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言文的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学习)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3)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羞耻。
初中文言文整理

序号
文章标题
作者
主要内容
重点字词解释
重点句子翻译
文章主旨或启示
1
《论语》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涉及学、修身、治国等方面学而时习之:学习并经常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并经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修身、治国等方面的道理
2
《曹刿论战》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强调了直言进谏的重要性,以及领导者应该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道理
4
《出师表》
诸葛亮
诸葛亮在出师伐魏前给后主刘禅上书,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的决心和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
左丘明
讲述了鲁国与齐国交战时,曹刿向鲁庄公提出作战策略并指挥战斗的故事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
强调了作战时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取信于民、抓住战机、详察敌情等战略思想
3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讲述了邹忌通过自身经历向齐威王进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全力,到死方休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显达。
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北伐的决心,以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促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促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促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如下:
1. 文言文基础句型:文言文句子的基本结构通常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可以是主谓宾结构或者是主语加状语、宾语加状语等。
2. 文言文的词汇特点: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繁琐,使用的词汇大多具有多义性,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准确理解。
3.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使用较为严格,注重语序和词语的拆分,常常使用动词短语作谓语,也善用虚词,如“之”、“乎”、“者”等。
4.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通过这些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感情更加丰富。
5. 文言文的文体特点:文言文的文体较为严肃庄重,注重对礼仪、道德的表达,多用于叙事、议论和赞美等场景。
6.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有“以……为……”、“则……以为……”、“曰……也”、“云云”等。
7.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时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和逻辑关系进行推测。
8.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注意将古代词汇和句式转化为现代词汇和句式,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并符合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
文言现象整理

文言现象整理一、文言实词(一)古今通假1. 酒酤于市:酤,通“沽”,买酒2. 公亦少从众:少,同“稍”,稍微(二)古今异义1. 世以清白相承:清白。
古义:纯朴的家风;今义:纯洁,没有污点2. 吾不以为病:病。
古义:缺点;今义:生病3. 或三行五行:行。
古义:次数;今义: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4. 治居第于封武门内:治。
古义:修筑;今义:治理5. 常数月营聚:营。
古义:积攒,引申为准备;今义:经营,管理6. 然后敢发书:书。
古义:请客的帖子;今义:书籍7.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鲜。
古义:少;今义:指食物鲜美8. 自奉养如为河南掌书记时:奉养。
古义:指生活待遇或生活水平;今义:侍奉或赡养(父母或其他尊亲)9. 公虽自信清约:自信。
古义:自己信奉;今义: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愿10. 君子以为忠:君子。
古义:指有名望的人;今义:指道德高尚的人11. 石崇以奢靡夸人:夸。
古义:炫耀;今义:夸奖12. 其余以俭立名:其余。
古义:其他的;今义:剩余的13. 聊举数人以训汝:聊。
古义:姑且;剩下的;今义:聊天14. 当以训汝子孙:训。
古义:教诲,劝诫;今义:训斥15. 枉道速祸:速。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1) 自为乳儿:乳,吃奶2) 乃簪一花:插3)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衣服)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志,有志5) 走卒类士服:服,穿6) 酒非内法:内法,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7) 故就酒家觞之:觞,一种酒器,,这里指请人喝酒8)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9) 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玉食,穿绸缎的衣服,享用珍贵的食物10) 季文子相三君:相,效力11) 妾不衣帛:衣帛,穿丝绸衣服12) 何曾日食万钱:食,吃13) 汝非徒身当服行:服,从事14) 管仲镂簋朱纮:镂簋朱纮,使用刻有花纹的簋2. 形容词作动词1) 人不相非也:非,讥评2) 器皿非满案:满,摆满3) 益重之:重,器重4) 人争非之:非,讥评5) 人莫之非:非,非议,认为不对3. 使动用法1) 听事前仅容旋马:旋,使……转身2) 远罪丰家:远,使……远离;丰,使……富裕3) 败家丧身:败,使……败4) 至孙以骄溢倾家:倾,使……倾5) 夫俭则寡欲:寡,使……少4. 意动用法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耻,以……为耻2) 孔子鄙其小器:鄙,以……为鄙3) 吾不以为病:病,以……为缺陷5. 名词作状语1) 何曾日食万钱:日,每天2) 常数月营聚:数月,用几个月3)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饘粥,用稀粥4) 汝非身当服行:身,本身5) 锦衣玉食(四)一词多义1、非1) 人不相非也:讥评2) 果、肴非远方珍异:不是2、习1) 家人习奢已久:习惯2) 子孙习其家风:习染3、服1)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2) 长者加以金银华靡之服:衣服3) 汝非身当服行:从事4、果1) 果、肴非远方珍异:水果2) 果以富得罪出亡:果然5、及1) 岂庸人所及哉?:赶得上2) 史輶知其及祸:遭到3) 及戌:到了6、行1) 或三行五行:次数2) 汝非徒身当服行:实行7、君子1)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指有地位的人2) 君子以为忠:当时有名望的人8、相1)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宰相2) 季文子相三君:辅佐9、靡1)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2)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倒下10、鄙1) 以为鄙吝:没见过世面2) 孔子鄙其小气:鄙视11、举1) 虽举家锦衣玉食:全2) 聊举数人以训汝:列举12、恶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粗陋2) 侈,恶之大也:罪恶二、文言虚词1、以1) 用,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石崇以奢靡夸人2) 表目的,来: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聊举数人以训汝3) 认为:众人皆以奢靡为荣4) 因为:上以无隐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是以居官必贿果以富得罪出亡2、乃1) 才:乃簪一花2) 竟然:今人乃以俭相诟病3、然1) 这样:当时士大夫皆然2) 然而:然以功业大4、虽1) 即使:居位者虽不能禁虽举家锦衣玉食2) 虽然:公虽自信清约5、为1) 做: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2) 作为:此为宰相听事诚隘6、之1)代词a) 辄羞赧弃去之:代华美之服b) 人争非之:代他c) 忍助之乎:代风俗颓弊这件事2)助词: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7、于1) 表对象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一旦异于今日2) 在,表地点:酒酤于市8、或1) 所亲或规之:有的人2) 或三行五行:有时9、也1. 表句中停顿:与其不逊也宁固2. 表判断和肯定:未足与议也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初中语文23篇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

初中语文23篇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九年级下册1.《鱼我所欲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心句)(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举例论证)(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举例论证)2.《送东阳马生序》(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
(6)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7)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3.《曹刿论战》(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统领全文)(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4.《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令初下,群臣进谏(jiàn),门庭若市。
5.《出师表》(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
高中文言文笔记整理

高中文言文笔记整理
高中文言文笔记整理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抄录法:将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固定用法、通假字、古今
异义等记录在一个本子上。
最好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方便
查阅。
同时,要定期复习,巩固记忆。
2. 归纳法:将同一篇文言文的课文中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归纳一词多义、归纳古今异义、归纳通假字等。
这样可以方
便自己记忆文言文知识,还可以有效防止知识的遗忘。
3. 背诵法:学习文言文需要经常读、经常背。
可以规定自己每天至少
熟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要着重看参考书或查字典,注意文中的句读,遇到拿不准的字一定要查一查,把它的意思弄懂了,然后再结合上下
文来理解。
同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材料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水平,不断加
强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具体方法因人而已,建议根据自己
的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老师和同学获取更准确的建议。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六国论》是一篇文言文,其中有一些通假字需要注意。
例如,“暴”通常读作“曝”,表示暴露、冒着,而不是“暴霜露”;“毋”通常读作“无”,表示不要,而不是“毋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另外,文章中有些段落明显有问题,需要删除。
第一部分是通假字,需要注意读音和意思。
例如,“暴”应该读作“曝”,表示暴露、冒着;“毋”应该读作“无”,表示不要。
另外,“当”应该读作“倘”,表示如果。
第二部分是古今异义,需要注意不同的含义。
例如,“实”应该读作“它的实际数目”,表示实际数量;“颠覆”应该读作“以致、以至于颠覆”,表示导致颠覆。
第三部分是词类活用,需要注意词性的转换。
例如,“力亏”应该读作“使……亏损,使动用法”;“完”应该读作“形作动,保全”。
第四部分是一词多义,需要注意不同的含义。
例如,“为”可以表示作为、成为、治理等不同含义;“以”可以表示因为、用、才、表结果等不同含义。
文章中有一些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例如第一部分中的“暴霜露”;第二部分中的“思厥先祖父”;第三部分中的“形作名,小的地盘”和“形作名,大的地盘”;第四部分中的“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4、强弱胜负已判,不需要再战。
5、虽然XXX是小国,但最终还是被灭亡了,这就是用兵的效果。
6、虽然经历了两次失败,但最终还是取得了三次胜利。
7、虽然惜用了武力,但最终却没有坚持到底。
8、虽然有这样的势头,但还是被秦人积攒的威势所压制。
9、虽然势力比秦弱,但仍有可能在不用贿赂的情况下获胜。
10、如果按照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故事,那么六国注定会失败。
但燕赵的君主有远见,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
1、燕赵的君主有远见,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
2、可惜赵国虽然使用了武力,但最终没有坚持到底。
3、如果三个国家都爱护自己的土地,那么就不会出现互相攻伐的情况。
4、虽然六国的势力比秦国弱,但仍有可能在不用贿赂的情况下获胜。
1、有如此的势头,不应该让秦国的威势压制自己。
2、如果与秦国相比较,情况可能并不容易衡量。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
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下面是整理的三峡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起来看看吧。
一、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ng)。
'二、解释:1、《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2、自,从,由;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3、略无阙处: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
阙,通"缺'。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月,指月亮。
5、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襄:漫上;陵,丘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6、或王命急宣:有时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或:有时。
7、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白帝:白帝城,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像这么快。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驾;以:当作"似';疾:快。
9、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素:白;湍:白色的急流;回:旋转,这里是回旋,回荡的意思。
10、绝巘:极高的山峰;巘:山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
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
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
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分类】实词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
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
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
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
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动词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
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
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动词“至”处在了主语的位置,它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译为“到的人”。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凉”。
形容词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就活用为名词,这一点和动词有些相近。
例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形容词“长”“短”,就要译为名词“长处”和“短处”。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文言文中,形容词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必然要活用,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
1、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形容词“短”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屈原”,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诋毁、说坏话”。
2、活用为使动词。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词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词,译为“使……绿”。
3、活用为意动用法。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中,形容词“小”的后面有宾语“鲁”,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认为……小”。
【虚词的注意点】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假借。
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
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
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
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一词多义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
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
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
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
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
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18个常见虚词】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 6 1周策》)二、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归去来兮辞》)(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季氏将伐颛臾》)(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3、“于”字主要的用法:“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从”“自”“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师说》)(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勾践灭吴》)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4、“为”字主要的用法:“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