动的理由。
然后全班交流。
例:
1.“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来了。
”(“又”字饱含无限深意,海棠依旧,绚烂极了,此情此景触发了作者对已经“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追忆。
2.“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
我们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
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十二年来,“你的背影”仿佛仍在花间,更是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所以仿佛就在“昨天”;然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和深爱的人分隔于两个世界,思念太深,太切,十二年又是何其漫长漫长。
3.“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
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
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
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你,不仅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跟人民并肩战斗。
”(如今,海棠花依旧繁盛,果实累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看花的主人已走,深情呼唤“你到哪里去了啊”,思念与崇敬之情,如汩汩泉水奔涌而出。
三、再读课文,理出文章记叙的几件事
几件事:赏花思人,寄花传情,相识“觉悟”,传书明志,结婚广州。
四、研读第1-6段,理解各种抒情方式的运用
1. 作者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海棠花是周恩来喜爱的花,二十六年来,他在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居住,日理万机之余,常在花下散步休息,留下了许多难以
忘怀的记忆。
其次,海棠花见证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如今,睹物思人,怎能不引起对过去日子的深情怀念?自然引出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2. 理解“融情于事”的抒情方式。
教师指导:追忆性的散文以叙事为主,直接抒情的文字毕竟有限。
所以,常常在叙事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叙述的事件、人物都焕发出感情的色彩。
朗读第4段“寄花传情”的有关文字,体验邓颖超对周恩来的挚爱深情,理解“融情于事”的抒情方式。
3. 学习第5段,理解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明确:不借助于其他事物,将真情实感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方法,就是直接抒情。
本段文字中,作者直抒胸臆,以发自肺腑的浓烈的抒情之笔,以自己的感情为纽带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栓住了。
自读第5段加以体会。
听刘欢(或戴玉强歌唱录音《你是这样的人》。
朗读这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1. 仔细阅读课文,揣摩文中感人的语段。
2. 熟记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含义,用字词积累中的词语造句。
3. 熟读第4、5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周恩来传·革命婚姻》中这样写到:“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在中国公众生活中最成功、最忠诚和最持久的婚姻,这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生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之间的结合。
”我们阅读文章7~11段,去解读这真挚的爱情和成功的婚姻,并进一步研究各种抒情方式的运用。
二、研读第7~9段
1. 思考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相识“觉悟社”,两人共同投身五四运动,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为共产主义奋斗,可谓志同道合;尽管分居两地,但是为革命、为理想奋斗,是共产主义战壕中的战友;他们的感情不止是“个人相爱,而是上升到为革命、为理想共同奋斗”,这是他们能够相爱的最可靠的基础,能够忠贞不渝成为终身伴侣。
同志、战友、伴侣三个称呼体现了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所以这位老人说:“我写的这一篇,既不是诗,又不是散文,就作为一篇纪念战友、伴侣的偶作和随想吧。
”
2. 自读第7~9段,运用上堂课学习的关于抒情方式方面的知识,自行解决这一部分的问题。
如有困难,可组织讨论。
示例:
① “有一次,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你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样英勇的革命誓言。
”叙事的字里行间表达了两位热血青年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② “我们那时没有可以登记的地方,也不需要什么证婚人、介绍人,更没有讲排场、讲阔气,我们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就很简单地住到一起。
”1925年,他们的爱情之花与革命之花并蒂开放,这段叙事,不仅体现了他们爱情的纯洁真挚,也体现了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民主革新的精神。
三、自由朗读全文,体会人称变化对情感表达产生的不同效果
第二段开始,第三人称转换成第二人称“你”,这是邓颖超与相依相伴数十年的周总理的在天之灵的心灵对话,表达“你”对“我”的深情,“我”对“你”的怀念,亲切感人,直接抒情,获得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四、总结全文
提示:1. 学习本文融情于事、直抒胸臆等多种抒情方式。
2. 体会本文朴素情真饱含深情的语言。
板书设计
相识“觉悟” 赏花思人“我” 海棠花“你” 传书明志
寄花传情结婚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