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十七课第一课时《地表物质的迁移》 - 副本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教学目的:1. 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 了解根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根有这么重要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板书课题)。
二、新课(一)观察植物的根根是植物体的一个重要器官。
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都具有这一器官。
不同植物的根,其长短、粗细、形态各不相同,请仔细观察根和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根的特征。
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板书:根系分为:1)直根系2)须根系直根系的特点是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而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长短相近,看上去就像一把胡子。
还有哪些常见植物的根属于直根系或须根系?下列植物的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课文四种植物的根系分别是:稻——须根系;蒲公英——直根系;洋水仙——须根系;芝麻——直根系。
(二)观察根系的分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的。
根系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强。
大多数植物的根系分布得很深、很广。
(三)扎根土壤的秘密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板书)根的作用:1)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四)毛茸茸的根尖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根毛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板书根的作用):2)根有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
(五)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这是一幅典型的草原植物的根系分布图。
图中植物通过根状茎连成一片,根系的分布浅而密,构成了密密的网状。
这是沙漠植物的两种典型的分布图。
图中左侧的是骆驼刺,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右侧的是仙人柱,根系虽然很浅,但扩展得很宽。
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7 地表物质的迁移》习题2

.
?17 地表物质的迁移?习题
一、判断
1、地球外表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展的,有的却是一个比拟迅猛的过程。
〔〕
2、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根据岩石的特征,可以鉴别岩石的种类。
〔〕
3、矿物的颜色、形状、透明度、光泽、条痕以及软硬,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
〔〕
4、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合理利用它们。
〔〕
5、煤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古代的树林被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并长期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
二、选择
6、〔〕是贮存于地球内部的一种巨大的能源。
A、地热
B、风
C、水
7、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方法是〔〕。
A、植树造林
B、修建水库
C、开挖河道
8、我国水土流失必较严重的地区是〔〕。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三、简答
9、一条大的河流,一般分上游、中游、下游三个主要河段,三个河段里的岩石各有什么特点。
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主要介绍了地表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迁移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水循环、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地壳运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表物质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这些作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表物质迁移的详细过程和原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地表物质迁移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物质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知道水循环、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在地表物质迁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物质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水循环、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在地表物质迁移中的作用。
2.难点:地表物质迁移的详细过程和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表物质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水循环、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在地表物质迁移中的作用。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究地表物质迁移的详细过程和原理。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表物质迁移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地表物质迁移的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
2.实验器材:准备相关实验器材,进行实地演示和实验。
3.作业材料:准备相关作业材料,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表物质迁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这一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地表物质是如何迁移的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ppt地表物质的迁移课件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猜测钟乳石是形成?
• 1.钟乳石主要形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钟乳石主要形成在温暖多雨的石灰岩地区的溶洞里。
2.钟乳石靠什么力量形成?
3:坚持观察4天,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相同的条件: 两边坡度一样,喷水的高度一样,降水量 要一样。
不同的条件: 一块有土壤覆盖,一块没有土壤覆盖。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我们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题目:土地坡度大小对侵蚀的影响。
这个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准备用什么模拟雨水?用 什么模拟土地? 实验时要观察记录什么?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实验注意事项: 1、小组分工合作 2、实验中雨水要尽量洒在土地上 3、认真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一边观察一边记录
雨是如何影响土地的
• 雨水风化了我们的岩石,那么,下雨时, 雨水降落到土地上,会对土地产生怎样的 影响?其中:
• 1、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
• 2、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优质排版 直接打印】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整册)

第一单元植物身体的奥秘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根的形态。
2. 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
3.了解根的作用。
能力培养1.通过对植物根部的观察,学习观察的要点。
2.通过探究根的作用,学习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神奇的植物世界,产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重点难点通过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运用模拟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完整植物的图片、不同根系的图片、根尖放大图片、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系图及视频、废报纸、橡皮泥。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问题为什么要用泥巴保护根呢?根有这么重要吗?目的联系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
二、活动一:观察植物的根导入要了解根的作用,我们先来观察根的外形。
出示带根的草、白菜和葱的图片。
观察各小组观察根的形态并记录其特征。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
媒体先阅读课本资料,然后看一段“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点”视频。
归纳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延伸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让学生判断这些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理由是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根系的分布导入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讨论大树不容易被吹走的原因是什么?观察出示一些树根1 树根2 图片,了解树根分布的情况。
思考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四、活动三:扎根土壤的秘密导入能设计研究植物是如何扎根土壤的方案吗?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交流各小组交流并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表格。
交流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归纳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活动四:毛茸茸的根尖导入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
观察各组选择一种植物的根尖图片,观察并画出简图。
问题你能用语言描述根尖的特点吗?猜一猜,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六、拓展:不同环境里植物根导入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17课水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第17课“水去哪里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去哪里去了”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地球上的水”中的第1课。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始,带领学生通过用纸巾、报纸、保鲜膜、烧杯做模拟实验,探究湿衣服变干的秘密;然后基于活动1的实验结论,继续做模拟实验,推测江、河、湖、海的水是怎样蒸发到空气中。
运用本节课学习到的科学知识,解决校园苗圃里土壤水分蒸发过快的实际问题。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衣服怎么干了”,是用湿纸巾、保鲜膜、烧杯做模拟实验,观察到湿纸巾上的水会跑到保鲜膜和烧杯壁上,探究水是怎样蒸发的。
活动2“地表上的水也会蒸发吗”,就是从晾衣服联系到地表上的水是否也能蒸发到空气中。
通过做模拟实验,进一步探究地表上的水也是能蒸发到大气中的。
实践“给苗圃保湿”,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相关的科学问题。
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天天都会接触到水,水是小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
在低、中年级的学习里,学生虽然认识到水的基本特征,但对于身边晾晒的衣服会干的现象,可能没有去深究过这背后的原因。
本单元第一课把这一驱动问题抛出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即科学,从身边的现象着手。
通过两个模拟实验和实践活动,掌握“水蒸发”这一物理现象。
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难度梯度设计,从探究身边水蒸发的现象到探究地表水蒸发现象,体现了知识的进阶性和完整性,相信学生会积极参与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1.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的实例。
2.做模拟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知道水能蒸发到大气中。
3.学以致用,能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水蒸发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的实例。
教学难点:做模拟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知道水能蒸发到大气中。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纸巾、保鲜膜、烧杯、试管及试管架、量筒、培养皿、教学PPT课件等。
学具准备:湿纸巾、保鲜膜、烧杯、试管及试管架、量筒、培养皿、《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等。
五年级科学上册《17 地表物质的迁移》教案 粤教版

《17 地表物质的迁移》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2.知道流水具有搬运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
2.通过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细心观察、敢于质疑的精神。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分析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相关图片、牛奶盒、泥沙和小石子、有棱有角的砖块、玻璃瓶、页岩、酒精灯、木槽四、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导入展示奇特地貌的图片(如澳大利亚西部海登城附近的波浪岩、台湾基隆野柳风景区的女王头覃岩等)。
问题看看这些岩石像什么?你还在那里看见有奇形怪状的岩石?这些岩石为什么会这样?目的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是谁造成这样奇特的景观。
新课讲解:活动一: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导入是什么原因让坚硬的岩石碎裂,逐渐分解呢?实验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模拟温度对岩石碎裂影响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安全、快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材料上要选取较薄的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然后突然投入冷水中。
但同时要注意提醒学生岩石在酒精灯上不能加热得过久,以免炸裂!岩石在投进烧杯的冷水里时注意不能碰到烧杯壁,投放时应尽量轻一些。
问题岩石为什么会裂开?请学生尝试讲述岩石裂开的过程。
目的通过实验现象进行推测,探究岩石裂开的原因。
活动二: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导入在高山上,在一块很大,很光滑的崖壁上,竟然长着一棵千年古树。
思考石头上怎么会长树呢?还那么粗壮?猜测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常识,尝试解释石头长树木的自然现象。
观察观察课文图片。
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岩石碎裂?引导物理风化作用(气温的变化、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时体积增大使岩石胀裂)、生物风化作用(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使岩石破裂),以及化学风化等。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知识要点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习知识要点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复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植物身体的奥秘构成种子植物的六大主要器官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第1课: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和就是一个根系。
植物的根系通常有两类:直根系和须根系。
直根系的特点是有一条较长的主根和许多短而细的侧根,如大豆、白菜、榕树等。
须根系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主根,而是长着许多长度差不多的像胡须一样的根,像玉米、水稻、甘蔗等。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的。
根系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强。
根深扎土壤是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根毛的作用是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植物的根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可以固定植物,让高大的植物稳定地站在地面上;二是可以吸收并输送水分和矿物质,供给植物生长。
比较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
沙漠中由于傻子松散又缺水,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下伸展,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有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第2课:植物茎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
此外,还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
茎分匍匐茎、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
为什么树怕剥皮?叶子能制造养分,这些养分是通过树皮向下运输到根部的。
如果把树皮都剥了,这条运输养分的通道就会中断,根部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而茎、叶因为得不到水分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许多时候都会在茎上得到体现。
第3课:植物的叶子,其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排列也各有特点。
叶子有互不遮蔽的规律,是为了尽可能吸收更多的阳光。
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呢?植物的叶片是制造淀粉的“加工厂”,太阳光是这座“加工厂”的能量来源。
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里的水分,通过茎把水分输送到叶片里。
叶片借助太阳光的能量,利用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出淀粉,并释放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相交流,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它小组参观学习,
奖励一颗星。
【导学提示二】4+4+4
1、任务: 观察岩石分化的现象;通过观察 和搜集资料等形式,了解身边的岩石分化现 象。
2、流程:学生自主实验,小组交流,小组推 荐展示。
3、评价:小组成员汇报,完全准确者得星。
身边岩石的分化现象: 1、气温的变化使岩石崩裂: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七课— 地表物质的迁移(一)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地表物质的迁移(一)
学习目标: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 石风化的作用,知道温度变化会使 岩石碎裂分解;了解身边的分化现 象的例子;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导学提示一】7+7+6
一、任务:(1)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岩石碎 裂的原因。(2)进行模拟实验,做好观察记 录,。(3)小组交流、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二、流程:实验操作-讨论-交流展示 三、评价:讨论回答,声音洪亮,答案正确 者各得1颗星。
合作研究
要求:1、各小组按照老师的要求实验后,做 好记录,了解到昼夜气温反复变化会使岩石 碎裂。
2、各组观察后,做好记录。
实验:岩石碎裂 (一)
实验过程:将一块页岩放在火上加热 一段时间,然后迅速放进水里冷却; 接着再加热,再冷却,反复多次。观 察岩石发生的变化。 注意几点:1、选取较薄的页岩;2、 岩石不能加热过久,以免炸裂;3、 岩石不能碰到烧杯壁,投放时应尽量 轻一些。
难点知识 (1分钟) 收集岩石风华的图片
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为下次上课做准 备)
上网查资料了解岩石的风华
实验记录: 岩石反复多次加热并投放在水中 后,岩石逐渐碎裂。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是自然界岩石受到昼 夜温度变化影响导致碎裂的模拟加速实验 , 在现实生活中岩石的碎裂情况还与岩 石所在地的昼夜温差有关。
讨论学习:小组交流学习研究内 容和研究方法,各组 选出一颗星说说自己的体 会。
展示:将课堂学习好的小组进行展 示,
2、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时体积增大使岩 石胀裂
3、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也会使 岩石破碎
小组交流:把观察到的现象说给小组成员 听一听,并谈一谈自己对岩石 分化的理解。
展示:把收集资料最好小组向全班展示说 一说是怎样收集到的。
课堂小结:重点知识(1分钟)
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