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

苏轼诗词赏析:《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苏轼于“乌台诗案”幸免于难后被贬黄州时所作。
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这里所云“沙湖”在黄州东南30里。
那一天苏轼在去沙湖路上遇雨,本来是带着雨具的,但途中以为不需要就让人带走了。
不料后来竟下起雨来,同行的人一下子就被雨给打乱了:我的衣服要湿了,我的鞋子要脏了!心里先紧张起来。
但苏轼觉得,不管紧张还是不紧张,雨始终都要打到身上来,又何必为这件事情而狼狈呢?所以他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这就是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了——他有一种达观的、超然的思想:狂风骤雨不会久长,紧张和狼狈也于事无补。
“已而遂晴”,果然没多久,就雨过天晴了。
苏轼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非常潇洒。
“穿”和“打”都是力量很强烈的字眼,雨点儿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使得我们以为它马上就要打到身上来了。
可是苏东坡说不要理会它,这体现了一个词人的哲思。
在这第一句里,“穿”和“打”两个字把打击的力量写得那么强,但是“莫听”两个字把它们全都否定了。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儒家最起码的修养。
当然,陶渊明所说的“而无车马喧”还只是喧哗的声音。
而苏东坡所说的则是马上就要加到你身上来的强烈打击。
这里面有象征含义,象征他一生经过的那么多的迫害。
但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击,但是麻木迟钝地站在那里挨打就不对了。
所以苏东坡接着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写得多么潇洒!我选择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过去怎么走现在还怎么走。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也无风雨也无晴?你Get到这种意境来么?它出自于苏轼的苏轼《定风波》,下面就有店铺为你进行《定风坡》的赏析吧 !苏轼《定风波》原文欣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苏轼《定风波》赏析一一.写作背景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
1069年至1073年,王安石陆续推出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初入仕途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站到了反对派一边。
这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立即遭到了革新派攻击。
于是他离京先后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
此间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片面夸大变法在施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宋神宗接受何正臣、舒亶等人对苏轼的指控,派人到湖州将他押解到京,打入大牢。
何正臣、舒亶等人将苏轼写的有关变法的诗文无限上纲,而与变法无关的诗文则引申曲解,牵强附会,欲置之于死地。
对此神宗并不以为然,又怜惜苏轼的才华,加上太后和官员们的营救,百姓的焚香祷告,苏轼最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该词便在此情况下写就。
二.内容赏析上片主要写词人在绵绵春雨中的所见所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的豁达与洒脱,恼人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词人却毫不在意,并劝大家不要将其放在心上,是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苏轼定风波翻译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翻译及赏析定风波这是一首写了苏轼被贬之后抒怀之词,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定风波翻译及赏析,欢迎查看参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此诗是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译文]竹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过马,怕什么!身披一件蓑衣在濛濛烟雨中漫步,任凭雨水肆虐,我仍然能逍遥自在地度过一生。
[出自] 北宋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缺乏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
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沉着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定风波 全文及注释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定风波白居易《定风波》是白居易的一首诗,以其独特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脍炙人口。
以下是《定风波》的全文及注释:苏轼状元才,共和之后居住在琴台之南的花间洞,以游戏为乐,不肯屈节。
忧国忧民,有似景川之中释之忧圣之瘦死,天子赐之四方文坛,史称文省。
莫听穷途之哭泣,紧握佳丽莫宽怀,胸中只争名与利,屋上尚存没有太阳。
世事恒然如此,总有人塞住名门阁,不要迷向肉欲愚昧。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才无德,百花谢半晌。
总有人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好比一棵树想要静心休息,却被风不断地吹动;儿子想要孝养父母,却遭遇了亲人的冷落。
人如果只有才华而没有品德,那就如百花谢落了一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只剩下孤零零的驿站,寂静无人,我独自沉浸在黄昏的忧愁之中。
更望风尘来相扰,怅悔年少昏狂事,赌博输了都不怨。
我更希望有人来扰乱这片寂静,后悔年轻时的幼稚和冲动,赌博输了应该自己承担,不应怨恨他人。
可怜未遂平生愿,徘徊思想神魂颠。
可怜我没有实现平生的愿望,在徘徊中思考,思想犹如神魂颠倒。
天阅世间事,无人来共嗟。
天地自己审视这世间的事,也没有人来共同哀叹。
江山纷杂人事忙,只有咸阳为君妻。
江山纷杂,人们忙碌奔波,只有咸阳是我心中的妻子。
注释:1. 白居易:唐代文学家,以其豪放的诗风而著名。
2. 苏轼: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为北宋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3. 状元才:指苏轼的才华卓越,是科举考试的状元。
4. 琴台:即苏轼的住所,位于官员居住区。
5. 忧国忧民:苏轼担忧国家和人民的局势和命运。
6. 景川: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
7. 赐之四方文坛:指皇帝对苏轼赋予文坛的赞誉和嘉奖。
8. 紧握佳丽莫宽怀:表示不要轻易放弃美好的事物。
9. 没有太阳:暗喻生活缺乏阳光和希望。
10. 塞住名门阁:比喻被权势和名利所束缚。
11. 肉欲愚昧:被物质享受和欲望所迷惑。
12. 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心有所向,却有外界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探究
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 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莫听” “何妨” “谁怕” “吟啸且徐行” “超然物外” 向风雨挑战 潇洒安闲 泰然自若
赏析探究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 “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轻” “竹杖芒鞋” “马”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闲散江湖
“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人生的希望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 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 心情.
赏析探究
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 “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 怎样的人生感悟?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风雨”和“晴”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旷达 洒脱 乐观
晴
“任平生”
“回首”、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 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 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 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 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 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 并泯灭……
赏析探究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 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 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 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 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小序交待词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 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 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 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 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整体感知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 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所谓风雨 阴晴的超然心境。
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 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 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自然风雨 人生 (穿林打叶) “何妨” “徐行”
“莫听” “ 吟啸”
超然物外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
态度
人生风雨
“谁怕” 搏击风雨、笑傲人 生、泰然处之、无 所畏惧、潇洒从容
诵读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探究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 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 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 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 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 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奔波官场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 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 轻胜马”
赏析探究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 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 的心境? “风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任”
赏析探究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
定 风 波 苏 轼
解 读 小 序 了 解 背 景
思考: 小序交代了 哪些信息?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 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 桀骜不逊 , 多了几分 隐忍平和 ;
与稼轩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慷慨激昂 , 多了几分 淡定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