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四单元练习册答案
8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完整版(3)

8年级上册语⽂练习册答案完整版(3) 8年级上册语⽂练习册答案:第四单元 ⼀、1.zài sù méng jǐ yān è yǎn yǎn fān 2.衍劫咎栖濒扼萌翩 3.消(销) (2)逢(缝) (3)澜(斓) (4)竟(竞) (5)熔(融) (6)簙(薄) 4.(1)装满 (2)充满(道路) (3)内⼼ (4)办法 5.; 。
:“ 。
” 6.(1)√ (2)× (3)× (4)× (5)× ⼆、(⼀)1.种⼦都是有⽣命的。
2.寿命短的⼀般种⽪⽐较薄,寿命长的⼤部分有坚硬的外壳。
3.控制温度和湿度。
4.不能省去。
“⼀般”表⽰在通常情况下,若去掉与实际意思不符;“有的”限定⼀些种⼦寿命很短,若去掉也与实际不符。
5.略。
(⼆)1.什么是雾(雾的定义) 雾的消除(⼈⼯消雾) 2.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列数字。
3.时间顺序。
4.雾对交通的影响是⼤家所熟悉的,故略写;雾对⼈的危害具有很⼤“隐蔽性”,故详写。
5.(1)“适当”是既不要全部停⽌,也不能不加限制,从程度上体现了语⾔的准确性。
(2)“据测定”说明后边的结论是确定的事实,从结论的来源上体现了语⾔的准确性。
21、桃花源记 ⼀、1.B 2. (1)咸全、都 (2)缘沿着 (3)寻随即,不久 (4)规计划 3.(1)“要”通“邀”邀请 (2)“⽌”通“只”只有。
4. C 5.(1)交通:古意为交错相通;今意为交通运输。
(2)妻⼦:古意为妻⼦和⼉⼥;今意专指男⼈的配偶。
绝境:古意为与⼈世隔绝的境地;今意为⼭穷⽔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3)如此:古意为像这样;今意为这样。
(4)⽆论:古意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意为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6.(1)C(2)C(3)A(4)C 7. (1)问/所从来 (2)后/遂⽆/问津者 (3)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8. B 9. (1)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3)阡陌交通鸡⽝相闻 (4)先世避秦时乱 ⼆、(⼀)1.东晋陶渊明 2.(1)通“邀”邀请 (2)⼜ (3)做标记 (4)原来的,从前的 3.表现出桃源⼈与世隔绝已久,外⾯的⼈从来没到过桃源,桃源⼈对外⾯时代的变化、战乱的频繁也⼀⽆所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

基础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
歌谣咆哮寂寞枝繁叶茂茂密拥抱裸露荒山野岭二、给加点字悬着正确的读音。
全部应该选第一个。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一节在全诗中起点明主题,深化中心的作用,写作手法和第一节相同,又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枝繁叶茂青山碧岭茂密树枝搭窝筑巢阵阵林涛碧波荡漾多年以后,曾经的荒芜山岭变作了青山碧岭。
曾经幼小的树苗渐渐枝繁叶茂,变作了参天大树,引来无数鸟儿在树枝上搭窝筑巢。
清晨,鸟儿啁啾着迎来第一缕阳光;傍晚,鸟儿们又在最后一缕余晖中归巢。
每当一阵风吹过,便掀起阵阵林涛,哗啦啦得响。
荒山化林海,只见得碧波荡漾,让人们激动不已:山岭的春天终于来了。
发展练习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春天在哪里呢?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
春在空中,和风送暖,燕子翻飞。
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
春在田间,麦苗青青,菜花金黄。
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
1.发挥想象,把短文补充完整。
2.读了短文,你想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写下来。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绿来自你的手".............3月12日植树节就要到了,学校要举行绿化护校园活动,你也能设计几句关于植树或爱护学校花草树木的宣传标语吗?穷山恶水,青山绿水。
无灾人养树,有灾树养人。
若要地增产,山山撑绿伞。
山上没有树,庄稼保不住。
植树造林,绿化神州大地; 栽花种草,点缀锦绣江山。
三、读一读。
暖流练习与测试答案基础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
致意和蔼涌动视察阅览沉浸佩服强调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宫阙(宫殿)详细(详尽)兴致(兴趣)佩服(钦佩)茂密(茂盛)裸露(露出)三、把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年级语文练习册参考答案

六年级语文练习册参考答案六年级语文练习册参考答案1、短文两篇四、1、风和日丽2、枯燥无味 3、惊心动魄 4、不计成本五、1、B2、A、B 3、A、B 六、1、√2、×3、√七、C 八、1、略 2、略 3、完全没有感觉 4、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
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漫地都是那种东西。
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憾。
5、吃惊诧异和震撼折服和敬畏 6、见《教师教学用书》第3页2、紫藤萝瀑布三、1、忍俊不禁 2、春红已谢五、1、拟人排比 2、比喻 3、设问六、1、B、B 、A 2、B、A 七、1、去掉“和苹果”2、“发现”改为“发现”3、“微风”改为“大风”4、加入“大家”八、1、C 2、A 3、B 4、D 十、1、略 2、紫藤萝瀑布宗璞看花花瀑花穗花朵 3、C 4、外形情态5、挨、接、推、挤、 6、(1)见《教师教学用书》第11页(2)运用拟人的手法,更显得花的天真、烂漫,童稚可掬,突出它们生命的盎然勃发。
3*、挖荠菜四、D 五、1、B 2、A 3、B 六、D 七、D 九、1、作者的童年充满了悲苦、恐惧、孤独。
“荠菜”概括了童年中美好的一切,代表了生的欢乐和自由。
所以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2、第一问意思对即可。
表明两代人的隔膜。
十、1、《挖荠菜》张洁2、分三层。
①……无上的美味啊!层意:荠菜是无上的美味。
②……白色的云朵。
层意:挖荠菜是享受。
③……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层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3、提迈奔轻捷4、拟人,写出了“我”挖荠菜时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以及“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4*、白蝴蝶之恋三、1、B 2、A 四、1、D 2、A 3、C 4、B 五、1、形容春天微寒。
2、形容气息微弱,姿态娇揉,秀美动人。
六、B 七、C 八、B 九、1、“圣洁的水”比喻心中的善、爱等美好动人。
“柔软”的感情是对小生灵的怜悯,源于人类的同情心,而“强烈”的拯救意识,源于对生命的认同,对生命的热爱。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题(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成语用法正确的是() A. 步步为营 B. 井底之蛙 C. 刚愎自用 D. 井底点灯答案:A2.“么”字所指代的人或物是() A. 小户人家 B. 贫苦人家 C. 有钱人家答案:B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大雁南飞,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B. 人们在重建家园时,热血飞扬。
C. 学校里的环境干净整洁。
答案:C4.“操”在古代泛指() A. 种植庄稼 B. 耕田 C. 管理、照料 D. 澳洲答案:C二、填空题1.原句 : 信臣1 非美人2 浮金玉3 九文章4 桃李5参考答案:1.信的臣子,2.非长相美丽的人,3.虚浮的金玉,4.文采出众的文章,5.优秀的学生。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梁实秋先生所写的《一小时的神谕》50多年来中外流传,困扰许多读者。
曾有一位报社记者1从上海专程来到2走访。
在他看来,梁实秋先生选择我做这次长谈,完全是因为3如该问梁实秋先生3如该问梁实秋先生(句号之后补,此题不记分!)参考答案:1.专程,2.竹村,3.孔玉三、综合运用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今年暑假,我们一家四口去旅游。
大家自行安排了行程,每人都提出了比较好的建议。
爸爸建议去古镇感受古老文化和建筑,妈妈想去海滩放松一下心情,我和弟弟想去动物园看动物。
最后,我们决定了先去古镇游玩,然后到海滩玩,最后去动物园。
1.这家四口去旅游的行程安排是怎样的?答案:先去古镇,然后去海滩,最后去动物园。
2.每个家庭成员的建议分别是什么?答案:爸爸建议去古镇,妈妈想去海滩,我和弟弟想去动物园。
3.为什么最后决定按这个顺序玩?答案:按照先去古镇感受古老文化和建筑,然后到海滩放松心情,最后去动物园看动物的逻辑顺序。
四、作文请根据你自己喜欢的活动或地方,用150字左右写一篇短文介绍给大家。
(此题自由发挥,不计分。
)五、附加题设想你是一名作家,请用半个月时间,短信向你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温暖的家书。
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册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册答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册答案第一单元《列夫?托尔斯泰》答案一、1、郁;凹;崎;鄙;碍;慈;陋;魂2、略3、《三作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4、(1)比喻;(2)比喻、夸张5、(1)意识;(2)躺避;(3)柔和;和蔼;(4)扯掉;撕烂二(一)6、选文主要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7、第6段是抓住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特点去写。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形象精妙地写出托尔斯泰的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8、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使之炽烈如火。
”“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用高尔基的话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9、课文前半部分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原来粗鄙的外表是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的。
这是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的精美绝伦。
10、二者并不矛盾。
“能够看清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问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的痛苦。
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二)11、有一晚用手抚着我的肩头(或“假如那是好而值得的”)记叙拜访罗丹、目睹罗丹忘我工作的过程。
12、(1)传递出罗丹在雕刻作品过程中的思想情绪变化:为成功而兴奋,为还未达到理想境界而苦恼。
(2)传神地写出罗丹在初步完成雕塑作品后,对心爱的女正身像倾注了深情,备加爱护。
13、点拨:答案不统一,要结合当时罗丹专心致志的心态加以想象。
14、因为我从罗丹忘我工作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对罗丹充满了崇敬之情。
人教版语文练习册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十三第五大题答案

人教版语文练习册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十三第五大题答案1、1《项链》的作者是莫泊桑,他和欧亨利、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2、1“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这句话描写的是林黛玉的体貌神态。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 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B.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
曹家曾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家遭败落。
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表达了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新的朦胧的理想。
C.《红楼梦》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又流露了惋惜和感伤的情绪。
此外,还有宿命论、虚无主义、恋爱至上等消极思想倾向。
D.《红楼梦》共100 回,前60 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 回为高鹗所续,使小说成为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
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正确答案)4、修辞手法选择:白云在山里依然游来游去。
[单选题] *夸张比喻拟人(正确答案)比拟5、4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单选题] *A.决择堕落狡辩相辅相成B.萦绕强褓浩劫愧不敢当C.绚丽枷锁拙劣怒不可遏(正确答案)D.授予荧屏开辟振耳欲聋6、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赘语(zhuì)熨帖(yù)淬火(cuì)B、浩瀚(hàn) 克隆(lóng)感慨(kǎi)C、玄虚(xuán)国粹(cuì) 鱼翅(chì)D、摩登(mó)神祗(qí)裨益(pì)(正确答案)7、《故都的秋》作者是()[单选题] *柳永郭沫若周树人郁达夫(正确答案)8、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崎岖(qí)隐瞒(mán)恬淡(tián)B、糜烂(mí)莅临(lì)粘贴(zhān)C、筵席(yán)潜伏(qiǎn)惶惑(huáng)(正确答案)D、矗立(chù)矜持(jīn)赎罪(shú)9、1向非专业人士介绍工艺流程时应尽量使用专用术语,以使他们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科书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后习题答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后习题答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课后习题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2.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写动作的句子:(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2)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揪出”写出了老汉的铁面无私;“推上木桥”又表现了老汉舍己为人的伟大。
两者对比,表现出了老汉在群众和亲人面前以身作则,又爱子心切的崇高形象。
写语言的句子:(1)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2)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3)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老汉的语言简洁,但耐人寻味,表现了一位老党员吃苦在前、享福在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大形象。
写神态的句子:(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2)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此时无声胜有声,老汉的神态使所有的群众深受触动,可想而知,老汉平时在全村人心中是一位一心为群众、说一不二、沉稳干练、深得人心的好干部。
3.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
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描写雨的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几个短句凑在一起,形成急促、紧张的节奏,既写出了雨大,情况非常紧急,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描写洪水的句子:(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6)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示着人物的命运,也为人物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做了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16 《化石吟》
1、朽裹码皱乌魔
2、事—势洋—扬想—享代—待技—伎贬—砭中—衷画—化
3、骸骨核心睡眠泯灭葱茏笼罩
4、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5、(1)B(2)C(3)D(4)C
6、A
7、(1)√(2)ⅹ(3)√(4)√
8、B
9、(1)举例子(2)列数字(3)打比方(4)举例子
10、引发读者的想象
11、拟人
12、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
件。
13、高明的魔术师。
卓越的雕刻家!
14、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
这是一种比喻,人脸上的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
喻为人脸上的皱纹,不正是说化石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15、既引起下文,又表明作者的思路。
16、外形特征工艺技术设计创意材料使用
17、(1)火焰高度、颜色便于识别和拍摄(2)使用材料符合环保要求(3)色彩红银对比,视
觉效果醒目(4)火炬造型高雅华丽、内涵厚重(5)喷涂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6)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
18、D
17 《看云识天气》
1、qiïng tuï wãi luán jīng bì tū(一声) báo yíng mí yùn tuǒ xù zhào lín juǎn
yàn
2、B
3、B
4、(1)点缀笼罩(2)分散映着(3)征兆
5、D
6、略
7、D
8、“晕”是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9、“华”是比晕小的彩色的光圈,里紫外红。
10、日晕和月晕产生在卷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
11、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有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12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13、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14、(1)鲜亮的程度(2)色彩的排列
15、各自
16、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
17、“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的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18、说明“晕”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19、分类别列数字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云之兆
20、本文是从解释概念、追溯历史、解释成因、说明作用四个方面说明“晕”的。
18 《绿色蝈蝈》
1、gōu wú shîu xiāo xīsū yīn cuàn cí wōâ huì piē
2、(1)白驹过隙(2)高枕无忧(3)人迹罕至(4)人声鼎沸(5)谈笑风生(6)数不胜数
3、C
4、C
5、D
6、蝈蝈大合唱或:夜晚的艺术家-----蝈蝈
7、“窃窃私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声音“喑哑”“尖锐”“急促”“清脆”。
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蝈蝈的声音则显得“非常柔和”
8、比喻和拟人。
作用: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蝈蝈歌声的特征。
9、艺术家、歌手。
好处:用这些称呼将蝈蝈人格化,使语言生动活泼。
10、放在“……微量元素”“在提取蛋白质过程中……”两句之间。
11、从句子结构看,在“一对苍蝇”后,有四个分句:可生育2660亿个蝇蛆;可积累纯蛋白质
600吨以上;生产潜力大,周期短;是……相比的。
因为第一、二、四分句的主语都省略了,从而造成它们共同以“一对苍蝇”为主语的分歧。
可做以下修改:(1)在“可积累”前加“这些蝇蛆”(2)将“以上”后的逗号改为句号(3)将“生产潜力大”改为“用繁殖苍蝇的方法生产动物蛋白质,潜力大”(4)最后一句改为“尸骨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12、B
13、C
14、B
15、C
16、D
17、(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9 《月亮上的足迹》
1、xiá guàn guǐ zîng suǒ yáo zhēng huàn áng
2、(1)兰—蓝(2)路—陆(3)振—震(4)园—圆摇—遥
3、(1)B(2)A(3)A(4)A
4、B
5、C
6、比喻在历史中可以作为标志的事件。
对于人类来说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它为宇航事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有重大的意义。
7、(1)宇航员登陆时间(2)宇航员登月的壮举
8、登上月球是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时间是这一事件的标志,所以要精确记录。
9、这是人类宇航事业的重大成就,是人类宇航事业的重要一步。
10、列数字太阳系的边界十分广阔
11、动力能源飞行速度
12、状况(或“成果”)设想
13、“也许”表示推测、估计、删去后语意会变得比较肯定,而人们对几十年、上百年后的情况,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20 《山市》
1、huàn míng chán mãng yuán pì nì gân fâi piāo miǎo shū shân
Yú
2、C
3、C
4、(1)经常(2)看(3)才(4)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凸凹形的矮墙(5)像(6)匆匆(7)通“才”
5、(1)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凸凹形的矮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2)每层楼有五间房,窗户和门都开着;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6、A
7、B
8、(1)县(2)你看看我,我看看你(3)没有(4)集市
9、不可以。
“始悟”有“恍然”之意,此“悟”照应开头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用“知”则无醒悟的意味
10、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
11、孤塔、宫殿、高垣、楼台、城市、危楼
12、(1)店铺(2)居住
13、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14、君子必慎其所处者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指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第四单元综合练习
1、kã qián 卓 mí兆 xīāo yīn cuàn 椭
2、C
3、(1)海枯石烂(2)日转星移(3)预兆(4)征兆
4、(1)静谧喧闹(2)轻巧笨拙(3)谨小慎微(4)草率行事一成不变
5、(1)奇幻(2)望(3)捕捉
6、(3)(2)(4)(1)(5)(6)
7、(1)比喻(2)引用(3)拟人(4)排比、比喻(5)对比
8、(1)“降落”改为“溅落”(2)“区别”改为“识别”(3)“饲养”改为“喂养”
9、(1)高墙(2)隐隐约约(3)高楼(4)通“才”,仅仅
10、(1)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2)自私心是到处都存在的(3)这一小步,对一
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11、(1)昆虫学昆虫的故事蟋蟀的住宅(2)聊斋志异蒲松龄聊斋先生
12、 B
13、(1)ⅹ(2)ⅹ(3)ⅹ
14、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
15、(1)不能去掉。
只是一种可能性,去掉后就绝对了,不符合事实(2)不能去掉。
这
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更能生动地说明了此种情况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语言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