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轼《定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

苏 轼《定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
苏 轼《定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4~5题。(6分)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全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抒写词人和朋友出游时突遇风雨的所感所思。

B.“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徐”字刻画出词人在风雨中高声吟咏、悠然行走的形象。

C.“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的喜悦。

D.整首词于简朴中见深意,内蕴丰富,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人们所称道。5.词中“风雨”隐喻什么?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请概括。

参考答案:

4. (3分)C(说明:“夸张手法”错误)

5.(3分)“风雨”隐喻仕途(或人生)挫折(或困境),(1分)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或:笑傲人生、潇洒乐观、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等)(2分,意对即可)。

《浣溪沙》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浣溪沙》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①穷秋:夏历九月,晚秋 淡烟流水:指画屏上的一幅《淡烟流水图》。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的? (3 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 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4 分) 答案: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1 分)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 的飞花等这些词语 表现出的。(1 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的。(1 分)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 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 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 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2 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 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 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 分) 3.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请 简要分析比喻的新奇之处 【答案】 词人将飞花和梦、丝雨和愁这两组本来互不相关的事物,依据它 们之间分别具有的轻和细的相似点,构成了两个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另外,一 般的比喻, 都是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 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 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亦很新奇 4、词的开篇两句有什么作用?(4 分)
1/5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冰清玉洁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 标题《定风波》苏轼 苏轼生平简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风波》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阅读鉴赏题 考题考点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鉴赏题考题考点理解性默写 (带答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1.内容主旨: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以曲笔直抒胸臆的。 答: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3.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3分) 答: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4. 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Word版)

第三单元测试卷 1.下列选项中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绝巘.(yǎn)横柯汉塞.(sāi)沉粼竞跃 B. 属.引(shǔ)轩邈燕.然(yān)鸢飞唳天 C. 沿溯.(shù)漂碧藻荇.(ìng)侯骑 D. 素湍.(tuān )萋萋襄.陵(iāng)夕日欲颓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走起要小心。 A.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只是重岩叠嶂 .... 。 B.“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无疑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建起了一座巍峨的海市蜃楼 .... 。 C.只见落梅山庄坐落在群山万壑之间,风景秀丽,宁静而又祥和的气氛让人望峰息心 .... ,棵棵翠绿挺拔。一阵秋风吹过,林子“沙沙”作响。D. 西南方有一片竹林,林子遮天蔽日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每当春雨淅淅沥沥的时候,总是会令我想起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 B.千百年的先贤哲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许多精神财富。 C.即使国家人社部推行延迟退休的计划,也难以改变社保资金短缺的局面。 D.通过我县教育局举办的系列送教下乡活动,促进了全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辛勤的蜜蜂穿行其间,忙着采花酿蜜。 ②无数条的小路,蜿蜿蜒蜒地钻进村子。 ③路旁,放羊的老人,坐在树下的衰衣上,嘴里含着一根长早烟,哼着吕剧或自编的小曲,眯缝着眼,神态自如,悠然自得。 ④路边是高低大小不一田地,茂密的庄稼尽情享受春风的宠爱。 ⑤田野里顶顶草帽或苇笠在浮动,乡亲们正忙着间苗或除草。 ⑥小麦在风中你推我揉,正忙着蹿个和灌浆。黄色的油菜花,身披暖洋洋的阳光,携手跳着舞蹈。 A.②④⑥①⑤③ B.⑤④⑥①③② C.②④③①⑥⑤ D. ⑥⑤①③②④

山东淄博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山东淄博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卷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恬.静(tián)潜.意识(qiǎn)饶.有兴趣(ráo) B.贮.蓄(zhù)霓.虹灯(ní)箭拔弩.张(nǔ) C.祈.盼(qí)捅娄.子(lóu)前仆.后继(pū) D.勾.当(gòu)庄稼茬.(chá)锋芒必露.(l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演泽形式更丰富,诗与歌与情相得益 ...彰--《经典咏流传》第二季以更新 更美的面貌贏得了观众的精神和鸣。 B.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 ....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让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C.一根竹签,一撮麦芽糖,轻轻一吹,便化出惟妙惟肖 ....的糖人;笔走龙蛇、翰墨飘香,一个个“福”字跃然纸上……春节将至,浓浓的年味充盈着大街小巷。 D.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宏阔的背景、惊心动魄的倩节、炫丽震撼的视听效果,让观众感觉焕然 .. 一新 ..。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小一把座椅,安放在哪,怎么安放,如何满足游客需求,如何让座椅和环境浑然一体,考验着景区管理人员的智慧。 B.一部七、八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C.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就是指长达三个月的春季。 D.邀请名家开讲打造《读书沙龙》,组织歌手演出打造《民谣季》,举办儿童画展打造《艺术空间》……暑假期间这家书店开展的系列活动成为了县城的一道文化风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无论是振兴传统节日、保护传统村落,还是打造文化精品、挖掘非遗项目,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为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注入不竭动能。 B.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别具匠心,它将连起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江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C.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査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19.81分钟,认为自己阅读量较少的成年人不少于四成以上。 D.我市已经举办了十七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是淄博的重要城市名片和盛大文化节日。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孟子》记载了孟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等内容,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B.“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歌行》《鲁山山行》即为这种体裁的诗歌。 C.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他浓郁的故乡情结,体现了“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D.在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流落到荒岛后,计算时间、记日记和阅读《圣经》成为了他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数据加密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主要用于保障数据在不安全环境中的安全存储和通信。。 ①在这一过程中,敏感信息就是待加密的数据,专业术语称为明文,被公布的乱码称为密文, 从密文恢复出明文的过程称为解密。 ②通过数据加密,我们手机里的敏感信息将变成一堆乱码。 ③显然,加密过程必须是可逆的,即从密文一定能够正确的恢复出明文。 ④即使公布这堆乱码,也只有你的那个他才能读懂它的真正含义。 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②④①③D.②①③④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7.默写填空。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__________,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必修四第二单元 第六课《定风波》 涡阳二中语文组张素萍 [课程分析]: 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 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甚至是才华的代名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他就是苏轼 请翻开教材44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定风波》放录音 三、朗读指导 1、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 g 吟啸xiào一蓑suō 烟雨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 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主要内容和苏轼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2、赏析本词情、理、意、趣完美结合的特点,从文本中体会哲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诗歌的鉴赏理解,掌握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知分析本词真正理解东坡的旷达与乐观,并付诸人生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起伏。 2、通过理解苏轼的旷达,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人生意义的理解。 3、用心阅读文学作品,表达真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置身诗境,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赏析并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处世哲学。 【难点突破】抓住诗词内容,通过知人论世、分析、探究等方式突破。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人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出成就“一枝独秀”已很不易,而苏轼的成就遍地开花,被称为“古今第一全才”。我想原因不仅仅是天资聪明。性格决定命运,这肯定和他的思想性格有关。苏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乌台诗案”:因李定等人诬告苏轼诗文“毁谤君相”,苏轼被囚于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

海棠苏轼阅读答案

答案: 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训练(word含答案)

人教版八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训练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 (一)阅读晏殊《浣溪沙》,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列各项中,对本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上阕感叹光阴易逝,既写现在,也写过去。 B.下阕借景抒情,重在写今。 C.后三句在情感上跌宕起伏;在技巧上化虚为实,一唱三叹。 D.晏殊,南宋著名词人,江西抚州临川人,官至宰相,喜好文学,一生富足。 2.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亭台、______、______和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排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浣溪沙》,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春情①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②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释:①这首《浣溪沙》约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是时,东坡在京师直史馆。治平二年五月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逝世,六月殡京城西。第二年春,东坡作此词。②沈郎:即多病的诗人沈约,这里指词人自己。 1.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动词“争”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 (北宋)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 (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故答案为: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

优秀教案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5.定风波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 三、研读课文 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浣溪沙(晏殊)》练习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浣溪沙 浣溪沙①晏殊②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③独徘徊。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②晏殊: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欧阳修、范仲淹等都是他的学生。③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练习】一 1.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2.所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4.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 【练习】二 1、全诗思绪都围绕“”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暗含着: 。 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答 4、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练习】一 1.这首词的哪些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 去年天气、夕阳西下、花落去、燕归来。 2.所写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暮春,从花落去可以看出。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4.这首词传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 面对美好事物的流逝,作者表现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练习】二 1、全诗思绪都围绕“独”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暗含着: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悲叹。 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答:结句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之情。“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徘徊”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5. (2分)B (诗人写的并不是对燕子归来的情景似曾相识,是对人事变迁,时光易逝的感叹!

《定风波》公开课导学案教师版

《定风波》公开课导学案教师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情怀。 3、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他,一生坎坷,被一贬再贬,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四、自主预习 1、概括小序内容,注意重点词 沙湖:地名,在黄州城南30里。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2、学读诗歌,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合作探究 1、词作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塑造了一个乐观、旷达的主人公形象。 2、这种形象特点表现在哪里? 表现在对自然对人生雨晴变化的与众不同的态度上。 3、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 “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 4、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5、“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②吟啸:吟咏啸歌。 ③芒鞋:草鞋。④向来:此处为“方才”之意。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案: (1)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

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2)(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二: (1)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3分) (2)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3分) (3)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4)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参考答案: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

2011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1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I.草枯鹰眼疾,____________(《观猎》) 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饮湖上初晴后雨》) 3.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4.当年万里觅封侯,____________。(《诉衷情》) 5.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孔孟论学》) 6.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__。(《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项是______(2分)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词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

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9.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作者柳宗元是_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谨食之.,时而献焉。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赋税。 B.上文写出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 C.凶暴的官吏把乡里搅得鸡犬不宁。 D.蒋氏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真绝宝也。”特设一卓④,致玉盏其上。且 将用之将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韩魏公知北都:韩魏公担任北都的行政长官。中外亲:表兄弟。坏冢:荒墓。 卓:同“桌”。 12.解释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云_____(2)得_____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14.“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用原文语句回答) 2

必修4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必修4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测试题 2019.9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爱好或玩乐亦有高下之分:有人嗜麻将,有人好围棋,有人喜读书,高下则大异;同是集邮,有人为了艺术,有人却为了赚钱,相去也甚远。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或者是否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请联系现实生活,以“生活中的爱好”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多个朋友开条路,得罪个人找堵墙。(中国俗语) ○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词)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荀况) ○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克雷洛夫)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一定要谨慎择友。也有人想,应当广泛地结交朋友。请以“广交朋友与谨慎择友”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B. 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 C. 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D. 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 4,“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

A. 故作不良计 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 池鱼思故渊 D. 故国神游 5,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句子是( ) A.女为人臣子 B.畔主背亲 C.驾赤虬,持一版 D.复举剑拟之 E臣愿奉璧西入秦F拜书送于庭 6,下列划线的词语中不是古今异义的是:( ) A、绝不饮食 B、答其善意 C、请指示王 D、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E、衡下车 7,下面划线的词语用法不同的是() A宁许以负秦曲 B 反欲斗两主 C 空以身膏草野 D 恒从小奚奴 8,指出下列划线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会论虞常会武等至匈奴 B、引赵使者蔺相如虞常果引张胜 C、君因我降欲因此时降武 D、尚可得乎赵王使使视廉颇尚可用否?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与例句划线的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例句:天雨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