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这一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类型和原因,认识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科学探究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以便于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类型和原因,认识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关注地球环境变化的情感,增强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原因,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科学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讲授新课: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地球科学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海陆变迁案例,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2节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2节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

(重难点)【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当堂达标】1、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B、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C、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2、“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桑田B、大海可以被人类劳动改造成良田C、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D、大海也是农田3、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南极洲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4.图2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5.魏格纳是根据哪两个大洲的轮廓相吻合而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A.非洲与南美洲 B.亚洲与大洋洲 C.北美洲与南美洲 D.南美洲与南极洲【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内容不多,重点是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难点是根据生活中的见闻,举出海陆变迁的实例。

为突破难点,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关键是课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受到的启示等,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主要内容为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好奇心,但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可能对海陆变迁有初步的感知,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原因。

2.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海陆变迁的地质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好奇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图表、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预习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与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展示板块构造学说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了解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知道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图、地球仪等,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回顾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梳理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全班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氛围。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地理知识。
2.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讲解地壳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分析火山、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3.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规划、交通、旅游业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4.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想象存在困难;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2节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第2节 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教案

海陆变迁【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教具准备】地图册、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黑龙江伊春6月19日电:近日,嘉荫县一农民采山时发现一块鱼化石(见下图)。

“石头”里面嵌着一条“鱼”,鱼头、脊柱、尾巴、鱼刺清晰可见。

据专业人士介绍,这是一块鱼化石,目前,保存这样完整、清晰的鱼化石不多见。

两年前,距离发现这块鱼化石不远处的一座山上,也曾发现过类似的鱼化石。

问:山上哪来的鱼化石呢?点拨:鱼被掩埋进泥土中,后来由于压力学生观看、思考、交流:说明这里原来可能是海洋,后来成为高山,鱼在漫长年代中变成了化石。

通过了解化石发现的报道,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等原因,泥土和鱼都变成了石头。

鱼化石非常珍贵,它们对研究地壳运动、地质变迁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节课来了解海陆变迁。

提出问题研讨学习1、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吗?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①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②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③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④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实验演示活动:(1)在地球内力作用下:①地壳由于水平方向上受力发生变形,造成海陆变迁:两本书挤压演示中间隆起成山、拉伸演示中间出现空缺成海②在垂直方向上,地壳隆起或下陷,海平面升降使海陆变迁:一摞书,抬升到桌面以上,形成“陆地”;降到桌面以下形成海洋。

(2)在外力作用下,海陆的变迁:两摞书,从一摞抽书到另一摞演示由海变陆。

一种是自然外力:河流三角洲;一种是人为之力:填海造陆。

3.分别举例:珠峰的升高、渤海沿岸的沉降、大西洋的扩大、地中海缩小这些现象的成因。

尽管我们没察觉,地表一直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1、学生积极讨论后回答:①说明这里原来是海洋。

②说明这里原来是陆地。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是一节关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教学。

本节课通过介绍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现象,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可能尚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

2.难点: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为依据,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变迁原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地球仪等。

3.教学设计:提前规划教学流程,准备好相关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不同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海陆变迁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气候变化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地理学科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海陆变迁》这一章节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运动等基础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海陆变迁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解决学习难题。
2.教学策略:
(1)针对重点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针对难点内容,运用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语言,降低学习难度。
(3)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表达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3.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及世界各地著名的海陆变迁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4)总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合作学习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研究性学习:分组进行海陆变迁主题的研究,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深入了解其发生原因、过程及影响,撰写研究报告。
3.课后习题:完成课本后的习题,巩固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地理手抄报:以“海陆变迁”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影响及实例等,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举出海陆变迁的实例,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
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
地图册、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黑龙江伊春6月19日电:近日,一农民采山时发现一块鱼化石(见下图)。

“石头”里面嵌着一条“鱼”,鱼头、脊
柱、尾巴、鱼刺清晰可见。

据专业人士介绍,这
是一块鱼化石,目前,保存这样完整、清晰的鱼
化石不多见。

两年前,距离发现这块鱼化石不远
处的一座山上,也曾发现过类似的鱼化石。

师问:山上哪来的鱼化石呢?
学生观看、思考、交流。

点拨:鱼被掩埋进泥土中,后来由于压力等原因,泥土和鱼都变成了石头。

鱼化石非常珍贵,它们对研究地壳运动、地质变迁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节课来了解海陆变迁。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1.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吗?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学生积极讨论后回答:
(1)说明这里原来是海洋。

(2)说明这里原来是陆地。

(3)说明现在地壳现在还在活动。

启示:地壳在活动中;海洋和陆地在不断的变化,这就是海陆变迁。

2.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
实验演示活动:
(1)在地球内力作用下:
①地壳由于水平方向上受力发生变形,造成海陆变迁:两本书挤压演示中间隆起成山、拉伸演示中间出现空缺成海。

②在垂直方向上,地壳隆起或下陷,海平面升降使海陆变迁:一摞书,抬升到桌面以上,形成“陆地”;降到桌面以下形成海洋。

(2)在外力作用下,海陆的变迁:
两摞书,从一摞抽书到另一摞演示由海变陆。

一种是自然外力:河流三角洲;
一种是人为之力:填海造陆。

3.学生试举例子,分别说明是哪种原因形成的:
①青藏高原(挤压成山)
②台湾海峡(海平面上升)
③黄河三角洲(自然外力)
④荷兰、日本(人为之力)
总结:学生结合演示活动并看课本49页文字后回答:地壳运动(挤压、拉伸)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活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化:如香港填海造陆、荷兰围海造田、日本填海造陆等。

从以上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海陆是变迁的。

那么我们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在漫长的地质
年代里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对此,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陆漂移说。

4.感受假说:
分小组拼图。

全班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一份剪开的七大洲地图(亚欧大陆连成一体)。

要求各组学生根据七大洲轮廓进行拼合,看看哪些大洲轮廓能够吻合,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得出观点有两种:①巧合;②一些大洲能基本吻合,如南美洲和非洲,它们可能原来相连。

5.介绍假说:
学生读课本第50页文字和大陆漂移示意图
(1)哪国的哪位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2)假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6.证明假说:
学生读课本第51页内容,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第②种观点,要求学生找出证据证实自己的观点正确。

各个小组回答后,在老师帮助下整理出来论据: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大陆轮廓线惊人的吻合,甚至能拼合在一起;大西洋两岸大陆生物有亲缘关系,一些古生物的化石也是同类的;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相似。

7.证实假说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造卫星测量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着,平均每年移动1—2cm。

8.应用假说:现在的南极洲地层中有很多煤,煤是由于温暖气候下大片森林埋入地下受高温、高压影响而形成的。

那么,冰天雪地的南极洲过去怎么会有森林呢?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交流、总结:
因为在很久以前南极洲曾位于温带或热带,生长有大片森林,后来大陆漂移才来到南极地区。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魏格纳未能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因此一段时间后,大陆漂移学说便销声匿迹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陆漂移呢?——板块运动是大陆漂移的重要原因。

我们下节课再来了解它。

三、练习
1.下列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A.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B. 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
C. 荷兰的填海造陆
D.红海的不断扩大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图
3.4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
A. 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3)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
A.陆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
B.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C.火山和地震
D.全球气候的变化
四、总结
五、作业
1.实记本节课的知识点。

2.
完成同步导学相应练习。

六、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实例板块运动
海陆变迁的原因
大陆漂移观点:大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缓慢漂移
证据:南极洲的煤层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古老地层相似
海陆变迁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实例
板块运动
海陆变迁的原因
大陆漂移
观点:大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缓慢漂移
证据:南极洲的煤层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古老地层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