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pptx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件(共16张PPT)

耕作方式变化:刀耕火种 → 铁犁牛耕
以下三组图片适应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说明:
1.原始社会之初:刀耕火种(火耕)
生 产
2.云距南今的七刀八耕千火年种前:耜耕或“石器锄耕” 耒耜等农具的出现
力 水 平
3.商周的农业:出现了青铜农具
不
很少使用青铜农具,但已懂得灌溉、除草培
断
土、沤肥、除虫
提
4.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土地所有制) 2、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2)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散性和封 闭性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精耕细作(但无革命性突破)
先进性与落 后性并存
5)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
脆弱性
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易受天灾、苛政、土地兼并)
高
(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概念: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 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 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农业经济的一 个基本特征
2、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汉代以后)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生产工具、技术的改进
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早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及生产工具:
刀耕火种------石刀、石斧石犁 耜耕或“石器锄耕---耒、耜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但已懂得灌溉、 除草培土、沤肥、除虫
3、主要农作物: 粟、稻、黍、稷、麦、桑、麻 4、早期农业发展的影响:
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 业社会的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共26张PPT)

耙
耱
灌溉工具的改进
曹魏的翻车
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 Nhomakorabea宋朝的高转筒车
明清的风力水车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在1792年乾隆年间访华, 一路见到丰茂的农作物,盛赞“在整个路途 上,我没有见到一块土地不是用无限的辛劳 来加以耕作,生产它能够生产的每一种粮食 和蔬菜”,“中国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农 民”。使团中随行的农学家巴罗估计中国的 农业收获率高过欧洲,他写道:“麦子的收获 率是15比1,而在欧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比 1”。 ——《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4.根据所示材料,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女汲涧中 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 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 来关注自耕农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 朝长治久安的良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 而中产之家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 只有流离饿莩耳。 —— 《极荒活民书》
4.特征
①分散性; ③脆弱性; ⑤ “先进性”。 ②封闭性; ④落后性;
学以致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悯农诗》唐•李绅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四海 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
①小农经济规模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顽固地 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难以抵御天灾人祸。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沉重的封建剥削、徭役及 社会的动荡。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唐代曲辕犁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共42张PPT)

耕作方式﹑技术
农作物
水利灌溉
石刀、石斧
耒耜和石锄、 石犁(少量青 铜农具)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耜耕)
水稻、粟
--------都江堰
粟、稻、黍、 排水、除草培土、 稷、麦、桑、 麻等 沤肥和治虫等
春秋 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 铁犁牛耕 垄作法 耦犁,耧车 铁犁牛耕 代田法 两汉 出现犁壁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教师精讲 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
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
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自给自足, 产品不用于交换;
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末期除外)的经济是 自然经济,而不是小农经济。 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然经济,并延 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漕渠、白渠 龙首渠
----曲辕犁 ---------
铁犁牛耕 耕耙 (耱)技术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
-------------
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
生产力 的发展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1)积极:(2)消极:(3)地位:
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 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 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特征 精耕细作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 男耕女织 (农耕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 (很少商品交换) 3.评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共23张PPT)

课堂小结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古代
发 农业 商周农业:石器锄耕
达 的
发展
传统农业:铁犁牛耕
古
代 农
原因: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业 小农 含义:
经济 特点: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影响:积极、消极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
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变法等。
2.基本概念: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以家庭为 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
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
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生产目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天仙配》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即使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
C. 商品经济的发达
D. 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
A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 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
B 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耦犁、犁壁、
耧车、
代田法
都江堰
漕渠、白渠、 一年一熟 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耕耙耱技术 耕耙技术
曲辕犁(完善)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春垄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代田法
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共21张PPT)

2.商周时期 (1)农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耕作技术: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治虫灭害。 (3)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 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 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耨”。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 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学习要点 (1)早期农业的起源、概况和特点。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1.原始农业 (1)起源: ①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③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技术: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
中农具占58件,
、锄、铲、
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2)汉代: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用耦 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3)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式。
(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安装了犁评,能适
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
1、有利因素: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一定的生产 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 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促进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统治者为保证财源,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封建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共34张ppt)课件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水利灌溉
原始社会 石刀 石斧
商周
耒耜、石锄 石斧、少量 的青铜农具
刀耕 火种
排水除草 沤肥治虫
粟 水稻
黍稷稻 麦桑麻 粟
春秋战国
两汉
黍
稷
稻
五谷丰登
麦
粟
请您思考
商周时期,中国农业虽说总体上处于原始阶段,但已 开始向传统农业过渡,主要的表现何在?
jié桔槔gāo
第1课
• 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
• 所谓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 陋的农耕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 这个时期。
• 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 态。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
• 至于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 后出现的,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 国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 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
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 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 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 始社会就产生了。
有人认为,从商周 时期的集体耕作到春秋 战国时期的个体劳作的 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倒
退。你怎么认为?
2、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与商周时期的奴隶劳动者相比,小 农经济下的农民的情况怎样?(提 示:可以从生产资料、耕作方式、 生产目的、生产规模、生产积极性
战国时期 的铁锄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并使 得铁犁牛耕从此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
主要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水利灌溉
原始社会 石刀 石斧
商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共24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政策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特点影响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牛耕运用于农业生产并推广
汉朝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精耕细作的体现: (1)耕作工具:铁犁牛耕的发展
时期 工具名称
特点
战国
铁犁 只能松土破土,构造简单
耦犁 二牛三人、二牛一人,有很大进
西汉
步,但不够灵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耙耱技术
在北方旱地是耕耙耱,在南方水田是耕耙技术。
耕是指耕地; 耙是指把土块弄碎; 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精耕细作的体现: (1)耕作工具:铁犁牛耕的发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耕作制度
①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
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②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1、中国的原始农业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2)作物:粟和水稻(世界最早,南稻北粟)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半罐(坡中4遗发)址现生出了活土大方的量窑炭式穴化:和了经陶的常迁徙
粟和菜籽。
南稻北粟
半坡遗址 这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 已经炭化了的稻谷。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政策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特点影响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牛耕运用于农业生产并推广
汉朝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精耕细作的体现: (1)耕作工具:铁犁牛耕的发展
时期 工具名称
特点
战国
铁犁 只能松土破土,构造简单
耦犁 二牛三人、二牛一人,有很大进
西汉
步,但不够灵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耙耱技术
在北方旱地是耕耙耱,在南方水田是耕耙技术。
耕是指耕地; 耙是指把土块弄碎; 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精耕细作的体现: (1)耕作工具:铁犁牛耕的发展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耕作制度
①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
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②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1、中国的原始农业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2)作物:粟和水稻(世界最早,南稻北粟)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半罐(坡中4遗发)址现生出了活土大方的量窑炭式穴化:和了经陶的常迁徙
粟和菜籽。
南稻北粟
半坡遗址 这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 已经炭化了的稻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共24张PPT)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学习目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南稻北粟
古代农业耕作方法的变迁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
石器耜耕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迁徙到定居
开沟排水、 除草培土 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
距今一万年左右
原始 农业 的产 生
发达:
距今七八千年时
主要作物: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区分概念
小农经济
集体经济
区分在于生产单位的大小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区分在于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用于交 换还是自己消费。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半坡遗址出土的窑 穴和陶罐中发现了 大量炭化了的粟和 菜籽。它说明,我 国是世界上最早发 展农业和最早种植 粟的国家之一。
农业工具:青铜农具以及木制的耒耜 和石锄等
2.商周时 技术:开沟排水 除草培土 沤制肥料 期的农业
主要农作物:
西周时培植出粟 稻 稷 黍 麦 桑 麻等
集体耕作 (土地公有)
生 产 工
石器耜耕
具
的
革
新
个体耕作
铁犁牛耕
(土地私有)
归纳总结: 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和生 产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 变革
5、评价小农经济
⑴地位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①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⑵进步性 ②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 ①脆弱性
⑶局限性 ②封闭性
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 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 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学习目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南稻北粟
古代农业耕作方法的变迁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
石器耜耕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迁徙到定居
开沟排水、 除草培土 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
距今一万年左右
原始 农业 的产 生
发达:
距今七八千年时
主要作物: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区分概念
小农经济
集体经济
区分在于生产单位的大小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区分在于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用于交 换还是自己消费。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半坡遗址出土的窑 穴和陶罐中发现了 大量炭化了的粟和 菜籽。它说明,我 国是世界上最早发 展农业和最早种植 粟的国家之一。
农业工具:青铜农具以及木制的耒耜 和石锄等
2.商周时 技术:开沟排水 除草培土 沤制肥料 期的农业
主要农作物:
西周时培植出粟 稻 稷 黍 麦 桑 麻等
集体耕作 (土地公有)
生 产 工
石器耜耕
具
的
革
新
个体耕作
铁犁牛耕
(土地私有)
归纳总结: 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和生 产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 变革
5、评价小农经济
⑴地位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①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⑵进步性 ②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 ①脆弱性
⑶局限性 ②封闭性
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 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 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巩固提高 1.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 A. 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突破 B. 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耕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解析】 精耕细作耕作模式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 农业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中国古代农业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简单 的性别分工——男耕女织,所以D 项错误。 【答案】 D 2.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工具,发明于唐朝并且用于灌溉的是( )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 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 点吗?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第(1)问,结合教材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 要充分认识到小农经济是建立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 【答案】 (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特点:①自给自足。②以家庭为单位。③封 闭性。④分散性。 (2)材料二。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 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结果
B.土地制度演变的产物 C.统治者调整改革的产物 D.推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原因
【解析】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如“石器锄耕”是耒耜出现和普
遍使用的结果,而“铁犁牛耕”则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普遍推广的产物。
【答案】 A
3.《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
之牺为畎亩之勤……”最后一句话反映的史实是( )
A.春秋时期牛耕出现
B.春秋时期牛耕推广
Hale Waihona Puke C.战国时期牛耕推广D.战国时期牛耕普及
【解析】 本题解答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准确把握,最后一句话反映牛耕情况,《国语》
记载了西周中后期到春秋时期的史实,而材料其他部分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政治特征。
【答案】 A 4.下图展示的汉代耕作方法,其发明者是( )
会的长期延续。 【答案】 C 10.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 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形成 B. 铁犁牛耕→井田制形成 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D. 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学无 止 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 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曾经起过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小农经济的消极作用也日益明显。回答 6~8 题。 6. 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得以初步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 ) ①铁农具的逐步推广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定 ③一些诸侯国扶植个体小农业的改
革 ④牛耕的普及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A 项是耧车,属于播种工具,发明于汉代;B 项是曲辕犁,发明于唐朝,是 耕作工具;C 项是翻车,是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D 项是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 灌溉工具。
【答案】 D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 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学无止 境
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堂知识演练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回答 1~5 题。
1.下列农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耒耜 ②青铜农具 ③铁锄、铁犁
④耧车 A.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解析】 结合农耕方式和农具使用的史实判断。
【答案】 B 2.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是( ) A
项。 【答案】 C
9.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说明这一 点 的是( )
①小农经济顽强生存 ②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政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封建剥削相 对沉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 商品经济繁荣是瓦解自然经济的因素;封建剥削相对沉重,也不利于封建社
A.赵过 C.宋应星
B.贾思勰 D.徐光启
【解析】 结合图片可知反映的是代田法,其发明者是赵过。
【答案】 A 5.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 )
A.春秋战国 C.三国两晋
B.西汉末年 D.隋唐时期
【解析】 从犁耕法的本义来考虑,犁耕法始于西汉,其基本特征就是二牛一人,二牛
学无 止 境
拉犁,一人扶犁,表明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秦汉以后牛耕才逐步普及,故④不符合战国时期的史实。 【答案】 D 7. 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 现 象,反映了( ) A. 远古时期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的落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机梭”“女
小农经济是铁犁牛耕的产物。 【答案】 C 11.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 朱陈村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学无 止 境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请思考:白居易的诗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社会特征? 【答案】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2.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之一,有着灿烂的农业文明,据此回答: (1) 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剧情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的基本形 式是什么? (2)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请列举古代中国在水利建设方面 的 三项重大成就。 【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汲水”“男采薪”很容易判断出这是古代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答案】 C 8. 下列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 ③最早出现于商周
时期 ④往往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小农经济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而不是商周时期,因此排除含有③的 选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 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 点吗?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第(1)问,结合教材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 要充分认识到小农经济是建立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 【答案】 (1)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特点:①自给自足。②以家庭为单位。③封 闭性。④分散性。 (2)材料二。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 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结果
B.土地制度演变的产物 C.统治者调整改革的产物 D.推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原因
【解析】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如“石器锄耕”是耒耜出现和普
遍使用的结果,而“铁犁牛耕”则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普遍推广的产物。
【答案】 A
3.《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
之牺为畎亩之勤……”最后一句话反映的史实是( )
A.春秋时期牛耕出现
B.春秋时期牛耕推广
Hale Waihona Puke C.战国时期牛耕推广D.战国时期牛耕普及
【解析】 本题解答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准确把握,最后一句话反映牛耕情况,《国语》
记载了西周中后期到春秋时期的史实,而材料其他部分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政治特征。
【答案】 A 4.下图展示的汉代耕作方法,其发明者是( )
会的长期延续。 【答案】 C 10.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 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形成 B. 铁犁牛耕→井田制形成 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D. 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学无 止 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 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曾经起过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小农经济的消极作用也日益明显。回答 6~8 题。 6. 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得以初步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 ) ①铁农具的逐步推广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定 ③一些诸侯国扶植个体小农业的改
革 ④牛耕的普及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A 项是耧车,属于播种工具,发明于汉代;B 项是曲辕犁,发明于唐朝,是 耕作工具;C 项是翻车,是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D 项是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 灌溉工具。
【答案】 D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 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学无止 境
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堂知识演练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回答 1~5 题。
1.下列农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耒耜 ②青铜农具 ③铁锄、铁犁
④耧车 A.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解析】 结合农耕方式和农具使用的史实判断。
【答案】 B 2.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是( ) A
项。 【答案】 C
9.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说明这一 点 的是( )
①小农经济顽强生存 ②统治阶级实行重农政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封建剥削相 对沉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 商品经济繁荣是瓦解自然经济的因素;封建剥削相对沉重,也不利于封建社
A.赵过 C.宋应星
B.贾思勰 D.徐光启
【解析】 结合图片可知反映的是代田法,其发明者是赵过。
【答案】 A 5.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 )
A.春秋战国 C.三国两晋
B.西汉末年 D.隋唐时期
【解析】 从犁耕法的本义来考虑,犁耕法始于西汉,其基本特征就是二牛一人,二牛
学无 止 境
拉犁,一人扶犁,表明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秦汉以后牛耕才逐步普及,故④不符合战国时期的史实。 【答案】 D 7. 白居易诗《朱陈村》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 现 象,反映了( ) A. 远古时期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的落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机梭”“女
小农经济是铁犁牛耕的产物。 【答案】 C 11.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 朱陈村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学无 止 境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请思考:白居易的诗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社会特征? 【答案】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2.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之一,有着灿烂的农业文明,据此回答: (1) 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剧情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的基本形 式是什么? (2)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请列举古代中国在水利建设方面 的 三项重大成就。 【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汲水”“男采薪”很容易判断出这是古代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答案】 C 8. 下列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 ③最早出现于商周
时期 ④往往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小农经济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而不是商周时期,因此排除含有③的 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