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 以为桂林、象郡“谓”通“为”,作“成为”解。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二、古今异义1. 涉闲发于山谷之变涉闲,古义:涉猎书籍,文中指“游记之类”;今义:学习钻研。

2.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黔首,古义:百姓;今义:乞丐。

3. 是使秦复举,而益重秦患举,古义:取;今义:行动。

4. 则非某之所敢知也某,古义:我;今义:某个人。

5. 今逐客以资敌国逐,古义:使……离开;今义:追逐。

6. 会于西河外渑池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7.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古义:向人敬酒或献礼;今义:寿命。

8.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以为,古义:“认为”;今义:“作为”。

9.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诚实。

10. 请生之古义:使……生;今义:生存、活。

11. 樊於期乃前曰前:古义:走上前;今义:前面。

12.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许可。

13. 诚其意也,微言所以修明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14. 不明,不能烛须眉乎明,古义:照亮;今义:清楚、明白。

15. 则虽欲长侍足下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古义:音节助词,无实意;今义:足下是书信中的敬称,相当于“您”。

16. 以至于晋至古义:乃至于;今义:到。

17.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古义:黄淮平原;今义:中原地区。

18.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外内古义:外面、上面;今义:另外、外面。

19. 于是郑袖日夜说于前说古义:“说”,劝说;今义:“说”,动词,是说的意思。

20. 外连衡而斗诸侯外连衡古义:对外实行连横政策;今义: 比赛、争斗。

21. 会盟而谋弱秦会盟而谋弱秦古义:“会”,动词,“盟”,名词,“谋”,名词动用,“弱”,形容词使动用,“使……弱”;今义:“会”,动词,“盟”,名词,“谋”,名词,“弱”,形容词。

22. 于是不敢加兵于赵加兵于赵古义:“加兵”,动宾结构,“加”,动词,“兵”,“军队”;今义:“加兵”动宾结构,“加”,“增加”,“兵”,“军队”。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提供了丰富的知识。

以下是对《师说》一文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5、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她)的。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3)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4)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6、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4、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对中文语言的理解能力。

下面是关于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的整理。

一、古代文化背景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古代的社会背景和语境。

古代中国是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社会等级森严。

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主要受到古代礼制的影响,崇尚经典和品格的高尚思想,注重规范和谦逊的待人之道。

二、文言文基本语法1.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一般为主谓宾的排列。

2. 文言文的动词时态较少,多通过于否定词、副词等来表达。

3.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常见的句式包括主谓句、动宾句、主谓宾句等。

4. 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较多,常见的修饰手段有修饰词、动词复用、偏正结构等。

三、文言文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阐述或感情。

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2. 夸张:通过夸大某种情况来达到修辞效果。

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3. 排比:通过连续使用同种句式和相同的修辞手法,强调语气。

例:天阶夜色暗,灯火阑珊远。

4.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经典文言文篇章1.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记录,内容主要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

2.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史书,内容主要涵盖了西汉以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3. 《孙子兵法》:是一部古代兵书,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与战术。

4.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五、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运用1. 对偶:通过词、句相对、语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形成韵律。

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2. 赋比:通过对比明显的两个对象,来突出某种特点或形容。

例:春日园中,百花争艳,彼一枝红杏,此一双绿柳。

3. 排比:通过多个排比结构的句子排列,使句子更具感染力。

例:我心忧虑,心忧虑,七上八下,无法安宁。

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谏逐客书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文体,用于向君主陈述忠言耳提面命。

下面整理了谏逐客书常用的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你写作有所帮助。

一、谏逐客书的开头1. 开头通常以“敢独进言”、“臣闻”等独白方式引出自己的身份和动机。

2. 可以使用“愚钝之臣”、“草民之愚见”等谦虚词汇,表达虚心进谏之意。

二、表达忧国忧民1. 使用“岂有此理”、“乖闻达理”等词语,表达对政策、措施不当的不满。

2. 通过列举具体的害处、后果来说明自己的忧虑,使用“行将沦亡”、“雪上加霜”等形容词和成语,增强感召力。

三、引用典故和经史资料1. 引用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加强说服力。

2. 引用历史典故如《左传》、《史记》等,向君主提供鉴戒和警示。

四、运用修辞手法1. 运用对仗技巧,使文字更加优美动听。

如“乱臣贼子虽多,忠良佳士亦有之”。

2. 使用排比句,突出自己的观点。

如“天下之治者,其民皆豪杰;天下之亡者,其民尽飘荡。

”五、表达对君主的忠诚1. 强调自己的忠心耿耿,用“生死不能忘”、“赴汤蹈火”等形容词和动词,表达个人对君主的忠诚。

2. 使用“愿倾一躯,为君分忧”等语句,表达自己的牺牲精神。

六、结尾部分1. 结尾部分可以加入祝福或者勉励的话语,如“君其审之”、“望君深思”等。

2. 可以再次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决心,如“愿君早日改过自新,拨乱反正”。

总之,谏逐客书是一种以进谏主君为目的的文言文体,通过运用谦虚词语、引用典故、修辞手法等,呈现出作者的忠诚和担忧之情。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修辞特点,使整篇文章通顺、流畅,并体现出对君主的赤诚之心。

以上是关于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写作有所帮助。

祝你写作顺利!。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进学解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 言治经以理躬(躬:本身,自己)2. 略无倾志(倾:倾心,爱好)3. 小学而大遗(遗:丢弃)4. 吾未见其明也(明:明达,聪明,这里指才智)5. 犹且月课季试(课:按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教授学业)6. 异端抵戏(抵戏:实指异端邪说的攻击)7. 淹回水而疑神(淹:滞留)8. 群怪聚骂(怪:以为怪,感到奇怪)9. 词气溢于辞色(辞色:言辞和脸色)10. 抑有可观者焉(抑:可是)11.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禁,指被关押)12. 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顿)13.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放逐:被流放)14.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迁:贬谪)15.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失明:眼睛失明)16.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膑脚:古代一种残酷的刑法,指削去膝盖骨)17. 不离经辨若神(离经辨若神:诗书背得烂熟还又能善于阐发微言大义)18. 非好古而倍道(倍:背弃)19. 一为不善,则余惧其以我济恶也(一:一旦)20. 以十仞之墙,因败鼓而攻中耳(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因:依、凭。

中:内)21. 拔十得五(拔:选拔,这里指提拔)22. 犹以为远(犹:还)23. 不求闻达于诸候(闻达:显贵通达)24. 因入京师(因:于是)25. 欲以润色取名(润色:加以文饰)26. 凡出言,非为生民立极(生民立极:为老百姓定立准则)27. 则必业精于勤荒于嬉(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却因嬉玩而荒废)28. 成败之数(数:定数、规律)29. 不见信于人(见信于人:被人们所信赖)30. 是二使之哉(是二使之哉:就是由上面所说的那两点造成的。

)31. 犹且月课季试(月课季试:按月、季进行考核)32. 必有一得焉以取其信者矣(必有一得焉以取其信者矣:(虽然不免有疏漏),但一定有合乎事理的地方来取得人们的信赖。

)33.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使蒙受祸害)。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

只有充沛的精⼒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忧考⾼⼆频道为你整理了《⾼⼆语⽂⽂⾔⽂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篇⼀】⾼⼆语⽂⽂⾔⽂知识点整理 《氓》 ——诗经 1、通假字: ⼠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摆脱,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桑葚!(于,通吁,叹息。

⽆,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不是) 将⼦⽆怒(⽆通⽏,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涕) 三岁⾷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涉淇(⼦:古:你今:孩⼦) 将⼦⽆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于顿丘(⾄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事,要说另⼀事时⽤⾄于) 3、词类活⽤: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篇⼆】⾼⼆语⽂⽂⾔⽂知识点整理 《离骚》 ⼀、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替(谏争) 3.替:謇朝谇⽽⼣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未悔(纵然,即使) 5.众⼥:众⼥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 6.蛾眉:众⼥嫉余之蛾眉兮(喻指⾼尚德⾏)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攘诟(罪过) 13.伏:伏清⽩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迷之未远(趁着) 16.⽌息:驰椒丘且焉⽌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服,⽐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余冠之岌岌兮(⾼耸的样⼦) 19.游⽬:忽反顾以游⽬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改错(通“措”,措施) 2.⾢:忳(tún)郁⾢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词多义 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①亦余⼼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擅长) 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兮(⽤……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谣诼谓余以善*(动作名,XX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以死直兮(为动⽤法,为……⽽死) 5.屈、抑:屈⼼⽽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 7.⾼:⾼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文言文是高一语文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

《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而<连词>1.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

《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1.连词,表递进。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以古乐府体裁写成。

本文通过对楚国大夫屈原的生平事迹进行叙述,展示了他对国家忠诚、为民请命以及自杀身亡的悲壮故事。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一些文言文知识点整理:1.句式和修辞手法:-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对偶句,例如:“父母之年矣,超越内外矣,四亲兄弟矣,国人矣,则何害之有?”-文中运用了排比句,如“虽欲往,其谁从?言将行,其谁信?”-使用了拟人修辞,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莫不为之动摇”的形容,使文章更加生动。

-运用了倒装句的修辞手法,如“藏之名山,过此太室,是生吾宗,长我维名也”。

-文中采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强调力,如“踌躇满志,娱以乐,谗谄以进,忠告以退”。

2.修辞手法:-文中使用了比喻手法,如“官于文学,为长史、司马,上曰虞舜”的比喻,指代给官之责任。

-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莫不为之动摇”的夸张形容,突出了楚国大夫对屈原的尊敬。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屈原独善其身,而不能用世,反以大篇悲歌自述于斯”。

-文中可以看到抑扬格的运用,如“欲与天下之士士之言也,耳目之祸也,而反其政,振穷厉之兵,雄文明之地,则虞舜之孰能远之。

”3.文言词汇和句式:-文中使用了一些古代词汇,如“应养”(对屈原的恶言中伸张正义)、“诛灭”(指屈原被流放)、“踌躇”(形容屈原内心迟疑)等。

-文中也使用了一些古代诗词中的句式,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使其侧者则亡”等。

4.文化背景:-《屈原列传》是基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文中提到的地名和人物都属于中国古代历史背景。

-文中涉及到了古代政治制度,如封建等,借以反映屈原对于政治的忠诚和为民请命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言实词
(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于xx: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做;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xx
(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3)与可厌之:厌,厌恶
2、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意动用法
(1)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四)一词多义
1、熟执笔熟视:仔细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语近语士大夫:告诉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过不学之过也:过错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二、文言虚词
1、然自视了然:……的样子予不能然也:这样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以以追其所见:来,从而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与可以书遗予曰:把……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3、之竹之始生:取独标志一寸之萌耳:的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与可之言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
4、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表对象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而节叶具焉:助词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6、其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岂独得其意:代文与可
7、而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废卷而哭失声:表承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被动句
(二)判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3、轮扁,斫轮者也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筼筜xx》其一也
(三)省略句
(1)子由为《xx》以(之)遗与可曰
(2)吾将以(之)为袜
(3)xx传之以(之)为口实
(四)倒装句
1、疑否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3、状语后置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足相蹑于其门
(五)固定句式
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