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质检古诗词阅读《 定风波》(带答案)

合集下载

《定风波》阅读答案15篇

《定风波》阅读答案15篇

《定风波》阅读答案15篇《定风波》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定风波》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定风波》阅读答案1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表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参考答案】1)答案: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2)答案: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

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3)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4)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5)答案:不同。

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阅读答案2定风波暮春漫兴辛弃疾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椀。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13.电视台的诗词鉴赏栏目打算将这首词上阕的意境实景拍摄出来,第一个镜头脚本已经写出,请补写第二个镜头的脚本。

定风波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

定风波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

定风波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
定风波诗词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

(7分)
定风波
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

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

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

候虫声接杵声④长。

[注]①央:尽。

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

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

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雁过秋空夜未央”,开篇写北雁南归、长夜漫漫,点明具体时间。

B.“隔窗烟月锁莲塘”的“锁”字,既写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观景心情。

C.“沉水香消金鸭冷”写香不觉间已燃尽,以香消炉冷表现时间推移。

D.末句“候虫声接杵声长”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

(2)全词抒发了主人公长夜难眠之愁,说说引发主人公愁绪的原因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3.(1)D(3分)[末句“写周围环境的'喧闹使人物的愁绪得以排遣”错。

末句以声衬静,突出周围的冷寂及人物的长夜难眠,进一步表现了愁苦之深重。

]
(2)a美好往事不堪回首(1分);b与故人天涯相隔(2分);c对故人的心意无法传递(1分)[评分标准:本题4分。

其中“与故人
天涯相隔”为核心。

答“寂寞冷清”“冷夜无依”“青春空度”,可酌情给1分。

]。

《定风波》阅读与参考答案

《定风波》阅读与参考答案

《定风波》阅读与参考答案《定风波》阅读与参考答案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定风波》阅读与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定风波》阅读与参考答案篇1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孤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前几句写景,后一句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B.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冒雨徐行,心情是轻快无比、安详自若的。

C.下片写主人公经历了阵风骤雨,还是觉得轻松平静,一切依然。

D.下片的前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8.下面对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态度。

B.下片“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D.这首词体现了词人无喜无悲又无奈的心情。

参考答案7. A (2分) 8.D(2分)《定风波》阅读与参考答案篇2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宋时是边远险阻的处所。

②华颠谓白首也。

③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

当时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8、后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词的上片首二句读来比使用人鲊瓮中危万死(人鲊瓮,长江险滩之一)的说法来得蕴藉耐味,请对这两句加以赏析。

(5分)9、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

苏轼《定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一)

苏轼《定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一)

苏轼《定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6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

B.“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词人经历风雨后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清新和喜悦之情。

C.“也无风雨也无晴”启示我们:自然界的雨晴实属寻常,人生也会“栉风沐雨”,只要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D.这首词苏轼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5.林语堂先生曾评价苏东坡是个“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这首词中“”、“”、“”等词语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

(3分)参考答案:
4.(3 分)B (比喻应为拟人的修辞手法)
5.(3 分)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却相迎(写出三个即可)。

《定风波》阅读题及答案

《定风波》阅读题及答案

《定风波》阅读题及答案《定风波》阅读题及答案定风波敦煌曲子词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罗?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征服偻罗未足多,儒士偻罗转更加。

三策张良非软弱,谋略,汉兴楚灭本由他。

项羽翘倨无路,酒后难消一曲歌。

霸王虞姬皆自刎,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

注释:①此二诗为联章问答,其一为问,其一为答。

1.第二首曲子词中的“一曲歌”指《垓下歌》。

它出自于一书中。

(1分)2.从文义上看,这两首曲子词应是和的对唱。

从对唱的语言特色中可以看出人物具有的性格特征。

(3分)3.关于这两首词的写作年代,任二北在《敦煌曲初探》中推断为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间(713—755),作者当是下层社会的一位士子,请你依据两首曲子词的内容,推断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当时的社会风气。

(4分)参考答案1.(1分):《史记》2.(3分):武士,(1分)文人。

(1分)争强好斗,机智可爱(1分。

答出一点即可)3.(4分):第一首曲子词贬抑儒生,认为眼下边塞燃起战火,儒生没有勇气去平息战乱,而第二首则针锋相对,以张良用谋略逼迫项羽乌江自刎的史实,直接回答武士的.诘问:从古至今,文士最擅长定风波。

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重武轻文,文人受到不应有的轻视,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刺激和伤害,因此借歌咏此曲来为书生们扬眉吐气鸣不平。

(推断出“创作动机”或“当时的社会风气”都可得2分,推断过程2分。

)参考译文你们儒生念书练几下剑,有什么用,怎么能比得上我们那些在边塞沙场上英勇的武士?手持名枪象铁,磨得崭新瓦亮,象明月一样亮。

我真羡慕古时候的军人,不要夸口你们儒士有何德何能,忽然听说边塞狼烟四起,问你们儒士谁敢去平定这场风波。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定风波》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定风波》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定风波》含答案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

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苏轼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

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

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

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

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定风波,词牌名。

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⑤〔吟啸〕高声吟咏。

⑥(芒鞋)草鞋。

⑦(料峭)形容微寒。

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2)亦不尽择.(资料一·乙)(3)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资料三)(4)诸人并惧.(资料四)9.下列对“资料一·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B.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C.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D.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定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

《定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

《定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定风波》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小题。

定风波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

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花花映浦。

无尽处。

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

天赋与。

争教我悲无欢绪。

【注】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一、二句,词人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尚未消逝的春天美景。

B.上片“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的美景无限,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做了铺垫。

C.上片重在叙事写景,下片重在议论抒情,围绕“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D.上片描写“花”“浦”互相映衬,下片描绘莺歌蝶舞,在描写百花洲春色上绘声绘色,尽显其美。

E.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

15. 同是庆历六年的作品,本词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试作分析。

(6分)答案:14. AC,B项,上片一二句写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预示着春天快要结束,并没有用反衬手法;D项,描写黄莺善歌,蝴蝶善舞,那都是上天赋与它们的本能,但并没有说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

15.(1)相同之处:两者都表达了被贬后的乐观旷达之情。

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自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不同之处:《岳阳楼记》是借作记之机,规劝朋友,勉励自己,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

本词借游百花洲寻芳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

高中语文《定风波》(苏轼)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定风波》(苏轼)阅读练习及答案

导语:做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课外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下面是《定风波》(苏轼)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3分)
(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答案:
10.(1)拟人。

(1分)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分)
(2)参考答案: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2分)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4 -5题。

(6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中,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词的小序写苏轼被贬黄州时偕友出游的情形以及创作此词的背景。

B.“竹杖"句写词人视竹杖草鞋轻捷胜过骑马,反映其平静悠闲的心态。

C.“山头"句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象,衬托出词人此时沮丧、郁闷的心情。

【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D.全词因自然现象,寓心中情,谈人生哲理,语言诙谐幽默,意蕴深刻。

【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性格: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5.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而徐行”与“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词句中,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述。

(3分)
都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分)。

不同:前者表达不惧风雨,从容面对的人生哲学(1分) ;后者表达不服年老(壮心不已),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愿望(政治理想) (1 分)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