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选读》绪言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选读》之《庄子》《无端崖之辞》

《先秦诸子选读》之《庄子》《无端崖之辞》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 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 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 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 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 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 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 肆!’”
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再背转身 来慢慢往悬崖退步,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来射箭。 列御寇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
伯昏无人说:“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 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如今你胆战心惊 有了眼花恐惧的念头,你要射中靶的不就很困难了吗?”
2、列子为射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 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 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的本领,他拉满弓弦,又放置一杯水在 手肘上,发出第一支箭,箭还未至靶的紧接着又搭上了一支箭,刚射出 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在这个时候,列御寇的神情真像是一 动也不动的木偶人似的。
提示:狭隘、贪婪、自私的人往往以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庄子一生淡泊名利, 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以凤凰自比, 志当高远。不为名利所羁绊,追求心灵上 的自由和快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和自在。 这岂是贪名逐利者所能体会得到的!
任国公子做了巨大的鱼钩以及巨大的黑钓绳,用五十头阉割过的牛做钓饵,蹲在 会稽山上,把鱼竿投向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一年过去了却没有钓到一条鱼。可不 久就有一条大鱼吞了那鱼饵,牵动着巨大的鱼钩,陷没向深水里游去,它奔驰簸荡而 展开鱼鳍,激起的白色波浪像山一样高大,东海里面的水都震动了,发出的声音响亮 可怕就像鬼神的声音一样,威震千里。任国公子钓到了这条鱼,剖开它做成干肉,从 钱塘江往东,从九疑山往北,没有谁吃这鱼吃不饱的。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第3课东海之大乐(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第3课东海之大乐(二)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4)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译文:_认__为__没__有__谁__能__赶__上__自__己__。___ (5)莫大于海。(状语后置) 译文:_没__有__什__么__比__大__海__更__大__。___ (6)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译文:_说__的__就__是__我__啊__!___ (7)莫能吾若也。(宾语前置) 译文:_没__有__谁__能__够__像__我__这__样__。___
【答案】 ①想象瑰奇,哲理深刻。庄子借虚构的寓言故事,将黄河拟人 化为河伯,将大海拟人化为北海若,通过他们的对话展开故事,通过两种精神 世界的交锋,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显现出认识无止境的哲理。
②直观的形象,雄阔的意境。作者先描绘河水暴涨的景象,并用河伯与北 海若两个生动形象的描绘,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可感,将不可道之道传达 得鲜明清晰、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③巧妙对比,凸显主题。首先是两种景象之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 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其次,感悟对比。河伯感受,“欣 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将其踌躇满志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河伯见 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 闻叹息,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次,动作神态对 比。
文脉梳理
[文脉·梳理]
秋水时至黄 ↓ 大河 海— —河 北伯 海( 若小 () 大)
↓ 大
学无止境 境界无限
东海之大乐
相对主义 坎井之蛙(窄)
不自满 求上进

龙牟之辩东海之鳖(阔)


文本层析
[文本·层析] 1.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郭象《庄子序》注评

郭象《庄子序》注评

郭象《庄子序》注评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①。

言虽无会②,而独应者也③。

夫应而非会,则虽当无用;言非物事,则虽高不行。

与夫寂然不动,不得已而后起者,固有间矣④,斯可谓知无心者也⑤。

夫心无为,则随感而应,应随其时,言唯谨尔。

故与化为体⑥,流万代而冥物⑦,岂曾设对独遘而游谈乎方外哉⑧。

此其所以不经而为百家之冠也⑨。

注释:①狂言,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至言。

《庄子.逍遥游》中肩吾转述接舆的话,说这些话“大而无当,往而不反”,“以是狂而不信也。

”②会,懂得、理解。

③应,感应,这里的意思是心领神会。

二句意思是,庄子的至言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懂,只有极少数人能起感应。

④有间,有缝隙,这里是差一点的意思。

⑤无心,不自觉、无思虑的精神状态。

⑥为体,合为一体。

⑦冥物,泯灭差别,与万物相合,这是庄子和郭象共同认为的最高境界。

以上二句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要和万物相合。

⑧设对,设置谈话对象。

独遘,独自与人相对。

遘,遇见,这里是面对的意思。

方外,世俗礼法之外。

这句指的是庄子,发言高妙,与众不同,只能和一个对手高谈阔论。

联系上二句,意思是,圣人与万物暗合,人们不觉其异,庄子则让人觉得高不可及,在境界上,庄子还是逊于圣人。

⑨此其句,意思是《庄子》够不上经典,却位于诸子百家之首。

这是郭象为《庄子》所作的定位。

评述:这一段是给《庄子》定位。

郭象的意思是,《庄子》的境界虽然很高,但还不能算最高;虽“不经“,却为“百家之冠”。

为什么《庄子》还称不上“经”呢?郭象认为,这是因为《庄子》中所讲的道理实在高深,远远地超越了一般人的水准,让人感觉高不可攀。

而真正高深的思想应该至为精妙,却又平凡朴素。

最高超的人应该是那种“寂然不动,不得已而后起者”。

比较起来,庄子其人其书,只能屈居其次了。

然庄生虽未体之①,言则至矣。

通天地之统②,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③,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其言宏绰,其旨玄妙。

至至之道④,融微旨雅⑤,泰然遣放,放而不敖⑥。

庄子里面的名言

庄子里面的名言

庄子里面的名言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人间世》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齐物论》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人间世》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

——《庄子·天地》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庄子·骈拇》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天地》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庄子·天运》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让王》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庄子·让王》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庄子》内七篇析义

《庄子》内七篇析义

《庄子》内七篇析义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的经典著作,其中有七篇文章,即《逍遥游》、《太玄经》、《齐物论》、《养生主》、《道德经》、《周易》和《玉藻》。

这七篇文章析义,旨在唤起人们对哲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逍遥游》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的故事,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

它告诉人们,不要被社会的规则所束缚,而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探索自由的可能性。

《太玄经》探讨了宇宙的本质,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应该与宇宙和谐共处,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宇宙。

《齐物论》则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相等的,人类应该摒弃物欲,保持平衡,避免过分拥有或过分放纵。

《养生主》认为,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自然和谐,身心健康,维持身心平衡,以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

《道德经》提出了“道”的理念,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持谦虚、温和、宽容的态度,以及尊重他人的心态,以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周易》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有序的,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宇宙的运行规律来预测未来,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

《玉藻》则提出了一种“中庸”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在道德、礼仪、艺术等方面保持中庸
之道,以达到自然的和谐。

《庄子》的七篇文章析义,旨在唤起人们对哲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它们提供了一种指导性的视角,让人们能够从中获取智慧,探索生活的真谛。

小学语文名家经典诵读《庄子》(二)子言无用素材语文版

小学语文名家经典诵读《庄子》(二)子言无用素材语文版

子言无用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1),人之所用容足耳。

然则厕足而垫之(2),致黄泉(3),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注释】
①天地;偏义复词,义重在“地",“天”字只起音节性陪衬的作用。

②厕:置;“厕足”指投足之处.垫:掘。

“厕足而垫之”是说,留下脚踩踏之处其余全都挖掉.
③致:直到。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用处。

”庄子说:“懂得没有用处方才能够跟他谈论有用。

大地不能不说是既广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脚能踩踏的一小块罢了。

既然如此,那么只留下脚踩踏的一小块其余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黄泉,大地对人来说还有用吗?”惠子说:“当然没有用处。

"庄子说:“如此说来,没有用处的用处也就很明白了。

"。

新课标古代文学背诵《庄子》八章注释及译文

新课标古代文学背诵《庄子》八章注释及译文

新课标古代文学背诵《庄子》八章注释及译文第一章注释:这一章讲述了庄子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强调了个人自由和心灵的重要性。

译文:人生如梦,世界如影。

只有放下欲望,守住心灵,才能真正自由。

第二章注释:这一章描述了庄子的思想,认为人们应当超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和和真实的自我。

译文:名利如浮云,内心才是真正的归宿。

获得平和与自在,方可领悟真实的自我。

第三章注释:这一章阐述了庄子对人性的看法,主张人与大自然相融合,放下功利之心。

译文:身心与自然共同流动,不执着功利之心,方可真正与大道相合。

第四章注释:这一章描绘了庄子的哲学观点,主张追求自由和放松自我束缚。

译文:追求自由,放松束缚。

顺应自然之道,人生得以自在自由。

第五章注释:这一章描述了庄子对理性和情感的关系的思考,主张情感的真实和自然。

译文:理性与情感相辅相成,但必须真实而自然地表达情感,方能达到心灵的自在。

第六章注释:这一章探讨了庄子对社会价值观的批判,主张独立思考和超越传统观念。

译文:超越固有观念,独立思考。

不受社会束缚,方可找到真正的自我。

第七章注释:这一章讲述了庄子对修养和身心健康的思考,主张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自由。

译文:修养身心,保持平衡。

身心自由舒展,方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八章注释:这一章描述了庄子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的讽刺,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译文:功名利禄如幻,真正追求应当是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只有如此,人生才能有真正的价值。

以上是《庄子》八章的注释及译文,希望能对古代文学背诵有所帮助。

庄子选注原文与解析

庄子选注原文与解析

庄子选注原文与解析庄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化名人,其作品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庄子》一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庄子选注》是对《庄子》一书的注释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庄子的思想。

一、原文赏析《庄子》一书中的篇章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以下为部分原文赏析和解析: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是《道德经》中的经典开篇句,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庄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道的理解:道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绝对存在,超越了世俗的命名和定义。

2.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与自然的融合和一体感。

他认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没有任何一物可以独立存在。

3.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庄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命运无常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能体会到内心的忧虑,而不了解自己的人则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

二、哲学思想解析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道、自由和无为而治等方面。

以下为对其主要思想的解析:1. 道: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是超越言语和理性的存在。

他强调道的无形无相,超越了具体形态的世界。

通过修炼内心,人们可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2. 自由:庄子提倡追求自由,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并摆脱社会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他反对功利主义和追求名利的行为,主张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3. 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道的运行,而不是人为地干预。

他认为强行干预和控制只会导致反效果,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和平衡。

三、思想的当代意义庄子的思想对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启示意义。

以下为部分当代意义的探讨:1. 弘扬自由思想:庄子的自由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价值。

他的思想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真实和自由,摆脱社会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外物》:以鲋鱼自况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 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 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 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 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鲫) 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 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离辞(分析辞句),指事类情,用剽剥(攻击)
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 恣(放纵)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 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 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 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贫与惫:物质与精神 自己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出于时势,选择将自己 隐藏起来,过贫困的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轻视“名”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 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 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 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 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 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 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 千岁矣,王巾笥(方形竹器)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 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 “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 秋水》)
《养生主》:精神的养护 《人间世》:人与世界的相处 《德充符》:精神的吸引力
《大宗师》:真人体道的境界
《应帝王》:为政问题

《庄子》的现实意义
疑问1 :时世的不同
乱世是庄子思考人生的直接原因,难免有“保生”等局限。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 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 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 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 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 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 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 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 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 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山木》) 但庄子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普遍的意义。
从避世到游世
重要的不是避世,而是让心灵没有负累(无 待),保持心灵的平静。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心态,游 世就可以达到目的。 名利、权势只是外在的,不必在意;生死是自然的 过程,要理性对待,不要扰乱心灵。
从游世的角度看内篇
《逍遥游》:逍遥境界的提出
《齐物论》:从认识的角度破除是非
《庄子》选读
《庄子》选读
马永康 mayongk@

《庄子》其书
1、《庄子》概貌
版本与古代著作的流传 现在通行本:郭象的版本 内篇:7篇 外篇:15篇 杂篇:11篇
庄子所作
混杂的作品
33篇
2、《庄子》的地位和影响
融哲理性与文学性于一体
在哲学 上, 陈鼓应先生认为,庄子的人生哲 学“成就是空前的,在后代无人可及的”。 在文学上,郭沫若先生认为,秦汉以来的中 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庄子》的影响下发 展的。
历史地位的变化


成书于先秦时期,到魏晋前属潜行期
魏晋:第一个热潮
“清谈”中的三玄之一 被拉入道教的神仙体系中

隋唐:第二个热潮
唐玄宗开元年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 经》,加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宋至现在:一直受重视

庄子其人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记》记载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 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 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 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 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写作)
看化生死
1) 《至乐》:妻死“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 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 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 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 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 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2、《庄子》中的生平故事
鄙薄“利”
1) 《列御寇》:舐痔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 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 (偏僻狭窄的里巷),困窘织屦(麻鞋),槁项(脖子干 枯)黄馘(脸)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 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红肿流脓的毒疮) 溃痤(毒疮)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 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破除自我中心观,认可每个事物都有独特价值,不可以用 人力去强齐。

关于课程
1、授课:选讲(内篇+《寓言》、《天下》选段)
顺着原文展开 2、考核:平时成绩+开卷考试 3、参考书目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11年。
颜世安:《庄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山木》:贫与惫的区分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麻绳)系履而过魏王。魏 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 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 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柟、梓、豫、章也, 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斜视)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 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 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 征也夫!””
清高、认真,要在乱世追求精神的逍遥自在
基于对社会和人生的洞察
庄子以前的隐士传统:避世
伯夷、叔齐:隐士传统的例子 隐士传统避世的内外困境
外在困境:生存问题(自食其力、王权扩大) 内在困境:无法改变 《人间世》: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 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赵又春:《我读庄子》,岳麓书社,2010年。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0年。 杨柳桥:《庄子译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 《列御寇》:与自然一体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 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不圆的珠 子),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老鹰)之食夫子也。”庄子 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 何其偏也!”(《列御寇》)

《庄子》的思想
疑问2:游世的不积极与现代的积极进取精神
对积极进取的反思
积极进取与游世的不积极可相互适当补充
现实意义:追求个人心灵的安宁,破除“自我中 心”、“人类中心”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宴饮)之于庙,奏九 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善。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 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 鳅鲦,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