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农耕文化的标本--论谭登坤《马颊河十二月》中的农耕文化意蕴

合集下载

农耕文化历史典故

农耕文化历史典故

农耕文化历史典故一、农耕文化的起源农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石之一,它不仅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也催生了丰富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约1.2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人类开始进入定居农耕阶段。

1. 《山海经》中的首次记载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最早关于农耕文化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了古代神话传说、地理知识和神秘生物的文献,成书于战国时期。

其中有许多关于农耕的典故。

2. 黄帝时期的农耕改革中国历史上,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在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发明了犁耕系统,改进了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耕作效率。

黄帝还对土地进行了合理分配,使农民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

二、农耕文化的主要特点农耕文化是指在农耕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它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包括了丰富多样的农事活动、传统农具与农业技术、农民的习俗和信仰等方面。

农耕文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农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农民根据气候变化、季节变迁等自然规律,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同时,农民还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水源等因素,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

2.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农耕文化中,农具与农业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农民们凭借长期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耕作方式和技艺。

例如,中国的水稻农耕文化中,水稻的栽培和收获等环节都有一套独特的技术和方法,这些都是经过长期累积和传承发展起来的。

另外,农耕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现代农业技术逐渐应用于农耕生产中,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传统农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仍然是农耕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习俗与信仰的影响农耕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民们的生活和习俗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

例如,在农历的一些重要节气中,农民会举行丰收祭祀活动,以感谢自然的恩赐和保佑来年的好收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农耕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古以来,农耕文化一直承载着中国人民对土地和农业的深厚情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农耕技术、文化传承和现代意义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

一、历史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远古时期的先民开始掌握种植农作物的技术,并形成了一套丰富的农耕知识和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改进农事技术,如灌溉、排水、水稻种植等。

同时,农耕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耕技术农耕文化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其丰富的农耕技术。

自古以来,中国农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农具。

例如,早在商代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利用蚕豆作为绿肥进行轮作,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肥力。

又如在秦汉时期,人们率先使用豪弓耧来进行田地松土,使得土壤更加松软,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产量,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文化传承中国农耕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

在农耕的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土地治理经验和传统农事知识,这些经验被辈辈相传,并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春耕时,人们会举办祭祀仪式,祈求来年丰收;在秋收时,农民们会举行丰收节庆,以感谢大地的馈赐。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凝聚了乡村社会的团结力量,也将农耕文化传承给了后代。

四、现代意义尽管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是农耕文化在中国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维护国家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至关重要。

其次,农耕文化在推动农业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社会繁荣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农耕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于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霜降的传统农事感受农耕文化的力

霜降的传统农事感受农耕文化的力

霜降的传统农事感受农耕文化的力霜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

这一节气标志着天气进一步转凉,霜降之后,地面上将会出现初霜,农作物开始进入休眠期。

在霜降这个节气里,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的农事活动所带来的美妙体验,以及农耕文化的力量。

1. 稻谷的丰收农耕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就是稻谷。

在霜降这个时节,稻谷已经进入成熟期,垂黄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在田野间,波动的金黄色仿佛一片金海。

稻谷的丰收是农耕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它不仅是人们劳动的成果,也是衣食丰足的保证。

2. 丰收的忙碌霜降以后,是农民们忙碌的季节。

农民们利用这段时间,收割成熟的庄稼,将它们打包收存。

在整个农耕文化中,丰收是一种幸福的象征,它代表着辛勤劳动的回报和对生活的感恩。

丰收的忙碌给农民们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也增强了他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同感。

3. 独特的农业技艺传统农事活动中,农民们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农业技艺。

例如,在稻谷的收割过程中,农民们利用手工工具如镰刀等小心翼翼地将稻谷收割下来,然后再利用简单机械设备进行打谷、晾晒等后续处理。

这些古老而又经典的农业技艺在霜降时节显得尤为重要,它们象征着人们对农业知识的传承和坚持。

4. 分享丰收的喜悦在霜降这个节气,农民们将会迎来他们一年中的最大成果——丰收。

丰收的时刻是农民们重温传统农耕文化的时刻,也是他们分享喜悦的时刻。

邻里之间,亲朋好友们会相互邀请前来品尝新收割的粮食,并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共同庆祝农耕文化的力量。

5. 农田的休养身心霜降之后,农田进入休眠期。

农民们会对土地进行翻耕,以便为来年的耕种做准备。

除此之外,还会进行修整和施肥等工作,为冬季的早春播种做好准备。

农田的休养,既是农耕文化中持续发展的一环,也是农民们身心放松的时刻。

总结:霜降的传统农事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农耕文化的力量。

丰收的喜悦、农业技艺的传承、农田的休养等方方面面都彰显出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解读农耕仪式中的民俗文化——以甘肃省古浪县横梁乡路家台村为例

解读农耕仪式中的民俗文化——以甘肃省古浪县横梁乡路家台村为例

们 认为这是祖先 留给他 们的栖息地 , 祖先能生存 , 为什 么我 们 不能呢?近几年在退耕还牧的的政策下 , 希望一部分人能
搬 到政府规划好 的新疆移民点 , 但响应者不多。既然在此土
地 上生存 ,那么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 响着他们 的生活 , 面 对如此 的耕作环境 以及逐渐变化的气候 , 农人把太多的希望 寄托到祖先传下来的古老农耕 仪式 当中 , 真如西部作家雪漠
农耕仪式是农 耕文化 的一种具象反映 , 是人类在长期 的
颈。从主观上来讲 , 民不愿意离开故土去寻找新 的生活 , 村 他
农业生产生活中 , 融合各种文化 、 各类宗教为一体 , 逐步形成 的耕作仪式 , 既是人类认 识 、 改造 、 用 自然的忠实记 录 , 利 又
是农业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 。 形形色色的农耕仪式寄予 了农 业 民族的各种观念 与信仰 ,折射着农业 民族的期盼与希望 , 有着丰厚 的民俗文化内涵。 我 国 自古 以来 以农为本 , 以农立 国 , 十分重视农 业生产 生活, 传统 的节 日大多都是农业 文明的结 晶 , 春祈秋报的各 种农耕仪式 切实体现 了农业 民族 的心理愿望 。《 礼记 ・ 郊特
第l卷 期( 1 5 第1 2 0 0)
甘 音高
V . o( 1 o1N.2 0 1 5 10 )
解读农耕仪式 中的民俗 文化
以甘肃省古浪县横梁 乡路家 台村为例
谢 正 荣
( 肃 民族 师范 学 院 汉语 系 , 肃合作 甘 甘

770 ) 4 00
要: 农耕仪 式是农耕 文化的一种具象反映 , 是人 类在 长期 的农 业生产生活 中, 融合各种 文化 、 各类 宗教
仪式在氏族社会就有了。 甘肃省古 浪县横梁乡路家 台村位 于县城东南部 干旱 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农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农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农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农耕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农耕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农耕,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一、农耕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的早期阶段,人们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种植农作物的重要性。

他们发展出了一套有效的农耕系统,培育出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

从此,农耕文化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农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中国人民已经开始种植粟、稻、麦等农作物。

随着农耕技术的逐渐发展,人们学会了利用农活动作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丰富了农耕文化的内涵。

二、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尊重自然中国农耕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农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气象变化,掌握农作物种植的最佳时机,并遵循季节的律动进行耕作。

这种尊重自然的心态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扎根,也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 勤劳和节俭农耕文化要求农民勤劳努力地耕种土地,无论是在耕作还是在收获时节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同时,农耕文化也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珍惜自然资源,避免浪费。

勤劳和节俭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一直被重视和传承。

3. 生生不息农耕文化中重视生命的延续和繁衍。

农民通过生育子女和传承家业来实现生命的延续,将农耕技艺代代传承。

这个传统的价值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家族和社会发展的重视。

三、农耕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体现在不同层面。

1. 社会结构农耕文化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农民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的劳动和生产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和粮食资源。

同时,农业也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2. 经济发展农耕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元版画作品中的农耕文化元素

古元版画作品中的农耕文化元素

CHUANGZUOPINGTAN 艺谭古元出生于广东珠海唐家湾那洲村的一个普通家庭,1938年参军,奔赴陕北投身抗日洪流, 1939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木刻,后留校任教。

他创作了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生产题材的木刻作品,在中国版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在古元的版画作品中,浓笔重彩地对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和劳动工具进行刻画与描写,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劳动生产特征明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容易唤起人们对往日岁月的记忆共鸣。

再现农村原始劳作场景歌颂中国农民不懈的劳动精神古元利用自己掌握的版画创作技巧,大量表现群众劳动、工作和生活的场景。

他充分发挥版画特色,由于非常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和群众喜好,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群众劳动生活的元素,从立意构图到整体效果,娴熟自如,画面统一。

古元在作品《运草》里描写农民用马车运输稻草的场面:马儿奋力地拉着满载的车,疾速而行,尘土飞扬,坐在草堆上扬鞭赶车的农民怡然自得。

古元把农民运草的劳作场景描写得真实而欢快,异常生动,“这些平凡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在他的笔下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①。

在作品《羊群》中,羊圈由石块和木料围砌而成,放羊的农民一只手抱着羊羔,一只手拿着赶羊的棍子,赶着羊群往羊圈走,羊群中有黑羊,也有白羊,有低头走路的,也有抬头芈叫的,前后呼应,牧犬则不远不近地跟着,仿佛在帮主人看护着羊群,画面真实再现了陕北农民放羊的原始场景。

《铡草》画面中,两个农民一人拿草,一人把刀用劲铡草,对面的毛驴看到草料,按捺不住自己的贪欲,跃跃欲试,欲过来享食美餐,女主人一手抱住毛驴脖子,一手安抚整理毛驴髪鬃,令其稍安勿躁。

画面的情节设计巧妙合理,合乎农村现实生活中铡草的真实状况,铡草的工具更是与农民的生产工具一致,刻画得生动有趣,形象地再现了农村铡草的劳动场景,并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崇敬。

另外,古元黑白木刻作品《秋收》《入仓》和《挑水》等,均刻画了农村耕作所必需的劳动工具,形象而深刻,观后易引起思想共鸣,并将自己置身于当年的农村生活生产场景里,重温昔日劳作的欢愉。

诗经中的农耕文化

诗经中的农耕文化

诗经中的农耕文化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中,有许多诗篇反映了农耕文化的种种方面,如农事技术、农忧农乐、农具耕畜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分别阐述,以期展现诗经中的农耕文化。

首先,诗经中描绘了丰富的农事技术,例如《卷耳》一诗中描绘了农民在耕作中所使用的锄地工具:“耨则辟梗,豚则宜黍。

”这里的“耨”和“豚”分别指的是用来锄地和翻耕的农具,显示了农民在农耕过程中的勤劳和智慧。

此外,《东篱》一诗中写道:“精衣纯裳,君子尔否?尔维岩岩,冯则不度。

”这里的“冯”常用于指修筑田埂,这表明农民们在农耕中善于修缮田地,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其次,诗经中还出现了许多反映了农忧和农乐的诗篇。

比如,《硕人》一诗中写到:“琴鸣伯牙,钟鸣子夏,车顶驷马,周爰东家。

”这两句诗分别描述了农忧和农乐的情景。

前半句描绘了农忧的场景,琴鸣伯牙、钟鸣子夏是在描述农田中的种种忧思;后半句则描绘了农乐的景象,车顶驷马代表了辛勤劳作的农民丰收时的快乐。

第三,诗经中也展现了古代农民在农耕中使用的农具和耕畜。

例如,《黄鸟》一诗中写道:“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这里的“言”就是指用来采集蕨菜的农具,展现了农民们采集食材的劳动场景。

再如,《伯兮》一诗中提到:“庶姜姜雉兮,贻言倡儿,大车载余兮。

”这里的“大车”用来运输农田中的丰收物品,突显了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收获。

除了上述几点,诗经中还有许多描绘了农耕文化的诗篇,如描绘了农民在播种、丰收、宴饮等方面的习俗。

这些众多的描写都充分表达了农耕文化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综上所述,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中的许多诗篇生动地反映出了农耕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农事技术、农忧农乐、农具耕畜等。

这些描绘充分表达了古代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的智慧、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诗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社会生活和农耕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它是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参考之一。

关于农耕的传说和故事

关于农耕的传说和故事

关于农耕的传说和故事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农耕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许多传说和故事都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它们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勤劳和智慧的赞美。

以下是一些关于农耕的传说和故事。

1. 后稷教民
后稷,传说中的古代农业家,被尊为谷物之神。

传说他发明了农业,教导百姓种植五谷,奠定了中国农业的基础。

后稷的事迹在《诗经》《礼记》等文献中都有记载,他被视为中国农耕文化的象征。

2. 神农尝百草
神农氏,又称炎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农神。

传说他为了寻找可食用的植物和草药,亲自尝遍了百草,分辨出哪些可以食用,哪些有毒。

他的付出最终帮助人们认识到各种植物的药性和毒性,为人类的健康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位老人决心移开阻挡道路的两座大山。

虽然他的力量微薄,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代代相传,最终一定能够成功。

这个故事赞扬了勤劳和毅力,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4.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两位主角因相爱而不能相守的悲剧。

牛郎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民,织女是天上仙女。

两人相爱却因身份差异而无法在一起,但他们的爱情和坚持最终感动了天地,允许他们在每年七夕相会一次。

这个故事既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赞美,也反映了人们对勤劳和善良的推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 )农 事与农技 ( 艺)
《 汉书 ・ 食货志》日: “ 辟土殖谷 日农 。” “ 农”必从事 “ 农事 ”,农事是指耕耘 、收获、贮藏等农
业 生产 活动 。而 “ 农事 ”以经 验 和手 工劳 动为基 础 , 内含 与农 事各 个环 节相 关 的技 艺 ,即农技 ( 艺 ),它 需 传授 、学 习 。农 耕文 化 既然源 自劳 动人 民几 千年 的生 产生 活实 践 ,则农事 与农 技 ( 艺 )文化 自然 是农 耕
聊 城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 0 1 4年第 1期

份 农 耕 文 化 的标 本


论谭登坤 马颊 河十二月》 中的农耕文化 意蕴
隋 清娥
( 聊 城 大 学 文 学 院 , 山 东聊 城 2 5 2 0 5 9 )
摘 要: 《 马颊 河十二 月》叙农 事、描 农景、赞农人、抒 农情,无不蕴含鲁 西农耕 文化 因素。其农耕物质 文化 内
涵蕴含在农耕作物、 农事与农技 、农耕 生产生活用具、农耕 天地 中的动植物、农人饮食等 方面的叙述 与描 写中,
而其农耕精神 文化 内涵则蕴含在 节 气节庆文化 、鲁西方言、农耕文化性格 与意识及婚俗 等其他 农耕 习俗 中。在 农
耕文 明已渐行渐远 的 " 3下, 《 - 马颊河十二月》为鲁西农耕 文化 留下 了一份 文学标 本。 关键词 : 《 马颊 河十二月》 ;农耕文化 ;农人 ;农耕物质 文化 ;农耕精神 文化 中图分类号 :1 2 0 7 . 7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2 — 1 0 文献标 识码 i A 文章编号 : t 6 7 2 — 1 2 1 7 ( 2 0 1 4 ) 0 1 — 0 0 2 5 — 0 7
物质 文化 的重要 内涵 。在 新世 纪的文 学作 品 中,如 《 马颊河十 二月 》这般 较为详 尽地体现 农事与 农技 ( 艺)
文 化 的文本 ,还属 凤 毛麟角 。作 者深情 描 摹 了鲁 西平 原上 一年 四季 的诸 多农 事活 动 ,几乎 涉及 各个 方面 。 诸 如耩 地 (《 耩 》 )、掘地 (《 等待 麦子 发芽 》 )、打 畦 田 (《 等 待麦 子发 芽 》 )、平整 土地 (《 享 受 疼 痛 》 )、耙地 (《 耙上 风情 》)、下麦种 (《 等待 麦子发 芽》 )、种 山芋 (《 山芋 四季 》 )、种 蔬菜 (《 小 葱 芫荽 》)、种南瓜 (《 南 瓜》)等耕耘种 植活动 ,收麦 (《 用雪亮 的 目光 收割 》)、扬场 (《 黄豆 之黄 》)、 扫 棉花 叶 (《 踩 着霜 雪长大 棉 花叶 》)、刨树 根 (《 刨 》)、刨茅 草 (《 秋 天 的茅 草》 )等收 获活动 ,埋 地 瓜萝 卜 (《 埋》 )、储存 山芋 (《 山芋 四季 》)等贮藏 活动 ,均被 作者描摹 到 。这些农 事里有 学 问与技 艺 。 农 人 除要 正确 掌握农 作物 的 习性特 点及 生长 规律 外 ,还 须 正确认 识 天气变化 规 律与 土壤 肥力 的利 用规律 。 在 《 埋 》、 《 藏 》、 《 锄 》、 《 牛 》、 《 踩着霜 雪长大 》、 《 等待 麦子发 芽》 、 《 黄 豆之黄 》、 《 苜蓿 》 、 《 油瓶 儿倒 了》、 《 耙上风情 》、 《 眯 眼》 、 《 那 一年》等篇 章中 ,作者 塑造 了精通农事 农技 的父亲形 象 。
作物 , “ 黄 土深 厚 ,沃野千 里 ,跑马 走不到边 的平川 。随便你种 下什 么 ,都能蓬 蓬勃勃地 生长起 来 。” (《 琴
声唤醒 的家 园》 ),因此 ,传 统的农耕 作物基 本上都在 《 马颊河 十二 月》的鲁西 平原上生 长着 。读 者读 《 等 待 麦子 发芽 》 、 《 用雪 亮 的 目光 收割 》 、 《 耩 》、 《 沉 甸 甸 的麦穗 》 、 《 四 月》等 文可 知 ,鲁西 大地 上 冬 春季 节种植 范围极广 的是麦子 ;读 《 锄 》、 《 挂锄 钩儿 了》等文 明 白,鲁 西夏 秋 间的主要粮食 作物是 玉米 。 另外 ,谷子 、高粱 、山芋 ( 地瓜 )等 粮食作物 ,黄豆 、花生 、棉 花 、芝麻 等经济 作物 ,芫 荽 、豆 角、南瓜 、 白菜、萝 卜 等 蔬菜 作物 ,甜 瓜等 野生 果类 ,大 葱 、生姜 、辣椒 、洋 姜 、蓖麻 等药 用作 物 ,苜 蓿 、茅草 等饲 料作 物 ,都生 长在 《 马颊 河十 二 月》 中 的鲁 西土 地上 。可 以说 ,一 部 《 马 颊河 十二 月 》几乎 是鲁 西平 原农 耕作 物 的百科 全书 。作 者描摹 的农 耕作 物均 可食 用 。它们 是农 耕时 代农 人与 家 畜的基 本食物 来源 之 一,可 保 证 当地 农 人食物 的 自给 自足 ,而这 是一个 区域 可 持续性 发展 的基 础 。鲁西 农人祖 祖 辈辈都 在用 辛勤 的 劳 动 冬播麦 子夏 种玉 米 ,种瓜得 瓜种 豆得 豆 。在一 心一 意服 侍土 地 的过程 中 ,像 这片 土地 上 的农耕 作物 一样 将生命 的根 须深入 厚实的泥土 中 ,安分遂时 ,蓬勃 生长 ,适 时奉献 。
作 者 简 介 :隋 清娥 ( 1 9 6 4 一) ,女 , 山 东 莱 西 人 ,聊 城 大 学 文 学 院教 授 ,硕 士 生 导 师 , 文 学 硕 士 。
聊城作家谭登坤是一匹土生土长在 马颊河畔 的 “ 文坛黑马” ( 李掖平语 ),其散文集 《 马颊河十二月》① 是
笔者的案头书。涵泳品悟 ,不独为其精巧的结构、鲜活的形象、优美的语言、诗化的意境拍手叫好,还为 其丰厚 的内蕴击掌喝彩,其农耕文化意蕴更让从农家走 出的笔者产生亲切感而醉心其中。作为鲁西农耕文 化的亲历者、观察者、思考者与书写者,谭登坤在 《 马颊河十-f l》 7 9 篇散文中, 叙农事、 描农景、赞农人、
抒农 情 ,无 不蕴 含着 马颊 河流 域 即鲁 西大地 的农耕 文化 内蕴 ,蕴 含着 作 者浓浓 的农 耕 文化 情怀 ,为 当下纷 扰 的时世 与众 声喧哗 的文坛 留下 了一 份珍贵 的鲁西 农耕文 化的文 学标本 。 农 耕 文化 是 中华文 化 的重要 内涵 ,是 一种 建立 在传 统农 业 经济 基础 之上 的文 化形 态 ,指 的是人们 在农 业 生产 实 践 中创 造 出的与农 业有 关 的物质 文 化和精 神 文化 的总 和 。 《 马 颊河 十二 月 》的农 耕文 化蕴 涵正 可
从这 两方 面二月》的农耕物质文化
( 一 )农 耕作物
① 谭登坤: 《 马颊 河十 - - g》,济南:黄河 出版社 , 2 0 1 0 年1 1 月。本文所 引谭登坤作 品均据 此书,下文不再一一 出注。
2 5
农耕 作物 是具 有 多样性特 征 的 中国农 耕文化 的 内容之 一 。谭登 坤笔 下 的马颊河 沿岸 的鲁 西平 原濒 临河 南河 北 ,地 形 较为平 缓 ,属黄 河冲 积平 原 区 。温 带季 风气 候使 其 四季分 明 ,粉 土性 的土 壤适 宜种 植 多钟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