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组织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农耕实践活动,如春耕、秋收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农耕生活的艰辛与乐趣。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布置以下课后作业:
1.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阐述原始农耕生活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1.理解并分析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提高史料实证能力,学会通过图片、文字等史料来了解史前人类的生活。
3.培养时空观念,认识史前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农耕文明的出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4.增强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共同探讨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问题。
展示一些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史前农耕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原始农耕生活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如历史事件排序、农耕工具识别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网络资源:引入相关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始农耕生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1新人教版(new)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1新人教版(new)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③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③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③篇】.【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学生看书、寻找、发现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大胆猜测、想象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四、大汶口遗址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寻找其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其中反映的历史特征,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

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晚期生产生活的发展教法分析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学法分析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学生描述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师指出:北京人主要以打猎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产力极其低下,生存问题一直是人类诞生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

但是,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复习旧知,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半坡居民的生活指导学生阅读6-7页,讨论回答:师:结合书本,从时间、地点、食物、工具、建筑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1、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陕西先附近的半坡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3、农业: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

5、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6、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7、手工业:彩陶,乐器。

纺线、织布、制衣。

师:看看半坡居民和北京人、山顶洞人比有哪些不同?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

河北省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

河北省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

2原始农耕生活课题2原始农耕生活三维教学目标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居住条件,生产工具以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情况。

2.认识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认同先民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及对中华没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解决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一、激情导入(3分钟)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那时,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定居生活,会制作精美的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中国的早期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二、学习目标(2分钟)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居住条件,生产工齐读课本的红色文字并思考问题齐读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教师讲解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使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具以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情况。

三、自主学习(22分钟)自主学习一:半坡居民的生活所处流域分布地点生存年代生产生活状况自主学习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所处流域分布地点生存年代生产生活状况自主学习三: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原始农业兴起的地点重要标志历史意义四、合作探究(5分钟)课后活动五、当堂检测(5分钟)练习册六、课堂小结(2分钟)七、布置作业(1分钟)八、板书设计1.阅读课本“半坡居民的生活”的相关知识。

2.找答案,画横线,写问题3.举手回答1.阅读课本“河姆渡人的生活”的相关内容2.找答案,画横线,写问题3.举手回答1.阅读课本“原始农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2.找答案,画横线,写问题3.举手回答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独立完成当堂检测内容,学生展示。

1.提问、加分2.补充、总结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并补充。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学案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目标呈现】一、记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期、地址和种植的粮食作物;二、列举原始农耕文化的要紧表现3、熟悉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农耕生活的阻碍;【预习热身】 一、(1)初读正文、勾划要点、完成填空;二、 记一记:原始农耕文化遗存名称、距今年代、生活地域;填一填:名称距今年代 生活地域 浙江余姚 半坡6000-4500年【活动探讨】(一)原始农耕文化的要紧表现(要紧特点)一、观看教材第7页地图,在地图上找到、圈划,并在右图上填出A 、B 、C 遗址名称二、观看教材8-10页插图、细读教材8-10页正文、阅读材料:材料一:1954年,图中B 地出土了大量耕具、粟粒、白菜种子等;1973年,图中A 地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稻杆,和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材料二:观看图片材料三:A 地人们在地面先打桩,木桩上架设横梁,再在上面铺设楼板……; B 地人们先挖一个地坑,然后在坑口立架搭棚。

冬季,人住在里面能够避风御寒。

回答:(1)材料一、二、三别离说明了A 、B 两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一起点? 河姆渡大汶口1、 生活时代:距今约 年;生活地域: ; 2、 成就:(1)使用磨制石器等(新石器); 1、生活时代:距今约 年;生活地域: ; 原始农耕文半坡遗1、 生活时代:距今约 年;生活地域: ;2、 成就:(1)使用磨制石器等(新石器)A 地出土B 地出土(2)A、B两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祖国初期人类相较,有哪些不同?(3)这些不同表现了何种原始文化的要紧特点?(二)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和自然条件一、依照教材、结合上面材料一、三,写写:A处遗址要紧种植粮食作物;B处遗址要紧种植粮食作物;A处遗址要紧建造衡宇;B处遗址要紧建造衡宇;二、议议:这两处同为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为何有这些不同?对你有何启发?【清点提升】一、知识要点:一种文化(原始农耕文化)、两种植物和衡宇(水稻和粟;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衡宇)、三处遗址(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二、齐读知识结构;【达标检测】一、假设你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将可不能碰到的情形是()A、用骨耜耕地B、种植粮食作物粟C、用陶器装食物D、住在木结构衡宇里二、我国是世界上最先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主若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3、半地穴式的衡宇,冬季人住在里面能够避风避寒。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法、联系讲述法、图表法、图片分析法。

教具
历史文物、遗物图片、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4)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4)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 题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 标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 学
目 标
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地图、分析考古图片,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概况,理解农耕产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迈进,学习识读历史图片、列表归纳的方法,提升分析历史资料、进行合理推理想象的能力,体会祖先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中华文化。
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学法反馈练习。
提升理性认识。
课后反思:
观察历史图片,理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家畜饲养的发展。思考讨论、识读图片、学习历史分析方法。
识图、对比认识。
活动探究。
对比思考。
观察、思考,认识农耕文明在精神、制度层面上的进一步发展。
复习回顾
体验历史、理解农耕的产生。
历史学方法的初步接触。
点出考古的重要价值。
识图能力、列表归纳法。
学法指导。
对比分析能力。
出示《半坡村落遗址示意图》,介绍半坡村落的构成。
对比河姆渡和半坡,介绍大汶口文明的位置、年代。
出示《35号墓葬图》,引导学生认识私有制产生、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
教师用图示,归纳总结农业产生基础上农耕文明的进步。
布置拓展作业。
学生活动体验,思考问题。看书P7
学生理解二重证据法。
识读历史地图。
列表法梳理知识。
教师总结考古图片识读的简单方法。
运用考古图片识读方法,探究分析河姆渡水井,认识干栏式房屋、母系氏族社会的家庭。
对比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介绍处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位置、年代、环境。
出示6组半坡遗存和遗物图片,由学生进行探究,提取历史信息,进行合理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知识目标: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目标: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
难点: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方法:识图,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