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这样的人可以为人师。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默学习,学而不厌,教而不厌:默默记住自己学过的东西,但学而不满足,不厌其烦地教别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知者不如爱者,乐者不如乐者。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8.土地平坦宽敞,房子也不过如此。

这里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

9.黄毛耷拉着,自得其乐:老人和孩子都很快乐,很自由。

10.寒暑易庆,始于一回:冬夏换季,只一回。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汗成雨:每个人都用手擦汗,汗如雨下。

最初是形容人很多,后来也是形容汗流浃背。

肩并肩:肩并肩,脚趾碰到脚跟。

形容拥挤,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牙齿交错:形容边界线曲折,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

(《寓言四则》)·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言知识梳理

文言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7.而燕国见陵之耻陈矣。

(“陵”通“凌”,凌辱)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文言实词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3.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4.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5.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6.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7.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动词排列)陈言务去(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9.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0.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1.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或者谦称自己)12.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3.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或力量)14.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5.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6.诸郎中执兵。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精髓。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语法知识点1.主谓宾定状补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分别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组成。

其中,定语可以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状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

例如:“太宗即位,乃以文景之治开基,广大王畿,去官租,巨惠安危,陵亿万之众。

”2.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简单句组成的复句。

并列句的连接词有“而”、“则”、“乃”等。

例如:“君子能容之,则小人不怨;小人不能容之,则君子有怨。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句子中颠倒主谓语序的句子,其中谓语动词通常放在主语之前。

倒装句包括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否定倒装等。

例如:“不听君子言,无论如何行,必受其殃。

”二、词汇知识点1.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同音异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含义进行理解。

例如:“乘”有“乘坐”、“乘势”等不同的意思。

2.常用词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有很多,例如“而已”、“之”、“与”、“乃”等。

掌握这些常用词汇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三、修辞知识点1.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间类比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人之相识,贵在相知而不在相见。

”2.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将议论穿插在叙述中,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用相似或对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意义。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上仅是文言文知识点的部分梳理,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精髓,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吾、我、余、予2、第二人称:汝、而、尔、若、乃3、第三人称:之、其、彼4、谦称:称自己的名字,或用“臣、仆、愚、不才”等,妇女用“妾”,国君用“孤、朕、寡人”等。

5、敬称:公、陛下、殿下、阁下、足下、子、先生、大人、卿等。

可译为“您”二、一词多义的总结1、于(1)在(2)从(3)向(4)给(5)对、对于(6)到(7)比2、以(1)用、凭、靠、根据、按照(2)把(3)因为(4)在、从(5)以为、认为3、之(1)助词的(2)代词(3)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5)补充音节不翻译(6)动词去、往、到4、而(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翻译为“又”,(2)表示承接关系,可翻译为“就、接着”或者不翻译(3)表示修饰关系,不翻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翻译为“但是,却”(5)第二人称代词,可翻译为“你的”(6)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5、乃(1)就、这才、却、竟然、才、仅(2)用于第二人称翻译为“你的”(3)是、就是6、其(1)它的、他的(2)他、它(3)那、那个、那些、那里(4)其中的(5)大概、难道、希望(6)如果、还是(7)其加强语气的作用7、为(1)替、給(2)向、对(3)因为(4)表示被动(5)做(6)作为、当作(7)认为(8)是8、夫(1)成年男子(2)古代对男子的尊称(3)丈夫(4)这、那(5)发于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又放在句尾,表示感叹。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倒装句4省略句四、文言文翻译1、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翻译的六字方法:增、删、调、补、留、换。

3、难句翻译(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2)注意一词多义(3)注意词类活用(4)注意通假字(5)注意修辞典故4、文言文翻译常见的失误(1)不需翻译而翻译(2)应该翻译的词没有翻译出来(3)今义当古义(4)词语翻译的不恰当(5)省略成分没有翻译(6)不符合现代语法规则五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1)文中筛选法(2)概括评价法(3)抓住关键语句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最早的古典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十字架”。

2.《诗经》全书共305篇,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的题目是:《节南山》、《采薇》、《卷首》和《大雅》。

3.《诗经》典雅优美,对表现生活、抒发情感有独特的音乐性和诗意,流传至今属于古典的经典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二、《楚辞》1.《楚辞》是一部具有丰富艺术形式的传统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诗歌文学最古老的精品,被誉为“古文学之精英”。

2.《楚辞》书写时间久远,分为三篇,即:“象棋曲神祖、衍衍珊瑚、江湖瑶藻”,内容情节丰富,富有艺术美,表达了中西夏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3.《楚辞》的影响非常深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以“楚辞三绝”颂扬其精湛的文学艺术。

三、《史记》1.《史记》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编年体史书,由司马迁编著,是继《春秋》、《左传》之后的古典四大史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四大史书之一。

2.《史记》全书全部编写完毕后,它将三国历史生动地写于书中,记述了太史公、刘邦、秦始皇等伟人的大功与伟绩,反映了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使三国本层次的历史事件、当时历史文化及哲学等内容发生深刻的变化。

3.《史记》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和丰富多彩的文学素材,为后代编成了历史著作,遗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令人叹为观止。

四、《论语》1.《论语》是中国经典名著,由孔子门徒传下来,也被称为“四书五经”之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是一个称赞学习、推崇忠义的指导文学,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发展。

2.《论语》分为20篇,包括泰山、大戴、桑林、荡荡、昏倒等,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孔子和他的门徒的述论、对话、讲演为主,记录了孔子的作为和思想。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深远的,二千多年来仍然深受社会的崇敬和学者们的重视,一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根本”。

文言文知识点分类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分类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分类总结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①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①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①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①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①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①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①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①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①牵连,定罪。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22.多:赞扬欣赏。

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知识点整理《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二、古今异义(古/今)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三、词类活用A、形容词作名词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B、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C、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D、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四、文言句式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欣于所遇(状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五、一词多义①列坐其次旁边水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余船以次俱进次序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六、虚词运用-+①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②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曾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以之兴怀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赤壁赋》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 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一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介宾短语,向东)(2) 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二)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下.江陵(攻占)/顺流而东.(.向东进军)(2)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4)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5)形容词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三)文言固定句式l.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其声”)(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3.倒装句(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四)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2.之(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3.于(1) 介词,在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乎(1) 语气词,表示疑问。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2)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3)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8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9哉。

12、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13、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14、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一词多义(扩展)(一)实词“道”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3、于是废先王之道名词,主张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二)实词“盖”10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表原因3、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大概”(三)实词“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四)实词“然”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五)“得”: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③融洽。

“与公甚相得”。

④得到,获得。

“某得八焉”。

(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六)“胜”: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四、虚词①“其”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三人称代词,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指示代词,译作“这”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2、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我们还是回去吧)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是之谓乎!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可怪也与?3、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②“乃”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五、异义词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六、重点句式(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二)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状语后置句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劝学》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再一次;“暴”同“曝”,晒干。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3.輮使之然也(“輮”同“煣”,火烤。

)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二、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跑得快)三、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者某事物3.金石可镂古义:金属制品;今义:黄金4.故木受绳则直古义:墨线;今义:绳子5.蟹六跪而二鳌古义:脚;今义:下跪6.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四、一词多义1.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4.望吾跂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6.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振兴)汉室可兴也(兴盛)7.学学不可以已(名词,学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问) 8.功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成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功劳)9.故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明知故犯(故意)温故而知新(原来的东西)五、虚词积累1.于青取之于蓝(从)而青于蓝(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向) 2.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锲而舍之(表承接)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登高而招(表承接)3.者有蒋氏者(表停顿,无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人)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的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表判断)六、特殊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輮以(之)为轮(省略句)《师说》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读”同“逗”)二、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意动,把……当作老师)2.圣人之所以为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3.则耻师焉(意动,认为……是可耻的)4.孔子师郯子(意动,把……当作老师)5.而耻学于师(意动, 认为……是可耻的)6.不耻相师(意动, 认为……是可耻的)三、古今异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结果的连词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大众3.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读书人有专门学问的人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结果、目的的连词6.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学制的初级阶段四、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学习)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2.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3.从惑而不从师(跟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4.惑惑而不从师(动词,有了疑难问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