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公开课教案 2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㈦拓展练习
高考全国卷第 12 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பைடு நூலகம்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
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生感悟?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
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
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上片、下片小结:
上片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
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③【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④【吟啸】吟咏长啸。 ⑤【芒鞋】草鞋。 ⑥【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⑦【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㈠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散曲”,宋词根据词人风格分豪放派婉约派,苏轼的多情造就 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 任平生”让人们懂得用开朗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们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
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
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可见,苏轼是淡泊从容的,是豁达自适的,是乐观洒脱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
这一精神特质。
㈣诵读指导
(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教案四川省华蓥中学高中语文组熊利【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林语堂评价他说:“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者,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他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他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他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被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曾为自己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个人,他就是——苏轼。
2.温故而知新(检测一下我们到底有多了解他):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 D )A《念奴娇·赤壁怀古》B《(前)赤壁赋》C《后赤壁赋》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依然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
《定风波》教案(2)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苏轼诗选》,主要内容为苏轼的《定风波》。
诗文描写了作者在流放黄州期间的一次游赏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逆境的豁达态度和超脱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2. 分析并欣赏苏轼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3. 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2. 重点:分析诗文的结构,领悟苏轼的人生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定风波》,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3. 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4. 讨论:分组讨论诗文的结构和主题,分享对苏轼人生哲理的理解;5. 练习:随堂练习,默写《定风波》并简要阐述自己的理解;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文《定风波》;2. 在板上画出诗文的结构图,标注各部分的主题和关联;3. 在板上列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和寓意,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定风波》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理解;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苏轼的诗文,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定风波》是苏轼在流放黄州期间所作,诗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逆境的豁达态度和超脱精神。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感受其独特的诗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2. 分析并欣赏苏轼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3. 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2. 重点:分析诗文的结构,领悟苏轼的人生哲理。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背景;2. 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欣赏与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1. 教师以鲜明的声调朗读《定风波》的前两句:“寒泉之思,有如皓月之光”,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 通过提问学生对宋代文人及苏轼的了解,引导他们了解诗人的背景。
二、讲解1. 教师向学生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写作目的。
解释诗人在外任官员期间,亲眼目睹黄河泛滥,群众苦不堪言的情景,以及他借用“定风波”这一典故来寄托自己的感触和愤怒。
2. 分析《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
指导学生注意诗中的对比、修辞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 给学生展示插图或视频,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黄河泛滥的情景,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三、解读1.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诗人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自然景物与人类命运的抒发,了解他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坚守正义的决心。
四、欣赏1. 给学生分发《定风波》的诗文,让他们自行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鼓励学生分组表演或背诵《定风波》,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以及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2. 提示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下来,形成读后感或扩展的作文。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表达特点,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帮助学生体会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七、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结合对《定风波》的理解和个人感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设立课堂展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或作文,并进行互动讨论。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表达,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与鉴赏能力,同时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诵读把握诗的精髓能力目标:通过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诗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关键词“归”教学方法:讨论合作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沧海一声笑》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
清风笑,静若寂寥,豪情还剩一襟晚照。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导语)这是电影《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
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面对血雨腥风的江湖,仁人志士选择了笑对江湖浪潮,任烟雨飘摇。
而我们平凡人,又该怎样面对生活的浪潮呢?词中圣杰苏东坡,又是如何面对无情风雨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苏轼,走入《定风波》。
打开课本37页。
二、学生展示课前整理资料------苏轼介绍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三、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苏词里的东坡形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深情不负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渴望报效朝廷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定风波》—— 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本诗词解析——读赏悟探(一)读整体感知教师朗读指导:三分诗词,七分读,学生放声自读2分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学生示范朗读(4-5名学生)教师点评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齐读(二)赏在赏析中解读东坡的形象第一、学生自由解读自己动心的句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2)领悟人生的真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阐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要求学生背诵诗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重点。
(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的深层含义。
5.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谈谈对《定风波》的欣赏之情。
(2)评价苏轼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内所学,课外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定风波》的意境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法:以苏轼的生平为例,让学生了解其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词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定风波》涡阳二中语文组张素萍[课程分析]: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
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
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ﻫ[三维目标]:ﻫ一、知识与能力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点]: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ﻫ[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过程ﻫ一、导入。
ﻫ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甚至是才华的代名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他就是苏轼ﻫ请翻开教材44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定风波》放录音ﻫ三、朗读指导ﻫ1、诵读要求: ﻫ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 g 吟啸xiào一蓑suō 烟雨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ﻫ2、跟着录音读一遍。
男女同学分别朗读四、整体感知1、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ﻫ——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ﻫ——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ﻫ——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五、重点探究、拓展ﻫ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
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根据情况来确定是否介绍写作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找出比较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ﻫ——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哪个字最关键?任。
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
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ﻫ板书:任(“徐行”)ﻫ——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ﻫ板书:无(“回首”)ﻫ***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板书):归——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
”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
这也是归。
——回首。
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ﻫ(背景)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3、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ﻫ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
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六、温故知新ﻫ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 (同学可以齐背)ﻫ不是。
同学举点例子。
如:——浣溪沙ﻫ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ﻫ——《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千里〉(美好祝愿,人间情怀)七、个性阅读是不是大家都喜欢苏轼?ﻫ是或不是。
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ﻫ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
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ﻫ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
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八、学习评价ﻫ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ﻫ——“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ﻫ——“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齐读一遍。
九、反馈达标ﻫ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
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
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ﻫ——“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ﻫ——“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ﻫ——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ﻫ十、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十一、布置作业: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写一篇文章《我眼中的风雨人生》十二、板书设计定风波上片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潇洒闲适、豪迈超然下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洞达事理、旷达通脱十三、教学反思苏轼的《定风波》向人们展示的是自己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词,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对文本的翻译上,那么领会哲理思想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于是我对这堂课进行了以下的设计:首先“看”,开场以视频吸引学生,结合原先对苏轼的人物了解,我又向学生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看得出来,这样的感官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读”,运用录音范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熟知文本。
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们找到了重要词语,读出了内容,更读出了内涵。
再次“品”,抓住关键词语“莫听”、“谁怕”、“何妨”、“任平生”,帮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领会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学生逐步领悟到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与不凡气度。
总之一堂课下来,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们是有所得的,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自己对这堂课准备得较充分,也或许是因为多媒体的运用一下子给他们带来了新鲜感的缘故吧!课虽上完了,但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还有待于我的进一步思考:如何帮助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们正确看待挫折、怎样战胜困难,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